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为何不能参加科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中国古代的那些诗人,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李白。不管是金钱上的豪气,还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李白和他的诗歌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我们看来,李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有他神秘的人生经历。其实,李白的真实人生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浪漫潇洒且无忧无虑。
为了搞清楚李白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些学者翻阅了许多资料进行调查后,他们发现:
“才华洋溢的李白在年少的时候可能犯过罪,少年的李白十分轻狂,可能因为一时冲动而杀了人。有一次,他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自己曾经杀过好几个人,不过,我们猜他可能是在吹牛,不过,他曾经因为伤人而差点坐牢却是真的。当时,为了保护李白的前程,李白父亲就买通了绵州一个寺庙里的人,并安排李白到这里藏匿一两年,以逃避罪名。在逃亡的这段时间里,李白开始广读圣贤书。”
因为,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逃走的,身上还背负着罪名,所以,李白这一逃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了。而且,就算对故乡极致思念,他也无法回去。为了缓解自己的思乡情,他写下了许多思乡的诗歌。比如说:《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把这首诗看作是思乡的佳作。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李白之所以这么思念家乡,是因为少年无知犯下过错,导致自己再也无法回家,而不是因为身处他乡而无法回乡。
在离开家乡以后,李白就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没过多久,他就遇到一个道士,此人名叫东延子,其著作至今仍存。李白跟着东延子学习,并向他请教。因此,东延子深深影响了李白的三观和人格的成长、对历史与时政的看法以及文学修养。就这样,李白成功的逃脱了官府的指控,摆脱了罪名。此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看遍天下。于是,他自费进行了两年的游历,他从三峡游玩至金陵,其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比如说《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尽管,李白很有才华,但是,他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父亲是商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的,不仅低于士大夫,还低于农民。因此,商人的儿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李白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青年,他十分渴望能够进入权力中心,作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于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另一条路——政治联姻。
李白先娶了唐朝前任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与其结婚并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又娶了刘氏。李白之所以会选择与许圉师的孙女成亲,主要是因为他想借助这位前宰相的力量,帮助自己发展仕途。而许圉师愿意把孙女嫁给李白,原因有二:
一、李白家里有钱,孙女嫁给他后必定不愁吃喝;
二、当时的李白已经攀上一位时常被皇帝召进宫中讲授道法的道教大师了。因此,李白很有可能会飞黄腾达,顺带着他们一家兴旺。
所以,许圉师选择将孙女嫁给李白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因为李白和许圉师的孙女成亲之后,他就住进了许府。所以,有人说李白是许家的入赘女婿。对此,我们不敢认同,因为,李白成亲后并没有改姓为其妻子的姓氏,他的孩子也全都姓李,他只是跟着妻子一起住在娘家,没有带妻子回祖庙而已,这在唐朝十分常见,被人们称为“夫随妻居”。
虽然,李白想尽办法走上仕途,但是,他却一直都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到了晚年之时,他受一些不轨之人的诱惑,变成了叛乱分子,最后,遭到朝廷的处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人生也并不是那么的顺畅。另外,李白一些诗歌还提到了友情。从李白曾经写过的所有诗的内容和情感上来看,他的情感似乎更倾向于友人,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等: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
除此之外,李白还写过一些很烂的诗词和一些官场上奉承他人的诗。
根据统计,李白这一生共写过一千一百多首诗词,这其中,七百多首都是用来称赞他人的,而这些诗的对象大多是一些八九品的小官员。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把自己的诗当作礼物送给别人。不过,因为送出去的诗太多,范围也太广,所以,李白的名字也就慢慢传开来了。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游子(离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样地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的亲人啊,他们是否平安幸福?诗人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只好借这一轮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想到这里,诗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游子(离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样地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的亲人啊,他们是否平安幸福?诗人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只好借这一轮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想到这里,诗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网上找来的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于李白的家世及生籍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明代的胡应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李白称自己为“陇西布衣”,“先为汉边将”,又说“本家金陵,世为右姓”(右姓者,高门望族),还说家族罹难、被流放、回到四川是逃归,致使其郡望、出生地、户籍身份等扑朔迷离。
李白的生年也不确,通行认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另有学者论证为生于神龙二年(706年)。生年的不同影响到李白出生地在哪里。
倘若出生在长安元年、早于其家归蜀的时间,李白很可能生于条支(今阿富汗),或碎叶(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库车一带),或长安。倘若出生于神龙二年,其家已经在蜀地,则被认为是生于四川江油。
无论生于何处,都不影响李白出生时有异象显现——在临盆之际,其母梦到长庚星(太白星),故李白名白,字太白。族籍成分、郡望、出生地等等虽有各种可能,但李白自幼受到很好的启蒙。他的父亲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却“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有种说法认为,李白的父亲即使不是胡商,也是汉商,因为商人的弟子不能参加科考,故李白才高八斗而不参加科考。非不为也,实不能。还有人认为,李白不参加科考是由于他年轻时担任过小吏,按唐律,担任小吏的人是不能科考的。
可是,很大的可能性是李白根本就是不屑于科考,他不想辛苦中第后从八九品官员做起,“不求小官, 以当世之务自负”,他希望直接得到皇帝的重用。
由此,李白才不畏艰难险阻,仗剑天涯,干谒、游历,结交名士,“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以求一朝闻达。
扩展资料:
常见的说法中有两种颇有趣味:
其一,李白和李世民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西凉是五胡十六国之一,维持于400年至421年,疆域在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李暠是陇西成纪人,西凉开国皇帝,能文善武,颇有政绩,自称为汉代李广将军的十六世孙。
倘若此说确立,李白就是玄宗的长辈。天宝初,玄宗曾诏令李暠子孙去宗正寺登记,李白并未去。究其原因,可能李白自知此身世不可靠,且知李唐的西凉武昭王家谱亦为伪造。
陈寅恪、吕思勉先生已考证,李唐“本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他们的祖坟在今天河北省隆尧县。从李渊的父亲开始与异族通婚。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属于鲜卑化的匈奴人;李渊的妻子窦氏是鲜卑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也是鲜卑族。依古代律法,他们无疑是汉族,不过有了匈奴、鲜卑族的血统,也可以说是“胡化的汉人”。
李渊登基后,尊老子李耳为“国祖”;李世民受门阀制度影响,口头上说过自己属于“陇西李氏”;高祖追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却仍为赵州的祖陵配备卫户;中宗时曾动念立李暠为世祖,被大臣劝阻。
到了玄宗,可能由于李唐族系遭武则天大幅度杀戮而凋零,为了重振威望,加之他本人好大喜功的性格特点,先是追认了李耳的父亲为“先天皇帝”,又追认了李暠为“兴圣皇帝”。为了坐实,还篡改了史书,捏造出一位先人李重耳。
正因为李白“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对玄宗认祖归宗的底细很清楚,因此宁愿靠隐逸、修道、干谒以求闻达,也没有去宗正寺登记。
但是,在老年病危时,李白去投靠并受其嘱托编辑整理作品集,被李白认定为“从族”、尊为族叔的李阳冰是赵郡李氏,属于李唐同族。李白的家世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考虑的,貌似无法知晓了,只能是千古谜案。
其二,李白非汉族,其父为胡人商客,入蜀后随汉姓,以商客之“客”为名。最早提出此论的是陈寅恪先生,他非常笃定地认为“绝无疑义”。后来的学者又给出很多证据,如李白的相貌独特,贺知章见他时“既奇其姿”,又“奇白风骨”,“扬眉谓之太白星精”,“呼为谪仙子”。
又有史料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李白高大,据推算约为1.9米,高于一般汉人。会胡语,算是更直接的证据。由《奔亡道中》可知,李白和他最后一位夫人宗氏着胡装难逃,“俗变羌胡语”。天宝初年在担任翰林时,在番书送达、群臣莫识时,李白“草答番书,辨若悬河,笔不停缀”。
李白从出蜀后再未回去,也不见其在诗文中提及父母家人,这与儒家孝道传统非常不符合。而李白在暮年时写过“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也表达出对西域的思念。
他对屈原、诸葛亮、陶渊明这些素来被世人敬仰的先贤颇有非难,又在诗文中表现出不合儒家传统的对女性的同情,尤其与其他士子显著的差异,在于对待唐与边疆民族的战争时,李白持反对态度,对其他民族没有大汉族主义的表现。
在高适发出“圣人赫斯怒,诏罚西南戎”这样义正词严的声讨时,李白表达的是“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的反战情绪。
正是种种此类若隐若现的“蛛丝马迹”,让李白的族籍遭到怀疑。
但关于李白的身世推测,更多的仍还倾向于他是汉人,比如推测他的先祖是被李世民玄武门兵变诛杀的李建成的儿子,或者他是李渊的五世孙,还有认为他是李陵之后,或者是陇西姓李的平民家庭,或者是与李渊抗衡失败的凉王李轨之后,或者是李勣的子孙、因受到徐敬业反武被牵连放逐等等。
李勣是山东人,故有人认为李白被称为“山东李白”与此有关。
无论何种原因,现实的表现是李白列祖姓名不可考、父亲的名字可能为“客”,连李姓都是从某处归蜀后,“指李树”为姓,或是借用李唐王朝的李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谪仙李白:迷之出处
小引
现在的天空,似乎真的很难再看见月亮。
也许是环境的污染,也许是我们心里的雾遮蔽了眼睛。
记得小时候,月亮总是挂在天上的,那么亮,如宣纸一般的轻盈素雅。风一吹,薄薄的像纱,飘进眼眸。
月夜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时候,白天的焦灼卸下伪装,终于以一副真正的面容示人。我无心窥探夜的隐私,只爱这夜里的深邃与静寂。点点星光,明灭着历史轮回的唏嘘与愁思。几千年的月夜里,留下多少传奇,留下多少诗篇。我心怀一份虔诚,在这个感伤的夜里,谛听那些远去的繁华与落寞。
一
我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那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关于这首诗,在整个中国都应该是家喻户晓,就连三岁大的孩童也能倒背如流。而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也早已在世界文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在我的心里,最伟大的三位文学家是鲁迅,苏轼和李白。鲁迅的伟大,在于把人心世道看了个透,在于他于黑暗中勇敢的用刻薄和尖酸的笔调,极尽辛辣的把中国人做了一遍无情而精细的解剖;苏轼的伟大,是因为他让我觉得只有他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乐观之人,他的豁达,造就了一个文坛永不逝去的神话;而对于李白,我敬仰他身上的那份洒脱和奔放,那份有些痴狂的浪漫。纵览整个历史,我都觉得很难能有一位文学家像李白这样可以将自己的傲慢和超脱肆意挥洒。读诗,若是不读李白,那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所以,暂且先让我把鲁迅先生和苏大文豪搁下,留待以后探讨。这篇文章,李白才是主人公。
那就回头,再看一眼那篇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次学习唐诗时所读到的作品,《静夜思》。
这首诗的影响力无须再说,能以如此简单地诗句却在千百年后仍然代代相传,这就是李白。《静夜思》大概是唐诗里最接地气的一首,不仅因为它简单易背,朗朗上口,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主题,宣泄着中国人内心最普遍,最传统,最柔弱的思乡之情。中国人比任何民族都要恋家,所以才会有叶落归根的说法。而这首诗,正是在一个月色寂寞的时间点上,向世人抛出一个文化命题——家与漂泊。
李白本身,一生都在漂泊中书写大唐的诗歌,书写自己的传奇。
李白的家乡在四川绵阳,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如果我们再去稍稍追问一下,那么,1971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其位置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后来才随家族迁至四川。想到李白日夜思念的家乡,竟然可能不是中国,确实有些小小的伤感。李白用汉语写下这么多引起国人共鸣的诗篇,他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至少说明他也是正格的中国人。那我们索性先不去讨论他的籍贯,只需要跟着他的脚步,去体验一个伟大诗者的生命历程。
二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辞别亲人,离开绵阳,正式闯荡天下,云游四海,这年,他25岁,风华正茂。写下《静夜思》的李白,只把乡愁留给了后来的我们,而他自己与生俱来的漂泊意识和不羁的灵魂,让他在开始漂泊后就和自己的家族断了联系,从此再没有回过家。
李白出蜀不久,便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史料上说,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级之表。”可以猜想,李白正是因为获得这样的评价,从此走上求仙访神的道家之路,也让他的一生充满超逸自然的风采。
道家学说深深影响着李白,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那种浪漫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滋养的。
李白把这种浪漫寄托于大好河山当中,寄托于诗作当中。写诗、交友、寻仙、求职,这便是李白前半生的主要漂泊历史。
李白寻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受道家思想熏陶,李白渴望成仙,久而久之,写的诗也有了仙气。我一直觉得,李白早年对当神仙的渴望似乎大过做官,或者说,他对于自己才学的自视甚高,让他不大愿意腆着脸去低三下四的求官。李白是自科举创建以来唯一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人,按照他的理想,坐在家中便可得到皇帝的召见,当然,最后他做到了。
李白的寻仙之路不大顺畅,因为本就无仙。但李白还是不肯罢休,信仰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李白一面寻仙,寻的累了,才想着做做官,借着诗名,结交不少官员。可当他敲开人家的门,拿出自荐信的时候,却又是一副比皇帝还大的架子,这样的求职,结果可想而知。
李白继续自己的乖张任性,读李白的诗,有时让人感觉这个人永远也长不大,永远得精力充沛,永远得自我主义,永远得在政治面前幼稚苍白。因此,最适合李白的职业或许大概就是做一名寻仙炼丹的道士,偶尔醉醉酒,讲几句狂言,心无他物。可惜的是,李白注定要青史留名,这种留名方式让他失了许多自在,多了几分彷徨。李白成为诗人,是我们的荣幸,是他的悲哀。
终于,李白凭着诗名扬名四海,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读过他的诗,于是,李白顺理成章的得到玄宗的召见,获赐翰林院供职,这时,他已经42岁了。
我相信最初呆在玄宗身边,李白一定很是高兴,玄宗从文采上是赏识他的,这点毋庸置疑。可李白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无权参与政事,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玄宗身边一个文案秘书罢了,甚至,有时连秘书都不如,要替皇帝写那些歌功颂德,语言肉麻的作品,李白不情愿了。这就是真正的文人和御用文人的区别,真正的文人是现实派,他们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只在创作手法上加以适当的修饰;而那些谄媚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品不过是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实质内容,读来令人作呕。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领导,他们认为越是华丽,越是长篇大论的文字就越优秀,那些别人听来假大空的东西他们却甚是着迷。文学的悲哀,莫过于此!
三
李白在朝廷受到轻视,不情愿,不开心。不开心,放荡的生性就表露出来,喝酒,喝酒,喝的酩酊大醉,喝的化作酒中仙。
于是,那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就产生了。李白在长安酒家抱着黄桂稠酒一醉不醒,宫里来人,请我们的诗仙回宫,有外族使臣向玄宗觐书一封,满朝文武无人通晓其义,唯有李白可做翻译。李白满脸的不情愿,发着牢骚随侍从进了宫。然后,把自己的不满借着酒劲完全的发泄,让万人巴结的杨贵妃替他捧墨,让玄宗宠信的高力士为他脱靴。真可谓是“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不过,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书信,能让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又能让李白敢如此的摆谱,如此的放肆?大胆推测一下,或许真是一封来自那个遥远的碎叶城的外邦文字。
李白终究还是因为此事得罪了玄宗,在入仕长安的三年后,终于还是黯然离开,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是风光,赚了一个“赐金放还”的荣誉。
李白走了,继续自己的远行。这一年的初夏,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相遇发生了。李白结识了杜甫,这年,诗圣33岁,诗仙45岁。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来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其实又多少有些无聊。很多学者凭借李白很少写诗提及杜甫这一点就断定李白对杜甫有些轻视,这一观点实在可笑。李白25岁出蜀,从此再未回家,也没有资料记录他和家里有过书信往来,对家人尚且如此,为何对杜甫就一定要念念不忘呢?
事实上,不单单是杜甫,李白的生命一直都没有承载太多的依依不舍,这就是李白。对于相逢,李白必定是怀着诗人的激情,更何况遇见一位将来跟自己比肩的后生,他的激情会更加蓬勃。但李白的仙风道骨以及对生命进程的追寻,让他从来不曾眷恋于情感的牵绊,性格上的洒脱,是李白最可爱的地方。若是无知的认为李白无情,那么那首《赠汪伦》又作何解释呢?
文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今人却要以此上纲上线,实在是对先人的亵渎。
李白和杜甫,他们的友谊是高贵的,也是亲近的。当时的杜甫,还远远没有达到后来的高度,但李白一定是知道他的,也许,喝醉了还会吟诵几句杜诗。杜甫对李白更多的是崇拜,李白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兄长,是他的知音。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文豪在一起的创作。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诗写在745年的秋天,是李白送别杜甫所作,从此,两人再未谋面。
再来看看杜甫的这首诗: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过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李白因永王李磷事件而获罪,被流放夜郎,故以此诗怀念好友。
李白这时年已届五十,一生的政治理想付之东流。内心的意气风发,早已成为过往的依恋,在那个也许不属于中国的故乡,深情的守望。
李白的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奔放的。即使仕途失意,他也是李白。他让昨日之日不再留,他在今日散发弄扁舟。他拔剑四顾,引觞自酌,呤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挂云帆,济沧海。”多么伟大的抱负与理想。但理想终归是理想,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摸不着,捞不起,远远地一轮挂在天上,惹得李白黯然神伤,“白发三千丈。”
四
李白或许是古今最懂得月的人了。这位叱咤诗坛的大诗人,他的情感与自由,似乎只有在月夜才能得到释放。李白身上的自由是狂乱的,原始的。是一种从内心迸发的蓬勃与骄傲。你尽可以嘲笑他的疯癫,但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这份自由。那是属于千万失意文人的声音,属于他们的舞蹈,属于他们的节拍。那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现实,真实可信。那亦是对生命敬畏的仪式。李白的生命,属于月夜,属于诗歌,属于他绣口里的半个盛唐。
现今的语文教育,总是在反复强调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对比,所谓一个在盛唐,一个则更多的经历了苦难。因此,李白是浪漫幸福的,而杜甫则是苦难的代表,似乎不这么解读李白课程便进行不下去。但我想,李白若真是那样浪漫,世上便没有李白了。
看看李白的很多诗,那种表面所传达的浪漫与快乐,其实正是用来掩盖心底的不快乐。逆境出英雄,失意造文人,政治上的无情打击才让李白成为了真正的诗者,他内心的彷徨,挣扎,只能以一种近乎疯癫的浪漫呈现,我们都看到了他的狂放不羁,却听不见他心中的苦痛忧伤。
于是,李白只有去找月亮倾诉,在月下“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李白把所有的情绪都在这里释放,哪怕“月既不解饮”。他要的,只是无尽的自由和真正的浪漫,快乐。
李白和月夜就这样渐渐地形成一种文化上的默契,说不清是李白美化了月,还是月成就了李白。
李白有太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正如我前面所说,李白的情感只有在月下才会升华,这种最富激情,最富生命活力的感情被李白挥洒的空前绝后,任谁也难以超越。
在月色之中,斟一杯酒,邀来一份放达的至性的态度,如道者的飘逸,用无数诗句写下属于李白自己的生命膜拜。
李白的生命,是真正属于诗歌,属于文学的。像李白这样的人,我一直疑心他就算仕途顺利也未必能有大作为,他太透彻,政治上没有隐蔽性,他的全部热情都只适合在诗的土壤里扎根。对于天下局势,他总有些糊涂,甚至不如妻子宗氏头脑灵活。安史之乱,李磷请李白出任幕僚,李白想都不想便答应下来,任凭妻子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最终,李磷因为起兵反抗皇兄,李白也受牵连,遭到流放。
政治上的李白一败涂地,文学上的李白价值千金。读李白,万不可将他神话,实事求是,才是对历史,对文学的负责。
手边放着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关于李白的结局,有这样的记载:李白在一个月夜泛舟饮酒,醉了,见水中有一月亮,探身去捞,溺亡。
很多历史学家对此说法提出质疑。
但我宁愿相信,和月亮在一起,这或许是李白最好的归宿。
月夜,本就是李白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