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金忠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朱棣会和他无话不谈

说历史 2023-06-07 01:55:40

金忠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朱棣会和他无话不谈

金忠有什么优点?为何朱棣跟他无话不谈?

金忠这是一个很懂得揣摩他人心思的人,而且还会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之心,一直都在谨言慎行,所以就会和朱棣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朱棣一直都会不苟言笑,这就导致大臣在拜见的时候特别的害怕。只有在看到金忠的时候,才会改变原先的严肃表情,始终都会笑脸相迎。

朱棣对金忠没有后人这一件事情始终都会耿耿于怀,一直都让他赶紧的纳妾,如此才能够后继有人。金忠对于自己的糟糠之妻始终情深意重,因此不愿意选择纳小妾,拒绝了朱棣的好意。后来朱棣强行他让一个贤淑的女子作为小妾,终于有了一个儿子,朱棣这个时候才终于哈哈大笑。

金忠过世 ,那个时候63岁,朱棣在得知之后也会非常的伤心,还说如果没有去世,那么征战漠北也并不会如此的辛苦,不会如此的无聊。

朱高炽登基后念其当年恩德,马上就让金忠为荣禄大夫、少师,一般只有重大的贡献才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封号,所以说这其实就能够看得出来是一个尊重的表现。

纵观金忠一生,为什么得到大家的认可,一直都谨言慎行,如果不是因为很早就死掉,估计就可以入阁拜相。作为天子近臣,一句话就可能活人,一句话也可能死人,但是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表现的非常低调。就算得到朱棣的极度信赖,却始终能够保持低调,不会飞扬跋扈,所以也没有得罪太多的人,同时还能够得到朱棣的一直喜欢。这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只能够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情商很高之人,否则不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金忠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朱棣会和他无话不谈

永乐大帝身后的和尚,推动燕王朱棣夺位登基,成就大明三代盛世

在大明朝初期,能人异士数之不尽,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刘伯温。常言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能与诸葛亮齐肩,甚至略胜一筹,可见刘伯温的非凡之处。然而,我们今日要将的并非刘伯温,而是一个和尚——一个不输于刘伯温,甚至再造大明的和尚,其名姚广孝。

姚广孝何许人也,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黑衣宰相。有明以来,能够以文臣的身份入大明祖庙的人唯有姚广孝,可见他在大明初期帝皇心中的地位。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和永乐盛世,都隐藏着他的身影。那么这个和尚究竟有过人之处呢?以至于后世的李贽曾言,''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一、和尚一悦,浮尸漂橹

姚广孝,生于元朝后期至正年间,家中世代行医,其年幼时,元朝僧官气势之浩大,令他叹为观止,并心怀向往。年方十四,他便剃度出家,法号道衍,广孝之名缘自后来成祖朱棣授予。

显然,道衍和尚是个懂得培养自己,韬光养晦之人。他成为和尚之后,潜心学术,精通儒学以及阴阳术数,善吟诗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待道衍学有所成之时,他便开始游历大好河川,广交善缘。

期间,他游经嵩山寺之际,曾结识术士袁珙。当时,道衍和尚并未要求其为之相面,但袁珙见他相貌不禁大异,并言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按照正常出家人的观念,''形如病虎,性必嗜杀''之言,并非是何种好话,可是道衍不惊反喜,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刘秉忠正是姚广孝心中钦慕向往之偶像。刘秉忠是何人?他乃是元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道衍以其为楷模。显然,袁珙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中去了。

然而,纵然道衍心中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志向,但世事变幻,风云际会之际,他却不急于寻找自己的明主,而是虔心在寺庙修行。因为道衍是个非凡的和尚,他具有非常的野心,在他心中坚信着,自己要成人之所不能成之事,方能证明自己。

终于,道衍的机会来了。与其机会来了,不如说他自己把握住了机会。

二、王戴白帽,荧惑守心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朱元璋一生挚爱的马皇后病逝,被安葬在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此时,明成祖朱棣已经奉父皇之名镇守北平,是为燕王。这位并不被父亲看好的王子,自然不会错过向父亲展现孝心的机会,因为他的心中跟道衍一样,有着非同常人的野心。

马皇后葬礼之后,几个从外地赶回应天的藩王为表孝心,希望朱元璋派高僧随他们回藩府,助他们回守藩地后,为马皇后诵经祈福。朱元璋见儿子们如此有孝心,自是高兴得答应,遂命僧录司推荐僧人。

当时的道衍和尚听闻此讯后,主动向僧录司主持该事的僧人表示,希望将他推荐给朱棣。说起来道衍的选择看似悬奇,但人以类聚,道衍和尚虽人在寺中,却心怀四海,并趁着此次诸王在京,早已谙熟诸王的性格与才干。当其初见朱棣之时,便认为其有帝王之相。

其实初次见面,常年征战的燕王朱棣对这个看似羸弱的和尚其实并不是很能瞧上眼。然而,当道衍出口说出一番话后,朱棣当即改变了他的看法。那么道衍说了什么呢?他曾与朱棣密谈:''如果燕王能让我跟随你,我一定为您奉上一顶白帽。''朱棣虽然心有猛虎,但闻言也不禁大惊失色。这话有何深意呢?原来''王''戴上''白帽''便成了''皇''。

当朱棣心中平复以后,又感到惊奇与欣喜,因为这些年来,能洞悉他内心深处想法的仅有道衍和尚,所以他认定这个和尚不一般。于是,朱棣也不藏着掖着,与道衍相谈甚欢。后来,道衍得以和朱棣前往北平。到了北平后,道衍任庆寿寺住持,市场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三、逆天改命,出兵靖难

公元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即位,当即便迫不及大实行削藩之策。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留给太子朱标一个太平盛世,把与他征战天下的开国元勋都屠戮待尽,可他却没想到,朱标走得太早。后来,由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因各种缘故和意外而无缘皇位,朱棣心想怎么也该轮到自己当皇帝了。可是令他失望的是,他的父皇丝毫没有念及他为大明王朝征战天下的功劳和苦劳,坚持嫡长继承之制,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走后,留给朱允文的政事官员不少都是迂腐的儒生,缺乏主政经验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全凭书生意气做事,有心无胆。他们深知皇帝朱允文最忌惮自己的四叔父,因为不管于理于法,或者论劳苦功高,他的这位叔父都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者。

然而他们却不敢直接对朱棣下手,他们若想奉行削藩之策,就只能挑软柿子捏,于是对那些实力较弱的诸王进行下手。这些诸王也不敢反抗,任凭中央的处置。慢慢地,尝到一点甜头的中央文臣们信心开始膨胀,不停地试探和挑战朱棣的权威。

此时的朱棣心中也不禁有些许不安,他知道现在北平城实力不足,还不足以和中央抗衡,于是便和道衍商讨应对之策。道衍密劝朱棣不能一味地逆来顺受,否则朝不保夕,现在虽然不能动手,但也应该准备起兵之事。朱棣反问,''现在百姓都支持朝廷,又该怎么办''?本来自古以来藩王谋反,极少有成事之人,特别是太平盛世之际。姚广孝却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为了起事把握更大,道衍还向朱棣举荐了故人方士袁珙以及卜者金忠,坚定朱棣的决心。于是,朱棣开始率领着几经朝廷苛责后,只缩军剩余二百的死士在元朝皇宫地下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兵器,训练军队。终日在地表饲养鸡鸭以掩盖兵器之声。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府中百户倪谅发现朱棣准备起兵之事,当即向应天告发朱棣谋反。此时建文帝和朝中大臣都认为朱棣的实力已经被削弱得所剩无几,可以开始下手了,当即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

此时,燕王老部下都指挥使张信暗中向朱棣报信,朱棣见此时虽然只有二百兵力,但已经退无可退,只能立即起兵。于是,朱棣以诛杀建文帝老师齐泰和黄子澄以清君侧之名义,奉天之命,靖难王师。

四、靖难功成,藩王称皇

起事当日,朱棣举办了一个誓师大会,以鼓励为数不多的军队,增加他们的士气。可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当时风云变色,将紫禁城屋檐的瓦片刮落下来,这不仅令当众的军官大惊失色,更令朱棣惴惴不安,因为他本就并非名正言顺。然而,此时姚广孝挺身而出,大声叱道:''真龙飞天,定有风雨相随;屋瓦落地,天令更换黄瓦。''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黄色已经成了帝皇专属的颜色,黄色的瓦片只有帝皇的寝宫才能采用。道衍一番急智硬是令大凶之兆变成大吉之兆,令那些惶恐不安的士兵比原先更加振奋,同时还安定了朱棣的内心。

接下来就是商讨起兵的具体事宜了,毕竟朱棣早先还未完全做好准备,朝廷便率先发难了,令朱棣十分被动。朱棣经过多年作战经验,再加上与道衍等人商议之后,决定他率军出征,而道衍则负责辅助太子朱高炽镇守北平。

并且经由道衍分析和建议后,朱棣决定先从北平北上,直取宁王属地。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期,宁王颇为受宠,朱元璋为此将元朝遗留下来的重骑部队朵颜三卫分给了宁王。这支蒙古骑兵纵然在大明骑兵强盛之际,也可与之争辉,更何况在已经承平三十年,当年老帅都已化作黄土的今日呢?

在朱棣连蒙带骗,威逼利诱之下,宁王只能将这支精锐部队给了他的老哥。结果当朱棣事成之后,他却违背当初给宁王好处的诺言,逼迫其迁徙至江西。后来到了大明中期,他的子孙不满先祖遭遇,试图效仿成祖朱棣,结果被明武宗朱厚照令王阳明率军将其击败,可见宁王这一脉真是憋屈。当然,这是后话。

自从得到了这支精骑部队,再加上朱棣原本就师从蓝玉等名将,以及自身天才般的军事天赋,一路凯歌,无往不利,势如破竹得从北平杀往中原大地。

公元1400年,朱棣已经兵至山东,然而在此处他遭遇了靖难之役中最大的劲敌——盛庸。由于盛庸的存在,令朱棣围城济南三个月也未能夺下山东,在道衍和尚的要求下,朱棣只能暂时退回北平进行修养。然而,更为严峻的事将在不久的东昌之战中到来,此战中大将张玉为了救朱棣于生死之间,不慎战死。

若说道衍作为军师是朱棣的左膀,那么张玉作为主帅便是朱棣的右臂,张玉的死去令朱棣大受挫折。本来张玉之死令朱棣打算再度退守北平,稍作调整,然而此时道衍却极力劝谏,坚决不允许朱棣停下步伐。在姚广孝看来,此时盛庸部队在久经鏖战以后,也同样筋疲力竭,缺乏粮草,只要朱棣坚持下去,势必能够取得胜利。果不其然,朱棣听信道衍建议后,虽然历经惨败,但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转眼间,1401年都快结束了,然而此时朱棣却还在长江以北,此时朱棣不禁怀疑自己猴年马月才能取得胜利。于是,他再度跟道衍商议他心中所感。后来,久经思索后的道衍跟朱棣建议,他们战争之初打得旗号就是清君侧,而实际上,只要他们除掉朱允文,这大明的江山仍是朱家的,既然如此,攻城拔寨的意义就显得不是很大,这样也会耗光靖难之师的精力,不如绕道直取南京。

在道衍的建议下,朱棣如梦初醒,一改以往的战略方针,不再拘泥于一城的得失,转而击败淝水和灵璧一带的南京,渡江进入应天。

五、事了拂衣,不念荣华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但听闻姚广孝的建议后,朱棣迁都北平,更名京师。

朱棣在位时期,道衍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两年后,道衍拜太子少师,复姓为姚,被永乐赐名广孝。姚广孝在位时期,朱棣都称他为少师,不直呼其名,礼遇盛隆。期间,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但却被他拒绝。然后朱棣又赐予他府邸和宫女,姚广孝仍坚持不受,并一直居住在寺庙中,上朝居官服,下朝后仍着朴素的僧衣。

后来纵然他赈灾有功,得到的丰厚奖赏也被他散尽给乡人。似乎他生来便只是为了完成为自己和朱棣逆天改命的使命,财色在他面前只是虚妄。

若说朱棣在位时期,姚广孝除了治理国家外,其最大的贡献当属与解缙一同督造《永乐大典》,这本百科全书的存在,令中国许多典籍在后来近代百年动乱中不至于连姓名都给丢失了。与此同时,他对太子朱高炽的教导,也令大明朝在永乐盛世之后,出现了仁宣之治。可以说,姚广孝再次缔造了一个大明朝。

然而,令他感到遗憾终生的是,到了晚年以后,姚广孝却因靖难之役,而被姐姐所摈弃责骂,心中不禁怅惘。

纵观姚广孝一生,如果作为一个和尚,那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得道高僧,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凡尘俗世,甚至早先出家的目的便醉翁之意不在酒,贪念功名。然而他却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以及出色的政治家。因为他的存在,大明朝建国初年掀起了腥风血雨,但也因为他的存在,才会令朱棣有机会一展抱负,创造后来的永乐盛世,以及后来的仁宣之治。

姚广孝既是乱世枭雄,又是盛世能臣,是雄主身边的绝世魔兵。古人有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但也看引领之人如何取舍。就如现今美国之于中国的关系一般,如果正确认识双方,能够坚持和平,正确引导中美关系,最终便是共赢;倘若双方只看到彼此的''缺点'',那最终只会留下矛盾和冲突。''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所以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最为睿智的体现。

解缙说了三个字,朱棣恍然大悟,影响了明朝300年

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让许多人对明朝 历史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梁冠华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非常讨喜的角色,那就是谨小慎微又有点滑稽 搞笑 的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的执政时间只有短短八个多月,但他却为大明王朝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为他的继任者铺平了通往盛世的道路。

当时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朱棣并不想把他立为太子,那为什么最后朱高炽还是当上了太子呢?

1387年,洪武十一年,朱高炽在老朱家的龙兴之地凤阳出生,他是朱棣的第一个孩子。而他的父亲这时候也才刚刚满18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刚成年。

朱棣从小就跟随父亲朱元璋征战天下,对朱高炽也特别严格,所以朱高炽在小时候就开始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虽然朱高炽从小就学习武术,但是奇怪的是,他喜静不喜动。在他看来,习武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他对经籍和文学十分的用功。

建文元年,父亲 朱棣 起兵 靖难 ,朱高炽跟随父亲一起征战沙场。朱高炽虽然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战争,但是他也不反感,遇见有大事要施行,就先和自己的母亲徐氏商量。

不仅如此,李景隆 发现北平抵抗得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

朱高炽通过情报人员探查到这个消息,欣喜过望,连夜调兵遣将,派遣死士去夜袭敌营。

受到袭击的李景隆虽然觉得朱高炽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但北平城迟迟无法攻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让他十分头疼,只得退营十数里。

没有围城之忧以后,朱高炽命令兵马严防死守,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防止李景隆强攻北平城。

不久,远去大宁的父亲朱棣率领挟持宁王 朱权 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在城楼上看到李景隆大军已乱,就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将李景隆打的狼狈逃串。

此时,朱高炽用几万人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然而, 朱高炽有自己的致命“短处”,那就是身体不好,是个胖子。由于从小喜静厌动,整天坐在室内看书写字,严重缺乏 体育 锻炼,导致体型肥胖,行动严重不便,严重的时候平时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

不仅如此,朱高炽的腿还有毛病,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每一次朱棣看见后脸色都不是很好。

朱棣更偏爱他的次子和第三子 朱高煦 和 朱高燧 ,他们两个从小弓马娴熟,和自己年轻的时候很像。以至于经常将他们带在身边去南征北战。

永乐 二年,有大臣上奏,建议朱棣早些确定储君,稳定天下。经过深思熟虑后的 朱棣 在朝廷中讨论立储君的问题。

当时朝中的军事勋贵集团怀着政治投机的态度,认为朱棣经常将次子朱高煦带在身边,肯定内心对他十分喜爱,如果朱高煦被立为太子,他们可以获利更多。

于是在淇国公 丘福 、驸马永春侯 王宁 为首的靖难之役将领的带领下,武将们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

对弟弟朱高煦来说,他心里其实非常想当太子,但是在父亲朱棣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他也不敢表现得太突出,只是此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批和朱棣有过命交情的武将的簇拥之下,朱棣对于立自己第一个孩子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有所动摇。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 金忠 ,是朱高炽的铁杆支持者,他在朝堂上强烈反对朱高煦,认为嫡长子立太子是正统。

朱棣坐在龙椅上,心里十分为难。朱高炽是自己和徐氏的第一个孩子,从小看着长大,而朱高煦和自己年轻的时候很像,打仗又经常陪着自己。

等早朝结束后,朱棣内心非常矛盾,就让近侍去通知朝臣 解缙 、 黄淮 和 尹昌隆 前来,他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

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但朱棣内心还有些动摇,他不喜欢过于文气的朱高炽。

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强调“好圣孙!”来打动喜爱孙子 朱瞻基 的朱棣。

二月,朱棣经过一番挣扎后决定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打消他们的念头。

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被解缙说动朱棣而确立,但是朱棣对他的不满一直存在。而对朱高煦的喜爱又远远超过了当时皇室的标准。

于是作为朱高炽心腹的解缙上书劝阻朱棣说道:“你这是让他们兄弟两个争斗的开始,不能再这样子做了。”

朱棣本来就是把侄子赶走才坐上皇位,对这种事情特别敏感。听到这句话,立马恼怒起来,大声呵斥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不巧的是朱棣北征未归,只好去拜见太子朱高炽禀报事务。

朱高煦本来就对解缙不喜,于是乘机进谗言,说解缙专门在皇帝不在京师的时候私自觐见皇太子朱高炽。

敏感的朱棣听说后非常愤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最终他被处死。

正是在解缙的建议下,朱高炽才被立为太子。对朱高炽来说,如果没有解缙等人对自己的支持,弟弟朱高煦很有可能成为太子,而自己也不会当上皇帝。

然而朱高炽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度过的,几乎长期处于朱棣的打击和压抑之下。即位之后,他性格大变,开始尽情地追求享乐,发泄情欲,很快就沉于酒色。

死前三天,朱高炽还在“日理万机”,从早上处理政事到晚上,结果突然无故身亡。明人黄景昉认为,仁宗朱高炽“实无疾骤崩”,他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在多日的辛勤劳累中,身体机能崩溃,突然猝死。

参考文献:《明史》、《明仁宗实录·卷一》、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解缙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