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为什么会处弱势靡师百万真的是冤枉了他!

众妙之门 2023-06-15 22:11:13

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为什么会处弱势靡师百万真的是冤枉了他!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为什么会处弱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大胜,但没有实现战略目标。如今有些没良心的人和民族更是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说成是靡师百万、劳民伤财的“失败”。

然而根据靠谱的记载,与唐朝和高句丽的实力不相符的是,唐朝才是这场战争中兵力劣势的一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动用的总兵力只有十万左右,而高句丽的参战兵力则有二三十万左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早年亲身经历过隋末大乱,而引发隋末大乱的直接诱因就是隋炀帝不顾百姓承受力地三次大规模亲征高句丽。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才是真正的靡师百万、劳民伤财,不仅战争无果。还直接灭亡了隋朝。

唐太宗一生都以隋炀帝为自己最大的反面教材,亲征高句丽也不例外。隋炀帝的教训证明表面兵力数量优势对征伐高句丽并没有帮助,反而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唐太宗想尽办法压缩东征的兵力。

正因如此,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自愿参军,几乎没有给百姓增加额外的兵役和徭役。在唐太宗前往高句丽的路上,很多百姓主动要求“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但都被唐太宗婉拒。

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军官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李道宗的四千骑兵就能打得数万高句丽军丢盔弃甲。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兵力远少于隋炀帝亲征,但最终战果却比隋炀帝好得多。

唐太宗武功盖世,为何晚年却受挫于高句丽安市城的无名之辈?

高句丽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国家,它和中原的关系就像是明朝跟后金一样。唐太宗当上了君主之后,多次四处征战开扩国家的疆土。唐太宗在位时开创了大唐的盛世,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功劳,但是在晚年亲自重点高句丽这个小国,但是却久久不能攻下安市这个城池,是因为当时无论是气候、地势不适合作战,还是作战时的武将不强,因此会受挫于这么一个无名之辈的小城。

一、气候寒冷,粮草用尽唐太宗亲征安市城的时候,唐朝的军队从七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攻打安市城,但是历经了两个月的时间都无法将这个城池攻打下来。而这个时候北方已经逐渐的变得十分的寒冷,接下来的气候会越来越冷,无论是气候还是粮草等因素,对于唐军的进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从唐朝运输粮草来补给的话,经过漫长的路途,冬季运输会更加的困难。而且粮草也快用尽,无法继续作战,于是只好班师回朝。

二、部署失误,失去地利优势唐军在攻打安市城时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军的将领李道宗在战策上的失利。当时唐太宗派李道宗在东南位置修建土山来用于进攻,但是李道宗却派自己的手下驻守在土山。但是有一次土山塌了直接把安市城墙也压出了一个缺口。如果这个时候李道宗派兵趁机进攻安市城就能取得胜利,但是当时驻守土山的将领却擅自离开,令土山被高句丽的军队占领,让唐军失去了有利的地势。

三、唐朝武将不强,高句丽士气高涨在征战高句丽的时候,唐朝的名将李靖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而侯君集在争夺太子之位时被处置;秦叔宝已经过世;尉迟恭一门心思钻研道术。所以当时征战高句丽的武将只剩下李世勣和李道宗,可以说当时唐太宗所率领的武将并不强大。而高句丽当时是民风十分彪悍的国家,不久人口众多,而且经历过长年被别曹魏和慕容燕征服的屈辱经历,所以复国和对外抗敌的士气十分的强烈,因此唐军久攻不下。

自古打仗义都要求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缺少哪一项都很难成功,而唐朝攻打安市城的过程当中,这三项都不利于唐军的作战,因此唐太宗在晚年受挫于安市城这么一个无名的小城。后来唐朝在二十年的时间里面,不断的进行袭击和进攻,最终消灭了高句丽。虽然这次没有进攻成功,但是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再说也不能以一两次的失败来定论唐太宗一生的成功与失败。

隋炀帝为何疯了一般要三征高句丽,动不动就百万大军,几百万民夫,粮草兵甲无数,为了什么啊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十九世纪日本对于中国,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一、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决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 唐史载:“高丽,本扶余别种也。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度辽水与营州接,北??。其君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高句丽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于秦汉之季建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范围和面积还不到今天一地级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怜。与其说是建国,不如说还只是一个部落领地。可是高句丽的领导人和其它民族不同,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经过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纪,高句丽王国经于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领土扩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丽和唐太宗作战时,一次能调动军队十五万,可见其已不是一般的国家,加上六世纪东北地区温暖湿润,适宜耕作,分析其人口应在500万左右,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六世纪,高句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强国,直接威胁中国的复兴。
    二、高句丽的国家结构兼有农耕和游牧两个国家形式,组织严密,国家军事潜力大,兵民不分,战斗力强。根据分析,高句丽主体上应是农耕民族,高句丽人依山筑城,垦田游猎,以农耕为主。但其又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点,秋冬之季是其狩猎季节,加上不断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游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样,高句丽在军事上,对农耕民族的筑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骑射都能吸收其优点,为其国家军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在隋唐征讨战争中高丽军队进能远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较突厥这样纯粹“马背上的国家”,高句丽国家组织稳定,有正常的经济基础,军事潜在威胁也就更大。有了这样强大的国家军事组织,高句丽也就具备了与中原政权相对抗的实力。
    三、在意识形态上,高句丽保持着部落的纯朴民风,并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大家切莫将高丽和后来的朝鲜王国并论。朝鲜王国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国,而高句丽则不是。史载“高句丽礼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国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可见,高句丽的民风是原始淳朴的,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和中国存在较大差别。儒家文化讲究仁义,接受儒化的国家侵略性和危险性就会减退(除日本变异的儒学外),但高句丽则没有,由于文化上的不相认同,高句丽对中国的威胁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纪的亚洲国家关系上,高句丽的结盟和征伐已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起,周围各国纷纷臣服,??、回纥等善战的游牧民族都已为其所用,就连强大的突厥汗国也已和高句丽结盟,不断侵扰中国的北部边境,相对于国家发展仅是雏形,极不稳定的突厥,高句丽是起主导作用,威胁更大

李世民几乎百战百胜,但为何说其亲征高句丽的行动,是失败的呢?

李世民可以说是,武德丰沛,仁怀天下,济世安民,做武将打天下,做皇帝治天下都做得完美。开疆拓土,威加海内,带领贞观群臣开创华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篇章。

为什么唐军这么能打?简单地说,唐军的军备、军制、士气都形成了碾压局,单从最简单的例子,别的朝代的骑兵,指的骑马战斗的兵。李唐的骑兵,指的是战场上骑马的兵,唐军步兵也骑马,只不过没好马骑,战场上担任步兵角色。

同样是步兵,李唐士兵从马上跳下来的VS跑了半天路的步兵,几乎百战百胜。

军制上,唐军首创府兵制,这个对单兵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也赋予了军队高超的灵活性,这玩意后世没法复制,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

士气上,李唐有主帅冲锋的习惯,没有冲锋记录的主帅反而极少数,李世民自己就喜欢带头冲锋。

唐军攻打高句丽,这几仗达到了威慑高句丽,占领了辽东重镇,拿下了下一次进攻的跳板,也为国家边境赢得了缓冲区,同时掠夺了大量战略物资,打击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同时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威慑力,稳固了唐朝的统治,赚大了。唐太宗的武功巅峰是连灭多国,和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等等相比,打高句丽的战果不算什么,没有完成李世民自己定下的最高战略目标,所以李世民认为打高句丽是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

高句丽是李世民的御驾亲征,没有一战灭国就感觉很失败。其实就是战略目标定的太高,定的低一点完全可以实现。看过高句丽的历史就会明白,这个国家非常易守难攻,路途遥远不说,而且进军路线非常难走。当初隋文帝也派过三十万大军。结果到了辽河边上因为瘴气弥漫,河水脏污,结果病倒病死一大半,无功而返,仗都没打就死了那么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7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