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国军事上并不是弱为何会迅速败亡,看看此人统治下的赵国就知道了

众妙之门 2023-06-15 17:51:45

赵国军事上并不是弱为何会迅速败亡,看看此人统治下的赵国就知道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国和赵孝成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末期,秦国最强,诸侯方弱,混乱的纷争时局已经逐渐清晰。

强秦东出的最大绊脚石,非赵国莫属,这是因为它在战国中后期实现了中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极大的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天下一统,已是大势所趋。

秦国清扫赵国这块绊脚石已经无法避免,于是秦赵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爆发了。

对于战争的结果,我们熟悉的就是赵国败了,并且损失了四十余万青壮年,那么秦国是大胜吗,其实并不是,只能算惨胜,因为这场战争,秦国也损失不小,只能说这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

按照后世史学家的推算,此战秦国参战的兵力有60万左右,那么其伤亡应在30万左右(《史记》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由此可见,赵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弱。

那么问题来了,军事上并不弱的赵国为何会迅速败亡?我们看看赵孝成王统治下赵国的吏治就知道了。

邯郸保卫战时,赵王要杀死秦国质子子楚为何没做到?只因赵国政治腐败,官吏只认金钱不听命令。

秦国围困邯郸,赵王欲杀子楚。

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想要一举灭赵,邯郸保卫战就此爆发,此时长平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去,战争的阴云又再次席卷了邯郸上空,赵国全国上下的君臣都很是着急。

为了使秦军撤退,赵王想到了还在赵国为人质的秦王孙嬴子楚,于是,就用嬴子楚的性命要挟他的亲爷爷秦昭襄王退兵,但是秦昭襄王不为所动,毕竟秦昭襄王的孙子有很多,少了一个也没事,但是灭赵成就伟业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了就没有了(当然灭赵的机会其实已经在把白起撤回时已经没了,只是秦昭襄王不知道而已)。

面对秦国的攻势,赵孝成王很是生气,觉得要挟没用,那干脆就杀了秦王孙子楚,也让自己痛快一下,按理来说,一个君王要在自己国家杀一个人质,这是易如反掌的吧,但事情的结果偏偏不是这样发展。

赵王要杀子楚,有一个人比子楚自己还要担忧,这个人就是大商人吕不韦,因为他已经在子楚身上投资了很多,子楚一死,这岂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于是吕不韦决定最后赌一把。

嬴子楚命运堪忧,吕不韦重金行贿。

吕老板缺的东西有很多,但唯独不缺钱,面对赵孝成王想要杀死子楚,吕不韦当真是急了,决定孤注一掷,豪赌一把,于是把家里辛辛苦苦积攒的仅剩的六百斤黄金全部都拿了出来。

吕不韦打算用这些钱做什么呢?当然是带着子楚跑路,这些金子的作用就是用来行贿的,贿赂赵国看官嬴子楚和看管邯郸城门的官吏,是吕不韦的计划,于是吕不韦精心计算了赵国这些岗位上的官吏,并且逐一打点,保证这些官吏人人都能拿到金子。

就这样,被赵孝成王下达了死刑命令的嬴异人竟然还真活着跑出了邯郸,回到了秦国大营,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点一点都不假,吕不韦硬生生用金子给子楚和自己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史记》记载: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当然赵国的这些官吏除了只认钱,还很不作为,因为子楚和异人逃出邯郸之后,赵孝成王想杀死子楚的老婆赵姬和儿子嬴政也没做到,因为这些官吏根本就找不到这对孤儿寡母,是不是很可笑,但这却有历史记载(《史记》记载: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亲小人远贤臣,赵国已败于朝堂。

赵惠文王统治时期,赵国的朝堂可谓人才济济,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还有在阏与之战中挫败强秦的赵奢,但是到了赵孝成王这一代,就变成了典型的亲小人远贤臣了。

最受赵孝成王宠信的臣子是建信君,你可能会说这个人怎么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个人能被赵王宠信,只是长得比较帅(《战国策》记载:君之所以事君者,色也),但是此人在赵国末期的政坛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赵孝成王死后,继位的事赵悼襄王,而这个赵王的丞相还是这位建信君,靠着自己的美色在赵国政坛混的风生水起,这种任人不唯贤,唯色的政治,又怎么能败亡呢。

话又说回来,当初那些官吏为何敢为了金钱放走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秦王孙子楚,其实也不仅仅只是赵国的吏治黑暗,更大程度上反映了赵国上层政治的腐败。

飞鱼说:

军事上不弱的赵国为何迅速败亡?看赵孝成王统治下的吏治就知道了,赵王想要杀子楚为何没做到?只因赵国政治腐败,官吏只认钱不听命令,君王的指令无人遵守时,那又怎么能统治和管理国家呢?

官吏不听从命令,其实也不是一定是官吏本身贪财,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君王或者统治者的昏庸,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昏庸无能的赵国统治者,才是赵国腐朽政治的罪魁祸首。

我们把目光转向秦国,我们会发现战国时代的秦国,政治清明,吏治廉洁,官员之间没有这么多花花肠子,当然山东六国也有对秦国权臣行贿的记录,但是这些行贿的金钱或者物品都被权臣转手交给了国库,因为一旦被查到权臣受贿,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秦律》看看。

如果秦王想要杀死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对不会活着走出咸阳,战国末期的秦国中央集权已经初露峥嵘,同时也赋予了君王至高的权力,秦国能统一华夏,法家思想功不可没,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更不可或缺,此所谓秦国赢在了朝堂之上。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秦律》

赵国曾和秦国一样强大,为什么赵国没有能够灭掉六国?

赵国曾经和秦国一样强大,这是一个伪命题,赵国从来就没有真正达到过秦国那样强大的程度,赵国最强的时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但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胡服骑射极大的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的时候,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还制定了一个灭秦的计划。

然而赵国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对于国家的改变远远不及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军政一体的,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以耕战为主的国家,而且给了秦国下层人一个进入上层的机会,所以秦国的士兵才那么的乐战,因为这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商鞅变法为秦国打造了一整套的政治体系。

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更多的只是军队的改革,对于国家政策方面涉及得极少。这就使得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强大了起来,但在整体的国力上却无法与秦国相比。赵武灵王其实对于国家的政治改革也有一定的设想,据说他当时想把赵国拆分成赵国与代国,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为王,自己以主父的名义实际控制这两个国家,实际上他是想打造一个自己类似周天子,而其下有众多的封国的政体,雄心与野心都很大,但其高估了自己对国家的掌控能力,或者说他对赵国的政治体制这一整套的改革,还不完善。

结果的后果就是赵武灵王被饿死在了沙丘宫里,随着赵武灵王的死亡,刚刚开始强盛的赵国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后来的赵国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很强但因为国内改革不够,综合国力的不足,赵国始终没有体现出那种可以横扫四方的王者气象,这一点在长平之战国力比拼之中更是体现得无疑。

事实上在战国的历史之中,除了韩国以外,其他的几个国家,都有先后的强盛过,除了赵武灵王改革的赵国,战国初期的魏国,其后拥有孙膑的齐国,修建黄金台,差点灭亡齐国的燕国,到了秦始皇时期都需要秦国倾尽全国实力才能灭亡的楚国。其他的国家都有强大的时候,他们多多少少也都有变法,但他们的改革与变法都没有秦国的彻底与完善,所以不管是赵国还是其他的国家,最终都败在了秦国的手下,没有如同秦国那样最终一统天下。

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说到赵括,我们大家应该首先想到的是两个成语和两个人。两个成语是长平之战和纸上谈兵。两个人物是白起和赵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那年在长平到底发生了什么。

提起人类整个战争史,不得不说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我国整个古代时期规模最大也是最早的歼灭战,是秦赵两国争霸天下的战略决战。此战,战神白起全歼赵国40万精锐部队,致使东方六国无力大规模反击秦国,这也为后世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武力基础。

我们先来了解下当时的背景,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取得辉煌成果,国力空前提升,使秦国有了追逐天下的资本。

秦孝公

后,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任用张仪推行“连横”政策,极大改善了秦国的危机环境,秦国得以东面尽出函谷关,西面扫平巴蜀,北面重创义渠,南面尽收商於,使秦国有了很大的战略缓冲,更极为难得的是有了巴蜀这个战略后方,可以极大的给前方提供补给。与此同时,赵国在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也是空前大增。两国有了决一高下的实力。

公元前262年,秦国用兵攻打韩国,韩国的上党郡危在旦夕。韩王下令让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投降秦国,希望以割地的形式来换取秦国罢兵,好让韩国继续苟活下去。可冯亭却拒不投降,并且带领当地百姓继续抗击秦国,以此同时,欲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以借助赵国的力量反击秦国,最终把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赵国身上,来消除自身危机。

关于是否接受上党郡,赵国内部有两大分歧。

一派是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不接受派,他们坚决反对,理由是这容易引火烧身,得到的好处远没有潜在的威胁大。

另一派是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为首的接受派,他们极力支持,理由是攻打下一座城池很不容易,不能把到手的鸭子给放飞了,如果那样的话,就太可惜了。就算秦国不满,发兵来攻,有廉颇大将,足以抵挡,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最终,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以廉颇为主帅,派兵占领。

果不其然,秦国精兵如期而至。秦国大将王龁迅速攻占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被迫逃亡长平。

在接下来的长平战事中,秦赵两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看,赵军处于劣势,廉颇因地制宜,决定依托有利地形,采取防守的战略,以疲惫秦军,找适当时机反攻秦军。

长平正式开战是从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开始,截止到七月,双方消耗的物资都非常巨大。实际上,一开始,廉颇并没有打算打持久战,因而粮草也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战事一起,几个月的工夫,粮食就告急了,赵孝成王苦于战争的后勤压力,多次催促廉颇速战速决,以摆脱危机。

相反,秦国那边却是筹谋已久,秦昭襄王更是动员全国所有青壮年,为前线将士运去补给。虽然,秦国相较赵国而言,离长平更远一些,但,秦国走的是水路陆路并行,后勤效率远胜于赵国。

秦昭襄王

又因为赵国采用固守的战略,秦军绕过赵军的后方,不断袭扰截击赵军的辎重,让赵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更让赵国苦恼的是,自己危在旦夕时刻,其他五国竟没有一国伸出援助之手,来帮自己御敌。曾经让秦国惧怕的合纵,生生的让秦国的连横取而代之了。

眼看着自己即将被歼灭,赵国决定用求和方式来换取一时的风平浪静。

接下来,快到了赵军生死存亡的时刻了。为了挽救危机,赵国一大臣楼昌提议要跟秦国议和。而另一大臣虞卿则提议重新组织合纵抗秦,并且说到,如果议和,会直接传达给各国,两国已和好的态势,他们就更没有理由出兵相助了。

但,最终,赵孝成王又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犯了关键性错误。赵孝成王立马派遣使臣到秦国,使臣受到了秦国上下的隆重接待。秦国提高接待规格主要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向其他各国表明秦赵两国已达成和议,你们就别掺和进来了,另一个是以此来麻痹赵国,好让秦国抓住时机,积极备战,以便给予赵国更大的打击。

种种现象表明,事情在朝着秦国的设想去发展,对于赵国而言就是,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却磨刀霍霍的时刻准备着进攻。自此,赵军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对于廉颇前期的作战失利,再加上一味的防守,让赵孝成王渐生不满,因为赵国快耗不起了。恰在此时,秦国间谍广布流言,在朝廷内外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秦军并不怕廉颇,怕的是赵括,也只有赵括才有能力与秦军一战。

廉颇

因为苦不堪言的后勤压力和国际环境,赵军的处境一步步滑向深渊,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换帅,改变廉颇的防守态势,期望长平战事转危为安。

当时,赵国统帅主要有这四个人选:廉颇、李牧、乐毅、赵括。廉颇,采用防守战术,太过于保守,或者说赵国的国力目前不允许他这么做。李牧,常年在驻守在塞外,防御匈奴,现在调派来不及,更何况那里也需要他。乐毅,非赵国人,有军事才能,但人是否能为赵国竭诚服务,不可知之。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跟随其父研习兵法,对排兵布阵了然于胸。早年,随父出征,获得过一些战功。但此人的上任资格,一直被其母和蔺相如反对。即便如此,赵括仍是得到了众大臣和武将的一致认可。

赵孝成王思忖良久,决定启用赵括取代廉颇的大帅之位。

赵括

秦国一看大计已成,便秘密派遣战神白起取代王龁为秦军主帅,并严令泄露消息者,斩!

赵括率援军来到军营,详细查看下地形,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守改攻。在最初的几个小规模战斗中,赵括均得以取胜。在战斗中,赵括反复观摩着秦军纪律的严谨性,还有秦军的组织能力,这让赵括对秦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更好的认知。

跟门下诸将商议一番后,赵括决定采用一个战略决战的布局,如果能够实现,将一举彻底击败秦军,就可消除秦国的威胁。随后,赵括详细地给各将领布置了攻防任务,并且嘱咐了一句,胜败在此一役,望各位协同作战,精忠报国!

在战士们休整了一夜后,赵括正式决定出击了。他率领40余万精兵鱼贯而出,在冲向敌人大本营的期间,遭到了秦军顽强抵抗,久久不能拔出秦军营寨。秦军主帅白起则趁机派遣一支数万骑兵绕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粮道,同时又组织数万精锐把赵军主力切成两半,使其首尾不能相连。

至此,赵军粮道被劫,攻破秦军营寨无望,只能原地反击。

秦昭襄王听说后,立即动员全国15岁以上青年,驰援作战。秦赵交战,这就好比拿着赵括率领的40余万兵力对抗的是整个秦国,其困难度可想而知。

在赵军被围期间,秦军多次组织兵力进行骚扰进行,折磨的赵军苦不堪言,赵军也一直发起着反突围。日子一天天的流去,仅剩下的粮草也逐渐消耗殆尽,士兵们开始挖掘野菜来充饥,野菜吃光了,就吃些树皮树根,导致一些年老病弱的士兵相继死去,然后活着的人竟然饥饿到吃同伴的地步。

46天的弹尽粮绝之后,赵括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反突围来自救,一连组织了五六次仍是无功而返。最后,赵括亲自带领士兵们上阵,不料,却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括死后,赵军群龙无首,赵军投降。

面对剩余的20万赵军降卒(在此,有说是40万,窃不以为然,在赵军多次战斗和饥饿而死后,剩余人数不应该还是40万),白起认为如果不坑杀,直接放走这些赵国士兵,他日再攻打赵国,这些人又会拿起武器来对抗自己,徒增自己伤亡。白起念赵军反复无常,会节外生枝,故,在一次给赵军酒足饭饱之后,除留下200余名赵国幼小士兵用来给赵国通报战情外,其余全部坑杀。

白起

试想,如果不坑杀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鄙人之见,有!在控制住这些降兵之后,立马派遣使者通报秦王和赵王,向秦王通报战场态势,请秦王对这20万降卒处理,拿出定夺意见,然后按令行事;向赵王也通报战场形势,并指出,如果想留下这些士兵的性命,必须割让出大部分领土,让赵王向秦王称臣,永久性的成为秦王附庸,否则就把这些赵军处死,最终把处理赵军俘虏的问题转移到赵王身上。这样,赵王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答应了,自己的统治就会严重动摇,从内心也不想答应;不答应,会使赵国的老百姓认为是赵王间接的杀死了这些士兵,就算不能致使所有的赵国百姓把怨气撒在赵王身上,也会给赵王和百姓之间留下了隔阂,搞不好,还会产生内讧,引发分裂。

坑杀完赵军降卒后,秦军乘胜追击,秦帅白起,亲自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用反间计贿赂范雎,迫使白起撤兵,这让白起对范雎心生不满,也给白起和范雎结下了梁子。

故事大体如此,下面我们来分析下赵括领导的赵军为什么会失败。

其一,国际政治局势。当时,赵国的国际关系并不好,很多国家要么惧怕秦国的虎威,要么就有等着看赵国热闹的心理。因此,赵国当时非常孤立无援。

其二,赵国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尤其奖励耕织,对于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大大激发了秦国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致使秦国国力远超赵国,尤其是秦惠文王时期开发的巴蜀地区,源源不断的给秦国提供着充足的后勤。反观赵国,战争时期,赵军还要承担着要经营农活的任务,可见其粮草的匮乏。

其三,军事统帅。秦国主帅白起,号称战神,一生征战无数,无一败绩,本身就是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国主帅赵括,在带领赵军被包围多日后,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赵军内部仍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哗变和投降,就能肯定赵括的统帅能力。此外,赵括率领下的赵军也给予秦军不小的创伤,白起说道长平之战,使得秦军死伤过半,也侧面印证了赵括绝非等闲之辈。赵括作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将星,假以时日,经过战场多多锤炼,他日在沙场叱咤风云也未可知,怪就怪在他出道的第一仗就是白起,这也算是他的悲哀。

其四,士兵素质。在商鞅变法以前,普通大众要想翻身,基本无望,士兵取得战功后,受奖赏的是他的上级。自己拼死奋战,到头来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着士兵战斗的积极性。后,商鞅开始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这对于秦国的老百姓而言,是天大的诱惑,人人为了翻身过上好日子都会拼命奋战,而只有上阵杀敌,才是老百姓最可施行最简单的幸福大道。可以说,这项措施,极大的激发了秦国士兵杀敌的积极性,战斗力也大大增强,秦国俨然成了一个战争机器。反观赵国士兵,就没有秦国士兵对于战争的那种渴求,他们来参军或者迫于生存压力,或者迫于保家卫国,普遍没有秦国士兵的那么高涨。因而,据此判断,秦赵两军的战斗力高低立现。

其五,国君意志。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用举国之力来支持这场战争,动用全国壮士参与作战,或前线,或后勤,这些足以说明秦昭襄王对待这场战争的意识非常顽强。赵孝成王也对这场战争非常重视,但他在战争期间,仍然幻想着和秦国议和,并没有彻底的反击思想,具有一定的投机心理。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过失。我想,当时秦国已经铁了心的想消灭赵国,但以赵国一己之力,独自对抗,是非常难以取胜的,唯有组织”合纵“或能与之一搏。

因此,当时情况下,赵国无论换做是谁,基本都无力挽救这次全军覆灭的命运。不过,历史的千年传承,我们早已习惯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这种说法而已。

为何说赵幽缪王是史上最标准的亡国之君,他是如何亡国的?

赵幽缪王昏庸无能,只知道贪图享乐,完全没有政治头脑,还轻信敌人的挑拨,杀死自己的忠臣,所以等待他的就是亡国之路!登上皇位的时候只有十来岁,出生地王之家的缪王,从小就知道享受安逸,听惯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完全没有一点振兴国业的抱负!

缪王继位的时候,赵国正处于危难之中,秦国当时想一统天下,实力非常强大,除了齐国表面上能和秦国维持和平的关系,其他的各个小国,包括赵国在内,地位都非常危险!作为赵国的新君,不但没有想出政策来保住赵国,每天只知道贪图享乐,江山社稷朝廷中的事完全不管,可以说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帝!


如果说小皇帝因为年纪小,不懂得管理朝政,找两个可靠的大臣来管理也是不错的,但是他完全没有头脑,让那些说好话哄骗他的人,在朝廷得了权!这两个人胆小如鼠,在秦国实力壮大的情况下,很快的就当了卖国贼!

赵国其实也有一位忠臣大将,就是李牧,秦军攻克了武城益安等地,赵军很快就要被打败,直到大将李牧出现,才扭转了局面,当时人们都认为李牧,是能够和秦国对抗的人,这时候秦国就想方设法,挑拨李牧与赵国的关系,说李牧想谋权篡位,最后赵国二话不说就把李牧给杀了!赵牧被处死以后,赵国变得更弱,加上缪王昏庸无能!而秦始皇的兵力越来越强大,没过多久赵国就灭亡了!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对秦军在长平之战后的行动,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当年,白起在长平将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全歼后,将赵国的俘虏活埋。接下来,白起兵分三路,企图灭赵。但是,秦昭王和范雎商议,认为秦军伤亡过大,军队疲惫,需要休整,取消了白起的军事行动。秦国随后和赵国议和,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的条件,暂且退兵。

为了这件事,白起和范雎的矛盾更加激化。原本白起是魏冉举荐的将领,而范雎是靠在秦昭王面前中伤陷害魏冉才爬上来的人,两人的关系不会太融洽。在这次长平之战中,白起消灭了赵军主力,想要一举灭赵,可是被范雎的建议所阻。再加上又赵国谋士中伤离间白起的传言,这更加大了白起对范雎的不满。从此之后,白起以身体生病为由,不再领兵作战。

在日后秦国发动的邯郸之战中,秦军战事不利,要起用白起。白起认为此战没有胜算,坚决不挂帅。最终,由于君臣之间矛盾无法调和,白起被秦昭王逼迫自杀。可以说,是长平之战后战略的分歧要了白起的性命。那么,秦昭王如果当时不采纳范雎的建议,而是采纳了白起的计划,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一、白起很可能占领邯郸。

我们可以预料到,按照白起的部署,秦军占领邯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时,对于下一步的作战,白起在长平之战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安排。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也是白起作战计划的一环。

白起采取的作战方案还是袭击战。他便四十万赵军俘虏坑杀,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腾出手来,将自己手中的兵力解放出来,用于作战。第二个目的,是为了震慑对手,让敌人惧怕,失去抵抗的意志。我们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当时白起达到了这两个目的。

白起在坑杀俘虏后,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占领了邯郸以西的要点武安。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北上平定太原郡。而白起留镇上党,请秦王调派援军和粮食,准备进攻邯郸。而白起坑杀赵军的俘虏后,只放回了年幼的二百四十名赵军俘虏回国报信。史书记载,?赵人大震?。这说明白起的震慑计策生效,赵国举国上下处于恐慌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平定了位于侧翼的太原郡,消除了侧翼的威胁。又占领了邯郸西边是战略要点武安。接下来白起就可以发起对邯郸的直接攻击。而这个时候,他的对手赵国正处于极度虚弱的境地。

当人处于极度恐惧的时候,就会丧失了行动能力。而当时的赵国就处于这种情况。赵国上下,为了长平之战的损失感到了极度的恐惧,因为赵国从来没有遭受过这么惨重的败仗,也没有意识到四十多万人马会全军覆没。这种恐惧瘫痪了赵国的抵抗意志。

而赵军主力被歼灭,剩下的军队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极度匮乏。同时赵国周围的各个诸侯国也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赵国根本没有得到援军的可能。可以说,这个时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在这个时候,邯郸就算是防御体系坚固,但是防御的兵力则十分空虚。如果让白起按照他的计划发起对邯郸的攻击,他可以轻而易举的攻下赵国的首都邯郸。

二、白起的力量只能攻下邯郸,但是无法灭亡赵国。

不过,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白起占领了邯郸,并不意味着灭亡了赵国。这是因为,赵国也是一个大国,虽然邯郸是它的首都,但是除了邯郸之外,赵国还有着广阔的领土。就算是秦国攻下邯郸,邯郸的统治者也可以撤退到另外的地区继续抵抗。

在嬴政灭亡赵国的时候,就是采取了对赵国逐渐削弱的办法。在排除了其他国家的干扰后,以主力泰山压顶攻打赵国。虽然赵国投入了全部的军队,派出最后的良将李牧抵抗。最终还是因为众寡悬殊,赵国灭亡。

而这个时候,白起虽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和精妙的战术,奇袭攻占邯郸,但是,占领了邯郸,俘获所有的赵国宗室,迫使赵国灭亡,这是白起难以做到的。

如果白起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白起面对的就是整个赵国的土地。他就要跟伐齐的乐毅一样,一座座的攻下赵国的城池,去扑灭赵国的反抗。

这样一来,就会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已经精疲力竭,而且秦国也是国虚民饥,困难重重。白起自己的率领的军队也死亡过半,无力完全灭亡赵国的战略任务。这才使得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一方面派军队扫平攻打邯郸的障碍,一方面却是等待秦王派遣的援军和粮食。

在此之后,白起才有能力发起攻打邯郸,灭亡赵国的战役。如果以当时白起率领的兵力,只够他拿下邯郸,可是要平定整个赵国是无能为力的。

三、即便是白起占领了邯郸,只会让秦国的战略形势更差。

白起是战区的指挥官,他的目光只注视在赵国的身上。他要求秦王增兵增粮,好完成他灭亡赵国的战略任务。在白起看来,确实有这种实现的可能。可是在秦昭王的心里,却是另外一种考虑。

这是因为,秦昭王要考虑秦国的全局。长平之战本身就是发生在秦国预想之外的战争。本来秦国想先制服韩魏,在下一步才与赵国交手。结果因为上党郡的归属,使得秦国不得不提前与赵国交战。

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取得的长平之战胜利,也使得秦国的主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白起不是打这种超大规模的歼灭战,秦国也不会遭到这样大的损失。白起用兵的贪心,让秦国国力消耗过大。

粮食就不必说了,赵国已经陷入了绝粮的境地,而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兵力上,秦军包围赵军的时候,为了补充白起的兵力,秦王将秦国移居关东河内郡的所以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派上了战场。而这些兵力在最后的决战中,死亡过半。

在这个时候,白起又要求增兵增粮,灭亡赵国。可秦国已经国虚民饥,难以为继了。秦昭王的眼睛不但要看到赵国一个地方,他还要看到整个关东的防线。在长平之战期间,秦国用空言恫吓,暂时让韩、魏、楚等国不敢轻举妄动。可是,随着战争的继续,谎言总会被揭穿的。

秦军的主力陷在赵国,而空虚的后方暴露在韩、魏、楚国的面前。如果关东的国家因为唇亡齿寒感到自身的危险,再加上识破了秦国的虚弱,那么秦国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后来的邯郸之战就验证了这一点。只不过那一次,秦军顿兵在邯郸城下,这一次秦军是陷于赵国各地的抵抗之中。

四、邯郸之战的证明。

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实际发生的情况,证实了以上的推测。在经过休整之后,秦国再次发动了灭赵之战。长平之战是在周赧王五十六年一月休战,邯郸之战是在周赧王九月开始。在这期间,秦军得到了半年多的休整补充时间。

可是,在这段时间里,赵国也得到了喘息之机。同时,白起杀俘虏造成的瘫痪效应已经过去,赵国上下因为秦军的暴行,同仇敌忾。虽然秦军在王陵的率领下反复攻击,可损失惨重也没能攻下。

其他的诸侯国看到了秦军的虚弱,同时也看出了秦国灭亡赵国的企图,所以派出了援兵。在经过激战后,秦军遭受了几十年的大败。

如果白起在当年要出兵灭赵,虽然能够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可是并不能迅速的灭亡赵国。秦国的兵力不但要灭赵,还要压制其他诸侯国的反抗,这是力不从心的。秦国如果夺取了邯郸,就必须守住邯郸。这让秦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时的秦国处境将比邯郸之战时的秦国还困难,还要危险。

五、结语。

长平之战中,白起消灭了赵军四十多万的主力。可是,这场胜利,并没有给秦国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使得秦国的战略形势遭到了破坏。秦军的胜利,是以惨重伤亡的代价获得的。这样,秦国就失去了灭亡赵国,同时压制其他诸侯国的实力。而其他诸侯国也因为长平之战,感到了唇亡齿寒。它们开始行动起来,进行外交活动,再次形成合纵抗秦的局面。

白起在这个时候,想要依靠长平之战的声威,一举灭亡赵国。但是仅凭他手中的秦军兵力,是达不成这种战略目的的。他仅仅可能拿下邯郸,灭赵就只能等待秦王的援兵和粮食了。可是,秦国已经是国虚民饥,难以为继了。

如果白起坚持发起灭赵的战役,秦国就要投入所有的兵力。这样,秦军的主力会陷入赵国无法自拔。而其他诸侯国再趁虚而入,秦国的战略形势会十分危险。所以,秦昭王没有采纳白起的建议灭赵,是十分稳妥的。

不过,在后来因为赵国背弃和约,秦昭王再次发起邯郸战役就十分错误了。这个时候,秦国的形势比长平之战后还要坏。不过,邯郸战役的结果,也印证了如果白起发起灭赵战役,会得到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