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曾差点投靠袁绍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6 03:29:33

曹操曾差点投靠袁绍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曹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饥民遍地,走投无路的老百姓纷纷加入黄巾军。《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董卓死后,公元192年曹操借着攻打兖州的机会,得到了黄巾军100多万的投降人口,其中降兵30多万,曹操选拔其中精锐,组成了“青州兵”,这是他夺取天下的第一桶金。

想不到两年之后,吕布陈宫趁曹操发兵为父亲报仇,夺取了曹军的兖州大本营。一石稻谷的价格达到了50万钱,人相食的情况出现了。因为缺少粮食,曹操的好朋友袁绍过来劝说,希望能够合兵一处,简单的说就是招安曹操。《三国志》记载曹操当时“军食尽,将许之”,可见后来这个在官渡将袁绍击败,后来逐步统一北方的一代雄主,曾经险些因为挨饿这样的事情,主动投靠袁绍。

幸亏手下程昱极力劝阻,告诉曹操如果投靠袁绍,下场会跟韩信一样,曹操才放弃了投袁。

《程昱传》记载,这个时候曹操只剩下1万多士兵,可这个过程中曹操并没有遭受过什么大的战败,可想而知其军队多数是因为饥饿逃散,而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很多屠城的事件,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饥饿使然---跟老百姓抢粮食。

经历了这次“一石粮难倒英雄汉”之后,曹操争夺天下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后曹操一生经历了大小几十战,尤其是大型战役,几乎没有一场不是围绕小麦和水稻展开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进攻时机的选择上以粮食为纲:建安二年,曹操讨伐袁术,选择的是金黄色的9月;建安三年讨伐吕布,选择的是丰收的9月;与袁绍对战,曹操初期也是兵刃不发,到了9月份才发起致命一击,然后收割了河北很多地区的小麦;建安十三年,曹操攻打荆州,也是计算了时间,正好在9月份控制荆州地区,收获了当地的水稻。

二、战争前后盯紧粮食:陶谦刚死,时机非常好,曹操准备进攻徐州。帐下大谋士荀彧却提醒曹操,麦子熟了,应当“勤兵收麦熟”,曹操恍然,于是《荀彧传》又记载“太祖乃止,大收麦。”可见曹操的军队,除了会打仗之外,收麦子、水稻的功夫也是一流的,而很多时候,收麦子比收领土更重要。相比较之下,其他诸侯的粮食成熟后并不是军队收割,而是等农民收了,然后在从农民和地主手中征收赋税,显然不及曹操对粮食的控制力。

而初中历史课本中大谈特谈的曹操实施“屯田制”则始于建安元年,这一制度的本质是招募农民,以军队的制度管理。政府自己当地主,而种地农民也等于服了兵役,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大家各得其所。

三、利用自己在黄河上游的优势,给黄河水改道,影响下游袁绍集团的农业生产,同时为自己疏通粮道。曹操一直在堵截淇水流入白沟,到了建安九年,袁绍实力被彻底歼灭,而曹操也停止了对河道的改造。那年他免除了河北赋税,老百姓还很高兴,完全忘记了之前没有曹公,他们也不至于种不出粮食。对于曹操来说,这个时候河北人也是他的臣民,自然而然不吝啬用别处的粮食来补充。

后世越来越深刻的明白,战争实际上打的就是经济,目标就是财富。经济在越久远的年代,体现的形式越简单,基本就是粮食。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就算不打,周边也会归附,如果解决不了,就算兵多将广,也没有什么用。

《春秋》里经常记载诸侯国在秋天越界去收割别人粮食作物的军事行动,《孟子》中提到饥荒十七次,其中有一次讲的是魏国国君告诉他,因为黄河穿过魏国,所以他不得不在黄河频繁泛滥、改道后,让受灾一侧的民众到另一侧去吃饭,而每年到底是哪侧受灾,谁也不知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百姓们更希望大国兼并自己所在的小国,因为那样的话他们抵御灾害的能力就大大增加了(《中国大历史》)。

齐桓公“葵丘之盟”给诸侯主持公道,不允许诸侯私自兴修水利,因为那样会影响别人的作物收成,但诸侯表面同意。可私下里却从未执行过,因为一旦挨饿了,谁还管得了的盟约?偏偏那时候黄河今年在你的国境内,明年到了我的国境内,总有诸侯国在受灾。分封制的情况下,不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

春秋末年的吴越战争之前,越国勾践正是借给了吴国煮熟的粮食种子,导致吴国第二年遭遇大饥荒,勾践趁机灭掉了吴国。而吴国的老百姓处于挨饿的状态,越国过来的时候,只需要带着粮食就胜利了。

事实上,频繁发生于我国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南下,一个根本的原因也在于粮食问题。当某年发生气候变化的时候,草原上的草比较少,游牧民族养不了那么多羊,冬天饥饿难忍,只好南下抢夺。与牧民不同,中原农民家中,往往会有半年的存粮。

也正是鉴于这些因素考虑,孟子在战国时期强烈呼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中央政权。可以试想一下,广袤的土地上,每年的降水量几乎是相同的,但每年雨水下到哪里却是未必的。如果有一个能够统一调度的中央,就可以把风调雨顺地区的粮食调集给饥荒地区,而不会存在掠夺而发生的战争。毕竟无论是河南、河北或者山东、山西,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受灾害,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时候曾经跟孟子有过激烈辩论的杨朱认为“虽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虽然跟孟子主张的“仁”背道而驰,但事实上其背景和思考的根基都是相同的。每一滴雨水,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让给别人,因为自己可能随时面对饥饿。《闻见前录》里,伊水、洛水涨,“居民庐舍皆坏,唯伊水东渠有积薪塞水口,故谁不入丞相府第。”就算是丞相,也时刻不忘自己家粮食的安全。不过有个问题这位丞相可能却忽视了,府外众人快饿死的时候,他家里的粮食也是没办法保护的。

当然,大河的上游对下游拥有绝对的主动权,所以从周武王以来,土质疏松便于开垦、兼具黄河上游优势的黄土高原地区发迹的诸侯总是能够夺取天下,比如秦始皇和刘邦。不过随着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他们也不能够始终保持不被饥饿所困扰,于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就开始向下游转移。而三国乱世,从一定程度上去分析,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转移过程。

《欧洲中世纪史》中,面对饥饿的威胁,教皇统一协调能力毕竟有限,无力用富足地区支援灾荒地区,只好把矛盾引到外部,200年里发起了九次东征。当他们到了近现代,因为缺乏统一,资源调配发生剧烈冲突,普鲁士和撒丁王国先后开始漫长的征战,小的自相残杀之后,又开始大的。虽然当年困扰曹操的粮食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但追求更好生活的人类又开始想各种方法完成统一,欧洲的联盟就是很典型的。

官渡之战曹操赢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军与 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 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16]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 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曹操最终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袁绍数千辆运送谷物的车子到达,曹操采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史涣去截击,大败袁军,全部烧毁了袁绍的运粮车。曹操跟袁绍相持了几个月,虽然每次交战都斩杀敌将,但是兵少粮尽,士兵疲乏。曹操对运粮的人说道:“再过15天替你们打败袁绍,不再让你们劳苦了。”建安元年冬季10月,袁绍派车运粮,令淳于琼等5个人带领1万多士兵护送车队,露宿在袁绍军营北面40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贪婪无度,袁绍不能满足他,就前来投奔曹操,借机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人。曹操身边的人怀疑他。荀攸、贾诩劝说曹操采纳。曹操于是留下曹洪防守,自己带领5000步兵和骑兵乘夜前往,恰在天亮时到达。淳于琼等人望见曹操兵少,出去到营门外布阵。曹操急速攻击淳于琼,淳于琼退守营房,于是就攻打淳于琼的营房。袁绍派骑兵援救淳于琼。曹操身边的人有的说:“敌人的骑兵逐渐接近,请求分兵抵抗他们。”曹操发怒说:“敌人到背后才报告!”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斩了。袁绍刚听到曹操攻打淳于琼时,对大儿子袁谭说道:“趁他攻打淳于琼等人,我去攻占他的军营,他就没有地方落脚了!”于是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到淳于琼败亡,就前来投降。袁绍军队大溃败,袁绍和袁谭扔下军队逃跑,渡过了黄河。曹军追赶上他们,全部缴获了他们的辎重、图表文书和珍宝,俘虏了他们的部众。曹操缴获袁绍的信件中,有许都和曹军中的人和袁绍来往信件,曹操把它们全部烧掉了。冀州各郡很多城邑都自动投降了。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胜败原因: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