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在世做过的两大错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李善长被杀,谁都不会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的屠刀,对几个功臣是手下留情的呢?实话实说,朱元璋读书还是太少,所以很多道理他都不懂。
或者说,他压根就不需要去懂这些道理。他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到了老朱家,都不可能发生,他们老朱家是天底下独一份的家族,不会出现任何历史上出现过的麻烦。
他对自己的龙子龙孙比较放心,对自己的功臣们却依旧不放心。杀功臣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上比较忌讳的事情,可惜朱元璋读书少,依旧还是我行我素。
01分封制和杀功臣,成了朱元璋不可磨灭的错。
朱元璋是没有读过汉朝、晋朝的历史吗?就算他不怎么识字,可他身边刘伯温、李善长这些大学者们,难道也没有给他讲过这些故事吗?
西汉时期刘邦分封诸侯王,老刘家的子孙个个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过了几十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诸侯王的实力有些太强大,逐渐可以跟朝廷相抗衡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打算削藩,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景帝花费了大代价才化解了这一场灾难,却也没能解决诸侯王的问题。要不是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可能西汉的地盘压根就不够封的。
西晋王朝也是一样,司马家族分封了那么多诸侯王,结果傻皇帝司马衷上台以后,八王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出现。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朱元璋视而不见。他认为自己老朱家的子孙,跟那帮没出息的蠢犊子不一样,所以他依旧分封诸侯王。结果他四儿子燕王朱棣造反,灭了孙子朱允炆的朝廷。
西汉刘邦杀了一批功臣,结果导致吕后乱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出来为老刘家说句话,这也是够寒心的。此外开国皇帝很少有杀功臣的,所以说朱元璋杀功臣,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让人家不愿意为老朱家卖命。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明史》
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后来,朱允炆压根就没有能人可以任用,丢失天下的局面,其实从朱元璋杀功臣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02李善长恰好是功臣里面,最出色的一个。
如果说杀胡惟庸,是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度的话。那么杀李善长,就纯粹是为了消灭功臣。开国功臣,在开国的时候,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但是开国了以后,功臣却成为了朱元璋最碍眼的那帮人。
因为朱元璋认为,打天下要功臣,可治理天下就必须要换一帮人。因为功臣们功劳太大,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权力,极有可能会做出对老朱家不利的事情来。
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御史台缺中丞,以善长理台事,数有所建白。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明史》
但是要想杀功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家有巨大的功劳,你无端杀了人家,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所以杀功臣,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理由。
比如说杀蓝玉吧,朱元璋就找了很多理由,说蓝玉有反叛的情况出现:
蓝玉收了很多义子,这些义子在蓝玉军中充任各种重要的职责。可关键是,他们只听从蓝玉一个人的话,不听皇帝的话。
蓝玉北上追击元军的时候,居然顺便把北元妃子给睡了,导致人家被逼自杀,都没跟老朱打个招呼。
蓝玉喝醉酒,在回来的路上,遭到喜峰关守将的盘查,结果蓝玉大怒,连自家的关隘都敢攻陷,这是犯了大罪。
反正能找的理由都给凑上来了,结果朱元璋就宣判了蓝玉的死刑,还顺带着斩杀了1.5万人。连傅友德、冯胜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将也被朱元璋给收拾了。斩草要除根,他们全家人都被诛杀,没有一个活口。
李善长是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才被杀的,为什么十年后还扯上这个案子呢?因为杀李善长的理由,实在是不好找。
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大臣,所以朱元璋有时候也下不去手,想等着李善长自己早点去世,可是李善长能活啊,一口气活到了76岁。老朱实在是受不了了,再这么活下去,老朱死了他都未必死。
既然如此老朱只好举起了屠刀,把李善长全家七十几口人全都给宰了。而理由让人笑掉大牙,居然跟十年前胡惟庸的案子扯在了一起,皇帝杀人真的是什么理由都敢找。
03清除功臣,朱元璋是为了给子孙铺路。
朱元璋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除了自家人外,谁也不会相信。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屠杀功臣的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子孙后来扫清障碍。
不管是儿子朱标,还是孙子朱允炆,那都没有他老朱这种雷霆万钧的性格,所以他们未必能够镇得住这帮功臣。
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皆同时坐惟庸党死,而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追坐者又若干人。---《明史》
更何况后来他儿子朱标还去世了,这就更加让朱元璋不放心了。朱元璋认为,这帮老家伙活着,那对朱允炆来说,就是一个威胁。
他难道从来没有想过,杀了这些功臣,如果其他儿子造反,朱允炆依旧没办法抵抗吗?他当然是有想过,可是这又能怎样呢?
就算是其他儿子造反成功了,那当皇帝的是不是还是老朱的子孙?当然是,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问题。
只要皇位没有落在那些功臣手里,还在老朱家手里,那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神逻辑,似乎还真的有点道理。
所以说朱元璋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一点毛病都没有。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的江山,可以说是操碎了心,李善长的死就显得很正常了。
总结:飞鸟尽良弓藏的只有朱元璋。
我们纵观历史,开国之君屠杀功臣的案例,真的不多。很多人说刘邦屠杀功臣,的确是有可是没那么过分。
刘邦杀韩信,那是因为韩信太牛了,谁都压不住。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杀。此外刘邦杀的都是异姓诸侯王,他是为了推行非刘姓不得封王的制度。
此外萧何、张良都好端端地活下来了,他们可是开国重臣。武将中诸如樊哙、周勃这些没有封王的,基本也都活下来了,所以不能说刘邦屠戮功臣。
朱元璋就不同了,他是见谁都想来一刀的那种人。文臣中,李善长、胡惟庸包括刘伯温的死,都跟朱元璋有关系。武将就更别说,蓝玉、傅友德、冯胜这些人都是因为功劳太大被朱元璋给宰了。
所以真正飞鸟尽良弓藏的人,历史上只有朱元璋一人罢了。他读书少,手段狠,所用的办法自然是简单粗暴的那种。比如说吧蓝玉的皮剥了送给蓝玉的女儿珍藏,这是人干的事情吗?当然,这一切都是张廷玉在史书里所出具的资料,如果有人要抹黑老朱,我们也没办法,谁让他家丢了天下呢!
其实李善长死的真不冤,虽然他年迈在家养老,但并没有因为告老还乡就从此远离了朝堂。
李善长属于最早投靠朱元璋的那批人,最可贵的是,朱元璋曾一度被义父郭子兴打压前景黯淡时,面对郭子兴伸出的橄榄枝,李善长坚决不为所动,这让朱元璋十分感动。后来朱元璋在开国册封大典上授予李善长为“宣国公”,世袭罔替。李善长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
明朝建国以后,李善长内心并没有表面那么宽厚温和。为巩固权势开始拉帮结派、培植党羽,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他们大多都是朱元璋的同乡或义子,很早就追随太祖出来打天下,主要以武官为主。
朱元璋不怕党争,就怕一家势力独大,打破政治平衡,李善长这样,朱元璋自然不高兴。但也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让李善长到老家凤阳为自己修建中都,可见对其信任。
并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李琪,和公主成亲的一个月后,朱元璋患病十天没有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居然没有前去探望,就连驸马李琪也对老丈人的病情不闻不问,朱元璋一向多疑。因为此事,朱元璋将李善长的4000担俸禄,削减到2200担,但换做其他人早就人头落地了,实属格外开恩了。
胡惟庸案爆发,三万多人受到牵连并杀,其中不乏许多手握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而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十分密切,朱元璋还是选择相信李善长,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罚,就连李存义父子也免于一死,只是发配到崇明。如此大的殊荣,李善长居然还是无动于衷,连上书感谢的话都没有。
在胡惟庸案中侥幸逃脱的李善长,借机告老还乡。朱元璋又赐给他良田千顷,150户佣人,1500佃户,200名护卫,可以说相当仁义。
但李善长在老家并没有低调不久,以为自己年老又远离开朝廷中枢就安全了。李善长计划大兴土木,修建私人府邸。由于工程浩大,自己人手不够,写信给老朋友汤和,要借300士兵给自己帮忙。300士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在古代私自调动军队无异于谋反。
李善长退休后并没有安心做田舍翁,依然不断发挥政治余热。他的亲戚丁斌因为犯案要被流放,李善长专门跑到皇宫去求情。没成想,丁斌为了活命直接告发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串通胡惟庸谋反的事情。李存义父子被捕后,供出了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李存义两人私下曾多次劝说李善长谋反,李善长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谋反,但他模棱两可的态度却伤透了朱元璋的心。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来说,他一向把忠诚看得无比重要。而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深受皇恩,明知有人谋反却不上报,还有意隐瞒。
对于早就心生不满的朱元璋来说,这次彻底不能忍了,而且十分干脆,直接诛灭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
现在很多人都诟病朱元璋擅杀功臣,心狠手辣,但在明朝开国初期,很多大臣恃宠而骄,狂妄自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无论谁也不能忍受,更何况是生性多疑的明太祖。
像李善长这样的老臣就是典型,尽管曾经劳苦功高,但身居高位却不懂得收敛,即便告老还乡还是不知进退、倚老卖老。更重要的是,对朱元璋也失去了那份“忠诚”的初心,在76高龄被满门抄斩也就可以理解了。
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大脑,而朱元璋成为皇帝后自然是封赏了这位功臣,受封韩国公,位列太师。并拥有免死金券,所以读明史时,我认为此人会安稳的活过一生,但在不久后就被朱元璋赐满门抄斩,全家上下七十余口无一生还,总结他被赐死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蛮横专权 李善长对于权力是非常渴望的,但由于朱元璋一直想让皇权至上,所以这种宰相或丞相制度在明朝第二任皇帝上位时,便取消了,导致皇帝可以直接统领六部,这时的皇威才完全体现出来。
不过在李善长担任宰相时,确实能力很大,朱元璋的钱都得靠此人来计算赋税,在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时,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对于计谋还是刘伯温提的多一些,而此人治理天下的能力被朱元璋称为:当世萧何。
虽有萧何之称但没有萧何的下场,萧何最起码安稳终老,而他却被送上了断头台。
推荐胡惟庸 胡惟庸相当于李善长的徒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李善长年老后假意推辞宰相之位,皇帝应允,但要求其一定要推荐一人,本推荐刘伯温,但朱元璋说:刘基排兵布阵无人能比,但治理天下一定要找一位与卿一样的才可。
说白了当时朱元璋就已经不想有宰相的存在了,只是故意找事来让取消宰相制度。
胡惟庸成功上位,但上位后对于国家的贡献虽然是功不可没,但其非常的喜欢显摆,所以招来了朱元璋的各种针对,并且牵连进谋反案,与蓝玉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最终被杀。李善长也因为此时在朱元璋的心中降低的很多分,心想:这就是你给我推荐的人?
蓝玉准备谋反知而不报 蓝玉在谋反之前给过李善长一封信,被锦衣卫截住,看了内容之后依旧送给了他,但他并不知朱元璋已经知晓此时,所以并没有回信,也没有上报朱元璋,而当时朱元璋已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如若李善长上报了这件事情,相信此人是可以活到建文帝当政时期的,但这种知而不报大大地惹恼了朱元璋,告诉锦衣卫一定要将李善长牵扯进这件事情中杀死。
总结:朱元璋何等聪明,李善长只不过是其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朱元璋这样做的首要原因便是,想要将这些“荆棘”拔光为自己的万代江山,做准备,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意互动。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七十余口,原因就是就是,李善长他是明朝开国的一个丞相,而且对朱元璋的发展影响巨大,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那就是是大明王朝开国最高功臣,主要就是因为李善长,和胡惟庸的西党与东挡相互争斗,李善长威胁到了皇权,导致被杀掉了。
在以前李善长他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历史上的李善长就是一个喜欢读书,有智慧的人,与电视里面的李善长有一点不一样。李善长最后被追杀而死,也是因为他威胁到了皇权,以及他和胡维庸建立了亲密关系,成为了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因为谋反而被诛杀,很多受牵连的人都被处死了,是在那个时候,李善长免于被诛连,李善长也没有表示感谢,而当时的明太祖虽然下诏免死,其实太祖怀恨在心。
之后就是李善长因为包庇胡惟庸一直不说,而且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就非常的生气。李善长,因为犯的错,还不检点,更加让朱元璋不开心,虽然是他的一个亲戚,也作为开国丞相,但是因为他犯了帝忌,使朱元璋在心中就爆发了,朱元璋就把他杀了,其实在朱元璋的心理就慢慢都积累了很多的仇恨。
所以说虽然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但是他自己的性格以及他的处为人处事,得罪了朱元璋才遭受灭门。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大明王朝将一帮罪犯流放边疆,这其中包括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等人,身居高位的李善长枉顾国法,多次为外甥求情。朱元璋为此大为恼火,下令严审重办丁斌,这一审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牵连出李善长。
由丁斌案子逮捕了李存义父子,而李存义又揭发胡惟庸曾与李善长密谋“造反”,据李存义交代,当年胡惟庸企图谋反时,曾派自己去劝说李善长加入,“善长惊骇不已,虽未同意,然颇为心动”。就在此时,又有御史弹劾李善长,蓝玉曾经掌握了胡惟庸与北元私通的罪证,而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而且当时钦天监也有上报:星变异常,将有灾祸发生,根据钦天监的卦象占卜,这次天灾将会应验在某个大臣身上。
最终,明太祖根据这些“罪证”,于洪武二十三年,赐死了李善长,以及他家七十多人,除了他的儿媳临安公主以及驸马李祺,其他家人全部被处死。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写进了《昭示奸党录》,公示天下。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被诛杀的时候已经76岁高龄;而且他被清算的时候,离胡惟庸被处死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为什么明太祖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
李善长的“谋反案”不光影响深远,而且牵连甚广,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文人政客的广泛关注。
李善长生平纪事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相隔不远,从小饱读诗书,尤其擅长法学理论处事公道,因此在家乡威望颇高,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将李善长招入账下,从此,这对君臣朝夕相处,创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乐事。
自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以后,为明太祖立下了不世功勋。在朱元璋早年的南征北战中,李善长担任着“首席幕僚”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内,来投奔朱元璋的人才,都是由李善长负责前期考察,再向朱元璋荐举。同时,朱元璋每逢外出征战,都是由李善长负责后勤供应,保证前方的粮草供给。
大明开国后,明太祖念其功绩,封李善长为左丞相,下辖六部九卿上承皇帝;这还不够,受勋时,明太祖封李善长为韩国公,食邑4000担,位列六公之首;朱元璋还时常将李善长比作是汉之萧何,后来又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和李善长作了儿女亲家。
大明初期,李善长的恩宠可以说是恩荣已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实至名归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谋反的罪证关于李善长谋反的罪名其实也就三点:一是星像异常,将应验在他身上;二是胡惟庸曾经邀他一起谋反,他没有及时上报;三是蓝玉捕获胡惟庸外通北元的证据,李善长也知道,但还是没上报。
这三点证据看似很严谨,其实颇有“莫须有”的意味。胡惟庸案已经过去了十年,而且胡惟庸曾经是李善长的门生,如果真是同谋,应该在十年前就应该案发,但胡惟庸被处死时,明太祖却独独放过了李善长。
而这三点罪证都不足以证明李善长要谋反,最多只能证明他多有不忠,没有及时向明太祖上奏胡惟庸的事,更重要的是,李善长没有任何谋反的理由!
李善长死后,曾有人上奏说明了他不会谋反的原因: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
也就是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恩荣已经到了极点,他除了自己当皇帝,已经封无可封了。即使帮胡惟庸“谋反”成功,爵位恩裳也不可能比他得到的更高了,既然是这样,李善长还有什么理由去帮助别人谋反呢?
明太祖处死李善长的真正原因在“李案”爆发前,有一件小事颇耐人寻味。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虽然仍在高位,但实质已经是赋闲,相当于白领俸禄而不主事。
但是在这一年他想修葺家里的宅子,因为没人手,便从信国公汤和那借来了三百兵丁,这件事让明太祖颇为忌惮,一个下野的人物竟然能轻松借到兵丁,而且是为了自家的私事。
更让朱元璋忌惮的是李善长威望过高,门生故吏遍于朝野,虽不在其位但威望仍然在,他日若有异心必定是一呼百应。这点可以参照三国司马懿,司马仲达在曹魏后期也是赋闲在家十多年,但就是凭借着威望号召昔日的部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篡夺了大魏国的实权。
而到了洪武末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给皇孙朱允炆留下一个稳定的政局,便大肆清算功勋旧将,昔日有能力有威望的功勋几乎被赶尽杀绝,而李善长也属于这类人,所以小编认为,明太祖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去诛杀李善长,至于他的那些“谋反”罪证,很可能是锦衣卫严厉酷刑下的“产物”,朱元璋正是需要这些“证据”,至于实际如何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而李善长被杀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为李善长鸣冤的折子就详细的陈述了事实,更让人不解的是,明太祖看过折子后并没有责罚王国用,由此可见,朱元璋也认可李善长不会谋反的事实,但自古“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
所以,小编认为,李善长的死并非是他要谋反,而是明太祖忌惮他的功勋威望,为了后世的稳定,只能找个合适的理由“除之而后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