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朝太监专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所谓宋代没有阉祸,是从对比明代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严格来讲,应该说“宋代没有明代那种阉党成势的状况”。这么说就差不多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宋代太监就不曾为祸,这是不对的。因为距离晚唐不太远,前朝的宦官为乱,废立皇帝的往事,还有一根弦挂在宋代执政者的脑袋里,所以宋代的执政者能相对汲取一点经验教训,首先是从体制上做了一番规划。
第一,宋史的宦者传部,就提到过,宋政府和决策层在宦官问题上比较重视,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数,以此来限制宦官的势力。其中,太祖时限制人数为50,要收养养子,要满30岁以上,自己没有养父,才可以收养一人。到太宗时,人数有所增加,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到南宋孝宗时,因为“宦者员众”,有官员报告给宋孝宗,孝宗命令开列名单,将人数限制在200人以内,后来有所增加,也不过增加到250人而已。对比一下唐、明两代的宦官数量,可见宋代在这个特殊群体的势力控制上,做的相对好一些,自然影响就相对少一些。
第二,由于唐代宦党为乱,其根本是因为宦官位高权重。汲取到唐代的教训,宋代对宦官担任高级职位,一般比较慎重。不是不授予其高级职位,而是对于授予的时机、人选、条件,比较谨慎。例如,北宋前提的重要宦官,曾掌握兵权的王继恩,因为有战功,按例应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坚持下,只授予其相对较低的宣政使。后来有人替王公公鸣不平,认为赏赐太薄,结果被“杖脊刺面配崖州”(在今海南三亚,当时是很荒僻的地方)处置了。再比如真宗时期,有位叫刘承规的太监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实政策,授其节度使的荣衔(宋时节度使为荣衔,无实权执掌)。因其生前曾主持过国防部的工作(提点枢密),所以他临死有这种要求,也不算过分,想来也只是为养子、家人留一点待遇。真宗本来已经答应了,但由于宰相王旦的坚持,最后还只是以“节度留后”终止了。南宋光宗时期,王德谦王公公想谋个节度使的荣衔,本来已经批复许可了,但执政团队一致反对,硬是把形式上正在审批的公文(制出)给废了。
第三,虽然做了以上的各种限制,但宦官 不可能不担任外职,承担一部分外朝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在体制上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对宦官的官阶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注1)这两个系统内升迁的话,最高只能到内东头供奉官(注2)。如果要继续升迁的话,那就要“转出”,即转出宦官系统,归政府的组织人事机构“吏部”管辖。其授予的官阶,则依武官系统来升迁。也就是说,宦官要从事比较重要的工作的话,他们是要接受掌管枢密院的枢密长官的管辖的,而枢密长官,多为文官(也有少数武官)。
因为有这些各种各样的体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权力,纳入到文武官员的组织系统中进行管理,这等于是给宦官势力加了一重保险。比较高级的宦官的管理和其他官员一样,都要经过政府的考核审查,然后授职,这样就相对比较严密。正因为此,宋代宦官在军事活动上,就显得特别活跃。因为他们往往被授予武阶,其差遣往往也被看成是武官来除授。在宋史的宦官传记中,北宋有43人。这43人中,有18人有明显的军事经历!从宋初的著名宦将秦翰、李神祐、窦神宝等,到王继恩、卫绍钦,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宪,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贯(就是本人!)、谭稹等,可谓代不乏人。
中国的历朝历代,只要是统一的大王朝,都免不了出现宦官干政的现象。从秦朝赵高开始到两汉内侍,再到唐、明、清后期等,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甚至掌握朝政大权的乱象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皇帝的纵容,因为信不过手下的大臣,总觉得在身边服侍的太监看起来更忠诚;另一方面则是宦官做事没有底线,不像读书人死要面子,一哭二闹三上吊什么手段都会使。
不过在宋朝,宦官太监过的又是另外一种日子了,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都很清醒对于宦官干政都很清醒,太监们在宋朝就犹如过街老鼠,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时候,一次一个姓魏的教坊使(宦官职务之一)因为年纪大了,想申请离开京城去当一个地方官,以此来颐养天年。宦官要求去当地方官,这个要求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过分,可是在唐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魏某其实也是按照唐朝延续的政策向赵匡胤请求的。
赵匡胤什么反应呢?他当场就驳了回去道:“你一个管唱戏的怎么可以作为刺史去治理地方呢?(唐朝这样灭国的做法)我们怎么能效仿?”结果魏某最终还是只能在体系内部寻求安排,最终去当了一个管理乐队的小官。
还有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有个叫刘承的宦官,侍奉了皇帝一辈子,是个认真做事的老实人。刘承因为年老多病,马上就要死了,他在弥留之际,向真宗提了一个小要求。他说自己侍奉了皇上一辈子,那在临死前能不能给他一个节度使的官职安慰一下?
宋真宗
宋真宗听后想了想:刘承提的要求其实也不过分,因为他当时的级别已经是留后(预备节度使)了,死前要求提个半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人家要的只是一个称号,又不是真的要去地方掌握军政大权。
宋真宗如此一想就应承了下来,连忙下旨要趁着老头子没死把这事给办了。可是圣旨传达到了宰相王旦这边后,就怎么也走不下了。因为王旦放话,他就算死也不遵从这道旨意。
宋真宗很无奈,碰上了这么个二愣子宰相,于是就把王旦召过来问为什么?王旦回答说:“今天若是给了节度使,那以后有其他宦官死前要求封他为枢密使(国防部长)怎么办?到那个时候陛下拿什么来回绝他们呢?”就这样,刘承是至死也没有等来节度使这个官,而且宋朝自刘承以后,宦官的级别就再也没有超过留后(预备节度使)的。
历史真有趣!
说起宦官干政,真可谓历史久远。从秦朝的赵高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了宦官乱政的情况。且不说汉族王朝中的秦、汉、唐、明,就连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和蒙元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情况。但是宋朝成了唯一的例外,这个朝代由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出现了这个情况呢?
一、唐朝的前车之鉴,宋朝历代皇帝一直牢牢谨记
从盛唐时期的高力士开始,唐朝就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到了唐朝的后期,宦官掌握了京城驻军的指挥权,不仅可以对各级官员随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废立皇帝。唐昭宗李晔还为亲王时,大宦官田令孜骑马经过,李晔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礼,而田令孜并没有任何谦虚的表示,骑马直接离开了。唐朝灭亡以后,宦官势力终于消亡,可惜还有人改不掉这一点。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掉了后梁和前蜀以后,疯狂的信任太监,给宦官们很大的权力,而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几乎没有任何赏赐,寒了将士们的心。最后部队发生了兵变,李存勖被杀。
如果是秦朝和东汉的宦官乱政还比较遥远,那唐朝和后唐的教训可还是历历在目,从宋朝建议之初,宋太祖就对太监多加限制,警惕宦官们乱政。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位时期就更加彻底了,虽然这位皇帝打仗的水平差了点,但是玩内政绝对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人。这位皇帝绝对是一个宅男,他写出来一部类似于“行为准则”的手册,上边清清楚楚的写明了宦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小宦官只要照着这个手册做就可以了。如果宦官们想玩猫腻,那么他们惨了,这位皇帝在这方面堪称心狠手辣。
二、宰相权力的空前扩大,使宦官无法干政
从宋朝建立之初,皇帝们对士大夫都非常尊敬。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这两位大神的水平都比较高,不需要宰相们过多的帮忙,他们自己完全就可以处理。当时到了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即位以后,情况发生了大逆转。由于宋真宗的即位全靠宰相们帮忙,对于恩人们应该有所表示,表示什么呢?宰相们什么也不缺,那就增加权力好了;同时宋真宗的治国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们,所以宋朝的相权在宋真宗时期空前扩大。
相权的扩大就意味着君权的降低,宋朝的宰相们权力正是大上天了。不但在国家政事上矫正皇帝的错误,就连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过。皇帝都被管成这样了,宦官作为皇帝的奴仆,又能好到哪里去。在宋朝的全部历史中,无论是再得宠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们,都是笑着脸额外还得点头哈腰。在宋仁宗赵祯病重期间,宰相们担心皇帝的身体状况,提出了这群宰相们居住在后宫陪伴皇帝的要求(亲,注意是后宫)。这如果放在明清两朝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在宋朝就不一样了,后宫的总管太监竟然不敢反对。而且仁宗皇帝康复以后,既没有责怪宦官办事不利,也没有责怪宰相们大逆不道。
三、宋朝宦官的数量少,降低了干政的助力
宦官干政就一定需要帮手,至于帮手也一定是宦官。但是宋朝的宦官数量少得可怜,使宦官想干政都没有帮手。宋朝的皇宫是历朝历代中最小的,皇宫规模小,自然人员也少。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宫中一共只有130多个宦官;即便到了宋徽宗这个败家子的手里,宫中的宦官也不过才700余人。这与明清动辄成千上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宦官人数少,其中的能人就更少了,随意宋朝即便出现一两个有智商的宦官,他也做不了什么事。
宋朝宦官的质量也是不得不说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统兵打仗的宦官共有27人,仅宋朝就占了18人。宋辽大战时期,一位叫做秦汉的宦官,身在最前线,为了能够随时抗击辽军,两个多月没有解下身上的铠甲。他死了以后,宋朝的军队以父兄之理将他安葬。宋朝中期的李宪负责进攻西夏,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那怕是徽宗时期的童贯,虽然被封为郡王,但是他也是懂兵知战的。从这方面来看,宋朝宦官的高质量也是绝无仅有的。
权,多种势力在争。
首先看皇权。如果皇帝比较厉害(不管是圣明也好,还是残暴也好,总之是比较强势),则大权轮不到其它势力掌握。如果太监想专权,首先第一条就是皇权旁落。比如东汉末年,连续几个年幼的小皇帝。再比如明朝中后期,连续几位皇帝都不理朝政。
皇权旁落,那么谁来接掌?
有可能被武将掌握,比如乱世的时期,多是这种情况。
如果不是乱世,就有可能被文官、外戚(皇后的亲戚)、太监掌握。
重点是文官的势力如何。如果文官势力强大,还轮不到太监头上;如果文官势力不行,就会轮到外戚或太监之一。
比如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一党)和太监(十常侍)互斗。
如果外戚也没戏,则最终会由太监专权。
宋朝重文,文官和文人的待遇相当好,势力庞大,太监是无法撼动文官地位的,所以轮不到太监专权。
这是因为宋朝定的祖法——刑戮不上士大夫。
重视文人,善待文人,即使是皇帝也不得轻易杀文人。所以文人地位很高,势力很大。
与之相反的是明朝,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杀文官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给后面开了个坏头。所以明朝的文官地位不高,一但皇权旁落,很可能就落到太监手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