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防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东汉末年的颍川名门"司马氏"的代表人物,他和曹操的交集,是从曹操20岁开始的。
曹操是太尉曹嵩的儿子,但是由于祖父曹腾是宦官出身,所以在当时属于“寒门”,故而少年的曹操很是奋发图强。他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且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几可与名家媲美,武艺也十分高强。
东汉末的太尉桥玄,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力很大,号称知人善任,在看到年轻的曹操后就认为他很不同凡响,夸赞他说:“我看的天下名士多了,但是像你这样的还真没有呢,年轻人,自己努力吧,我现在年纪大了,以后妻子儿女就都托付给你了。”经过乔玄这么一说,曹操一下名声大噪,成了众所周知的有为青年。
这样到了20岁的时候,乔玄等人就推荐曹操出来做官,本来是当京都的父母官,可是据说是司马防从中阻挠,认为曹操出身不行不让授予曹操官职。后来经过乔玄等人的争论,司马防不得不给个面子,才被迫同意让曹操出来担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面的治安。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曰:及公为王,召建公到邺,与欢饮,谓建公曰:"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建公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马宣王之父。
这段话解释过来就是说:曹操做了魏王之后,把司马防找来喝酒,喝到尽兴的时候曹操跟司马防说:我现在还能再做北部尉么?司马防说:那时候大王刚被举荐,也就是做北部尉了。曹操大笑。
由此看来曹操是秋后算账呢,虽然没有想把司马防咋样,但是也对当时司马防阻止自己担任更大的官职而有所耿介,所以跟司马防开了个“玩笑”。而司马防的回答,也证明他当时尴尬的处境。可见司马防不是曹操的伯乐,而是绊脚石,不过曹操自己还是经过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从诛杀孔融、杨修以来,其中的原因就被天下之人各种推测,但总的说法是曹操疑心过重,对于孔融、杨修等人起了疑心,这样的人才曹操不肯再用更不可能将这些人推给自己的敌人。那么曹操已经不止一次怀疑的司马懿,为何没有被杀掉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杨修的家族和曹操存在家族仇恨。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袁绍的外甥。曹操将袁绍打败之后,袁绍的子女被赶尽杀绝,还有曹操手下的袁绍外甥高干也因为背叛曹操而被杀害,这样的情况之下,杨修即使处处小心谨慎也很难说不被杀害,更别提杨修是一个恃才傲物之人。而司马懿和曹操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因此曹操会放过司马懿而不会放过杨修。
二、司马懿的父亲对于曹操有知遇之恩。虽然司马懿拒绝入仕,但这并不代表司马懿同诸葛亮一样是村夫出身,司马懿的家族可是东汉末年的名家。不仅如此,司马懿的父亲更是曾经举荐曹操出任官职,由于东汉尚未实施科举制度,也因此司马懿的父亲常常被看作是曹操的老师,在东汉尊师重道的大环境之下,曹操对司马懿下手等同于对老师的大不敬,曹操自然不愿意落天下人的口舌,司马懿又多了一块免死金牌。
三、司马懿的顺从使得曹操误以为自己能够掌握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处处小心谨慎,对于曹操的命令唯命是从,从来不多加过问。也因为如此,使得司马懿在曹操在位时期略显平庸。当时的曹氏家族的势力同样是曹操的底气,曹丕、曹彰、曹植这些有才能的后代加上曹氏家族的支持,司马懿即使有不臣之心也没有实力去争夺皇权。同时司马懿也是有才能之人,曹操本就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关羽尚且能够放过,何况司马懿呢?多一个人才为自己用岂不更好?
曹操临死之时,对于这位又怀疑又没有理由去杀掉的人,只是给曹丕留下了“司马懿可用不可不防”的话,也因此曹丕对于司马懿也是多加戒备,而司马懿也处处小心,一直隐忍到了曹丕、曹叡逝世,曹魏家族再也无力对抗司马懿时,出手夺得了曹魏江山。
原因很简单,曹操时代的司马懿还只是一个小喽喽,曹操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动他。或者说,当时的司马懿还没有资格让曹操杀他。
关于司马懿,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叫做“狼顾之相”。话说当年曹操征召司马懿入仕之后,发现此人不简单,觉察其颇有雄心壮志,还听说他有“狼顾之相”。所谓“狼顾之相”,其实意思就是狼回头看的样子,形容这个人谨慎多疑,心怀不轨,日后多半是个反骨仔。
当时曹操还专门亲自试探司马懿,发现果真如此。
此外,传说曹操做梦还梦到过三马同食一槽的场景。所谓三马,意指司马懿三父子,“槽”则是曹操这个姓的谐音,所以可以解释为司马家要吃掉曹家,所以曹操对于司马懿非常厌恶。他还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有野心,不甘屈居人之下,日后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你可要防着他一点儿。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算得上是正史记载了。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本纪》
所以,历史上有着曹操早就防备司马懿的说法。
但是,这段记载的中心思想不是要讲曹操怎么看待司马懿,而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来突出司马懿的权变能力。
因为在这段记载前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其大致就是点出了司马懿的性格脾气,然后通过事件来论述。
而且对于所谓的“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只是一个事件,其重点是在这件事儿发生后,司马懿的表现,他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曹操的猜忌厌恶。
按照记载,当时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不错,所以当曹操提及此事的时候,曹丕跑出来给司马懿说好话,所以曹操也就没拿司马懿怎么样。与此同时,司马懿还更加的努力工作,在曹操面前挣表现,最终换得曹操心安。
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本纪》
从这件事儿看得出来,司马懿这个人很懂事儿,知道进退。在受到曹操猜忌时,他并没有因为和曹丕关系好就有恃无恐,而是自己努力表现,兢兢业业,换取曹操的信任。
所以整个事件,是在突出司马懿的智慧权变,而不是曹操对于司马懿的看法。即使是“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这两件事儿真的有发生,那也只是毫无缘由的无根之水。曹操虽然多疑,但还犯不上为此事而对司马懿做什么。因为就当时司马懿的地位势力而言,根本无法对曹操造成威胁。
历史上司马懿是被曹操强制征召入仕的,但当时曹操看重的并不是司马懿的能力,而是司马懿的名望。当时司马家也算是河内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当代家主司马防更是历任洛阳令、京兆尹,为东汉末年的重臣,在汉末士族中有着较高地位。
当时曹操虽然称霸一方,但名义还是汉臣,头上还顶这一个汉献帝和东汉朝廷。而朝廷内的士族集团是需要他拉拢的,其中司马防便是重要的拉拢对象。所以,曹操征召司马懿,完全就算做给他父亲司马防或者说朝廷内部的士族集团看的。类似的人还有杨修,他能当官儿,那也是因为背后有着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家族。
至于如何重用他们,曹操确实还没有多大想法。一来是这些孩子当时都比较年轻,公元208年,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的时候才29岁,而曹操已经53岁了,底下谋士成群,名将云集,确实没地方,二来是司马懿杨修这些人的背后都是士族豪强,他们是忠于汉室,而不是忠于曹操,所以重用他们有很大风险。
总而言之,对于司马懿,曹操最初仅仅只是想要利用一下其身份,巩固一下内政。而司马懿他们也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一直都不愿意去。所以司马懿被强制征召经历听起来挺厉害,其实和能力大小没什么关系。
而司马懿这个文学掾的官职,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文学掾在当时就是一个闲职,管管教育、写写文章啥的,完全不入流。即使是后来升任太子中庶子,成为了曹丕的左膀右臂。那也只是未来可期,并没有进入到权力中枢。对于曹操来说,依然不入流。
而且,曹操既然愿意让其辅佐曹丕,也就说明了他对司马懿没有太过担忧。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和司马懿差不多处境的杨修被曹操杀了?
其实这还是因为司马懿不入流。
当时的司马氏家族虽然算是河内望族,但也要看和谁比。杨修的背后可是弘农杨氏,祖上四世三公,名望不输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影响力远不是司马家所能相比的。曹操杀杨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树立个典型,震慑一下当时不满曹操的汉朝士族集团们。很显然,拿杨修开刀,远比司马懿要有效果得多。
再者,司马懿这个人为人低调,不像杨修那般锋芒毕露。此外司马家也比杨家温顺得多,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曹操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还经常称曹操是其伯乐。
相较而言,杨修他们家可不一样,其一直忠心汉室。家主杨彪更是身居东汉太尉之职,没少和曹操唱对台戏。甚至还被曹操弄到监狱里好好调教了一番,依然不屈。曹操早就想要动他们家了,只是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太大,不便下死手,只能是让杨修出来当个典型。
所以,总结来讲,不管在曹操眼中,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不入流”始终是一个逃不开的标签,其当时的身份实力,根本不足以让曹操对其出手。如果仅仅因为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外貌或者说“三马同槽”这样一个毫无事实依据的梦,就要杀了司马懿,那要么曹操未卜先知,要么就是曹操这个人有病。
难道又让人家曹丞相说:吾好号梦中杀人?
杨修的家族比起司马懿的家族,要显赫得多,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其祖上也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与袁绍家族不相上下,司马懿虽然出身也是大家族,但是跟杨修的家族比起来,差了不少。
杨修与司马懿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司马懿心中装的是野心,但在表面上却是低调处事,处处隐忍,杨修内心中并无野心,有的只是争强好胜之心,而且不懂得低调。
杨修这个人才华出众,为人高调,作为文人是非常合适的,参与政治就不太合适了,司马懿同样是才华出众,但他没有文学方面的才华,而是政治才能,作为政治家司马懿非常合适,因为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合适的事,该低调时就低调。
《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是这样的:
《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理由有两点:一是杨修很有才能和计策,二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杀了他,第一点其实并没有说清楚,当时杨修算是曹植的智囊,曹植在与曹丕的争储中失败,曹植身边如果还有杨修这样的谋士,那么曹操就担心将来会引起祸乱。
而在裴注中记载曹操杀杨修的理由又有些不一样,但是大同小意:
《三国志 曹植传》引裴松之注:公以修前后漏泄身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说的是曹操以杨修数次泄露机密事件,同时结交诸侯,所以才杀了他。这里说的是鸡肋事件,汉中之战时,曹操把军营晚上的口令改为“鸡肋”,杨修知道后,告诉其他人说曹操要撤军了,当时曹操还没有下达撤军的命令,杨修提前说了,这是作为魏王的曹操所不允许的。
至于杨修结交诸侯,就是一个借口,杨修只是结交曹植而已,所以杨修之死的原因是很多,其一与曹植相关,其二与家族相关,杨修的父亲是杨彪,当时曹操刚迎立汉献帝不久,就以杨彪勾结袁术的原因想杀杨彪,杨彪当时也是天下名士,后来被人劝说下来,所以就没杀。
事实上,曹操一直对杨家不满,杀杨修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杨家与袁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杨家也太过显赫,也是曹操不放心的,所以杀了杨修。
相比较而言,司马懿则显得低调务实,曹操看出了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还提醒曹丕注意,这是有野心的表现,但是司马懿很聪明,低调做人,勤恳做事,又没有犯错误,又没有把柄,曹操总不能凭怀疑就杀了司马懿吧,杀人也得有个理由,曹操找不到杀司马懿的理由,而且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的恩人,很早就举荐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
杨修与司马懿相比是两个完全不类型的人,杨修没有野心但表面过于高调,司马懿是深藏野心,表面非常低调,所以曹操杀杨修,没杀司马懿。
三国战乱的局面不会产生太平时候的皇权独尊、宰辅分权,只会形成一个强大集中的领导核心,这是大前提。无论曹操、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是如此。
曹操时期,司马懿主要是韬晦,不露锋芒。这时的曹操不可能把他当做心腹大患。由于当时曹操自己为相,大权独揽,也不可能出现后来的司马代魏的预兆。
曹丕、曹睿时期,新的领导核心形成,这是历史的必然。司马懿的地位逐渐上升,最后成为最高领导核心的成员具有偶然性,但从家庭背景(河内司马家)、才干、年龄等方面看只是正常的升迁。
曹睿死后,他被共同辅政的曹爽架空削权,由掌控实权的辅政大臣变成有名无实的太傅,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魏蜀战争随着诸葛亮的死而告一段落,他的作用降低了。但曹爽实在不成器,司马懿忍不下去,才有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氏专权,而此后曹魏司马家族的斗争事实上一直没有终止过,直到钟会灭蜀才基本结束,这时的司马家是司马昭为政,司马懿和司马师都已过世。
所以说什么都是一步步形成的,要是以为曹操就应该看到司马家族将来会代魏,纯属扯淡。就好像要求美国的总统一上来就猜出8年后(假如他能坐8年)对立党派将来谁会成为下任总统候选人而且一定会胜利,预先做好准备把他搞臭一样荒诞。事实真相是:只要三国鼎立的大环境不变,就必然会有类似司马懿这样的权臣,是谁,会不会造反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除非代代皇帝都是像曹操本人一样本身就是领导核心,但白痴都知道这绝不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3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