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商圣范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范蠡是春秋末年响当当的人物。当年吴越争霸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被困会稽山,仅残存五千兵马,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是范蠡和文种两个人拯救越国于水火之中,范蠡曾对勾践说过:“兵甲之串,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这句话足见得范露与文种在越国的地位是如何重要。其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击败了吴王夫差,逼夫差自杀身亡,成就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伟业。
在勾践称霸之时,范蠡做了功成身退的决定。他弃掉了荣华富贵,告辞了勾践,与家人乘舟而去,临行前。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文种,信上这么说:“飞乌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乌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没有选择离开,终于被勾践所杀。
问世间,有几人能如范蠡这般聪明,这么看得开?
范蠡乘舟去了齐国,为了避免被越王勾践找到踪迹,他更改了自己的姓名,他在别人面前自称为鸱夷子皮。据学者猜测,范蠡在这里更换成这一名字不光是因为越王勾践,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悼念死去的吴国大臣伍子胥。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后,伍子胥屡次在吴王夫差面前劝谏,让吴王夫差万勿养虎为患,但范蠡和文种想方设法让吴王夫差慢慢疏远了伍子胥,伍子胥终于被吴王夫差赐死,并且伍子胥死了以后,吴王夫差不准将他的尸体下葬,而是下令用“鸱夷”卷起伍子胥的尸体扔进大江里,任其漂流,任鱼虾撕咬。”鸱夷”就是生牛皮。范蠡和伍子胥都是忠臣,但两国交战,各为其主,本来伍子胥的死也怪不得范蠡,只怪那吴王夫差有眼无珠,不辨忠奸,但范蠡终于还是觉得对不起伍子胥。
之前,范蠡在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之时,看到文种力挽狂澜,使越国从濒临灭亡走向宣国民强。范蠡在文种身边得到了很大教益,知道了富国之法,他是个聪明之人,他说道:“(文种)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他决定运用文种治国之法来治家。
范蠡在齐国选择了海边住下,渔猎耕种,父子同心,很快家产达到了数千万。依照道理来说,仅靠渔猎耕种,怎么可能那么容易积累起家产?估计范蠡干了贩卖私盐的勾当。有了钱了,范蠡就出名了。范蠡本来就不想出名,如今出名后,只好散尽家财,与一家人从小道逃匿了。
范蠡来到了陶这个地方,再次更名改姓,这次他称呼自己叫陶朱公,专职经商,古人称经商为“逐十一之利”,贩一次货就可以赚取10%的利润,怪不得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感叹道: ”夫用贫求自,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陶朱公做生意果然很有一套,很快他的家产又达到了几千万。这一下更是天下闻名。范蠢本人也成为后代商人尊敬的祖师爷,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传说。陶朱公是如此闻名,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他的真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神奇人物。他也有办不到的事情。
陶朱公共有三个儿子,在陶地做生意的时候,他生了幼子。幼子成年之后,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关押在楚国了。陶朱公听说了这则消息后,这么说道:“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这句话那我们现在来看,完全是在藐视法律了,然而在当时“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包括在汉朝时代,死刑都是可以花钱免罪的。所以在这里也没必要责怪陶朱公的不法言论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就曾直言“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是当时的一则谚语。
陶朱公最初决定让自己的幼子带上千两黄金赶往楚国去拯救他的二哥,却因为长子执意以死相逼,妻子也在劝说,改派了长子去楚国救他的二儿子,陶朱公的长子因为舍不得千两黄金而使其兄弟在即将被释放时又被处死。
陶朱公的长子回家之后,所有的人都向陶朱公表示哀悼,只有陶朱公本人坦然而笑,说道:“我在长子出发的时候就预知到这一结局了。我的长子并非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我生他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他从小受了很多的苦,后来与我一起艰难创业,他舍不得那千两黄金。我为什么会派幼子去救他哥哥呢,因为幼子打小乘肥马衣轻裘,没受过任何苦难,自然不会吝惜金钱。”
陶朱公难道真的不带有遗憾吗?我不相信。从陶朱公在长于临行前的叮嘱的话语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陶朱公因利成名,终于也因利遗恨。
? ? 他青年时从政,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挽救一个国家于水火;中年时从军,以过人的军事思想出奇制胜,将敌方杀得片甲不留;晚年时从商,三次成为巨富,却将钱财视为粪土,后世因此尊他为“商圣”。每一个人生阶段,他都不曾辜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拥有传奇人生的范蠡。
? ? ? 他前半生的名字,叫范蠡;后半生的名字,叫陶朱公。史学家司马迁忍不住赞叹他: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译文: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发达,可能吗?
? ? ? 范蠡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在人生无数个起起落落后,依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东山再起,而且始终保持着头脑冷静,方向明确。
? ? ? 出生于贫困之家的范蠡,虽然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但他从小就对读书特别感兴趣,或许在乡邻的眼中,这是极其不务正业的表现,却为他日后出人头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 只是当时的楚国现实让他看到了报国无门,于是他干脆就以一种疯癫形象示人,因为他相信一定会有懂他的人,理解他疯癫的外表之下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像当年的姜太公钓鱼一样。
? ? ? 后来,他真的等到了一位知己文种,县长文种亲自拜访范蠡,因为他知道,“一个人有才能,才会假装疯癫,来掩盖其真正的智慧。”两个非同一般的人见面,在彼此的眼中都看到了星星般的光亮。
? ? ? 后来,范蠡就来到了越国,见到了越王勾践,他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结合儒家的用兵之道,向勾践阐述治理一个国家该用怎样的方法。两人不谋而合,一拍即合,范蠡留下了,被越王封作了士,于是,范蠡又给好友文种写了封信,让他一起到越国大展宏图。
? ? ? 但范蠡和文种都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巨大的考验。由于越王的自负,要先发制人向吴国进军,而丝毫不顾大臣范蠡苦苦劝谏,结果落得个夫椒一战,越军大败的下场。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山,吴军进而围困越军。勾践追悔莫及想以死殉国,范蠡及时制止,并献出计策,让勾践屈身为奴,向吴国称臣,以求保全性命他日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就像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最后都称霸天下。
? ? ? 因为范蠡深知,机会只有在忍耐和等待中才能爆发。就像他曾度过一段多么黑暗的时期——被邻居嘲笑,没有知己,不被重用。他忍耐了这么多年,最终等到了文种,等到了勾践,也等到了他自己。
? ? ? 他主动请愿,跟着勾践夫妇为吴王夫差当牛做马,做着最低贱的活,这一卑躬屈膝,就是三年。
? ? ?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公元前478年,蓄谋已久的越国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带着国仇家恨,越军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越国在徐州称霸,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 ? ? 然而庆功宴上,却没有看到范蠡的身影,他走了,还给文种留下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 ? ? 智慧如范蠡,早已看透了越王勾践的心思,只可惜身边文种不以为然,舍不得放弃相位,结果被听信谗言的越王赐了一把宝剑,自刎而亡,死不瞑目。
? ? ? 多年以后,齐国请了一个叫鸱夷子皮的能人做丞相。这个叫鸱夷子皮的人虽已年近古稀,却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正当齐国国君高兴地觉得称霸有望时,丞相却辞位而去。
? ? ? 后来,鸱夷子皮在宋国的陶邑定居下来。他喜好黄老之道,用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成为了巨富。由于此人善于经商,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当地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陶朱公”。
? ? ? 范蠡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他创造了太多的传奇。很多人都渴望成功,但往往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欲速不达,迷失方向。
? ? ? 我们学习范蠡,首先要学会等待,在不得志的黑暗岁月里,要试着让等待变成一种超然的心态,在压抑中继续忍耐和鼓励自己,并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
? ? ? 其次,要学会选择,生活中有坦荡的大路,亦有布满荆棘的小路,我们只有坚持自己的方向,奔赴向前,才能活出真正的那个自己。
? ? ? ? 再次,要学会放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该放手时就放手,不斤斤计较,有进有退,张弛有度,才会收获幸福。
? ? ?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传奇人生。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
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虽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交情很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公元前494年,夫差带兵大败越王勾践,范蠡劝勾践忍辱负重,以图复国,并陪同勾践夫妇一起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回到越国,他与文种一起,定下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兴越灭吴的策略。为了灭吴,他亲自到各地去寻找合适的美女,结果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西施,从此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深明大义、英雄美人的传奇篇章。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成功雪耻。范蠡因功绩卓著,被封为上将军。他认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人,自己的名望和功劳在他之上,并不是件好事。于是,已经六十三岁的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携妻带子辞官而隐,化名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也有一说是与西施相携而归)。
归隐后,他就带领儿子和门徒们在海边结庐而居。齐国是东方的大国,农业和工商业都十分发达。范蠡一行人在海边一边努力垦荒耕作,一边又看准机会经商做生意,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由于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里,同时能力和才干又异于常人,很快,就连齐王都知道了他的名声,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想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这与他的本意是相违背的,他不禁感叹:努力治家能积聚千金,进入仕途为官能位至卿相,这是一个平民百姓最得意的事情了。但是长时间地享受名望,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奉还了相印,散尽了家财,再次急流勇退,带着家里人悄悄地走了。
范蟊带着家人来到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尊称他为陶朱公。他的.经商头脑和善于治财的才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没几年时间,天下人都知道陶有个陶朱公,富甲天下。后来,范蠡年岁已高,就把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子一起游山玩水去了。
当行至熊耳山下的卢邑(今河南卢氏县)时,为当地景色所恋,决定在此定居。定居期间,范蠡带动当地居民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物资的差异,做转运生意,逐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不仅如此,他的夫人也教当地妇女种桑养蚕、抽丝织布,使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最后,当他决定回陶时,他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慷慨,把积累的几十万家财中的绝大部分留给了乡邻和穷苦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他当年生活过的卢氏县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把村边的湖改称范蠡湖,并载于清朝的《卢氏县志》上。
?『推荐指数:』
?主要剧情:对于楚国黑暗腐朽的政治已然无可奈何的一代谋士范蠡从此弃楚奔越去。 在越国期间,范蠡对楚国中心耿耿,以自己的才干和学识真诚辅佐了两代越王。 直到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诸侯后,他却于勾践对群臣论功行赏之际毅然辞官归隐了,只因他深谙勾践心计之深。 辞官后的范蠡辗转于齐地经商,开始另一段跌宕起伏的经商生涯。 范蠡声明无人不知,致使其在齐经商期间便被齐王知晓,更被齐王拜为齐相。 但是范蠡对于过满则亏的道理自是谙熟不已,遂于任职三年后便再度辞官散财离去,并带着一家老小迁居陶邑。 放下过往包袱,重新去往一个地方便意味着新的生活开始了。 在陶邑,范蠡与家人并没有因为长期的官家生活而忽略自己本身的修仙,故即使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够自力更生。他们开始由耕畜起家,继而再积聚货物,据时而买或卖。 短短几年的光景,范蠡与家人再一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致货累至巨万”,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富翁,人称“陶朱公”。但是这般光景依旧没有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范蠡之子杀人后,范蠡便再次散财,开始新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3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