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唐朝为何要追封历朝名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以此和文庙(孔子庙)相对应。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唐朝最早立武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一要对平叛将士论功行赏,二要对那些安史降将盘踞的藩镇加以笼络,因此唐朝才设立武庙,通过褒扬历代名将武之忠义,以示朝廷对武将的重视,从而稳定唐朝各地的藩镇将领。
在唐朝的武庙中,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由此,对于武庙十哲来说,可谓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将。对于这十大名将来说,既包含了李靖、李勣等唐朝时期的名将,也包含了唐朝之前的名将,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至于名将更为辈出的战国时期,则有三人入选唐朝的武庙十哲,分别为白起、吴起、乐毅。以下,就来重点说说这三位战国时期的名将。
白起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将,能够做到没有败绩的,显然是屈指可数了。对于白起的一生来说,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中,白起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并且,对于白起这位战国名将,不仅帮助秦国攻城略地,还成功通过歼灭战的方式,以此最大程度的削弱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比如在长平之战中,45万赵国士卒的阵亡,成为赵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所以,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而白起一人就率军歼灭了100万人左右,也即占据二分之一。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在战国时期,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换而言之,白起不仅冷静沉着,还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达到百战百胜的效果。如伊阙之战中,白起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白起率领秦军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都是军事历史上堪称教科书般的战役。
吴起
相对于白起只为秦国效力,吴起的一生则在三个国家证明了自己。早在战国初期,吴起一开始在鲁国为官。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后来鲁穆公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所以,吴起由鲁国前往魏国。在战国初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吴起可以率领弱小的鲁国击败强大的齐国,已经证明了自己。来到魏国后,吴起获得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
后来,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在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一职,也即吴起不仅可以上马打天下,也可以下马治天下。在成为楚国令尹后,吴起开启了“吴起变法”。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因此,相对于白起,吴起不仅战功赫赫,一生未尝败绩,还在治国上具有卓越的才能,也即吴起是一位“出将入相”之才。
乐毅
在战国历史上,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自五国伐齐后,山东六国貌合神离,尤其是齐国,更是对其他五国见死不救,任由秦国蚕食天下。而指挥五国伐齐之战的,就是乐毅这位战国名将。公元前284年,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五国伐齐后,乐毅因为遭到猜忌而投奔赵国,对此,意识到乐毅重要作用的燕惠王,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最终,乐毅死于赵国。
人物生平
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四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公元前280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而未达到低洼大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和好,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悍然攻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赵地几(今河北大名),廉颇救几,再破秦军。此后强秦长期不敢攻赵。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参见长平之战)。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
,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年约八十五。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历史评价 赵胜:“廉颇为人勇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
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
谷永:“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
《世说新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司马贞:“清o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
刘克庄:“浪说三遗矢,犹堪一据鞍。君王不自试,耳目信人难。”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徐钧:“遗矢谗言弃老成,肉多饭健尚精神。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
陈普:“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白起杀心如未谢,二家随璧献章台。”
李曾伯:“在楚犹在赵,始终同一颇。晚年犹矍铄,劲气肯消磨。”
陈元靓:“赵用廉君,咸阳畏邻。及罢推毂,谁能抗秦。盛衰在运,兴替由人。房陵流落,为听谗臣。”
程登吉:“汉武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廉颇先国难而后私仇。”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信平君廉颇”。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
轶事典故
廉颇越走越不放心,他觉得赵括骄傲自大,轻敌麻痹,若轻率出击,必遭惨败。再加上赵军战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卸职,干脆走了吧;一会儿又觉得长平战事,非同儿戏,四十万生灵乃赵国元气......,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直到邯郸发来诏书催他回朝,这才哀叹一声离去。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
虽然诏书催发,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拦路乞留。百姓为啥能认出他来,除了廉颇的白发白须外,最显著的就是他骑的那匹体格高大,浑身雪白的玉兔赛风驹。廉颇为了摆脱窘境,经一村时,忍痛换掉了他的宝马良驹,百姓就把这个村叫换马村。
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乘,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
墓址争议 《史记》中记载廉颇葬地,只写了那么一句“卒死于寿春”,但是葬于何处一直存在争议。
明隆庆《赵州志》记载:“廉颇墓在州东郭里村”。清光绪《赵州志·墓域》亦载:“赵信平君廉颇墓,在州东杨家郭村东”。除此之外,尚有在“寿州(安徽寿春)北四里”说;在邯郸“县西南故城中”说;在邢台“清河西三十里”说;在磁县“北五十里赵拔庄”说等。
廉颇墓景区介绍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
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廉颇墓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个是因为唐代宗和建宁王的关系非常好,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建宁王是因为唐代宗死的,所以唐代宗对他有一种愧疚心理。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和建宁王李倓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建宁王李倓排行老三,后来,在李辅国和皇后张氏的挑拨下,建宁王被唐肃宗赐死。等到唐代宗继位之后,追封建宁王为皇帝。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建宁王,以及建宁王与唐代宗、唐肃宗的纠葛。
一、建宁王此人
建宁王是唐肃宗的第三个儿子,据说他为人侠肝义胆,是个忠义两全、有勇有谋的人物。在安史之乱之时,唐肃宗随着唐玄宗出逃,建宁王看见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流民,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是在看到那些衣衫褴褛、卖儿卖女才能勉强活下去的百姓的时候,他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他就劝说唐肃宗,想要让唐肃宗带兵北伐。与叛军作战。
唐肃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在郭子仪等名将的帮助下,成功收复失地,也顺利称了帝,强行继承皇位。而建宁王在这场战斗中,更是战功赫赫,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就有人开始阴谋论了,他们在唐肃宗面前搬弄是非,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案例打比喻,于是唐肃宗就开始提防建宁王。
建宁王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他还是直言敢谏,多次直言李辅国和皇后张氏的毛病。李辅国和张氏恨透了他,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在唐肃宗面前说,建宁王试图杀害广平王,也就是唐代宗李豫。唐肃宗一听大怒,也不管是不是真的,立刻就将建宁王处死。李豫多次跟唐肃宗说,建宁王是无辜的,但是人都已经死了,后悔也没有用了。
二、建宁王与唐代宗
建宁王是唐代宗李豫的三弟,他俩感情还是很不错的。唐代宗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广平王,作为太子嫡长子,又深得玄宗的喜爱,所以李豫也没有必要和下面那些毫无竞争力的弟弟斗。所以,作为大哥,李豫对这些弟弟都还是很不错的。在建宁王被唐肃宗赐死之后,他曾想给建宁王平反,但是并没有成功。只有在他自己登基之后,他才成功给建宁王平反,并且将皇后张氏贬为庶人,为其报仇。
三、建宁王与唐肃宗
建宁王和唐肃宗是父子俩,但是古时候,父子俩互相残杀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和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唐代宗李豫不同,虽然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都在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唐肃宗还是要防着建宁王。因为他害怕建宁王会像李世民那样发动玄武门之变,逼宫。正是因为他自己心中有怀疑,所以李辅国和皇后张氏,才能趁机在他面前下口舌,然后使其赐死建宁王。虽然在赐死了建宁王之后,他后悔了,但是也没什么用就是了。
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唐代宗李豫才会追封建宁王李倓为帝。而且建宁王不但没有子嗣,连妻妾都没有,也不存在一个皇位争夺问题,给一个死人加封帝王的名号,自己也不损失什么,还能有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