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陵之死谁该负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位好端端的西汉名将,最后竟然投靠匈奴成为匈奴将领,此后李陵口碑一落千丈,被后人唾骂,李陵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李陵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面对八万匈奴,最后寡不敌众只能投降。汉武帝得知后,下令诛灭李陵三族,李陵怎么说也是李广长孙,汉武帝就如此不念旧将情面吗?结果李陵也不打算回汉了,最后老死于匈奴。其实这起事件的结局本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汉武帝来说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说起李陵就不得不先说说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期间大胆启用新人,对将领的任命从来都只看能力。而汉武帝时期的武将最委屈的当数李广,李广一生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是一位非常忠勇的将领,却到死都没能封侯,成为历史一大遗憾。
汉朝在经过“文景之治”后,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人民也丰衣足食,然而汉朝最大的隐患就变成了北方强大的匈奴。在汉武帝的领导下,汉朝变得更加强大,匈奴也被打的落花流水。
就在匈奴连连战败后,汉武帝也并没有减少对匈奴的攻击,反而决定派遣卫青和霍去病长驱直入与匈奴决战。当然这么大的一场战役,怎么能少的了“飞将军”李广呢。
李广当时已经60岁了,但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任然要求参加战斗。就这场大战中,李广被任命为前锋,以少量兵马牵制住匈奴主力,使得汉军主力能对匈奴形成包围之势,最终战胜匈奴,而李广也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牺牲了。
李广死后,他的孙子李陵被调到羽林军中,接受高等的军事训练。就在李广死后二十年,这时李陵也有二十五岁了,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再次发动攻击。李陵听说后,主动要求参加战斗,但却被汉武帝拒绝了。
当然李陵怎么可能会放弃这次机会,他天天跑去请求汉武帝,最后汉武帝就给了他5000步兵。要知道与匈奴作战全靠骑兵,步兵怎么能行,而李陵还真就带着这5000步兵进入匈奴腹地。
开始进入匈奴的地盘,遇到的都是匈奴小股部队,还连连报捷,最后遇到匈奴大军,因寡不敌众被匈奴活捉。汉武帝听到消息后,大怒,这时来给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因此受到牵连。
后来,汉武帝又听说李陵给匈奴练兵的谣言,把李陵的三族都给杀了。消息传到漠北李陵的耳中,犹如晴天霹雳,他决定终生不在踏入汉土,最后也死于漠北。
就算是在汉武帝驾崩之后,霍光等人掌权,他们都是李陵的旧识,还都派人劝李陵回去,但他已经心灰意冷。
人们都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汉武帝却不准他败,更是绝情的杀了李陵三族,换了任何人都应该受不了。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就准奏了这次军事行动。
李陵于这年九月率五千人从居延出发,经过了三十天的长途跋涉,到达浚稽山(约在阿尔泰山脉中段),在山下遇到了匈奴的军队。单于用三万大军包围了李陵军,李陵命令前队的人拿盾和戟,后队的人都持弓弩。他下令:“听到鼓声就向前冲,听到锣声就停止。”匈奴见汉军少,就一直向前挺进。李陵指挥弓弩手,千弩齐发,单于的士兵倾刻间死伤一大片,匈奴兵顿时大乱,急急忙忙向山上逃跑。汉军乘胜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兵士,被李陵的校尉韩延年辱骂,一气之下跑去向匈奴投降。他还向匈奴讨好,对单于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备支援,弓矢也快用完了。”管敢还把李陵的排兵布阵告诉了单于。
由于单于洞悉了李陵的虚实,知道他是孤军作战,便放心大胆起来。他还按照管敢的主意,用许多骑兵攻打李陵。李陵率汉军向南走,还没有到汗山,弓矢都用光了,汉军被单于困在峡谷中。单于乘机用垒石攻打,汉军死伤惨重。最后致使李陵被擒。此时,边关便报李陵降敌。
汉武帝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恼怒。朝中大臣也都大骂李陵。单单太史令司马迁对皇上说:“李陵这个人诚实而讲求信义,他为国家常常奋不顾身。现在他处境不幸,我们应同情他。况且,李陵只带步兵五千人,面对匈奴八万大军,转战千里,弹尽粮绝,赤手空拳同敌人拼搏。这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而已。他现在身陷匈奴,但是全天下的人都知晓他的战绩,他不死,估计是还想再为汉朝立功。”
司马迁的一番话,非但没打动皇上的心,皇上反而定司马迁“为陵游说”之罪,处以宫刑。从此,司马迁打消了仕进的念头,忍辱负重,专心致志撰写《史记》,以此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懑。
那么李陵为什么向匈奴投降呢?事实是李陵在匈奴数年杳无音信,皇上派公孙敖带兵去设法抢回李陵。公孙敖去匈奴后无功而返,为了回复皇上、完成任务,他带回了关于李陵的消息,告诉皇上说:“听说李陵在那边训练匈奴兵,要攻打汉朝。”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大发脾气,命人把李陵母亲、李陵弟弟及李陵的妻儿都杀了。其实,替匈奴训练士兵的人是李绪,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汉都尉,公孙敖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就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后来,李陵宴请苏武,李陵给苏武斟满酒说:“你不降匈奴,忍辱负重,名扬天下,功劳盖世。”李陵推心置腹地告诉苏武说:“我投降的目的原本是想找机会劫持单于,为国家效劳。却不料汉皇不了解我的心志,杀了我的老母和妻儿,绝了我的归路。”苏武说:“过去,我深知老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但现在你的处境不同过去,是非功过,也只好由人们去评说。但是我决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李陵听苏武说完后,长叹一声:“比起苏君来,我这个人真如粪土一般。”说罢,热泪纵横,起身吟唱了一首《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一曲歌罢,李陵朝着南方跪拜不起,苏武望着他,叹息不止。这就是李陵“身在异族心在汉”的故事。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跖跋氏生养了几个儿女,余则基本无所事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中间曾被单于指派当说客去劝降老朋友苏武,两人见了几面,喝了点酒,大概相互还赠送了几首诗(但今存于《昭明文选》和《艺文类聚》中之别诗,疑为后人伪托)。苏武当然没有被说动,但两个人仍保持着很深的友谊,以致于后来苏武还朝,还颇为他讲了几句话。后元二年(前八七年),汉武帝死,八岁的汉昭帝继位,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和左将军上官桀三公辅政。霍光与上官桀和李陵曾是好朋友,对他和他的遭遇也很了解;因此,虽痛惜于李陵之降,却颇同情其不幸,明其苦衷。因此曾派任立政等前往匈奴试图请回李陵。李陵心已早如死灰,故国如梦而亲人不再,破家亡亲身败名裂之人,待死而已,复归何益?因此只有以“丈夫不能再辱”婉拒了。其实这应是托辞。如果李陵真是心无故国,尽全力效忠于匈奴,则浚稽山下的商丘成,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全身而退了。
元平元年(前七四年),李陵病死于匈奴蛮荒之地,实践了其“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的诺言。
关于李陵的评价,在其生前即颇存争议,却并无人能多言,因为他的案例是被汉武帝钦定而且是被族灭的。唯一替他说话的司马迁,也受了腐刑,那还是被特殊宽宥了的;这样谁还敢为他说话?汉武晚年虽也有所悔悟,却也终未付诸行动。对李陵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还有待汉武去世之后。这才有了前述的任立政出使匈奴一事。但对李陵评价之争议,却远非就此而止,而是绵延千年而不绝。尤其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就会被一些人翻出来,重新贬谪或者同情一番。其目的则大都不过是借古人之行迹,浇心头之块垒,各抒各的怀抱罢了。
后世对李陵非议者有之,同情者亦有之。后者不再赘述;非议李陵比较著名的,是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曾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甚至连带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船山先生是我十分景仰之人。不过这里,我将尽力本乎事实对船山先生之论作些跨越时间的评析和反驳。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司马迁为李陵案而横遭腐刑,不得不长期忍受一个生者所能经受之最大的耻辱,是故“肠一日而九回”,埋头修史以尽其先父之嘱托;若于评论中有所偏发,以抒解胸中之郁结,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司马迁之秉守史家求真之原则,在阐述事实时,尽最大能力考证梳辨、去伪存真,也是为世所公认的。即以他所叙述之李陵事迹为例,班固出于维护汉室需要出发,而“讥其不忠”;然而他所修撰之汉书中关于李陵部分,也大多承袭司马迁所列举之事实,二者鲜有差异。即宋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也本乎此。这就足以说明,司马迁对李陵经历之描述,基本是本乎事实的,而决非“挟私以成史”。即以其之评论中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虽有为李陵文饰之嫌,却也基本本乎事实,并谈不上怎么过分。
汉武帝是错了!这件事情呢其实跟历史上没有另外一件事情比较相似,那就是斯大林杀了自己长子的家人!
大家也听说过斯大林长子的事情,他原本是前苏联的一位空军飞行员,后来在一次战斗之中坠机!当时斯大林觉得自己的儿子是光荣的,死的,所以给他隆重的葬礼来纪念自己的儿子,借此宣扬自己抵抗纳粹德国的意志。但是后来纳粹德国立刻放出烟雾弹。他们给出了斯大林长子和纳粹德军拍照的照片,并且大肆地喧崖,当时斯大林的长子并没有死,而斯大林的长子已经投降纳粹德军,这件事情让斯大林恼羞成怒,愤怒之下,他把斯大林长子的媳妇,包括一堆的人全部都给处理掉了!
李陵的事情也差不多,当时汉武帝第一时间觉得李林这个人投降匈奴,应该不可能是真的头像,因此他派使者过去刺探情报,结果得到的情况就是李林已经投靠匈奴,并且获得高官厚禄,当然这个时候李林根本就没想要这些东西,匈奴应加到他的头上,他不得不要,但是汉武帝管不了那么多,他认为是李陵已经背叛大汉王朝,因此他灭了李陵三族!
为什么要选择灭他全家,这一方面就是被欺骗之后,尤其是自己纪念了对方,但是最后被活活打脸这种事情感觉恼羞成怒,没办法想要把自己过去的错全部都不承认,那怎么办,就是把这些错误全部推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是你欺骗了我,所以我选择将你人道毁灭,我选择将你全家杀光!
所以我说这件事情汉武帝确实是错了,从根本上面的原因出发,汉武帝这纯粹就是恼羞成怒!但是当时谁又敢多说一句话,除了司马迁以外,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迎合汉武帝!
另外一个方面,从客观的角度讲来,汉武帝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某些人被利用,然后被匈奴人拉过去当间谍,为什么《孙子兵法》里面讲到间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特殊的间谍叫做亲间。
什么意思?就是两个人之间有血缘关系,有亲戚关系,在这个时候利用这个亲戚关系可以作为一种间谍使用!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的话,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李陵当时还活着,如果他利用这种身份替匈奴人办事,去拉拢间谍的话,肯定能拉拢很多的人!
尤其是李广孙子这个身份,那李广手底下的人很多人都已经封喉了呀,利用这重身份在那很多人都会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该怎么去处理呢?与其选择,任由其发展,最终让对手活活拉拢起来,一支以李广作为一个关系网。建立起来的间谍网络到还不如直接杀鸡给猴看!
而且这种事情历史上面也曾经发生过,比如说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杀了一个魏国的老将,叫晋鄙,当时杏林君率领五国联军打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这个时候,秦国找到的一个家族,替他散播谣言的就是这个晋鄙的家族。
所以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容忍,绝对不能留下祸患!作为皇帝来讲,他也确实得为这方面考虑,但总体来讲过大于功!错大于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