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熊廷弼主张放弃辽东,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8:27:51

熊廷弼主张放弃辽东,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熊廷弼。

作为明朝晚年非常著名的守边大臣,熊廷弼的大名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那个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主要原因就是太乱了。首先就是辽东这边出现的异常情况,满族的努尔哈赤逐渐在这跟时候崛起,他一方面向明朝朝廷称臣,一方面开始自己的雄霸之路。在收拾完女真内部的矛盾以后,他将矛头指向了大明王朝。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当时明朝的皇帝自然是预感到了什么,所以便派熊廷弼前去镇守辽东。

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熊廷弼本人居然向朝廷建议,希望明朝主动放弃辽东,将兵力集中到山海关一带。这就等于是让出了很大一片土地和无数的老百姓。大明上下对此都提出了异议,不少人为了表示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动站出来辱骂熊廷弼,这当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槽点,可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当时辱骂熊廷弼的人,可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当时边疆的战况,只是出于爱国的情怀以及想要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

那么熊廷弼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他是最有资格在这件事上发表建议的一个人,当时整个辽东的战况十分糟糕,原本以为不堪一击的努尔哈赤突然间便的十分强大,而且当时他已经团结了所有女真各部的势力,手里也有十多万人马了。这个时候要想解决这个人,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首先就是内部战斗力实在是太差了,常年没有打仗,士兵们根本就没有多少战斗能力。第二就是粮饷供应不足,这也不能怪明朝,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已经非常穷困了,钱都跑到了贪官污吏的手里。第三就是对手太强大,满族的骑兵在当时算是最强大的兵种,就连大炮都没办法收拾他们。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存在,熊廷弼认为必须要有所取舍。如果强行对辽东用兵这是没错的,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钱财,而且兵员补充方面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一点大明王朝现在还能做到吗?显然已经不能了,国家根本拖不起。在辽东平原上策马驰骋的话,又不是对方的对手,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饷,怎么算都不划算。所以熊廷弼提出了这个大胆的建议,只能防守山海关,放弃整个辽东地区。

这个时候孙承宗和他的爱徒袁崇焕对此却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简直就是卖国的行为。尤其是袁崇焕,他一口咬定,熊廷弼就是卖国贼。这三个字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他们都没有上过战场,都不清楚现实的辽东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结果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直接导致熊廷弼被斩了。而不久以后,袁崇焕信誓旦旦地告诉皇帝,自己去辽东,保证在三年之内能够收复整个辽东,可惜这个时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他到了那里才知道,一切都不容易。不知道他在那个时候,对熊廷弼的建议表示赞同了没有。

传首九边的事件背景

天启元年(1621)后金破沈阳,袁应泰死;不久辽阳又陷,震动京师。六月,明熹宗追究辽沈失守的罪责,急命辞职回籍的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令其第三次经略辽东。熊廷弼针对辽东业已失守的现实,制定著名的“三方布置策”。以广宁驻步骑军,集中固守辽西防线,从正面牵制后金主力;以天津、登州、莱州驻水军,由三地巡抚统领,采戚继光兵法,水军先习陆战,乘虚袭击金、复、海、盖诸南卫,达到收复辽阳的目的;经略驻山海关,后进驻右屯卫,节制三方,往来防御,使“进足战,退亦足以守”,“保辽以保神京”;而辽西不保,山海关即失,京师也就失去天然屏障。因此,熊廷弼计划西联蒙古,东依辽人为内应,并调蓟、昌、宣、大各镇兵,布置辽河防线,“保辽西正所以保辽东”,“守正所以为战”,“为今日防守,他日进剿之备。”体现他一贯坚持的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同时,阉党分子王化贞由宁前道参议擢升为广宁巡抚。明廷将关东的十三万大军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统由王化贞指挥,掌握实际的兵权。熊廷弼只带五千名士兵驻山海关,“徒拥经略虚号”,拟遣使赴朝鲜请兵以牵制后金兵力;增二十万金为军资。但遇到兵部尚书张鹤鸣的反对。
经抚不和,熊廷弼主守,王化贞主战。王化贞得到兵部尚书张鹤鸣专心竭力的庇护。张鹤鸣主谋在中,王化贞决策于外,熊廷弼身为经略,“有名而无实”。不但不能节制王化贞,反而处处受张鹤鸣、王化贞的节制,更谈不到有节制三方之权,卒致封疆大坏。努尔哈赤最怕的是被他称为“熊蛮子”的熊廷弼,他利用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一面派陈良策假降王化贞;一面收买孙得功,从中挑拨策动,以坐收渔利。
天启二年(1622)五月,正当张鹤鸣同首辅叶向高奏请撤免熊廷弼,王化贞空喊“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的时候,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大军已渡过辽河。明军辽西防线过长,首尾不能相顾,一触即溃。王化贞派心腹骁将孙德功、祖大寿迎战。孙德功与李永芳等里应外合,刚一交锋便率部投降后金。祖大寿败逃,援辽总兵刘渠部亦溃散,明辽西重镇广宁不战而为努尔哈赤所取。
王化贞仓惶地向山海关方向逃窜,在大凌河畔,与自右屯率兵前来的熊廷弼相见,惭悔得痛哭流涕。熊廷弼讥笑说;“六万大军一举荡平辽阳,竟何如!”王化贞悔恨难言,还想与熊廷弼共守宁远、前屯。熊廷弼说“为时已晚。”于是,只得焚烧庐舍,护卫数十万辽西难民,渡过大、小凌河,退入关内。一路上,“前虞溃兵之劫掠,后忧塞虏之抢夺,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大名鼎鼎的熊廷弼,为何会身首异处?

大名鼎鼎的熊廷弼,会身首异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朝廷内部的矛盾严重,各种党派派系竞争严重,他被迫卷入其中;二是他的性格所致,他过于刚猛,不懂得委曲求全,以至于得罪太多的人;三是当时的背景复杂,辽东失职成为导火索。

一、朝廷派系之争严重,成为了被敌视的对象。明朝后期派分支太多,宦官当道,干涉内政,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而熊廷弼因为貌似与东林党的人关系比较密切,就引起了对方的强烈敌视和攻击。当时的他们不放心熊廷弼,觉得他非除去不可,所以这也后来宦官诬陷他而埋下了伏笔,借用皇帝之手而杀他。

二、熊廷弼的性格所致,他性格过于直率。他的性格刚强直率性,好谩骂,不为人下,这也为暗中得罪了不同的人,而他自己却完全不知,换句话说,熊廷弼的脾气不太好,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的人都把作为敌视的对象,所有的人都在这个时候准备报仇,也不能说他们心胸太过于狭窄,有时候他确实在性格上的缺点很明显。

三、背景复杂,失败成为导火索。辽东战役的失败是一条导火索,为他后来的种种挫折埋下伏笔,以至于后面就没有能够东山再起,便有了最后的身首异处。

熊廷弼一生为朝廷做过很多的贡献,不过却因为主要是外部的原因而身首异处,确实是让人惋惜的,不过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对祖国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