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唐是如何在八年之间迅速崛起的为什么李密和杨玄感会失败

众妙之门 2023-06-15 20:43:59

大唐是如何在八年之间迅速崛起的为什么李密和杨玄感会失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大唐是如何在八年之间迅速崛起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广穷奢极欲,已经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死多少人的问题。

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巡雁北、踏祁连山,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帝国大项目。

三征高丽、百万人送死,让刚刚统一的大隋再次跌落到了分裂的谷底。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他第三次下江南,自暴自弃地赖在扬州不走了。

杨广不愿再踏足那个寄托统一梦想的关中。所以,不是天下放弃了大隋,而是大隋放弃了天下。

起义军风起云涌、军阀趁势割据,大隋之后即将迎来又一个分裂乱世。而至于这个分裂乱世,会持续多久,我们真得无法猜测了。

但是,仅仅八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帝国就重新立了起来,它的名字叫大唐。

01.洛阳:魂牵梦绕多少豪杰

杨广第二次征高丽的时候,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造反了。出自关陇豪门的李密,也从关中赶到杨玄感处,跟他一起造反。

至于为什么造反,就是因为杨广的各种折腾,让关陇集团彻底丧失了信心。这伙人就是想换个皇帝,你杨广生命不息、折腾不止,那就换掉你。

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带着军队,迎着回防的杨广、正面刚,灭了皇帝杨广就能接手大隋。

中策是占定关中,拿下大隋的政治中心,然后以关中制中原、霸天下。

下策是占据洛阳,因为洛阳离黎阳最近,先割据一片土地再说,然后观天下形势再做打算。

上中下三策,虽然是从冒险到保守的排列,但李密的真正意图就是上策和中策,因为这是取天下之策。

但是,杨玄感却选择了下策,就是要先占据洛阳再说。杨玄感的起义军,顿兵洛阳坚城之下,起义也就坚持了两个月,就被杨广扑灭了。

国内矛盾已经如此尖锐,但是杨广还是执迷不悟,继续不管不顾地发动了第三次征高丽。大隋就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分裂,普天之下要么是陈胜吴广、要么是董卓曹操。

李密在杨玄感兵败后,跑到了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取得了瓦岗起义军的支持,再次继续造反隋朝的大事业。

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寨起义军迅速壮大,成为隋末乱世的一股日益做大的造反力量。这个时候,摆在李密面前的同样是上中下三策,要么迎着涿郡的杨广打、要么割据关中、要么占据洛阳。

但是,李密仍旧选择下策,就是占据洛阳。他比杨玄感成功,在洛阳实现了割据。然而,他却没有机会再问鼎关中,而不能问鼎关中,也就没有机会统一天下了。

为什么李密和杨玄感都会选择下策?

原因就是起义军不是正规军,虽然有杰出的领袖,却没有坚强的领导集团。这伙人的目光就是洛阳,因为这里是家乡,异地作战不会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纵有谋天下的攻略,却没执行攻略的力量。

02.山西:大唐来自山西

天下汹汹已经不可逆转。

到了这个时候,大隋山西留守李渊,终于按捺不住了,在公元617年7月誓师起义。

山西是一片高地,向东扫荡河北、向南威势洛阳、向西略取关中,而取天下之策就是取关中。

所以,同样出身关陇豪族的李渊,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兵向关中。李渊大军沿着汾河谷底、杀向了黄河蒲坂渡口。

李渊要攻略关中,同样不容易。

山西北部:突厥可汗虎视眈眈,马邑刘武周(已投靠突厥)跃跃欲试。

李渊的策略是交易:答应突厥人只要大隋的土地、不要大隋的财富,而大隋的财富全给突厥可汗。

山西南部:李密的洛阳势力,瓦岗起义军已经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军事存在。

李渊的策略是称臣:尊李密为起义盟主,山西起兵就是为了响应李密造反的大事业。

扣关之路:霍邑(今山西霍州)由隋将宋老生把守、河东(今山西永济)由隋将屈突通把守。

外部形势,李渊可以把战争矛盾转化为关系攻略,但是扣关之路就只能是不可调和的战争矛盾了,所以李渊就必须采取战争手段。

隋将宋老生不是据险固守而是主动出击,被势头正猛的李渊大军击溃,战争手段是打野战。

隋将屈突通却是固守河东、死不出战,李渊只能选择强攻,战争手段是攻坚城。

李渊的起义军不怕野战,因为起义造反就是奔着打仗这个主题去的。但是,李渊却担心顿兵坚城,因为他需要时间,要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略取关中。

于是,李渊再一次转移了矛盾:战争手段变成了地理手段:少打仗、多走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

本来的计划是:攻取河东后,由蒲坂过河;实际执行则是:围河东不战,绕道龙门渡河。

李渊大军渡过黄河后,占据了大隋的永丰仓。在这里开仓放粮、争取支持,同时也获得了补充。而后,再接再厉,主攻长安、扫荡关中。

03.关中:李渊再次施展关中攻略

自周以来,就一直是“得关中者得天下”。

因为关中是一个最有保障的后方,这里既有粮食又有形胜。

但是,关中制中原,得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原局限在河南一带。

但是,当中原已经膨胀到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的时候,关中就彻底丧失了优势,它没有力量对抗已经膨胀的中原。

所以,秦战国和汉高祖的模式是:以关中形胜加巴蜀财富,继续演义关中辉煌,继续成就“得关中者得天下”的铁律。

秦汉如此,北周和大隋依旧如此,甚至发展出关中形胜加四川财富、再加荆襄财富的模式。

因此,大唐来自山西,却要成就关中辉煌、实施关中攻略。

占定长安之后,李渊面临来自陇西与河西两股力量的压迫。所以,要施展关中攻略,就必须解决关中的后方压力。

陇右军阀薛举,先是出陇山(六盘山南段)、取扶风,进攻关中。但是被李世民给怼了回去。

然后,薛举再出六盘山、攻泾州(今陕西泾川),直接威胁长安。

成功从来不能拒绝运气。

正当薛举大军即进逼长安之时,薛举突然暴毙。老军阀薛举死了,他的儿子小军阀薛仁杲,镇不住手下的强兵悍将,所以只能向李渊投降。

至于河西,大唐只派了一个安兴贵就搞定了河西军阀李轨。安兴贵先是假意投靠,再是劝其投唐,后是引胡兵政变。公元619年5月,李轨被押到长安斩首,河西平定。

在略取关中的同时,李渊任命从侄李孝恭为山南招尉大使,兵巡巴蜀,连下巴蜀三十州,同时受降军阀朱粲。

公元619年,李渊封李孝恭为信州总管,经营巴蜀、重庆和荆襄一带,并在这里打造战船,着手准备南方战事。

至此时,李渊已经具备了复制秦始皇和汉高祖统一天下的资本,携关中形胜、兼巴蜀富饶,同时还据山西形胜。

李渊攻略关中的时候,山西只剩下西南一角,原因是李元吉没守住。后来,李世民在柏壁之战击溃了宋金刚所部,把马邑军阀刘武周赶至草原,才算解决了山西问题。

04.北方:一场五五开的争霸较量

中原已经膨胀,涵盖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地区。所以,虽然关中铁律还在,但是铁律要继续铁下去,就得注入人的意志因素。

这个时候,李渊的第二子李世民发挥了绝对的担当作用。

首先,李世民一再坚持,大唐不能放弃山西高地,并在柏壁之战实现了山西战场的逆转,赶跑了刘武周。

第二,就是在五五开的中原争霸战争中,李世民担当洛阳战场主帅,他孤注一掷地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军阀。

公元620年,大唐终于开启了统一战争,他们要的不是东都洛阳而是整个中原和整个天下。

第一个对手就是消灭李密、趁势做大的王世充。王世充控制了东自汴州、西至崤山、南抵襄阳的大片地区。

所以,大唐帝国要靠战争手段解决王世充。洛阳之战,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关键决战。

兵出潼关的李世民,并没有挥军总攻洛阳,因为洛阳实在太难打,而是采取孤立洛阳的战术:就是一面围攻洛阳,一面拔掉洛阳周边的要塞。

洛阳南面的伊阙(今洛阳以南的龙门),连接南阳、襄阳在内的江汉平原,李世民派军拔掉。

洛阳北面的怀州(今河南沁阳),与洛阳隔黄河向望,李世民派军拔掉,同时过河占据黄河以南的回洛仓(洛阳的主要粮仓)。

洛阳东面的洛口仓,也是李密攻略洛阳的重要基地,李世民同样派军拔掉。

如此攻略之后,李世民的唐军主力,就对王世充形成了瓮中捉鳖之势。

但是,李世民这是在冒险,因为另一个大军阀窦建德已经割据了河北与山东,正在虎视眈眈地观望中原战场。

在大唐与王世充势均力敌的时候,窦建德可能会观望;但是当王世充困死洛阳的时候,他不能再观望了。

窦建德先是劝双方停战罢兵,然后大军西进。公元621年3月,窦建德的大军占据了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州)。

摆在大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退守关中,等待力量壮大、再图中原;二是力战不退,把王世充和窦建德捆在一起打。

第一条路很安全,却失去了全部战果,同时残弱的关中正是趁着中原混战才重新彪悍起来,退回去就不见得再有关中制天下的机会。

第二条路很冒险,因为洛阳有王世充、河北有窦建德,李世民的大唐主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

略定关中,大唐是趁着乱世、依靠运气;中原争霸,大唐只能靠将士坚韧、意志顽强了。

就如不能放弃山西一样,李世民同样不能放弃中原,他的选择是与窦建德开打虎牢关之战。

窦建德的大军摆开阵势,要约李世民决战。

而李世民的大军偏偏迟到了整个半天,直到日中午时,唐军才摆开阵势。

而就是这半天的时间,消磨了窦建德大军的士气,五五开的决战,李世民取得了小小的优势。

于是,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一战封神,他不仅击溃了窦建德的大军,而且俘虏敌魁窦建德。

虎牢关之战后,北方战事基本宣告结束,大唐将不可阻挡地成为一个新的统一帝国。

05.总结:北方是统一基础,新帝国再一次诞生于关中

南方主要存在三股割据势力,一个是南朝梁的萧氏后裔,趁机崛起,割据荆州地区;一个是江西军阀林士弘,定都豫章;一个是江淮军阀杜伏威的大将辅公祏,割据大部分的南方。

但是,南方抵挡不住北方,更何况是一个分裂的南方面对一个统一的北方。

于是,公元624年,唐军在攻灭辅公祏后,再一次实现了天下一统。

大唐统一,再一次成就了关中辉煌,但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中原无限膨胀,小小的关中已经制不了如此大的天下。

而李渊和大唐,之所以还能在这个时候成就关中的辉煌,或者说是一次关中逆袭,有这样几个原因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大唐来自山西。而且,它始终没有放弃山西。拥有山西高地的大唐,占尽了攻略天下的优势,他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需考虑进取的速度和效率。

二是天下一直大乱。大唐才有可能打造关中加巴蜀的模式,甚至出兵洛阳的时候,河北的窦建德还在与大唐结盟。

三是巴蜀平定的太容易。李孝恭可以说是大唐平定南方的第一功臣。他不仅为大唐快速拿下了巴蜀,而且提前做好了攻略南方的准备。

四是大唐有一个成熟的领导集团。李渊起兵的时候,是52岁,年龄很大,却有着老辣果决的智慧。所以,实施略定关中之策,李渊绝不拖泥带水,没有杨玄感和李密的犹豫。而李世民、李孝恭这些年轻子侄,是血缘基础上结成的精英集团,不仅有着出类拔萃的能力,而且有着血亲家族的忠诚。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是两个超高流量的历史人物。所以,夹在他俩之间的李渊,就显得非常暗淡。

但是,李渊虽然当不成一个好家长(活着的时候就子嗣相杀),但却绝对是一个雄才之主。

他拥有着与刘邦一样的雄才大略和捭阖手段。

能把战争矛盾转变成关系攻略,财诱突厥、尊盟李密,大唐才能从山西进入关中。

中原争霸,稳住窦建德,才能为李世民攻打王世充、争取时间。而且,李世民前线作战,主持关中物资输送的,就只能是他这个老爹。

还有幽州的罗艺、江淮的杜伏威,这两股力量一直是大唐的盟友。他们可能出力不多,但是不添乱、壮声势,也是乱世争霸的重要资本。

所以,这场最有效率的统一战场是关中模式与精英集团的结合。当然,大唐不能拒绝好运气,对手反映太慢,就是大唐的好运气。而统一的华夏,也不能拒绝这样的好运气,仅八年时间,大唐帝国便乱世诞生、再续统一。

李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啃了一块“硬骨头”吗?

有人说,唐朝的天下不是从隋朝手上夺来的,而是从群贼手中定位一尊的。这种说法完全可以理解,李唐的确没有跟隋朝正面交过手。

不过,李渊能在这么短时间称帝,除了李建成、李世民、李三娘这样的英雄之外,与一个人的功劳密不可分,这个人是李密。

李密的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司徒李弼,北周时赐姓徒何氏。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公元613年,李密参加了杨玄感的起义,满怀壮志的他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之后他又辗转去了几个地方,经历了几次失败,最后来到瓦岗。

李密的加入让瓦岗军上升了一个档次,他在军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才能,当时瓦岗军的头领翟让认为李密比自己更适合当头领,于是他把位置让给了李密。

翟让做足了好人,却也因此丢掉了性命。有人在李密面前为翟让打抱不平,李密以为这是翟让的手段,一怒之下把他杀了。这件事也成为李密的一个不小的黑点。

正在瓦岗军风头正劲之时,半路杀出了一个宇文化及,非要和李密争洛阳。越王杨侗想招安李密,共同对付宇文化及,王世充极力反对,结果发生了内乱,王世充掌握了大权。


接下来就是李密大战王世充,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密竟然打输了,这下没办法了,只好去投奔李唐,这才有了后面的事。

现在看来,李密前期占尽了优势,却没能保持到最后,就是因为他去啃了洛阳这块硬骨头,把长安拱手让给李渊。也不得不佩服李渊的套路,出兵前,李渊给李密写信,以兄弟为称呼,建议他去把洛阳拿下来,没想到李密还真相信了李渊的话,决定打洛阳,等他打得焦头烂额时,李渊已经在长安当起了皇帝。

李密投奔李唐,李渊自然很乐意,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

同年,李渊派李密去安抚部众,王伯当随同前往。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反悔将其召回,李密很害怕,决定叛乱。

王伯试图劝阻,但李密不听。李密率部袭破邻近的桃林县,前往襄城投奔旧将张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盛彦师率兵埋伏在陆浑县,李密率部经过时,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传首长安。

其实当李渊选择去攻打洛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结局,就算他不反叛,李渊也会找各种借口除掉他。

被迫降唐后李密为啥不甘心,最后是什么结局?

隋唐时期英雄辈出,有不少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出自这个时代。相信每段历史都有足智多谋的出众者,而李密便是隋唐时期智多星一样的存在,在当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一生干了不少大事,按照他的智谋和凝聚力,投靠李李唐王朝谋求一定的地位并不是难事,但为何在投降不久后,受到李渊的重视后,他最后却又被唐军杀害了呢?



李密出自贵族世家,曾祖、祖父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他的父亲在隋朝担任了重要官职,很重视对李密的教育。年少时,他特别喜欢阅读兵书,整篇背诵都不在话下。极具天赋的少年李密,如此努力认学,可见他的头脑比寻常人要聪明得多。他从小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当他在路途上遇到有困难的人时,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们。同时他跟一位博学的老师学了很多有关历史知识,为他日后行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李密一生中最不凡的作为就是成为起义军首领,与隋朝对抗,后来他又审时度势决定投降大唐,这样的决定无疑使正确的。那么,李密是怎样当上农民起义军首领的呢?



经过在隋朝为官,以及与杨玄感失败的反叛行动,李密投靠到了韦城瓦岗寨(滑县南)的翟让军中,也就是隋唐时期天下共知的瓦岗军。开始时,李密虽然不是瓦岗军的领导者,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给瓦岗军策划了不少战术和计谋,无形中壮大了瓦岗军的军力。有了李密作智囊,瓦岗军的实力逐渐壮大起来。



翟让在不断赋予李密重任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以至于后来他自己都认为李密威胁到了自己的头领地位,李密随着自己影响的不断扩大,也确实威胁到翟让,于是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后来,李密和翟让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再一次酒宴中,李密趁翟让鉴赏宝弓拉弓时,令心腹武士从翟让背后将其杀害,同时杀死了翟让的哥哥翟宽,据说,连当时在场的徐世勣都被士卒砍了一刀,险些丧命。随后,其余瓦岗将士都臣服于李密,李密彻底控制了整个瓦岗军队伍。在后来与隋军的对战中,他多次取胜,王世充也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李密为什么功败垂成

功成名就,真的很爽,范进就曾被爽成癫状。事实上,很多人是不爽的,甚至想当一回范进,竟也找不到机会。还有人很无奈,可能付出了巨大努力,似乎也接近了彼岸,但最终还是差了一步,从而导致功败垂成。 李密37年的起伏人生,就是一个关于功败垂成的故事。李密生于582年,祖籍辽东,后迁居长安,早年潜心书本,有过闭门苦读的记录。他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在阳光下徐徐而行,悠悠而读。这场景被人写进史书,成了后人励志的范本,激动过数不清的人。李密读书,用意不在文字。他是个实践主义者,只身闯荡江湖,靠知识打拼天下。公元613年,他以布衣身分,追随杨玄感起兵叛隋,616年,投奔瓦岗军,被翟让尊为魏公,当了该部队的最高领导,继而,又被推举为起义部队的盟主。那时,他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他的团队也强势无比,影响遍及全国。司马光记叙过他的强大过程,特别指出:“道路降者不绝如流”。李密曾以为天下指日可定,成功已近在咫尺。可惜的是,他没能笑到最后。618年,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形势发生重大逆转,他被迫率部降唐,复又叛唐,在熊耳山中,被李渊的部下所杀,时年37岁。 他有很多大主意好主意,但紧要处却不自信,时常自我否定 作为领导者,李密自有其长处,比如头脑冷静,思想深刻,擅长研判局势,等等。最初,礼部尚书杨玄感兴兵反隋,召李密为谋主。彼时,隋炀帝远征高丽、后方空虚一片,造反时机绝佳。李密出手就有亮点儿,给出3个行动方案。杨本是庸才,一味任性胡来,很快葬送了好形势。杨玄感兵败后,李密又跑到翟让那里,成了瓦岗军的一员。他为翟让搞策划,制定了夺取天下的宏大目标,并率部击溃隋将张须陁,攻占兴洛仓,很快赢得了民心,队伍高速彭胀。翟让虽是粗人,却看出了李密的志向和本领,于是主动辞位,让李密当了一把手。也许,李密生来就不该当主角,自从挑头唱戏之后,其生性多疑、不够自信的弱点便显露无遗。他就像个医生,为别人治病得心应手,替自己疗伤却顾虑重重,拿不准病在哪里,不知道该下哪味药。他固然思路清晰,遇事也有主张,但在关键时刻又常常自我怀疑,甚至迁就他人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比如,在根据地选择上,他始终看好长安,拒绝洛阳。他认为占据长安才能成就霸业,而获取洛阳只能让自己四面受敌。但事实上,他却一直在巩洛地区转圈儿,一心想拿下洛阳。有人曾建议西进长安,到关中图谋发展,他内心赞同,却不敢操作。他的顾虑在于,部属多来自本地,未必愿意随他到长安冒险。他的自我矛盾,成就了李渊父子。就在他游移不决的时候,人家已从太原起兵,顺利攻占长安,竖起了大唐的旗帜。再比如,618年,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自家也遭受重大损失,“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部队急需休整。洛阳的王世充看透了李密的破绽,集中精锐急于决战。李密决定坚守,拖垮对方。但是,李密的部下不干,大家刚打了胜仗,心骄气傲,纷纷请战。李密脑袋进水,“惑于众议而从之”,轻易放弃了坚守方案,结果招致偃师大败。还比如,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本想收拾残局,东山再起,但部下却持不同意见。很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极度消极。李密受了影响,志向摇曳。他不做凝聚人心的工作,不再坚持一统天下的梦想,甚至说“孤所持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说完话,就想自杀,被劝阻后,便率众跑到长安,投到唐公李渊门下。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他的部队虽遭重创,但领导班底还在,兵力和地盘也不缺乏,缺的只是信心,是不怕挫折直面困境的坚强意志。正如论者所说:“苟去猜忌,疾趋黎阳,任世勣为将臣,信魏征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 他空有大批人才,不能也不会合理使用 李密曾把自己和杨玄感做过比较,认为:“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摄,密不如公;驱策天下俊贤,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可见,在用人问题上,李密比较自负,感觉很好。曾几何时,他手下也汇集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一代名臣魏征、徐世勣,著名将领程知节、秦叔宝、罗士信等,还有降将柴孝和、房彦藻、祖君彦、裴仁基,以及原瓦岗军的翟让、王伯当、单雄信等。这些人算不上完人,有的还具致命弱点,但都有特别之处,如果用其所长,各尽所能,李密的天空必将阳光灿烂。那样一来,独步天下的将是李密,而不是李渊和李世民,至于有没有后来的大唐王朝,那还得另说。但是,李密显然不得用人要领,致使有的未被赋予重任,有的用非所长,还有的受冷落被埋没。纵观李密的用人策略,其失误有三:一是疑心过重。从本质上说,李密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他人,没有“用人不疑”的境界。他本是文化人,没什么刀枪棍棒功夫,却喜欢领兵打仗。几乎所有大型战斗,他都要亲临一线,有两次还被流矢所伤,差点儿丢了性命。这样做,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率先垂范,而是对别人不放心。徐世勣很强悍,因为对李密的领导作风有看法,某次喝酒,说过几句过头话,李密不高兴,就把他调到外地。秦叔宝和程知节均可独挡一面,李密却让两人当了卫队领导。二是缺乏气度。李密自持有学问,傲气十足,对他人的才能有点儿妒忌。魏征第一次见到李密,就献上10条谋略,李密看了,以为很好,然后就没了下文。在与王世充决战前,魏征提出了正确主张,却受到嘲弄,被斥之为老生常谈,气得魏征拂袖而去。祖君彦“博闻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在李密手下,只是抄抄写写,露脸机会不多。还有的人作战勇敢,功勋卓著,但没有得到提升和重用,心里不平衡。三是处置特殊问题严重失当。翟让事件是李密的重大败笔,也是其事业下滑的端点。翟让能够拉起队伍称雄一方,又让贤于李密,心胸非寻常可比。李密本是外来人口,加入团队没多久,就成了主要领导,难免有人会有想法。事实上,翟让的部属确有人不本分,想帮翟让夺回权力。他的亲哥甚至说:“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对于李密来说,这是个重大的政治考验。他完全可以谨慎一点儿,宽容一些,采取灵活的方法把问题处理好。因为和平解决的条件是具备的,起码翟让没有野心,也反对部属的想法和说法。但是,李密却采用了最原始的手段,乘对方没有防备,下狠手杀了翟让等人,从此,“密之将佐始有自疑之心矣。” 他既没有目标激励,也缺少物质刺激,部众积极性严重受损 李密的队伍属于杂牌,有贫苦农民,也有市井无赖,大伙跟你李密玩儿命,图啥?当然是利益,这种利益既包含眼前的名利渴求,也有对未来的更多期待。李密对此虽然一清二楚,但举措不当,实事儿办得不多。首先,他的目标不够清晰,让人看不到希望。他固然有宏大构想,也宣称要夺取天下,但又多次拒绝称帝,再加上洛阳久攻不下,人们对未来疑虑重重,普遍不乐观,一有风吹草动,就呈惊弓之态。其次,他对部属的利益需求关注不够。早期,他攻占兴洛粮仓,“开仓恣民所取”,以致白米盈地,浪费巨大。他显然没做长远考量,不建府库,没有积蓄。有人立了大功,他无官可封,无物可赏,立了也白立。这方面,李渊父子比他高明得多,某次,打了胜仗,李渊下令开仓,让部属自个儿进去,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能拿多少就扛多少。为什么李密的事业曾经如日中天,却一败即溃,原因就在这里。你不给人以希望,不让人得到实惠,人家有理由腻歪,不想陪你玩了,后面的事儿,你自已看着办吧。 功败垂成,留下的不只是遗憾,还有诸多警示。其中,对领导素质和功力做些追问,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5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