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真的没有装备铠甲的士兵吗,他们为什么不穿铠甲

以史为鉴 2023-06-16 02:49:43

清朝真的没有装备铠甲的士兵吗,他们为什么不穿铠甲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士兵铠甲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这揭露了古代部队的真正形象。只有有钱、装备好的精兵才有盔甲。

1、清军里是有装备盔甲的军队的。但是大部分地方团练、绿营军都没有着甲,八旗有一部分铁甲或清朝棉甲(只是分类命名,并不纯粹是棉花)。

2、因为火器的装备与使用,使得古代盔甲都没用了。前期清朝的棉甲淋上水之后,还能防御早期的明朝火绳枪(仿制于日本铁炮,日本又从葡萄牙人那里学的),到了后期,抬枪出现以后,基本上也就没什么用了,加上装备盔甲,又很贵,所以,干脆不大量装备了。明朝武备志里总结选择盔甲对抗火器中提到了铁甲对抗铁炮(日本仿制的葡萄牙火绳枪)的情况:“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西方人也一样,他们曾经在火器时代发展完善了板甲,在文艺复兴末期甚至三十年战争时期都有一定规模的装备,但是很快他们就放弃给部队装备盔甲了,因为没用,火枪照样能穿透。

3、作战条件问题,明朝武备志:(南方)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

4、钱的问题,古代的经费也是有限的,大量装备铁甲,那是明朝都不会干的事情。其实西方国家也是一样的,铁甲时代,普通部队都仍是一副皮甲装备,原因就是钱不够,打仗在什么时候都是花钱的。

所以,其实,也许火器时代清朝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财政支出的问题。其实历朝历代的古中国军队,也是不能统一装备铁甲的,都是有钱有粮的精兵部队才会全身闪亮亮。

【附】铁甲装备是要钱的,古代各朝都在想办法替换省钱省事的装备

大唐:唐宣宗时,徐商守蒲州兵士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

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上枢密院奏折称:“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

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解释对倭寇作战为何穿戴纸甲:“(南方)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没想到电视剧、小说都在骗你吧,其实当时很多部队没有穿闪亮亮的银色铁甲,穿的是纸甲。

清朝末年军人不再穿盔甲了吗?

  电视里确实有很多拍晚清的片子都是穿布衣作战的。但是我认为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还是有很多人穿盔甲的。

  清朝洋务运动之前,虽然经历过像鸦片战争这样的打败仗,但是清朝统治者因为碍于传统观念和精力分散处理国家危机,并未真正开始军队改革。所以,清军从入关以来,到咸丰皇帝去世这段时间内,基本上军事实力、武器装备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还停留在200年前清军入关的时候,自然是盔甲盛行的。您看过记录电影《圆明园》吗?电影的后半部分有很多身穿盔甲的八旗军和拥有长枪火炮的英法联军作战的场面,那些盔甲军直到最后时刻也没有任何退缩,很让人感动……

  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朝的武器装备开始近代化,军事观念开始升级。于是,人们看到了“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看到了袁世凯练新军。看到了手持长枪的湘淮军战士。但是清朝直到灭亡之时,由于国力不济,火器装备仅仅限于一些精锐的部队,大多数兵士还未脱离使用冷兵器的命运。从袁世凯小站练兵这件事可以看出,清朝军队实际上还很落后。因此推论,由于清朝到灭亡的时候还是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冷兵器部队,所以说盔甲绝对是必备品。

  有人也许会说:“观念都更新了,穿布衣还能够多闪点子弹,还不如去下盔甲装备布衣。”这种历史观念是不对的。首先,盔甲比布衣更能抵挡弹片的杀伤。其次,就算真的出于这样的目的,也得首先把轻型机动部队“布衣化”了。否则那些重装部队平时就要承担艰苦的守城、攻城任务,换了布衣也不是说就可以快速把城池攻下了,因此没必要换布衣。到清朝灭亡之时,中国还没有“快速反应部队”这个概念,所以轻装部队只能是打仗临时接收特殊任务的一小撮军队,根本占不了多大百分比。

  最后提醒楼主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清朝军制,汉族武装力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朝廷公开征集、招募、调动、管理、演练的部队,这种部队俗称官军,若像火炮兵这样的布衣在部队衣服后面刻“兵”字,其余身穿装甲部队则不刻字。第二种部队是由有势力的民间人士负责平时操练,战时负责支援官军、分散游击甚至直接接受朝廷调遣。这种部队在布衣后面刻上“勇”字。由于是私人组织的团练,可能不太正规,所以这种部队可能很少有盔甲装备,这个楼主得注意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