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朱元璋是如何养活百万军队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9:55:39

朱元璋,“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朱元璋是如何养活百万军队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养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作为农民起义军,面对着周边十数个敌对势力,更有着当时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元朝,底盘小、人数少的朱元璋除了在所占地区的正规收粮以外,如果军粮不够会怎样?答案只能是抢。要不然,人家给你当兵为什么?不就为了吃饱喝饱为了肚皮嘛。所以,这很正常。

大凡农民起义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因此,只要理性的人就不会反感。朱元璋政权随着地盘和被统治地区越来越大、精英人物地逐渐加入等,纵兵掠夺的行为越来越少。

特别是渡江之后于1364年在南京建立了吴政权(史称西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吴政权,史称东吴),朱元璋开始在军事经济上主推:税收与屯田。对于过去的纵兵掠夺百姓粮食的行为开始进行有目的的主动约束。

朱元璋纵兵抢掠的历史记录

1355年6月,朱元璋命徐达渡江多去金陵(南京)等地后,其势力逐渐增大,为了使其最终成功,徽州儒士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其实在这背后就是将占领区整体变成了军事管制区,其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军需,政府的职责一方面是保证军需正常供给、一方面保持和平稳定安心生活为吴政权做事。

1356年,朱元璋设立“营田司”希望用军屯的形式,尽早地能够军粮自给自足。同时,开始着手进行人口普查、田地勘查和登记等,这些我们在上文“”已经进行了评点。

然而,即使如此,因为自然灾害、战役大小等原因,军需供给仍然会出现问题。为此,“寨粮”“检刮”“增租”“借粮”等形式仍然采用。

刘辰的《国初事迹》就如此记载:

针对自己的百姓:除守城军士四十日支粮一次,准作一月口粮,出征军事不支,总兵官给榜,听于敌境远近乡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纳粮草供给。

针对不肯投降的百姓:凡入敌境,听从捎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

随着,朱元璋的地盘逐渐广阔,为了更好地让敌方势力屈从,更好地收拢人心。1359年闰五月,朱元璋正式宣布“罢各郡县寨粮”。

军队除了吴政权给予的正规配给外,军队自身也会有更高的需求,统兵将领为了军心问题、齐心协力更好地杀敌,也会“增租”就是要求百姓多给一些粮食,也会以“借粮”的名义要求没有余粮的地区用银两替补。

所以,1362年,胡深就像丽水等七县大户征科银两;1365年,李文忠夺取福建时,在屯浦强征百姓纳粮。

朱元璋军费漫谈

军屯是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时期最重要的解决军费的途径。对百姓,无论是自己阵营还是敌对阵营的巧取豪夺乃至强行摊派,无论如何都会伤害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自然不愿意去做。但1370年以前的一些行为,也是情非得已。所以,我们在此主要介绍一下军屯的管理。

军屯属于多头管理

军屯的土地、屯田粮食作物上交给官府的粮食归户部管理;

军屯人员归属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军屯所需要的种子、牛、耕种工具等归属工部;

军屯的管理更是政出多门,例如军队方面的中央兵部、地方提督总兵等;监察系统的御史;行政系统的中央户部、地方的布政使等。

因为,本身是多头管理,屯田的军粮储备,也是户部、兵部、工部都有自己的粮库,例如明朝管理的内库有十个,户部六个、工部三个、兵部一个。同样,中央南京也要有自己的军储仓、地方也要有。在1370年时,全国各地共有军储仓、屯田仓22。屯田仓更多,由此,保证了军事供给,纵兵抢掠的事情已经并不多见,对其处罚也越来越大。

朱元璋对于屯田的支持

1376年,宋纳根据历史上的军屯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政权的实际操作经验写出了《守边策略》,边军军屯和营吞两种形式形成了制度。边军军屯就是边防要地的屯田、营屯就是各地区卫所的屯田。营屯在前,卫所制度形成之初,就已经有屯田了。所以,凡卫所附近,有官田必有军屯。

为了支持军屯,朱元璋要求国家不征收军屯的田赋。如果遇到战争、天灾等,国家财政还会对军屯进行补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87年),军屯才开始被征收田赋。标准是田五百亩,一年纳粮五十石。税率是十而税一。

洪武三十五年(其实是建文帝四年)的标准统一:军队自己的军饷十二石,上交国家的余粮为十二石。税率是百分之二十四。

朱元璋时期对于屯田的支持,保证了军队给养出于军队而不劳民,为此,朱元璋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朱元璋控制191万大军,对北元发动六次军事行动五胜一败

苏莱马尼死后,美国继续斩首行动,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万历年百姓用假钱生活,大明朝廷造劣质铜钱赚取非法利润。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

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在自己驻地辖区内实行了军屯制度,而到崇祯年间,军屯制度已经崩坏了,实行的基本是征兵制。何为军屯制度呢,就是国家把掌握的大量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军队的士兵,军队战时打仗,平时在驻地进行务农,自给自足。

军屯制度的起源非常早,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曹操争霸天下也是依靠利用军屯制度,军屯制度适合在战争时代。在战乱年代,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无主土地,这样才能把土地分配给士兵去进行耕种,等到了和平年代,土地逐渐会分配给一般百姓,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军屯制度就很难再继续进行下去,到崇祯帝的时候,早就已经没有了军屯制度,都是募兵制。招募的士兵是需要国家发兵饷进行供给的。

朱元璋最强盛的时候有二百多万的军屯,军屯制度除了需要政府掌握大量土地之外,还需要实行世兵制度,即家家世世代代当兵,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土地可以继承下去,也是为了保证兵源充足,同时也是将人口固定在土地上面。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在实际发展中出现了各种情况,军屯制度逐渐崩溃。

首先,和平时期,并不需要那么多驻军,其次就是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尤其是从军队的将领开始,大量的原先属于军屯的土地被占用,原先的士兵成为无地之人。最后世兵制度逐渐也趋于崩溃,军屯制度渐趋凋敝,只能向征兵制靠近,就需要国家去供养军队。到了崇祯社会动乱,经济凋敝的时候发饷就很困难了。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无钱发军饷?

朱元璋在开国后不久,曾骄傲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家一粒米。朱元璋凭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在朱元璋多年的推动下,明帝国政府专门开垦出0.89亿亩耕地,用来保障军事开支。这0.89亿亩耕地是个什么概念呢?意味着100万的兵士,相当于每个兵士可以分得近80亩的耕地。

在明朝初年,一个人只要当兵,政府就给他耕地80亩。而且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所以每个兵士家里,还有两三个人,可以以余丁的身份,免除政府的其它差役,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兵士耕种这80亩耕地。这也就相当于政府用80亩耕地的使用权,换一个稳定的兵役。

换句话说,谁家愿意给政府提供一个壮丁服兵役,并承担这个兵士的所有开销和费用,那谁家就可以享受这80亩耕地的使用权,可以收取这80亩地的地租,并且可以因此减免家中至少两个人差役的权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明朝初年当兵,并不算特别吃亏。

其后,等到政府将这0.89亿亩土地都分配给兵士的家属后,为方便管理,明帝国就有了军户这种特殊的利益群体。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初期兵士的日常开销,其实就相当于是由自己兵士的家人耕种这80亩地或者收取这80亩地的地租来供养,也正因为此,朱元璋才敢公开宣称,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国家一粒米。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军屯这笔国有资产,慢慢开始流失。因为,在和平年代,军就是一个数字。换而言之,差不多就行,没有人会真正筛查兵士是否合格。当然,你贪污军费、吃空饷,队伍也依然可以照常运转,至少高高在上的皇帝,是不会发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对于军事系统的资源,自然是你一块砖,我一块瓦的搬。最常见的行为就是,军官们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随便挂个空饷、或者找些老弱残兵来顶替,然后将这些土地逐步变成自己私人的。

这样发展下去,等到了崇祯时期,这0.89亿亩耕地早都已经全部成为官员们的私人财产,所以等到再次要打仗时,各个军区都是嚷着没钱发军饷,皇帝想追查相关问题,也是无从查起。因为,这种事情的源头,那要推到一百多年前,现在又还如何能分的清楚?而且参与相关的事情的人,也是人山人海,又如何来追究?

所以,最后军人的所有日常开销,只能由国家财政收入来承担。但问题是,按照名册上的兵士人数,相关军费绝对是笔天文数字,而当时明帝国的财政收入,早已经被官僚集团沉沉盘剥后入不敷出。

更可怕的问题还在于,一枝在册十万人的队伍,到底真正有多少兵士,恐怕只有上帝知道,而最后相关军费究竟有多少落实到兵士手中,恐怕同样也只有上帝知道。在这种背景下,明帝国中央政府永远都在缺钱,广大兵士们永远被是各种欠饷,而各级官员和军官们永远在要钱。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你怎么看?

朱元璋的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得益于“军屯”。因为任何军队都是需要粮饷的,但是不从国家财政出,不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就只能军队自给自足了。在朱元璋时代,这种做法的收益极高。因为元末明初,社会上拥有大量流民和荒芜的土地。但是需要别人去将这两个资源整合,整合得好,你的收益就是有资格做皇帝。

这不是朱元璋的发明,也不是刘基的发明。中国历史上,“军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就搞过“军屯”和“民屯”,得黄巾寇民百万,青州军数万,在豫州打下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后世大规模地建设兵团,本质上都是“军屯”的一种形式。

“军屯”最大的好处在于将人力资源规划到了极致。大明士兵战时打仗,农时种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不给国家添负担。

这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明初朱元璋曾经将这种军屯规模做到了270万。这相当于朱元璋不花钱替大明朝养了一只200多万的常规部队。

“军屯”效果这么好,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于是他把“军屯”作为一个固定制度给延续下去,兵源构成以“世兵制”为主。所谓“世兵制”,和我们现在的农村户口,集体户口有类似之处,不过大明的比较变态,那就是“军户”、“民户”、“匠户”。其中“军户”属于“都督府”

管理,“民户”才属于户部管理,“匠户”属于工部管理。因为在朱元璋的逻辑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你没出生,我就给你规定了职业,提供了工作。属于你这辈子是当兵的,那么你的时代以后都是当兵的。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这些都是顶替父职参的军。

“军屯”的最大优势在朱元璋时代大放异彩。但是把军屯作为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常备军事力量,必然劣势会逐步暴露出来。首先军队的主业是为了打仗的,而一帮种地的农民,真的到了战时,是否还有能力作战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朱元璋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用“卫所制”把“世兵制”里的“守兵”和“屯兵”从功能上做了区分。所谓卫所制,军队的最小单位是10人1队的小旗,50人为总旗,112人为百户所,1120人为千户所,5600人为卫。所以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军屯”的另一个变种,毕竟人家也是大明建州卫的。后来伟人用了两个字总结适合战争时期的最合理制度叫“兵民”。

其次随着时间的转移,随着一些制度的破坏,利益链条和潜规则的丛生,整个军屯制度就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长时期不打仗,所以需要的守军越来越少,而屯军就成了守军将领的佃农,而守军将领开始大规模侵占“军垦”土地,成为事实上的大地主。反正这里由我们军队自己说了算,朝廷想管也管不着。

再次由于一开始的这种“军屯”规模就比较庞大,所以一旦支撑“军屯”的“世兵制”出了问题,无法进行直接有效地改制。

所以只能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做修补,做补充。又逐渐往募兵制和征兵制开始发展。但是这对于大明朝廷无疑是个噩耗。因为他长期不需要自己“养”军队,所以此刻要自己养军队,他没有物质和制度的准备。无论募兵还是征兵,那都需要朝廷提供粮饷。原来的“军屯”产出朝廷拿不到,现在“养”兵,需要朝廷出钱。要知道北宋一直被骂“弱兵”,每年的“养”兵费用还占到朝廷收入的80%。关键是钱花下去,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上不来,因为当官的又把目光盯向朝廷的钱袋子了。所以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等等,在大明屡禁不绝,无非就是想跟朝廷要点军费。而大明朝是出了名的“穷”朝廷。所以只能往老百姓身上转嫁,明末“三饷”(辽饷、剿饷与练饷)搞得大明人心丧尽。

实际上大明缺钱从嘉靖年间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但是嘉靖爱面子,懂得“

养猪”致富,喂肥严嵩,然后“杀”了过年,这样保暖了自己的小私欲。但是到了万历年间的时候,经过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给“一穷二白”的大明朝廷多多少少积攒了点家底,最后被“万历三大征”给掏个精光。

到了崇祯时期,表面看起来是内忧外患,本质还是大明朝无法平衡的财政收支体系出了大问题。这就好比今天的有些大企业,总资产看起来特别吓人动辄百亿,高管工资一年上千万,但是都死在了那区区千万的现金流上了,到最后大家都在抱怨高管们不拿钱出来救公司,在抱怨CEO在开发项目和公司管理上用人不当。事实上,每个王朝的末期都差不多,皇帝的合作伙伴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谁也不愿意割肉和让渡权益来平衡朝廷运转。而此刻的李自成也好,皇太极也罢,他们都是创业者,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只要有一点点收益,就会激发出无限的斗志。这些是崇祯没法比的。

辽东对于崇祯就是一个永远也填不完的坑。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砸进去,任何收益没有不说,动不动后金还给来京师打劫一把,吓得自己六神无主。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投错了一个项目,成了“资金黑洞”,关键想停掉这个项目止损,还无法实现。于是为了填补这个“资金黑洞”,不得已把整个公司拖下水,不断搞内部摊派,闹得员工起来罢工,陷入死循环,最终导致公司倒闭,董事长跳楼自杀。而辽东军队诸如“关宁铁骑”就是那个项目的投资团队,他们也有一套制度,那就是享受着大明的待遇,拿着大明的资金去投资(打仗),然后得到的收益自己按照小团体的等级制度进行瓜分,并不用上交给大明朝廷。

但如果是在明初朱元璋时代,朝廷不需要提供“辽饷”,所谓辽饷由大明辽东各卫的屯垦自筹。那么大明就不需要承担承担这一年几百万两的额外银子。民间自然也没有变乱,自然就更没有“剿饷和练饷”雪上加霜了。

朱元璋养兵百万,不用百姓一粒米,为何崇祯帝举国之力却养不起?

主要是朱元璋在位时推行了卫所制度,平时打仗的时候就是军队,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会去种地,这样的做法大大的增加了国家粮食的收入,而崇祯皇帝时期参加了军队的人就不会去种地,使得青壮年种地劳动力减少,粮食产量也减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