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杜甫到了37岁不被重用,悲愤写下一首诗流传至今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7:37:55

杜甫到了37岁不被重用,悲愤写下一首诗流传至今

杜甫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阶段。按照历史学家的划分,从唐高宗继位到安史之乱,都是处于盛唐期间。

当时不仅在国力、疆域、军事上处于顶峰阶段,在文化上也站在一个绝对的制高点。以至于几千年后,日本人都对盛唐时期的文化,仍然以一种仰慕的姿态去看待。

而我们《盛唐里的诗人》专栏,当然要从李白跟杜甫讲起。因为他们无疑是盛唐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对于这两位可以在世界历史上列入伟大诗人行列的天才,我们对于他们的印象,常常大相径庭。李白给人的印象是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在介绍李白的时候,也说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贺知章读完李白的《蜀道难》后,说他是仙人下凡。李白也常常自认有仙气,做事时,常常十分豪迈。而杜甫则不一样,常常给人一种老实巴交,苦兮兮的感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而我们在一般介绍中,也认为杜甫晚年身逢乱世,一定过得十分凄苦。这种印象,多少有些刻板偏见。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受的影响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所身处的时代,一个是自身的因素。杜甫早年间所处的盛唐,那是何等辉煌的时代。身为那个时代的大唐人,怎么会经常摆出一副苦兮兮的面容来。

他在唐玄宗天宝七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有这么几句话:“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部分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前面的一部分,第一句话是说,杜甫在年轻的时候,就被唐玄宗当作宾客邀请。

如果我们结合杜甫生平,就会知道,这多少有些不实在的成分。杜甫的家境确实很不错。他的家族,可以追述到汉朝时期的历史。

隋唐以后,虽然中国的那些大家族已经在科举和历次动乱中,已经受到很大冲击。但杜甫的父祖都有官职,所以,杜甫从小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优越。可是,杜甫说他自己年轻时候就成为唐玄宗的宾客,实际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杜甫一辈子都没有担任过什么大官,都是幕僚小官。以至于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跟唐玄宗两拨人都没有注意到杜甫的存在。

而且,唐玄宗邀请到身边当宾客的人,一般都是当时很有名,且有才能的人。李白当年在长安活动了好久,走了公主、大臣的路子,才在第二次被邀请到皇宫,给唐玄宗当御用文笔。

接下来这句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大才,用来说自己也没错。只是这么直白夸自己的人,实在是很少见。各位同学可能都有工作写履历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这么夸自己。

接下来两句就很厉害了,“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不仅是唐玄宗时期的大官,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学家。李白后来被贬夜郎的时候,还专门绕到李邕故居去了一趟。李白那种眼高于顶的人,能专门去看一个人,可见是很了不起的。

而且,他比杜甫年纪大很多。这样一个人,杜甫却说愿意主动来跟自己见面, 自己还不愿意见。王翰也是唐朝一个很了不起的诗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很有名,很了不起的诗,就是王翰写的。

王翰的出生时间比较模糊,但应该比杜甫大。就是这样两个人,杜甫说,他们想要凑过来见我,跟我当邻居。我都没理睬他们。

这种狂放,确实不愧是跟李白能够成为好朋友,还能一起去找仙人的人。后面的这句“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则是讲出了杜甫的抱负。

他想在这个社会中寻求一个出路,更想要让皇帝成为像古代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让民风重新回归淳朴。而李白也有跟他非常接近的想法。他也曾想过当官以后,可以让民风重新回归淳朴。

杜甫会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的诗,并非没有缘由。当时杜甫已经37岁,却没有得到重用。虽然住在长安,身边尽是达官贵人,但只有少数像韦济这样的高官还赏识他。所以,杜甫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既是自荐,也是一种倾诉。

事实上,每一首诗歌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跟作者当时的心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也只有在安史之乱时,杜甫才会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诗句。这也是我写《盛唐里的诗人》这个专栏的目的,希望通过这些诗人,这些诗句,勾勒出那个繁华的盛世。

山河破碎,花鸟离散,诗圣杜甫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杜甫生平经历你了解多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求人教版语文八下第30课古诗赏析 饮酒[5 ]行路难[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谢谢咯

2010--2011 语文学习资料
30.诗五首
1.饮酒(其五)
一.诗歌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诗歌赏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2.行路难(其一)
一.诗歌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诗歌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诗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诗歌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歌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诗歌赏析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诗歌赏析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杜甫的《别房太尉墓》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一首什么诗?被后人誉为什么?

《别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解】:
1、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2、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3、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
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韵译】: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
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
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
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评析】:
房?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乾元元年(758)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
谏,得罪肃宗,险遭杀害。宝应二年(763),房?又进为刑部尚书,在路遇疾,
卒于阆州。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为老友上坟,作此诗。
这是一首悼亡诗,抒写感伤情怀。全诗叙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坟前的哀悼。前四句
写坟前哀愤,后四句写临别留连。诗写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写房?句句得体,
写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渗透字里行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