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楚庄王的称霸诀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春秋时人们认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还认为:“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谓王”。这与战国以后的人们对王和霸的理解,在意义上有所不同。
楚庄王的主观愿望,当然是为王最好,从他“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一事,即可窥见。但他又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军事统帅,他知道在千乘以上国家林立,晋已确立霸主地位,自己又不具备灭晋、灭秦等大国的军事力量的当时,要争天子地位是不现实的。
所以他一生的政治目的,或者说他的国家战略企图,就是争霸中原,使半数以上的诸侯归附于楚,以取得他们的朝贡和对他们的控制权。由于楚庄王留意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所以他在进行战争时,非常注意使战争服从于政治。
楚庄王正是根据争霸中原这一政治目的而进行战争决策的,他的思想,可以从他的作战方针中体现出来。首先对待陈、郑、宋等影响较大的二等国家,他采取的只是征服而不消灭、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并用的作战方针。这些国家历史悠久,疆域较大,人口众多,如郑、宋两国,春秋前期还曾试图争霸,即以陈来说,也是千乘之国,不容轻视。
何况他们的统治集团,与其他大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以武力兼并,则不仅需大量兵力戍守,而且很难在短期内将其“消化”,更主要的是在那个宗法制度和仁、礼、信等思想仍占主导地位的春秋中期,灭掉他们,将在政治上失去绝大多数诸侯的人心,影响争霸目的实现,甚至可能受到各大国的联合反对。因而庄王才在军事上有力量灭掉对方的情况下,根据政治目的需要,作出了复陈、存郑及宋的决策。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了争霸,除要“得其半”外,还要“丰国”。所以楚庄王对待庸、萧、舒、蓼等影响不大的小国,就采取武力兼并的方针,毫不留情,以掠取土地、民众,扩大疆域、实力。兼并他们,不会激起一、二等国家诸侯们的反对,因为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楚庄王“并国二十六”,除上述诸国外,其他连名字都说不清楚,可见其影响之微。
就以对战略形势曾起过相当影响的邲之战来说,也是在庄王不愿决战的情况下发生、发展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楚军与晋军隔河相望时,庄王“欲饮马于河为名而去”;当晋军渡河南下时,庄王又是“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当他的近臣伍参向他建议交战时,他未采纳。
中军主帅孙叔敖的话,最能代表楚庄王的思想。孙叔敖说:我们去年服陈,今又服郑,目的已经达到,何必定与晋战?如果作战失利,后果岂不堪忧!于是楚军“南辕,反旆”开始后撤。
后来伍参分析了晋军将帅矛盾、指挥不一,并断言“晋军必败”,特别是当伍参说堂堂大国之君,不敢与晋国之臣作战,是国家之耻。庄王才被激决定停止后退。但并未组织战斗,而是派使臣至晋营请和。以后晋将许伯等乘车挑战,冲入楚营,杀人而退,楚军竟放其安然退走。
直到晋将赵旃佯装请盟、再度挑战时,庄王才发怒,亲率一小部亲兵追逐赵旃。楚中军主帅孙叔敖害怕庄王陷入晋军,自作主张,指挥楚军出营列阵,并先发制人发动进攻,邲之战这才发生。
即使这样,当晋军溃退时,他也不进行战场外追击,宿营于邲,坐视晋溃军渡河北退。甚至对晋军仓皇逃走而陷入泥坑中的战车,不仅不俘其官兵,还教之以出陷之法。据《公羊传》记载此事说:庄王认为“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邲之战后两年,庄王又派公子冯“聘于晋”。
上述所有事实,都充分说明楚庄王在进行战争时,并不是单纯地按照战争本身的利害得失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是根据政治目的需要来决定战争行动,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乾隆有41个妃子,唯独最爱翻她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