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没成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政治路线中最成功,最主要的莫过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唯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为成功。那么,同样是在三国演义中,为何此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没能成功?原因其实很简单。
我们先说一下,曹操是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开始是救了汉献帝,汉献帝一开始还认为自己的苦日子熬到头了。没想到他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原来曹操是利用他来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人物曾经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却没有成功,这个人就是董卓。那么,为什么董卓却没有成功呢?
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第一点原因:董卓这个人太过于残暴,太过于荒淫。残暴与荒淫是做君王最为禁忌的两样。可惜,董卓的身上都有。一旦残暴与荒淫起来,就会引起朝中大臣以及百姓的痛恨。尤其是百姓,正所谓得民心者才得天下,董卓这样残暴,这样荒淫,怎能得百姓的心呢?董卓所到之处,滥杀无辜,而且还强抢民女。
说白了,董卓这个人其实连枭雄都够不上,他只是一个匹夫而已。此人手底下有十分厉害的西凉军队,横行霸道,为祸作乱。他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各大诸侯都知道董卓的这一劣行,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汉贼,又怎么能受他的要挟呢?不久天下的诸侯就联合起来,共同的反对董卓。最后董卓死在了吕布的方天画戢之下。
第二个原因: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正好朝中的旧臣都还在,而朝中的旧臣大多数都是效忠大汉的。这些老臣是朝中的栋梁,如果这些老臣不配合的话,董卓又怎么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功呢?到了曹操这里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了,曹操用的大臣多数都是自己的,而不是效忠汉献帝的。这一点尤关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提就是朝中有一大批人必须得拥戴你,如果不拥戴你的话,只“挟”一个光杆司令是没有用的。
第三个原因:董卓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这个人不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在哪里。所以,在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一政治手段的时候,也不太在意,也不太重视。不光是董卓智慧不行,他手底下的那些谋士也是很平庸。“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是简简单单几个字,但是运用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但是,这种政治手段,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运用的。以上说过,历史上有很多枭雄和英雄,都曾经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但是,只有曹操运用的成功。比如说,在元末的时候,朱元璋曾经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当时,他还是一方霸主,下面的人还称他大帅。
有一次,传来了小明王被追杀的消息,于是他就亲自带兵救下了小明王,他救小明王的根本意图就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小明王在朱元璋手中掌握着,朱元璋就可以号令天下起义军了。董卓与曹操以及朱元璋相比,智慧不足。
董卓只顾着享受一时之乐,不仅不知道重用文臣,还与自己的义子争貂蝉,吕布这个人虽然对貂蝉用情至深,但是却对义父们不怎样,最后董卓死在了吕布手里。这就是在三国演义中,此人为何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功的真正原因。那么您还知道历史上谁还做过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吗?
在历史上,虽然曹操和董卓看似做法相似,而且他们最终所挟天子都是汉献帝,实则形似而神不似。除了他们二人在性格上的各种不同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外,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点关键在于他们二人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事方式上大有不同。
▲董卓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献帝
曹操与汉献帝:先“施恩天子”收获民心支持 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虽然说最终的方式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的做法却是先施恩于天子获得民心,而后才逐步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何况,曹操虽有篡位之心,但最终却未做出篡位之实。
曹操对汉献帝的态度是,先救了汉献帝,而后依然扶持汉献帝继续做皇帝。而后,曹操做事的特点是,虽然将汉献帝留在身边,名为保护王驾rig0家,但是他常常在做事的时候自作主张,根本不用请示汉献帝的意见。
这对外造成的误解是,曹操一直是在给汉献帝办事,因此对于曹操曹丞相下令传达的事情,下面众人基本异议不大。因为他们会觉得曹操的意思也是汉献帝的意思。只是觉得曹操过于强势,但护主忠心可嘉,大家自然也没有觉得和有必要集中起来联手反抗曹操。反而令人觉得汉献帝无能,整日是在靠着曹操过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终成其大业
在历史上,曾经还上演过这么一出。这件事发生在孙权向曹操称臣之后,孙权曾经劝说曹操可取代汉朝自立大魏皇帝,而曹操居然将孙权给自己写的书信展示群臣,然后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这时候,曹操手下的臣子们也借此机会向曹操同样劝进。但是,此时的曹操依然表示出不愿废汉献帝而自立的情节。他居然说出了这么一句: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其实意思已是十分明了,此说法即表了自己对汉室的忠心,但也不绝对否定自己就一定不会取而代之,只要汉室不对他做出过分的事的话。
此举足见曹操有着过人智慧的高明之处。既能洞察天下人心,还能给自己留足十分后路。两头都落好,两头都不得罪,但都没有人能将他奈何,而且实际生杀大权一人独揽。
董卓与汉献帝:先“戮旧帝”后“挟新帝” 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董卓是如何处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的。
话说董卓进京以后的做法是逞武力而不用智慧,他在京城做下那些烧杀劫掠的事情暂且不说,仅在对处理皇帝的态度上,顷刻间就引起朝野上下,人神共愤,最后群起而欲剿灭之。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为众人所灭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董卓的进京原本是大将军何进私下请来帮助诛灭“宦官集团”专权的十常侍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董卓刚入京非但没有履行护驾的义务,反而在执掌朝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后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而后又派人将弘农王母子毒害。之后,董卓自称为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摄政。
▲汉少帝刘辩与汉献帝刘协
而此时,董卓看似和曹操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董卓洙杀旧帝的暴行令朝野上下人神愤慨,人人皆欲将其除之而后快。毕竟,这时候,忠于汉室的肱骨之臣还有大把,董卓这么做显然是将自己陷入众矢之地。
当然,这时候的曹操也是因此离董卓而去,最后逃到陈留:
“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最后,董卓遭司徒王允以义女貂蝉为诱饵巧设“反间计”,挑拨董卓与义子吕布之间的关系,而令吕布杀死董卓。
后于初平三年(192年),骄横不可一世的董卓终为吕布所斩杀。
▲董卓亡于义子吕布戟下
曹操与董卓:技出同源果不同 最大悬殊在“善用其心”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上,董卓看起来似乎也是和曹操做了同样的事,而且挟持的皇帝都是汉献帝,但结局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却是在所难免,原因在于,因为曹操“挟天子”先施恩后挟,先得人心后顺理成章令成其所愿,而董卓则倒行逆施,先戮旧主后挟新主,大逆不道大失人心迫其所愿,自然难以满愿,最终终被众人所设“美人计”而剿灭。
▲董卓戏貂蝉中“美人计”为众人剿灭
曹操与董卓,从他们二人对待汉献帝的方式来看,两人都堪称“奸党”,表面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却可以成为“一代奸雄”,董卓充其量只能称为“乱党专政”,这样的历史刻画,严格与他们二人个人智慧是分不开的,曹操善察人心善于谋略,而董卓只盲从武力,一个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军事家,一个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莽夫。
董卓是挟天子,但没怎么令诸侯;曹操一开始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后来演变成携天子以令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操成功、董卓为什么失败呢?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朝廷的政局来说,董卓是乱政者,曹操是治乱者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受到排挤,党锢之祸上演得很激烈。其实就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对权力的争夺。宦官集团以十常侍为代表,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听从长了一个猪脑子的猪队友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带领凶悍的西凉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团。不想做事不密,计划泄漏,董卓还没进京,何进的猪脑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经来了,不管何进死不死,都要进京的,借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诛杀了宦官集团,并挟持了少帝刘辩。
为了显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无上权威,董卓又擅行废立,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派人杀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果仅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个“权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师后,血液中的“兽性”一面就爆发出来。随意杀人、奸宿深宫、甚至把老百姓的头砍下来冒充贼人,把民间妇女抢来给西凉军当小妾……种种兽行,惹得朝政大乱,天下人都起兵讨伐董卓。
曹操为了讨伐董卓,散家财,招义兵,率先举起讨董大旗,天下诸侯响应。虽然讨董最终失败,但也挫伤了董卓的锐气,逼得董卓迁都长安。这位董太师,临走时还不忘祸害天下,把洛阳烧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随葬品抢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轻了!
而曹操迎奉天子于许都时,拜董卓乱政所赐,天下诸侯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汉室正常,早日结束乱世。曹操奉天子以顺民望,帮助汉献帝东征西讨,努力想把倾覆的朝纲正过来。
在这治乱的过程中,才逐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但董卓把一个正常的朝政搞乱,不得不说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乱的朝政恢复正常,既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对汉帝的生活来说,董卓是破坏者,曹操是拯救者不管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本来过着正常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何进也好,十常侍也罢,谁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没受什么影响。
但董卓乱政以后,天下大乱,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响。少帝刘辩直接被杀了,汉献帝也颠沛流离。先是从洛阳迁到长安,一路颠簸。后又从长安逃到弘农、再逃到洛阳。再一次颠簸。
更悲惨的是,到了洛阳,竟然连一间完整的宫殿都没有,这些本来皇帝起居办公的房子都被董卓这个破坏分子烧成瓦砾。
因为他知道汉献帝当时确实没有什么能力的,然后也是没有去怎么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相比之下确实也是没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因此就是选择了“挟天子令诸侯”,而不是取而代之。
其实很多人想知道曹操为什么不直接取而代之呢,其实还是有原因的,历史上每一次的篡位都是因为君王昏庸无能才会造反的,相比之下汉天子确实没有犯什么错误,因此就是产生了这种结果,即使篡位成功了,也是失去了民心的。第二,就是汉献帝知道了曹操的用意,既然对自己也是没有什么坏处,就是这样还能治理着国家,因此他也就是愿意做一个傀儡;第三就是当时周留下的土地还是比较少的,包括军队能力还是比较少的,如果这时候造反了其他的诸侯国肯定也是会借机去攻打曹操的,即使夺得的王位,他也是没有什么能力去对抗的,综上几点,曹操最后还是选择了挟天子令诸侯,而不是去造反。
还有就是之所以会做了这件事,我们也都是能够看出来的,曹操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获得权利,这样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汉献帝想做的事情,若果其他的诸侯国不做就是造反之意,这时候他就是占着主动的权利,肯定也是不会有其他的诸侯国做不好的事情的。
其实我认为无论最后是怎样,曹操确实是很聪明的,有自己的谋略,有自己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