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会有那么多太子要选择造反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投资领域,存在着收益大风险大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以古代造反一事来说,它是一件风险很大收益很大的事,成功了可以封侯拜将,头领还能当皇帝,失败了会人头落地,还会牵连家人。
劳苦大众因各种原因生存不下去了,造反可能是一条出路,但享受着荣华富贵,且已是储君的太子,造反是一件极不明智的事。一是造反成功率很小,失败了代价又很大,可能会让自己人头落地。二是成功了也是风险重重,会让太子背上弑父夺权的罪名,丢失民心,各地也会借机反他。
既然如此,为何古代还有那么多太子要选择造反?
一是等不住皇帝去世,要急于做皇帝。
人们对一件事抱有希望,会使人们怀有很大的热情去做这件事,皇子被封为太子后,他们也会极力表现自己,以便在父皇心中留有好印象,将来能接替他的皇位,但如果皇帝在位时间太长,使太子看不见做皇帝的希望,会让太子失去耐心,为了早日得到皇位而做出弑父夺位之事。
例如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岁,去世时他的儿子已经一半去世了,若他立嫡长子为太子,是等不到继承他皇位的。还有秦昭襄王做了56年的皇帝,以至秦孝文王继承皇位是已经步入晚年了,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了,而他为了做皇位却苦等了几十年,所以有的太子会因等不及而选择造反。
二是太子内心感到不安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造反。
任何事物都是会变化的,即使皇子被立为太子,并不意味着他永远都是太子,反而会因为皇帝的喜好,以及其他各种情况的变化,导致太子之位被废。古代经常存在这种情况,皇帝喜欢某一个妃子,就会爱屋及乌,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但一旦移情别恋,太子之位也就会危险,这时候太子可能会通过造反夺位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还有皇帝对太子个人感情的变化,也可能会使太子内心产生不安全感,导致太子起兵造反。例如安禄山建立大燕政权后,按惯例将安庆绪立为了太子,但安庆绪缺点多、性格内向,安禄山不喜欢他,反而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这让安庆绪内心产生了不安全感,害怕安禄山将自己废掉,立别的儿子为太子,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和李猪儿等人合谋杀了安禄山。
三是太子遭人陷害,被迫起兵造反。
当一个皇子立为储君后,皇帝会对他加以培养,提升他的能力以便他将来能做个好皇帝。培养太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给他请一些好老师,让太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让太子参与政治,增加他的经验和处理政事的能力。
但是太子虽然是储君,在未做皇帝前,他也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大臣,这使得他在处理政事时,难免会与其他大臣产生分歧,使他产生政敌。这些政敌害怕太子当上皇帝后,对他们打击报复,所以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在太子未做皇帝前,想方设计陷害他,使他无法当上皇帝。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因为江充、韩说等人的诬陷,为了自保而不得不起兵杀了江充,最后却被逼走上了造反之路。
四是太子权势过大,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皇帝和太子虽然是父子,但有时候也会成为对手。很多皇帝很贪恋权势,他们不想让任何人对他们的皇位构成威胁,这就是为什么大臣一旦权势过大,就会被皇帝想办法除掉。同样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太子,皇子被确立为太子后,皇帝为了能让他顺利接班,会有意帮助太子培植自己的势力,太子也会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太子的势力过大,威胁到皇帝的权势。
赫舍里氏难产死后,康熙因为怀念她,就将她所生的孩子胤礽立为了太子,并悉心培养他。胤礽也表现很出色,这让康熙对他比较满意,还常让胤礽替自己监国,但胤礽的势力过大后,就让康熙产生了担忧,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康熙为了削弱胤礽的权势,对其他几子进行了加封,同时让他们参与国事,以此来削弱胤礽手中的权力。
但让胤礽对康熙的态度产生了转变,康熙为了警告胤礽,杀了他最倚重的大臣索额图,但是此事又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康熙废掉了胤礽太子之位。后来康熙又再次将胤礽立为了太子,但父子之间的隔阂已经很难弥补了,胤礽为了早日得到皇位,准备要逼迫康熙让位,被发现后康熙将他终身软禁。
太子虽然是皇位的继承者,但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太子很容易失去继承皇位的权力,所以太子为了确保皇位不会落入他人之手,常会铤而走险造反夺位。
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就是太子的位置有太多人盯着了,虽然按照常理来说,太子一般就是皇帝的大儿子来做的,但是这个事情并不是绝对的,所谓有能者居之,如果还没有选太子的时候,基本上下面的每一个皇子,只要是有野心的都会尽量去表现自己,去争取这个太子机会。
如果说已经立了太子,那么那个在太子位置上的人,也并不是坐得这么安稳,因为只要是他犯了很大的过错,或者是做了一些事情让皇帝觉得不满意或者是不开心的,是分分钟就会被罢免掉。特别是有些皇帝的子嗣比较多的话,那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的激烈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每个人都会为这个位置而不择手段,防不胜防。
所以为了能够保证自己能够顺利的以太子的位置,继承皇位,特别在有危险威胁到自己地位的情况之下,大多数太子都会选择,造反这条路。第二就是,太子除了要提防自己的兄弟,还要去提防周边的大臣,因为这就涉及到一个站位的问题。按照正常来说,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那么一般来说,站在太子那边的人,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去拥护太子。
但是总有一些大臣会因为一些政治上的意见,或者是利益上的冲突而和太子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那这些人就会去阻止太子当上皇帝之后找他们算账,而会想尽一切的办法去阻止他,去搞垮他。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也会因为走投无路而选择造反,而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元成宗帖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是接的忽必烈的位子,为什么忽必烈直接传位给了孙子呢,下面我们来说一说。
忽必烈生前效仿汉人,早立太子以防皇位继承的原因引起朝堂的混乱。他立的太子是真金,可是真金是个短命鬼,早于忽必烈死去。真金留下了三个儿子,他们是甘麻喇,答刺麻八剌、铁木耳。忽必烈似乎对这三个“皇孙"都很喜欢,一时不能决定以谁来立为“皇太孙"。甘麻刺于至元二十七年受封为梁王,至元二十九年改封为晋王,率兵镇守北边,统领成吉思可汗的四大斡儿柔与"达选"的军、马、国土。答刺麻八刺先后一直被留在真金与忽必烈的身边,于至元二十八年受命出镇怀州(河南沁阳),不曾到达怀州就生了病,回京,在次年春天去世。铁木耳曾经随从忽必烈讨伐乃颜,其后留在辽东打乃颜的余党哈丹,又其后驻防在金山(阿尔泰山),防备海都。忽必烈在至元三十年六月接受玉昔帖木儿的建议,把当年赐给真金的一颗印,“皇太子宝”,派人送给铁木耳,用来作为“行军之印"的代替品。
在忽必烈去世时,论声望,论力量,甘麻刺均比铁木耳占优势。诸王诸驸马、文武大官,集合在上都举行忽里台大会;大会开了十ニ天,以甘麻刺的呼声为最高。甘麻刺是“嫡长孙”,
甘麻刺已经是王,而铁木耳不是。为什么铁木耳终于当选呢?《新元史》甘麻刺传,说甘麻刺自动让给铁木耳。《元史》玉昔帖木儿传,说甘麻刺之所以肯让,是因为玉昔帖木儿先劝甘麻刺:“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岂俟而不言?”于是甘麻刺才赶说,“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然而,《元史》伯颜传,却把铁木耳之所以能够得位,全归于伯颜握剑立殿陛,陈祖宗宝训,宣扬顾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伯颜在当时是“知枢密院事”。玉昔帖木儿是御史大夫,主持和林的行枢密院。伯颜与平章政事不忽木,的确曾经于线必烈病危之时,在忽必烈的榻前。忽必烈有没有对他们“顾命”,难考。他们两人就扶立铁木耳这一件事
上,有了共同的决定,这是很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伯颜与不木两人不肯让右丞相完泽进去看忽必烈的病,又不肯让真金的妃于阔阔真和他们讨论大位的继承问题。是不是完泽与阔阔真均不赞成以铁木耳继位呢?然而,在铁木耳当了皇帝以后,完泽继续担任右丞相到大德七年七月,死在任上,不像是铁木耳对他存何芥蒂。
阔阔真呢,她是甘麻刺的母亲,也是铁木耳的母亲。她对两个亲生儿子,该不会存有太大的轩轾。(屠寄在《蒙兀儿史记》卷二十八里面说,阔阔真希望立铁木耳。)
总而言之,铁木耳之所以得位,主要是由于伯颜的拥戴。其次是由于不忽木与玉昔帖木儿的支持。
绝对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给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来也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结果真金这哥们不给力,没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传给了真金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个儿子,结果剩下的9个儿子一个都没起来反对铁穆耳。
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简直一个德行,都是晚年丧子,为啥忽必烈能传位给孙子,我老朱就不行呢?于是朱元璋果断传位给孙子,结果造成了靖难之役,他的四儿子把他孙子给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忽必烈剩下的9个儿子,没有跟铁穆耳争夺皇位呢?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估计老朱对此也比较抓狂。
一、铁穆耳身边有强人伯颜助阵。 甭说叔叔们会夺铁穆耳的大位了,就连铁穆耳的兄弟们,其实也应该要跟铁穆耳争斗一番。毕竟大一统王朝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寻常不过了。
当时真金留下了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得出,铁穆耳相对正常一点,但是他年纪最小。
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这哥们也不给力,在1292年去世了。于是乎皇位继承权,便落在了长子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身上。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来看,甘麻剌绝对是占据优势的。可是最后为啥是铁穆耳上位呢?这就要谈一谈支持铁穆耳上位的伯颜了。
伯颜这个人很不简单,可以说忽必烈能够完成大一统,伯颜功不可没。
伯颜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时候,伯颜负责统领中路大军。
在伯颜和阿术的领导下,蒙古大军相继攻占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占了建康。因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
此后伯颜更是带领中路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等于是灭亡了南宋。在伯颜的带领下,大军相继攻占宋朝37个府,128个州,700多个县,可见伯颜给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盘子大了,叛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至元十四年,伯颜平定了宗王昔里吉叛乱,擒获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败叛军。
至元十八年,伯颜又跟着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抚军。至元二十四年,跟着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颜叛乱。至元二十九年,伯颜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儿,多次击败海都叛军。
立下如此多功劳的伯颜,在朝堂之上,可谓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后来遭人诬陷,闲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威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伯颜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颜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这个时候伯颜跟铁穆耳之间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见,将伯颜立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皇孙铁穆耳。 当时铁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边,为此伯颜总领朝政长达3个月时间,直到铁穆耳回来继位。可见伯颜对铁穆耳是相当忠诚的。
伯颜有各种平定叛乱的经验,再加上忽必烈也没杀什么建国功臣。所以说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儿子们叛乱,也不是伯颜的对手。他们自然不会自讨没趣,来争夺这个皇位。朱元璋但凡给孙子留下这么一个人物,也不至于会造成靖难之役的惨败了。
二、铁穆耳不仅没削藩,对叔叔们还都不错。 提这一点,倒不是说朱允炆削藩是错的,只不过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导致了朱棣的叛乱。 其实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们做大做强了,朱棣这样的人早晚还是要叛乱的。但是时间跨度就拉长了。
铁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边没有出这种主意的黄子澄,所以他也没有要削藩的意思。
铁穆耳不仅没有削藩,而且还多次赏赐过叔叔们,所以叔叔们对铁穆耳一点怨言都没有。咋整呢?侄子对自己这么好,你还有脸去造反吗?
与之相反的是,铁穆耳对朝臣们的约束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惩治贪腐的决心比较大。相比较之下,各路王爷们的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别以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王爷们就没有封地了,他们不仅有食邑,而且还有领兵权。财政上,也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仅有定期的岁赐,还有不定期的各种奖金,所以日子过得很滋润。
当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时,这帮王爷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种监控。因此王爷们小日子过得好,完全没有必要跟朝廷来硬的。
总结:铁穆耳的叔叔们,没有太出色的。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朱棣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个朱棣,才导致了朱允炆丢了天下。
而忽必烈只有10个儿子,这里面可能就真金一个是比较出色的。而他还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个儿子,其实没有类似朱棣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才。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几个儿子,其实不成气候。元朝也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一说,所以当真金死了以后,但凡有儿子比较出息的话,忽必烈也不会选择孙子来继位了。
既然没有朱棣的才能和实力,又有伯颜这种强大的对手,铁穆耳对他们还真不错,你说他们为啥要以身犯险呢?
参考资料:《元史》
蒙古人立储制度一直是不完善的。这导致元朝的历任皇帝继位都颇费周折, 元成宗铁穆耳 也不例外 。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次孙。要知道,蒙古人并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更别说一个嫡次孙了。每位皇帝去世后,即使真有遗旨,也不完全以之为凭,还往往要经过“忽里勒台”这种奴隶制“民主”过程才能生效。所以说铁穆耳能继承皇位,那也是经历不少风雨的。
我们就来看看,忽必烈去世时,他的那些儿孙们在干啥。
1、忽必烈的儿子们
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忽必烈在史书上上记载的有十个儿子,但是元朝 历史 是在太少。
长子,孛儿只斤·朵儿只。史书上说他是木华黎六世孙,脱脱之子。也就是说朵儿只是过继的,他没有继位的资格;
二子,孛儿只斤·真金。他是忽必烈的嫡长子,忽必烈是有一定汉化的皇帝,对于嫡长子是很重视的,真金30岁是被封为皇太子,理论上是合法的继承人,可惜老爹太能活了,真金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就去世了;
三子,孛儿只斤·忙哥剌,死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比真金还早;
四子,孛儿只斤·那木罕,真金同母弟,真金死后,他就是嫡长子了,但这人不太争气,他拥兵北去与北边诸宗王打仗时,被手下人给出卖了。在蒙古,不能打仗的怎能继承皇位?
五子,孛儿只斤·忽哥赤,封云南王,至元八年(1271年)去世;
六子,孛儿只斤·爱牙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去世;
七子,孛儿只斤·奥都赤,封西平王,这位皇子倒是颇有实力,不过他的生平似乎一直在外征战,远离政治中心。元贞二年(1296年) 去世。
八子,孛儿只斤·阔阔出,封宁王,自己实力不强,所以他是铁穆耳的支持者;
九子,孛儿只斤·脱欢,封镇南王,他在南征的时候,损兵折将,忽必烈认为其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脱欢早就丧失了继位可能,大德五年(1301年)去世;
十子,孛儿只斤·忽都鲁帖木儿, 历史 记载太少了,鉴于他在皇庆元年(1312年)才有自己的食邑,推测忽必烈去世时,年纪太小,基本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忽必烈的儿子们多数都死在他前面,活着的基本也没啥实力。
2、嫡孙之间的竞争
真金有三子,分别是甘麻剌、答剌麻八剌以及铁穆耳。其中答剌麻八剌在至元二十九年去世。那么,在忽必烈去世后,只有甘麻剌和铁穆耳是嫡孙,而且甘麻剌还是嫡长孙。竞争就在两人之间展开。
孛儿只斤·甘麻剌(1263-1302),自小由忽必烈皇后察必抚养长大,封晋王,长期在漠北任方面主帅。忽必烈专门为甘麻剌专立设置“内史府”,似乎是倾向把这位孙子当接班人来培养。
但甘麻剌的母亲、真金太子妃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可不这么认为,她更喜欢幼子铁穆耳。铁穆耳文才武略都不错,曾统军平灭北部诸王乞丹的叛乱。
1293年,既至元三十年,也就是忽必烈去世的前一年, 忽必烈正式册封孙子铁穆耳为 皇太子,授与他 “皇太子宝玺”,并派宠臣玉昔帖木儿辅佐铁穆耳,坐镇北境,以防甘麻剌叛乱。
铁穆耳就这样成为新皇帝了吗?
3、尔虞我诈的斗争
大元皇帝必须由参加忽勒台的诸王、贵戚的推选才能正式继位。关于忽必烈生前给与铁穆耳的名分确定,其实 历史 上也有怀疑,当时的忽必烈其实身体已经不佳,不能署理国政了,当时有不忽木、伯颜与月鲁那颜三位大臣一直在忽必烈身边,真正能够左右皇帝继位的,这三个人首当其冲。
那么为何选择铁穆耳呢?因为其母阔阔真支持啊。在蒙古,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整个蒙古帝国史上就有好几位主政的女性,而甘麻剌和铁穆耳是同母的,所以阔阔真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毕竟谁愿意得罪这个未来的皇太后呢。汉人传统是立长,但蒙古人更喜欢幼子守业。
当时甘麻剌也准备来争夺皇位,但诸位大臣,尤其是自己的母亲都支持弟弟,他也不好说什么了,甘麻剌此后一直镇守漠北,不回大都。
有趣的是,风水轮流转。公元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刺杀,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登基称帝,是为元泰定帝。第二年,泰定帝追尊其父亲甘麻剌为皇帝,为甘麻剌上庙号显宗,甘麻剌在去世十多年后也成了皇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儿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政权元朝的创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那么真金太子为什么没有继位呢?是因为他死了,他并不是死于他人之手,而是在被忽必烈怒斥过后,忧郁成疾,病逝而死,死的时候只有43岁。事情起因是因为忽必烈年事已高,而真金太子当时有很多的拥护者,几位汉族官僚想直接逼忽必烈退位。
于是给了他一封奏报,让他把位置传给太子,而真金太子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急忙让汉族官员把奏报藏起来,不要让忽必烈看到,忽必烈自然是没有发现的,不过却被另外一个派系的人给知道了,于是就告诉了忽必烈这件事情。
忽必烈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可以说是龙颜大怒,于是对着官员和真金太子就怒骂说,你们难道没罪吗?当时的汉族官员接着就认罪了。而后来忽必烈接着又对他们说,如果要杀,我也要先把你们这群腐儒给杀掉。真金太子就因为忽必烈这句话,最后郁郁而死。就这样忽必烈的子孙都想获得机会,于是乎忽必烈的皇次孙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在无意中获得了先机。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由于父亲在世时,时常跟在他身边,于是乎渐渐的,得到了忽必烈的宠爱。并且,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赐给了他一位侍女。随后又娶了济宁忠武王的曾孙女。在皇太子死后,忽必烈很伤心,并没有提出立皇太子和皇太孙的话。
元成宗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至元二年(1265)生,十年,忽必烈立真金为皇太子,二十二年真金死后,忽必烈一直未确定继承人。至元末,铁穆耳受命平乃颜余党合丹。
三十年,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并未有关于传位记载。四月,蒙古诸王贵族召开选举皇帝的忽里台于上都。会上,铁穆耳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竞争激烈。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其实历史上真正由太子继承皇位的人数少之又少,因为太子的权力发展是直接威胁到帝王在朝中的权力的,所以很多情况下太子被废都是太子的势力发展过于迅速,毕竟朝中大臣往往都会选择好站位,扶持某位皇子,如此一来,君王怎么可能没有忌惮。而且皇宫中佳丽三千,君王的儿子们也定然不是少数,处于私心也好,考验也罢,很多君王都默认皇子之间的争斗。
1.太子的存在会对帝王的权力产生影响
太子的产生是从汉朝开始的,其存在的意义就是继承皇位,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帝王传位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规矩,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但是虽然规则是这样,并不意味着大多数帝王都会这样做,事实上有多半的太子都得不到皇位,因为权力这东西有毒。
一般情况下,帝王培养太子是要花功夫的,往往都会赐予专门的府邸,委托朝中重要的文武大臣扶持太子,教给太子身为储君应具备的特性。但是帝王都是多疑的,他们允许太子发展,但不允许太子发展的过于迅速。因为太子往往有朝臣的支持,甚至在帝王看不到的地方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那么这样发展下去,太子的权势很有可能超过帝王,帝王就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太子发展的过于迅速往往被撤掉。
2.帝王皇子众多,彼此之间明争暗斗
这种皇子夺嫡戏码早就是屡见不鲜的,无论是当年唐朝的宣武门之变还是后来清王朝的九子夺嫡,都向众人展示了帝位争夺的残忍程度。毕竟帝王之位拥有无上的权力,长期处于权力的大染缸中,这些皇子们内心的欲望早就被激发了出来。
太子不一定会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事实。而且国家需要的领导者也不是虚无的头衔,而是有能力者为之。而帝王本就薄情,他需要的也是一位好的继承人,所以在很多时候只要不触及手足相残的底线,帝王都是默许皇子间的争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根本就无法安稳,自然会搞些小动作。
因为太子只是相对其他人来说有很大的概率做未来的君王,但是未来的君王不一定是太子,并且,太子这位置真的是太诱人了,所以会遭来一些人的算计,随时都有可能被更换,所以太子为了能顺利的上位,只能选择谋反这条相对来说比较稳的方法。
太子作为日后国家的继承人,皇上一定会在太子幼年以及太子登基前好好的磨练他,让他熟悉朝政,将来能顺利的登基,所以太子在继位前,他也必须参与朝政。而继位前的太子参与朝政,就相当于是以一个大臣的身份去参与了,在朝政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太子在朝政上压难免与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同、有利益冲突的大臣们有矛盾,这就会招来一些政敌。
当然,作为太子,很少会有人大自己的主意,但是,事在人为,有那些胆大包天的大臣,在朝政上与太子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便想方设法的去将太子给换掉。
还有就是皇上有后宫三千佳丽,他的儿子不可能就那么一个,所以那些有野心且胆大的次子,都想法设法将现在的太子整垮,然后自己在想法继位。不仅是这些次子,他们的母后也是如此,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继位,她们也会不择手段,要知道,如果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上,自己以后的日子肯定也是比较好过的。
所以太子为了避免这情况的出现,让自己能顺利的继位,得到皇权,他唯一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谋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2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