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陈新甲。
陈新甲忍辱负重是真,给崇祯皇帝背锅也是真的。陈新甲和崇祯生活的时代,明朝已经内外交困,在战争上没有取得多少的胜利,反而一直在四处打补丁。在崇祯4年的时候,陈新甲还在苦守大凌新城,不出意外他失败了,被清兵抢走了城池。本来这样的罪过是要杀头的,但陈新甲这个人比较有才能,直接就被巡抚保了下来,该受到的惩罚也不了了之。而在之后陈新甲成为了宣府的巡抚,他有一颗干实事的心,到任之后没有大摆筵席结交当地的豪门,而是去哨所慰问驻防的官兵。这个举动让总督杨嗣昌记住了他,陈新甲的晋升之路也从这里开始了。
当时杨嗣昌对待还是后金的清朝,态度和崇祯是差不多的,他认为明朝面临的局面已经很艰难了,外有后金,里面也有各种起义,只有对外议和,先把内部的叛乱清理干净,才能应对敌人。但朝中很多人都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觉得议和就是投降,有人坚决反对这样的决定,提了几次没有人赞同,崇祯也就不准备议和了。作为由杨嗣昌提携上来的人,陈新甲的政见和杨嗣昌是基本一致的。
在杨嗣昌死后,陈新甲慢慢接替了他的职位,也受到了崇祯皇帝的重用。主要陈新甲还是比较有才能的。比那些成天喊着“气节”的人要更懂得变通。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就交给陈新甲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去和后金议和。虽然在朝堂上崇祯已经不提这件事了,但是他在心里明白议和这件事虽然没有气节,也很掉价,但在现在的这种情形下,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舍了面子保江山几年,还是值的。
但关键就在于,这件本来只有几个人知道的事情,变得众人皆知了。这也怪陈新甲办事不仔细,这么机密的文件应该小心的藏起来,他就随便放在书桌上,被进来收拾的书童当做是塘报给群发了出去。这下就捅了马蜂窝了,朝廷上下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就全知道了。大臣们开始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委曲求全,而陈新甲也很冤枉,他明明是帮皇帝办事,但还不能说出口,只能自己背黑锅。本来希望崇祯能手下留情,但崇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把陈新甲交给有关部门审查。而陈新甲不能咬出皇帝,只能忍辱负重,认下所有的罪名,最后被处死。
陈新甲本身有才干,也算是个重臣,但这个人在为人处世上只能算是中庸,而且办事不牢靠,因为自己的粗心丢了性命。更主要是在明朝末年,党派争斗是很激烈的,大家各有派系,而陈新甲却是被皇帝提拔上来的,这样的人在当时本来据容易受到攻击,再加上能保他的杨嗣昌已死,真正指使他的皇帝又对他不闻不问,所有人对他落井下石,陈新甲只能带着罪名赴死。
崇祯的死局能破的妙手就是重用两个人:魏忠贤和陈新甲。至于如何安抚那群乌合之众,则需要打一棒子给颗糖。
崇祯皇帝从他哥哥天启帝手上接过了大明朝的烂摊子,如果他有天启皇帝一半的才能,大明就不至于亡,当然这个?才能?不是天启帝的木匠手艺。
崇祯皇帝接了哥哥天启帝的残局,他的棋面非常的危险,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唯一的妙招就是绝对的不能弃两子:一个是魏忠贤,一个是陈新甲。
气眼魏忠贤
魏忠贤背上了千古骂名,这是他应该的,他干过的坏事不少,甚至超过很多历史有名的宦官,但是他与那些?千古名监?最大的不同是他既干坏事,又干国事。魏忠贤比明朝所有的忠臣都要忠于大明,忠于皇帝,比任何人都希望大明不倒。
为什么说魏忠贤是这盘残局的?气眼?呢,因为只有他能够对付那帮清流东林党人,甚至可以说,只有他能对付满朝的文武。无论朝中是忠臣还是奸逆,没有不怕魏忠贤的,很多明粉推崇的袁崇焕都为魏公公建过生词,而且还是建在辽东的大地上。
崇祯亡国的最大的原因是朝中权力失去了平衡,满朝清流东林党保持了朝政,裹挟了皇权。如果有魏忠贤在,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崇祯皇帝出手,自然有魏公公为皇帝打理一切。
魏公公和崇祯皇帝的目标是一致的确保大明不亡。
有了这个终极目标,崇祯皇帝完全可以放手让魏忠贤把持朝政,至于贪不贪,他比那些东林党人清廉多了。
有了魏忠贤,崇祯皇帝的旨意才能得到彻底的执行,有了强大的执行力,大明朝的各种政策才能有效的贯彻下去,才能让帝国机器有效运转。
为何木匠天启皇帝一直重用魏忠贤,他真的是傻子吗?天启其实是个极其聪明的皇帝,他看到了帝国的?气眼?,虽然这是一颗非常凶险的棋子,但是没有这颗棋子,天启那朝就完了。
直说魏忠贤在天启朝干的几件事儿,就可以看出魏忠贤的一些才能。比如,魏忠贤建议天启立刻实施将几十万由国库供养的朱氏皇室子孙进行统计,对他们的朝廷供奉进行?一刀切?,就是无论你生多少王子、公主的,一年就给你那么多钱,不再像过去那么毫无节制,只要你生,朝廷就给。
魏忠贤在天启朝就制定了对江南中产阶层进行增税,这就动了那些士人贵族的蛋糕,所以满朝的清流对魏忠贤是恨之入骨,后世文人对他更是抹黑得非常的严重。对了,这笔特别的征税款只有一个用途:平辽饷银。
天启皇帝临死前还向崇祯特别的交代,一定要重用魏忠贤。可惜的是木匠皇帝没有给他的笨蛋弟弟说明白为什么,崇祯登基后,自己没有那个悟性,又听信周围那帮清流不停的抹黑魏忠贤,毫无政治智慧和帝王权术的崇祯居然把魏公公给杀了。
崇祯年间,明朝帝国到了崩溃边缘,很多的大臣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做着打算,但是也有不多的忠臣为了国家四处征战,出谋划策。但是明朝还是倒在了李自成的马蹄之下,满清趁机入关。满清入关以后肆意屠城,但是到了东阳城时却没有伤害一人,只因这座城是张国维的家乡。?
张国维,天启二年进士,因不参与任何的队伍,被分派到番禺做知县。他在职期间,看到了明朝种种弊端带给底层民众的苦难,多次上奏朝廷,但是都是石沉大海。崇祯即位以后,他马上重用这位出名的官员,擢刑科给事中,以填补处理魏忠贤而导致的空缺。在其位,某其政,他上书陈时政五事,每一件都是明朝最大的弊端,但是因为崇祯的个人能力有限,并没有完全接受其中的意见,但是张国维进礼科都给事中,不久迁太常少卿。
自崇祯七年起,张国维被任命为巡抚,负责镇压各地的义军,当时张国维正值壮年,但是过度操劳导致他一夜须发顿白。崇祯十四年,山东发生暴动,张国维联合周围省份的官兵成功镇压。此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刚刚被下狱,于是崇祯任命张国维为兵部尚书,全权处理全国的义军。崇祯十六年,京城城破,清军入关,当时的张国维正在南方征兵,听到消息后大哭不止。他并没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参加南明朝廷,继续抵抗满清。
1646年,南明的队伍全部溃败,他知道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国。同年,他回到家乡东阳,取来白绢一幅,在白绢上写下三首诗,一首为?负国?,一首为?念母?,一首为?诫子?,然后在绢尾落款:?大明遗臣张国维绝笔?。当清兵进入东阳城,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张国维,他们纷纷向他叩拜,有的人还痛哭不已。原来这里面有很多的山东人。
崇祯十四年,张国维镇压起义军时,给当地百姓很多的粮食,这些人就是受到恩惠的人。清军的浙江总督张存仁敬佩张国维的气节,不忍心他断绝香火,将张国维的儿子放了。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乾隆敬重张国维的气节,赠给他的谥号为?忠敏?。
天启是高人藏在幕后,魏忠贤就是傀儡。崇祯就是一自以为是的虎逼。看看他重用的高起潜和袁崇焕是什么货色,害死一票天启提拔的忠臣良将。天启在位魏忠贤压榨缙绅,但国库充盈。崇祯上台免除缙绅税负得到掌握话语权的缙绅大肆吹捧,把压榨转移到平民百姓头上,自耕农大批破产,流民增加,最后自掘坟墓。让整个华夏给昏庸的崇祯陪葬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