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官员为什么不愿意当京官,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以史为鉴 2023-06-16 01:27:41

清朝官员为什么不愿意当京官,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对清朝京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官跟地方官,都是官员的一种明显区别。一般而言,担任京官跟地方官,并没有太大区别。京官位于中枢部院衙门办事,地方官分布各省,靠近办事。两种官职,职权不同,各有用处。它们之间,常常是互相轮换的。对于皇帝跟官员来说,他们都乐意看到这个结果。

但是,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很多官员开始不愿担任京官,而是更愿意担任地方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乾隆南训时,乾隆皇帝遇到一个叫罗源浩的官员。罗源浩在接待乾隆皇帝的过程中,处置得体,乾隆十分满意罗源浩的表现,想要调他入京当官。皇帝诏令,罗源浩自然不敢拒绝,可是乾隆却看出罗源浩不情愿的样子,便不再强令罗源浩入京,同意让他继续担任地方官。

罗源浩的例子,并非个例,确实代表清朝官场当时的一种风气。而且,在乾隆时期,皇帝也会倾向于把有办事的官员送到地方。地方事务繁杂,如果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帮助朝廷,维持同治。而且,地方上总督、巡抚一级的官员,也经常主动帮助下属官员,继续留任,免于调任中枢。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从官员角度分析,自然跟官员利益切身相关。清朝初年,官员合法收入主要依靠俸禄、禄米、公费等款项。其中俸禄占多数。

顺治年间,为提倡满汉平等,官员俸禄,一律按品级划分,级别越高,俸禄越高。不过,清朝对官员规定的俸禄非常微薄。一品官员一年俸禄180两,二品官员一年俸禄155两。根本不够花费。这种低薪,必然造成官员无法遏制的腐败。

于是,雍正年间为了整治官场贪腐,朝廷开始提高官员俸禄待遇。地方官可以领到一笔数额丰厚的养廉银。养廉银数额比原本官员规定俸禄多出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一个总督的养廉银,可以达到上万两白银。

而对于京官来说,同一时期,京官中只有户部官员才有资格领取养廉银。其余官员,必须达到部院堂官级别,如尚书职位,才可以领取份原本规定俸禄相同数额的俸禄、禄米,等于是双倍工资的待遇。

乾隆年后,朝廷虽然允许京官中,不论品级,都可领取双倍工资的待遇,但仍有一些限制。如果是京官中,那些属于额外名单或者是候补官员的,一律不得领取双倍工资。至于那些花钱买来的小京官,必须等到三年学习期满后,才可以领到基本俸禄。

当然,京官也会收到地方官每年的半公开贿赂,如炭敬、冰敬两样。但是,跟京官的开支相比,这是远远不够的。长安居,大不易。京官除了日常生活开支以外,各需要在人情往来上花大量银子。

除了那些极为清廉的官员外,大部分官员,都需要应对老师、师母“三节两寿”的孝敬(元旦、端午、中秋、生日)。上司长官,同乡、同僚、同年科考等,密密麻麻的人情往来。

这些往来中,礼品宴席、吉丧婚嫁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想要在仕途上继续扎根,便不敢拒绝这些往来。不仅是这些同僚高官要照顾好,那些衙门里的仆役轿夫,也得照例打点,逢年过节,还需要犒赏一番。

所以,在清朝这种畸形的官场上,很多京官,甚至要借债度日。相比而言,地方官的日子,就显得宽裕很多。所以说,要想吸引人才的去向,光靠耍嘴皮子是不行的,还要有切实的生活保障才可以。

不只收入,地位上,京官也比不了地方官。倒不是他们的官阶有什么区别,而是在京城中,即便是一、二品高官,都并不稀罕。更何况,清朝又把亲王、郡王集中在京城附近。

这些人都是超一品官阶的存在。所以,京官在京城地界上,就可能到处撞墙。而地方官的位置,山高皇帝远,虽说有上级、同僚,以及监察官员的监督,但总是更容易伸开手脚。

而且,双方未来的升迁途径,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京官跟地方官,都要接受监察考核。京官接受“京察”,地方官接受“大计”。这两个考核结果,就是用来官员的政绩。虽然有一定漏洞,但只要能在考核上出政绩,基本都有机会得到升迁。

当然,如果是可以参加朝廷高级会议,或直接入军机处的京官,因为有机会被皇帝了解、熟知,会更有机会升迁。毕竟过去皇权时代,皇帝的任免意见,远远大于吏部的考核意见。

清朝官员出任地方官时兴高采烈,为何宋朝官员却愁眉苦脸?

1843年,曾国藩由翰林院检讨外放为四川乡试正考官,可把他高兴坏了。在这之前,曾国藩当了好几年京官,穷得借钱过年。现在,他光是从户部支取了一笔差旅费(程仪),就把以前借的债务全部还了。到了四川后,还有地方官员赠送的几千两礼金在等着。


曾国藩

无独有偶,道光皇帝将翰林出身的张集馨补授为陕西督粮道,也让他喜出望外。为了表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意,张集馨在出发之前,找了几家钱庄和好友借了一万七千两银子,向京官们送了一份“别敬”。

在清朝,京官出任地方官,是一件大喜事,以至于产生了俗语“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

可是,如果我们来到宋朝,就会发现画风完全变了。如果一名京官被外放为地方官,他不但不会兴高采烈,反而会愁眉苦脸,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

这里有一个苏轼的故事。


苏轼

在1071年之前,苏轼除了两次分别为母亲、父亲守制外,一直在朝廷里做京官,过着悠哉乐哉的日子。1071年是苏轼官场上的第一个坎。这一年,他因为上书朝廷,讨论新法存在的问题,惹得王安石不高兴。在王安石的指示下,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苏轼。

很快,宋神宗将苏轼外放到杭州,担任通判。通判与知州平起平坐,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还负有监察知州的责任,颇有实权。但苏轼心里是郁闷的,哪怕是面对旖旎的西湖美景,依然发出“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的感慨,笔下倾斜着一股淡淡的悲伤。


西湖

好在西湖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湖山之中隐居着不少有道高僧。苏轼来到杭州后,与许多高僧结为好友,渐渐地看淡了官场生活的起伏跌宕和人生命运的悲欢离合,以更加豁达的心态,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除了苏轼,晏殊、欧阳修、王安石、寇准等官员都是如此。有宋一朝,大多数京官被外放为地方官时,都没有什么好心情。

既然都是京官出任地方官,为什么清朝官员兴高采烈,宋朝官员愁眉苦脸?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就是京城和地方资源的不对等。

我们先来看宋朝。

宋朝创建之初,充分吸收了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尽可能地集中在朝廷手里。

对于原本是地方大员的节度使和观察使,则尽可能地削减权力,使之变成了一个虚职。至于知府、知州等地方官员,虽然依然存在,但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比如,朝廷在知州、知府之外,另外设置同等级别的通判。知州、知府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后才能生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牵掣知州、知府的权力。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从京城外放地方的官员在这样的环境里办事,一定会很郁闷的。

在宋朝时期,由于开发程度的不一致,京城开封是最繁华、最发达的地方。在开封之外,越远离京城,越是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物产匮乏的地方。一名京官从开封舟车劳顿地跑到当时还是穷山恶水的广东、海南去上班,收入也下降了许多,心情会好吗?


清明上河图

我们再来看清朝。

清朝入关之初,地方官员的权力也不大。后来,地方官员的权力日渐增加。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以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汉人地方官员的崛起,地方官员的实权超过了京官。总督、巡抚不光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还有可能影响到朝廷制定政策。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在遇到重大事项时,总是会咨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意见。

当权力已经倾斜到地方时,京官外放为地方官,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


李鸿章

不仅如此,地方官收入远超京官。

清朝最初学习明朝的制度,实行“低俸制”,京官和地方官的收入都差不多,大家都过着苦哈哈的日子。雍正期间,朝廷出台了“养廉银”制度,地方官员多了一笔养廉银,收入猛增,远远超过了京官。更何况,在地方上做官,还有很多灰色收入,也是京官们梦寐以求而不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京官巴不得外放到地方,哪怕是降一级也无所谓。毕竟收入才是硬道理。


清朝时的江南

明朝、清朝以来,京城不再是最繁华、最发达的地方。江南一带才是中国最繁华、最发达的地方。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各方面的差距缩小了很多,在京城做官和在广东做官,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相比其他王朝,为何清代很少发生官员被越级提拔的情况?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越级提拔”。官员只要越过一级升任,就可称为越级提拔。比如,京官中从二品的官职只有内阁学士和翰林院掌院学士二个职务。不过也有不少皇上一高兴,就突然提拔人的,就想咱现在的职场一个道理,小员工突变成大经理。

咱先搞清楚清代官员的升迁制度。清代的官僚队伍,即分文武,还有京官与地方官。文官考核制度京官称为“京察”,地方官称为“大计”,都是三年一次。在考核中,地方官如果年龄合适,而且政绩突出,吏部就会给予奖赏。不过吏部的奖赏并不代表着升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级记录,加到一定程度才可升迁;有的是调任,如从简缺调任到繁缺;最佳者才能升迁,但都只升一级。如知州升任知府,知府升任道员,按察使升任布政使。京官亦如此,在京察中表现优异者,也会官升一级,如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可升任从三品的光禄寺卿或太仆寺卿,如正三品的大理寺卿可升任内阁学士或外放巡抚。清代对文官的晋升程序是有一套十分严谨的制度的。越级提升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那为什么清代就没有越级提拔这种情况发生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越级提拔不管对于皇帝还是官员本身而言,都存有极大的政治风险。比如一个知县突然升任为巡抚,达不到这样一个层次。而最关键的是,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越级提拔也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让很多人产生不平衡,再者皇帝必须要维持官僚集团的稳定,他不但是规矩的制定者而且必须是规矩的维护者,因此越级提拔这种不合规矩的事皇帝不会去做。

当然皇帝不去做,不代表下面的人会不会花钱买,虽然制度是好的,但是皇帝属于那种天高皇帝远,下面的事也不是特别清楚,至少一些重要职位没人敢乱来,毕竟被发现就是砍头的重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