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军师,朱元璋如果没有遇到刘伯温会怎么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7:58:00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军师,朱元璋如果没有遇到刘伯温会怎么样

对朱元璋军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伯温,号称帝王师,那意思就是大可以说谁得刘伯温,谁就能得天下。朱元璋,一个在苦难中浸泡,内心无比强大的帝王。历史的真相是,朱元璋带着一批谋臣武将,凭着自己的坚毅果敢,知人善任在群雄并起的元末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可是,如果没有刘伯温,朱元璋还能建立明朝吗。这可以从他们的故事的开头说起。

刘伯温在没有遇到朱元璋之前,是一个在文坛上非常有名,但在政治上非常落魄的人,他身为元朝进士,有着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还眼睁睁的看着国家一步步的陷入危局,自己使不上半分力气。朱元璋在没遇到刘伯温之前,是有着坎坷经历,艰难经营的造反派。但非常迷茫,对建立自己帝国这种事情只是懵懂的愿望。

朱元璋的部队终于打到了刘伯温的家门口,刘伯温无动于衷,这种事与他好像也没有多大关系,他那个时候就是一个赋闲在家的元朝官员。也是一个在家乡写书的读书人。对哪支造反派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他其实是超然物外的。可有人向朱元璋举荐了他,朱元璋当时的反应是,这个人我好像听说过。

刘伯温接到邀请时的反应是,不去。这出了名的帝相之会没有产生隆中对的传奇,也没有留下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而是只有世俗的陌然。这个时候,忙乎的是那些请刘伯温的人。

朱元璋冷漠的理由是不了解,刘伯温拒绝的理由就复杂了,他现在可是元朝的官员,尽管以他的睿智他早就知道元朝已到了强弩之末,可是,要他背叛元朝,去敌方工作,他想也没想过。可随着邀请的持续,他开始想了,其实刘伯温一直是一个极强的功业心的人,儒学于他可能是博学之中的一支,可也是最深入骨髓的一支,儒家的经世思想他从来就不可能放弃。在元朝这么多年的抑郁挫折加上年老也不能消磨。

终于见面了,朱元璋把刘伯温当做一般的读书人,而刘伯温没把朱元璋当什么,他在观察,然后再定论。其实第一次没什么可说的,双方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都没有。可是第二次,朱让刘作了一首令其极其满意的一首诗作,第三次,刘伯温更是向其进献了二九之谋策。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用刮目相看这个词是不够的,应该用惊喜或者狂喜才可以。

如果那首诗只是展现了刘伯温不同于一般读书人,那十八策就是把朱元璋那懵懂的野心具体化,实践化,执行化。可以说朱元璋以后的平定天下的路都是按照十八策里面走的。如果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也许还是会建立明朝,只是不可能有那么顺利,因为,刘伯温给的是战略性建议。

揭秘朱元璋是怎样遇到刘伯温的


在朱元璋还是义军的领袖时,便已听说民间有一人名为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仅精通兵法韬略,甚至能够推算出天下大势。当时的朱元璋虽已有徐达、汤和等武将的辅佐,却缺少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如果刘伯温真的那么厉害,足以胜任军师之职。

于是朱元璋赶紧带了几名护卫,来到刘伯温的老家去拜访,想要请他来辅佐自己,然而经

过了一番打听之后,得知刘伯温并不在家,这让朱元璋感到一丝失望,心情的郁闷的朱元璋没有时间在刘伯温的老家多逗留,战事紧急,还有许多敌人没有消灭,朱元璋只能匆忙离开。

朱元璋路过一片藕池时,见一位老者在挖藕,年纪五十岁左右,当看到老人手中的藕时,朱元璋想到一个上联,说道:“藕如泥中,玉管通地理。”说完后,老者立即对出了一个下联:“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朱元璋惊呆了,他很快就意识到眼前的这位老者深藏不露,于是上前攀谈,这不谈不要紧,一谈才发现这位老者正是朱元璋四处找寻的刘伯温,之后刘伯温被朱元璋顺利请出,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很多功劳。

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为什么朱元璋还是不愿放过他?

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为什么朱元璋还是不愿放过他?

朱元璋从来都不见得有多信任刘伯温,胡惟庸的挑拨诬陷,引起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起了杀心。最后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朱元璋就顺水推舟了。

刘伯温出山的时候,就没有给朱元璋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刘伯温在1359年才出山,年近半百了。朱元璋派孙炎去请刘基、章溢、叶琛出山时,另两个都痛快地去了,刘伯温不知道是要学诸葛亮还是看不上朱元璋,拒绝不去。孙炎再去去请他,他还是不答应,顺便送了孙炎一把宝剑。孙炎没收他的剑,写了首诗,意思是他的宝剑应该献天子,专门斩杀不听话的人。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吗?刘伯温马上写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跑到南京献给朱元璋。

刘伯温虽然才比诸葛亮,但朱元璋不是刘备啊。出山就闹这么一出,朱元璋心里肯定是不爽的,要不是他写的“十八策”确实很有用,朱元璋未必待见他。刘伯温出山后,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短短8年时间,建立明朝,立了很大的功劳。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短短8年而已,虽然能力特别强,但是论资排辈,他的资历肯定不够的。刘备离开了诸葛亮,啥都干不了。朱元璋离开了刘伯温,大明朝仍然可以建立。从始至终,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都不会有太高的地位。就是个普通得很厉害的谋士而已,不会对他言听计从,更谈不上有多信任。

朱元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伯温说李善长功劳很大,威望很高,虽有过失,还是不要惩罚的好。朱元璋说要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不答应。朱元璋摆明了要拿刘伯温当剑对付李善长,刘伯温不从,这不就得罪了朱元璋吗?刘伯温确实能看人,那三位丞相都不得善终。但刘伯温这么一搞,直接得罪了三个大人物。最后还没解决朱元璋的问题,朱元璋肯定是很恼火的。从之后朱元璋先后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足以说明他对刘伯温是不信任的。

朱元璋的军师是刘伯温吗?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朱元璋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朱元璋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朱元璋,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朱元璋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朱元璋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朱元璋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赏识刘伯温?刘伯温有什么本事?

朱元璋之所以非常赏识刘伯温,并不是因为刘伯温在军事上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刘伯温能帮助朱元璋排忧解难。刘伯温虽然在军事战略和武力上本事不大,但是刘伯温能看懂朱元璋的心思,能帮朱元璋做决定。

刘伯温才华横溢,但并非将才

刘伯温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明朝时期刘伯温的才华尽显,但是在遇到朱元璋之前刘伯温并没有得到重用。没有得到重用的原因很简单,处于一个打仗打天下的时期,光有才华没有武力很难得到重视。刘伯温是一个人才,但并不是一个将才,论武力,刘伯温可以说完全不会半点武功,论战术论军事素养,刘伯温饱读各种书籍也学到各种知识,但在军事方面毫无经验,更别说上战场了。

刘伯温遇朱元璋,如遇知己

刘伯温能够在明朝时期大展宏图,就是因为刘伯温在怀才不遇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明君朱元璋。刘伯温的才华在那时候是众人皆知,这让朱元璋非常欣赏,亲自登门邀请刘伯温加入自己的阵营。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也选择跟随朱元璋。两人相互能读懂对方心思,在朱元璋这里刘伯温也得到了赏识,如遇伯乐知己。

刘伯温没有武力,但是有谋略,更能帮朱元璋排忧解难

在朱元璋的队伍里,最不缺乏的就是武将,所以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能给自己锦囊妙计的人。这个人你是刘伯温,刘伯温才华横溢,总能在关键的时候给到朱元璋妙计。而且刘伯温能看懂朱元璋心思,在朱元璋遇到难题的时候,刘伯温都能够帮助朱元璋排忧解难。

刘伯温和朱元璋就像是千里马和伯乐,相互成为知己,相互成就对方,在刘伯温帮助下,朱元璋也打下了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1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