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要杀2赵国俘虏,这些人必须得死吗

以史为鉴 2023-06-15 21:20:57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要杀2赵国俘虏,这些人必须得死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平之战俘虏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万赵军一事一直是历史上一件颇有争议的事,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过于残忍,以及秦军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否残忍暂且不说,但是抛开一切,仅从秦国一统天下的思路上来看,这40万赵军俘虏无论如何必须死。

上党之争背后的大国博弈

长平之战直接原因就是上党这块土地,原本在秦军猛烈的攻击下,上党被分割孤立,为了避免灭国危险,韩国决定割让上党给秦国,求得暂时的和平。对韩国的这一举动,秦国是十分满意的,因为上党地处上党盆地,在那个农业时代无疑是一个聚宝盆,收入囊中精心经营三五年,对于国家财赋是一个重要的支柱。

但是上党的西边是秦国,东边是“胡服骑射”新崛起的赵国,换句话说上党这块肥肉对任何一个大国都是有吸引力的,只不过如何去取,取了能不能有本事进行有效管理,这才是重点。

就在韩国决定割让上党给秦国之后,上党的郡守冯亭联合一些当地民众,决定来个抗旨不尊、引赵战秦,遂主动向赵国投降,愿意做赵国的顺民。

对上党一地归属的问题,赵王也是权衡再三,如果拒绝冯亭,确实能够换来短暂的和平,但是以秦国的战略部署来看,东进犯赵是迟早的事,那时候他们还能以上党为前哨基地出兵,时局也许会更不利;如果接受冯亭,赵国便可借助上党军民的力量一同战秦,如果此战取胜,赵国很可能一跃而成秦国之上的军事大国,届时统一天下并非不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赵国此时是否具备和秦国一决雌雄的能力。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赵王当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但是可以肯定他打算冒险和秦国展开一次交锋。

低估了对手的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军以王龁为帅攻击上党,当地军民呈一路溃败之势,赵军在廉颇老将的带领下一方面接应上党的残军和民众,另一方面与秦军的先头部队进行了接触,很不幸的是赵军遇到秦军的侦察部队,虽然仗着人多造成了一些伤害,但是这支秦军却斩杀一名赵军裨将,如此战斗力想必廉颇也暗地里捏了一把冷汗。

接下来两个月的交战中秦军连续攻破多座赵军坚固据点,廉颇老将率军在长平按兵不动,企图借助地势与秦军对峙,双方进入综合国力的消耗战里,比后勤、比物资、比耐力,外交战也陆续跟进。

双方都紧急展开了动员,到处搜集粮食、兵器,招募人手扩充兵力,此时秦、赵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漩涡,不管是谁后撤一步,就可能出现破绽被对手趁虚而入。

在对峙阶段,赵国显然低估了秦国。首先低估了秦国的国力,廉颇判断秦军善于奔袭,对峙中难以持久,然而秦国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超过预期,反倒是赵军的肚子饿得更厉害。

赵国同时还低估了秦国的外交能力,眼看胜利的可能性一天天降低,赵王居然企图派遣使者求和,这给了秦国一个机会,对外散播秦赵已经议和的假消息,让赵军彻底失去了外援。其实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当然是不想被秦、赵任何一个国家威胁,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开罪任何一方,最好的就是让他们打个两败俱伤。秦国显然把准了诸侯国的脉,为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赵军俘虏必须解决

大战的最后结果已经不用详述,不管是曾经一度有争议的40万降军,还是20万降军,都被秦军坑杀了,目前考古认为加上大战中死亡的人数,总计约45万。

从战略层面来看,消灭这45万军队虽然会让一些人蒙受职责,尤其是坑杀20万降兵,但是带来的好处却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

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秦国要想东进一统天下,东进之路上北有赵国,南有楚国,这两个国家虽然国力不如秦国,但是战术运用恰当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重伤秦军,如果南北联手那么秦军有朝一日真的可能全军覆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秦国必须拔除掉这对钳子,长平之战正是这样一个机会,极大地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日后的东进之战打下了基础。

从外交上来看,秦国最担心的一直都是多国联合攻秦,这样秦军再强大,也是双拳难敌四手。赵国和燕、齐等国不同,他与秦国接壤,万一某一天诸侯国真的齐心协力攻秦,那么赵、楚两国必然是主力,而且为了就在眼前的土地,作战也会是最凶狠的。秦国虽然没有灭掉赵国,但是经此一役赵国已经名存实亡,对其他诸侯国也是一个震慑,相信任何军队在于秦军交手的时候,想起那些被坑杀的赵军,都会为之一颤。

况且从现实情况来讲,秦军损失虽然不如赵军,但是国内粮食消耗太大,已经不足以养活这些俘虏,又不能放虎归山。

试想秦军如果不解决这20万俘虏,留在秦国的话,养活这些人尚且是个大难题,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人不会成为日后他国攻击秦国的内应;假如放归这些俘虏,战争的仇恨也许会酝酿新的战争,几年过后也许正是这些俘虏再次在战场上击杀秦军。

整体来讲杀赵军俘虏,比留着他们更好,如果战败的是秦军,赵军从利益的角度杀掉秦军俘虏也是最有利的,而统一诸侯国的历程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此次战役中,赵国军队已断粮四十六天,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后来,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投降,那么,秦国对这些降卒应该怎么办呢?

怎样安置他们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武安君白起曾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对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原因,有人认为“杀降”是因为当时打仗的习惯,秦军打仗,动不动就斩首多少万、杀多少万,还有就是,秦军“养不起”这四十万降卒。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场。战争历时三年,最终以秦国的胜利告终,此战秦军坑杀40万赵军,白起因此被称为“人屠”,此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

长久以来,人们对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人,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质疑的重点在于赵军俘虏难道都是傻子?当秦军向他们举起屠刀时丝毫不反抗,秦军是怎么做到的?还有就是屠杀人数也被怀疑,因为关于公元前3世纪各国的人口,没有任何统计数字。

目前史学界有一个初步共识,认为秦国及东方六国等国家总人口大约在4000万人,其中秦国约500万人、赵国400万人。一场战争下来,仅仅被坑杀的就有40万人,而且还是青壮年,听起来确实骇人听闻。

历史记载:

据司马迁所著的《白起王翦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包括坑杀)总计45万人,“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万幸的是,两千多年后,考古专家们终于得到了秦军坑杀40万赵军的真相。

白起为什么把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军都杀了呢?

在战国后期,天下强国只剩下秦国和赵国。其中,因为韩国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立志统一的秦国决定对赵国发动战争,目的是为了实现夺取上党、削弱赵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严格意义的上的长平之战,一共持续了三年时间。其中,秦国和赵国光对峙就对峙了两年半。而且,如果不是赵国国君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坚守不出的廉颇的话,这场对峙还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至于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对峙,则是因为两国国家的实力相差不大,稍微不慎的话,就不仅仅是一个长平、上党等部分地区的得失,而是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由此,在整体实力不如秦国的基础上,廉颇自然会采取守势。但是,在赵括走马上任后,赵国最终走向了深渊。那么,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所说的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士兵,是真的吗?

在笔者看来,考虑到长平之战历经三载,所以,一种可能性就是:赵国确实在三年的时间里一共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士兵不仅指前线的作战部队,也包括了后勤补给等辅助军种。换而言之,白起没有一次性坑杀了四十万多的赵国士兵。当然,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没有恢复国力,这倒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为什么在史料中会流传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卒的说法呢?

笔者认为其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作为和李牧、廉颇、王翦并列的四大名将,白起非常擅长打心理战。而且,在古代兵法中,也特别强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结合白起的过往带兵指挥经历,可以发现白起的作战风格就是一步一步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并赢得了让敌方胆寒的“人屠”名号。放到长平之战中,也许白起每次战斗也就坑杀了五六万的赵军,但是经过了三年的累计,加上各类其他因素造成的敌军死亡,再包括最后俘虏的赵军,总数可能达到了四十万。而白起简单的说自己坑杀了四十万大军,也是希望震慑东方六国。

另一方面,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按照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而且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行为,无疑激起了儒家的报复心理。其中,作为儒家一派的史家,自然也加入到抹黑秦国的阵营中。由此,作为秦国的重要将领,用“白起坑杀40万赵军”来渲染残暴无道的秦国,无疑会激起广大人民的同仇敌忾。

总而言之,对于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总共损失的军队在四十万人数,而白起一共杀得的赵军自然无法等同这个数目。毕竟在那个生产力较低的战国时期。饿死、累死、病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军队的大范围减员。由此,估计白起至多坑杀了20万的赵军,而且不是一次性坑杀的。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而是直接杀?

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秦军统帅白起俘虏了四十万赵军。白起在战役结束后,将这些俘虏全部坑杀,引发了后世很多的争议。以我来看,白起杀俘无怪乎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批俘虏和秦国不一心,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力竭而降。这是因为,这批赵军中,除了有赵国的正规军以外,还有大批的上党军民。这些上党军民,原来就是韩国人,因为不愿意成为秦国的臣民,才投靠赵国。

而长平之战中,他们逃出上党,和赵军一起抵抗秦军。可以说,这些人是铁了心和秦国抗争到底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为秦国做徭役呢?无怪乎白起这样评价这批俘虏: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因此,在白起的眼里,这批俘虏,一部分是上党的逃亡军民,一部分是反覆的赵军,他们不可能做秦国的顺民,一旦有机会,他们一定会造反作乱,还是杀了最为妥当。

第二个原因。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损失过大,使得秦军死亡过半,而且国内消耗太大,国困民饥。这个时候,这四十万俘虏的吃饭问题就成了秦国极大的负担。

这些俘虏不是真心投降秦国,他们就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拿秦国缺乏的粮食,去喂养潜在的敌人,白起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白起急于抓紧时机,攻下邯郸灭赵。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白起震惊。赵军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强的敌手。因此,为了免除后患,白起决定利用战胜的威势,一举拿下邯郸,灭了赵国。

但是,由于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损失过重,秦军已经没有余力去一面攻打邯郸,一面去妥善安排这么一大批心怀恶意的俘虏。这就使得白起陷进了一个难题。

而攻打邯郸的战机稍纵即逝,时间紧迫。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只有当机立断,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白起做了权衡之后,决定杀掉这批俘虏,以免秦军进攻邯郸时,后方因为这些俘虏出现变乱。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白起将这四十万赵军俘虏全部坑杀。归根结底,秦军在当时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些俘虏,使之为己所用,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从秦国角度讲,长平之战坑杀已经投降的士兵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白起杀了投降的40多万赵军确实看来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啦。如果收为战俘,收编成本简直不要太高哦,养活40万降兵经费在燃烧啊,而且降兵很难没有异心,如果收为己用的话,更加可能造成别的隐患和风险,比如间谍之类,管理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把投降的士兵养肥了,大规模反扑,怎么办?

经过这场恶战,虽然获胜,但是秦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战过后是需要修养生息的,毕竟老百姓也是要吃饭的,养活士兵是非常昂贵的啊。总不能自己的国民不养,养了40万吃饭的降兵吧?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威望,当时的处境差不多是芈月崛起的时期,也是秦国崛起的时期,秦作为翘楚,野心显露,是众矢之的,六国相苏秦,采用合纵之术合六国对抗秦国,虽然被秦国张仪给瓦解了。但是秦国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把六国的反抗放在了心里。白起杀了四十万降卒后,还特意找了降去卒回家报信坑杀这个惨讷。目的就是为了威呵其他国家。当然效果还是不错的,经过这次大战,六国没有哪个扑腾的厉害了。

所以对于秦国来说,杀了战俘更保险、更省钱、还能树立威势吓破其他几国的胆。还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也为他们最终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哈,长平之战秦军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多年后秦国没落,项羽又杀了二十多万秦降卒。这都后话了,所以有句话叫做,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如果觉得翠花分析的有道理,请给酸菜点个赞好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6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