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国士无双,为什么萧何一眼能发现其才能项羽却不能

以史为鉴 2023-06-16 01:34:55

韩信国士无双,为什么萧何一眼能发现其才能项羽却不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萧何一眼能发现韩信的才能项羽却不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仅凭几次交谈,萧何便摸透了韩信的秉性和能力,在向刘邦举荐韩信时称韩信为「国士无双」。

我们现在再读这一段历史,会认为不可思议。

但对于当时的萧何来说,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韩信固然是「国士无双」,萧何也是人中龙凤。其见识,远在同时代俊杰之上,其识人之能,也非同寻常。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跟刘邦一同进咸阳的,除萧何外,还有跟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但这位被刘邦捧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根本就没意识到律令图书的重要性。

至于后来闯入咸阳的项羽、范增、陈平等人,其目光也跟刘邦麾下诸将一样,盯着金银和美女。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

唯独萧何,以独一无二的行动来证明了其独具慧眼。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而向刘邦举荐韩信,是萧何再一次以实际行动来表现其独具慧眼。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史记·萧相国世家》

太史公把萧何举荐韩信一事放在萧何抢律令图书之后,不仅仅是出于时间先后的考虑,也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举荐韩信,就跟抢律令图书一样,是萧何独具慧眼之处。

实际上,在韩信之外,萧何也独具慧眼地发现过其他能人。

这个能人便是刘邦。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与萧何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韩信两人都没有像萧何那样死心塌地地忠于刘邦,别说是张良、韩信了,就是其他跟刘邦一起举事的,也没有像萧何那样死心塌地的。

高帝曰:“……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史记·萧相国世家》

为什么萧何如此地死心塌地?不能单以萧何跟刘邦关系好来概括吧?肯定是萧何相信刘邦,萧何相信刘邦必成大事,所以才放心大胆地押上一切。

这不也是萧何独具慧眼之处吗?

萧何是如此独具慧眼,在别人都盯着金银和美女时独具慧眼地抢律令图书,在刘邦发迹前就看出刘邦的与众不同进而多次维护刘邦,在与韩信交谈几次之后便断定韩信是「国士无双」,不是很正常的吗?

至于说刘邦,乃至举荐韩信做治粟都尉的夏侯婴,也同样是狠角色,也都特懂识人。韩信也只有在这些狠角色面前,才能被赏识被重用。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

而像项羽那样不学无术的莽夫,自然看不出来韩信的才能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年少的项羽,分明就是一个厌学少年。

明明厌学,明明学啥都学不精,偏偏还一肚子歪理,说学那些知识都没用,要学就学有用的,等到真去学他口口声声想学的知识,他学个大概,又厌学了,又学不进去了。

只学了兵法常识的项羽,面对韩信的屡次献策,怕是根本就领悟不到韩信计策的妙处吧?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之所以不用韩信的计策,大概率是项羽看不懂韩信的计策。

同一本《孙子兵法》,不同人学出来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吴下那一小块地方表现出「才气过人」的项羽,对兵法的理解程度,大概就跟汉军中的将军们同一水平吧。

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跟诸将说,今天就能破赵,破赵后一起吃饭,诸将都不相信,但因韩信是他们的上司,他们不得不表现出相信的模样。

待到战争结束,诸将发现,韩信就跟神机妙算一样,果然当天就破赵了。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他们看来,韩信破赵的方法,与兵法完全相悖,但最终竟然取胜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面对诸将的疑惑,韩信耐心地解释,大家看的是同一本兵法,但他韩信已经彻底领悟了兵法的精髓,活学活用,因地制宜了。表面上看,他韩信的方法并没有写在兵法之上,但实际上的原理,也是清清楚楚地写在兵法之上的。

大家就想,努力地想,这样一个高明的韩信,给项羽献上的计策,是不是也得向背水一战中这样高明?然后,对兵法仅仅是「略知其意」的项羽,看到韩信的献策,会怎么想?会认为韩信很高明,还是认为韩信异想天开呢?

项羽肯定认为韩信异想天开啊,项羽还会因此而更加鄙视韩信,认为韩信想升官想疯了,没真才实学还要跳出来装大尾巴狼。

三国历史中,项羽到底为什么看不出韩信有才能?

提到韩信,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最先是在项羽的军中谋事。但是无论韩信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都没有被项羽采纳。但是后来到了刘邦的阵营里却被刘邦善用,并为汉朝立下了显赫功劳。因为项羽看不到韩信的重要性,他重武轻文,信任宗亲。所以韩信在项羽手下永远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负。

一、项羽重德轻才项羽出身名门贵族,自然身上也带有贵族特质。项羽看中一个人,并不是看这个人的才华,而是看这个人的德行,在项羽身边的人大多都是像英布这样的正人君子。而韩信在投奔项羽的时候就已经有着胯下之辱、乞食漂母等辱名。项羽认为这样的人是?无德之人?,所以韩信很难被项羽重用。

二、项羽重武轻文项羽本身自己就崇尚武力,所以在挑选人才之时会十分的重视武艺高强的人才。像是他喜欢的将领英布、钟离昧、龙且等人全部都是武将,而谋士只有范增。最开始项羽的阵营当中是有一些谋士,但是大多都是项梁提携的。当项羽开始掌权以后,这些文臣就渐渐的走了。而韩信打仗靠的是谋略而不是武力。于是自然入不了项羽的法眼。

三、项羽重用嫡系亲属项羽身边的人才,许多都是项梁给选拔出来的。自从项羽掌控了楚军的政权以后,可以说没有提携过什么人才。反而他只信任自己的项氏宗亲的队伍,所以就算是有贤达之人也不愿意重用。范增对楚国这么重要,但是却得不到信任;而项伯屡次袒护刘邦,却对他却计合谋从,因此韩信得不到项羽的重用

韩信在项羽的阵营当中表现过自己的本事,而且韩信曾经许我次向项羽献上自己的计谋,但是却没有被采纳。因为韩信不符合项羽的用人标准,所以他始终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也正因为韩信在项羽阵营施展不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最后投靠刘邦,并获得了刘邦的重用,项羽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一颗种子。

韩信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萧何是个善于观察勤于分析的人,因韩信解决粮食发霉问题对此另眼相看,后续对韩信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军事上很有才能且胸怀大志,加上韩信小时受过胯下之辱,能忍常人不能忍受的屈辱本身是个意志坚定的人,所以萧何认定韩信有将帅之才。最初韩信逃到蜀地投靠刘邦时并未受到重用,刘邦只是让韩信做个管理粮仓的小吏,而韩信把原本混乱的粮仓打理的井井有条,因管理粮仓管理出色才与当时的丞相萧何常打交道。

韩信从小热爱读书且喜欢研究兵法,因此从小就立志要从军。韩信长大后最早是投靠了项梁,后因项梁被章邯击败身亡后就效力于项羽麾下。韩信在项羽军中时,对项羽的每次对秦的战斗都非常了解。最有名的巨鹿之战韩信是参与其中的,项羽那种破釜沉舟以一当百的决心和策略使得韩信从中收获良多。

韩信在项羽军中的几年时间里虽然只是个守卫营门的执戟郎中,也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但韩信非常好学,对每次战斗都总结分析项羽和章邯的优缺点,再结合自身所学的兵法知识与之融合,由此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军事打仗策略方法。韩信曾多次向项羽提出过自己对于灭秦的一些建议,可惜项羽对于自己的谋略非常自信对于韩信提出的建议都没有采纳。

韩信因为在项羽军中未得到重用,所以转而逃到蜀地投靠刘邦。韩信转投到了刘邦军中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韩信是在这里遇到自己此生的贵人萧何。如果没有萧何对韩信的极力推荐和重视,刘邦不会对韩信刮目相看,也不会重用韩信。萧何的慧眼识英雄才挖掘出韩信这个军事天才,让韩信凭借着自身卓越军事才能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