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国魏武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魏武卒以重步兵为主,在吴起的带领下所向披靡,创下过“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作战记录。巅峰时期的魏武卒还曾于阴晋之战中以五万之众,击败了十倍于己的虎狼之秦,名噪一时。
魏武卒
因有魏武卒的相助,魏国在战国早期才得以攻下函谷关,夺得秦河西数百里土地,将强秦压制于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翻身。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秦国被魏所灭,仿佛只是时间问题了。
魏武卒一直是精锐的代名词,上一篇我们说道了它是如何走向强大的,那么这一篇我来为大家浅谈下如此精锐的一支部队,它又是因何而陨落的?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支军队的优秀,离不开主帅的努力,主帅是军队的灵魂,更何况魏武卒主帅是吴起这种百年一遇的军事奇才。当时的魏武卒从选拔到训练再到征战,都是吴起一人操办,魏武卒辉煌的战绩是在他吴起的带领下才取得的。
吴起在的时候他对于武卒秉承的态度是“于治而不在多”,所以他对于魏武卒的要求及其严格,不能“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还能携带三天军粮,半天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是没有资格成为魏武卒的。
吴起军纪严明,讲究重罚,一切的军事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即便是魏武卒违反军纪立了功,依旧要被处斩。
所以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不仅战斗力剽悍,而且军事素质高,从肉体到精神层面都是相当强悍的存在。
吴起
可是吴起在后来由于受到继任魏国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挤逃亡楚国,这支魏武卒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魏武卒在吴起之后的统帅多为一些魏国贵族,他们显然不如吴起那般优秀,至少对魏武卒的要求不会像吴起这么严格,魏武卒军事素质自然会越来越低。
除此之外,吴起出身低下十分亲民,他从不会自视比普通士卒等级高,有时夜晚甚至还会与士卒们一起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在兵将一心这点上也是魏国后来很多魏武卒统帅做不到的。
战国初期魏国的战略目的还是相当明确的,因为深知自己身处四战之地,所以魏国十分注重与邻居交好,从来不会与多国为敌,让自己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比如阴晋之战破秦之时,它有先与东边诸国搞好了关系,而在龙泽败齐之战中,它也是有与韩、赵两国联手。总之,早期的魏国不会四面树敌,甚至不会让自己同时与两个国家结怨,大多是联合伐强国。
魏惠王
但到了后来,特别是魏惠王时期开始,魏国自恃强大,已经不在乎树不树敌了,所以并不太重视外交战略。
尤其是改灭秦战略为偏统一三晋,这让魏国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在桂陵之战想灭赵,被齐赵联军所败;在马陵之战要攻韩,又被齐韩联军所灭。
两次大战的失利不仅导致主将庞涓战死,还使得魏武卒中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损失殆尽,自此一蹶不振。
魏国的目中无人,造成战略上的失误,是导致魏武卒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是当时魏国能够倾尽全力而攻伐已元气大伤的秦,拿下秦后再图东进,或许又会是一番光景了。
魏武卒在早前能够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体系在当时相当超前。战国初期,诸侯国体系大多以战车为主,几乎无人敢用全步兵体系作战。
而吴起敢于大力创新,他开创了全步兵体系,步兵在机动性上远胜于战车,战车最大的优势或许就是战车阵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阵却可以将其完全复制,甚至是优化。
由于“新鲜感”,列国对这体系比较陌生,加上步兵在机动性上克制战车,在早期魏国于征战中取得了不小的优势。
魏武卒作战
但随着时间推移,车战正式转成步战,魏武卒的那种“新鲜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步兵体系建设了。
后来甚至还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连骑兵都开始慢慢普及了,这就让魏武卒更加受伤了。魏武卒是以重步兵为主部队,虽相对战车来说机动性强一些,但较骑兵它在机动性上却弱上了不少。
时代在发展,早先以魏武卒为主的重步兵克制战车,但后来居上的骑兵却又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机动性优势在后来却变成它最大的劣势。
没有任何体制能说是十全十美的,体制都存在弊端,吴起的魏武卒制度在很早之前其实就有隐患存在,而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
在最早前,魏武卒标准太高,若没有丰厚回报,或许是没人愿意参与的,所以吴起在设立魏武卒之时,为了提高民众参与魏武卒的积极性,给魏武卒的待遇是很高的。
比如单成为魏武卒就能分到上百亩土地,而仅凭这一点,平民们就有机会解除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自此踏入封建地主阶层,得到经济、政治地位的双重提高。
这在刚开始确实是达到了想要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弊端也出现了。魏国后来多年的战争导致大片土地丢失,而等到再次抢回来了,土地也成了荒地,土地利用率下降严重,这就导致后来的魏武卒不能够匹配到应分配的土地,即便分配到了土地(由于是荒地,土壤肥力下降)收入也将大幅度缩减。
而由于战乱不断,大地主阶层们通过种种手段对魏武卒们应该分配的土地进行兼并,又使得武卒们得不到土地,沦为成“军事农奴”。武卒们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丧失的情况下,国家想让他们保持斗志,这已然是不太现实的。
伊阙之战
后来的伊阙之战就是一个体现,当时的魏武卒面对秦军,在情急之下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完全没有吴起时期那种军事素质,早知道吴起时期的魏武卒即便是在不利的局面下,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合起来作战。
而最早的那一批魏武卒,他们在得到了土地、地位,确实是达到了富裕,但也因为此,他们更加的惜命,所以如今已经拥有了一切,只想享清福,所以一有时局不利,就想着乘机逃跑。即便是有一些不计较利益,单纯想为国效力的老魏武卒,其实也是有心无力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这部分人的战斗力也是大不如前了。
制度的实施一般是依国情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吴起早期的魏武卒奖励制度,它只适用于早期的魏国国情,到了后来它就逐渐不实用了,应该改革了,但魏国却依旧是老一套思维,这也导致魏武卒逐渐走下历史舞台。
任何精锐部队的成立,其实都离不开国家硬实力的支持,魏武卒的强大主要还是依赖魏国强大的国家实力。
魏武卒的建设成本太高,从选拔、训练、装备,最后到奖励这些都是需要高额的成本费用的。
比如装备需要最好的弓弩、最锋利的铁剑、最坚固的铁盾,而铁器在当时还是很稀有的;又比如奖励,仅成为魏武卒就奖励上百亩土地,而立了功还要对其家属和子女给予重赏。
魏国由于变法,加上统治者知人善用,这让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称霸的那一个,魏国的国力相当强盛,所以它是完全有能力负担的起建立一支魏武卒的。
魏武卒其实相当于西欧的罗马军团,但罗马军团是全帝国支撑的,而魏国在刚开始也是能够支撑的,足以见其国力强盛。
但后来魏国对外战争不断失败,国力损耗相当严重,魏国已经没有足够能力再去打造一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了,因为成本实在太过于高昂了。
即便是魏国下血本,倾全国之力再次打造,但这也依旧需要重新训练、培养周期等一系列时间成本,短时期内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被魏国得罪的国家是不会给魏国这个机会的,尤其是秦国,在后来将魏国打的丝毫没有喘息之机,在伊阙之战中在战神白起的带领下,更是打的魏国元气大伤。
魏武卒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原因都可以终结于一点,那就是统治者。
魏武卒其实是一支典型的职业军队范例,他脱离了周时期原有的等级体系,是国君直属军事力量的精锐,魏国国君的直接决策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到这支军队。
假若后来的魏国国君不自负强大,调整下战略,不再犯那些没必要的失误,魏国的国力或许就不会受损这么严重。
又或许国君能够知人善用,多发掘吴起式的人才,不仅能够让魏武卒军纪一直严明下去,而且即使是后来魏武卒制度弊端出现,也是能够及时制止。
例如魏武卒奖励制度涉及家人儿女,使得其后代个个成为了不怎么拼搏努力的富家子弟,后来秦国统治者看到这个劣势,对于自己的大秦锐士,施行的是一世制,上辈取得的功绩不能世袭,后代想要享受优厚待遇还得自己去争取。
但魏国国君自魏文侯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不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体制弊端,还一味的向外输送人才,商鞅、孙膑、张仪、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国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魏国国君种种昏招,导致魏武卒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让吴起锻造出的这支特种部队在之后迅速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说起魏武卒,想必很多人非常神往,据说它是在公元前405年,由名将吴起在魏国所创建的一支五万人的精锐步兵,号称是古代第一支特种部队,并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同时,魏武卒还在阴晋之战中,大破五十万秦军, 斩杀敌首七万,夺取秦国河西五百多里土地,直到七十年后经商鞅变法才得以收复故土,以至于当时只要说起魏武卒,四方诸侯莫不色变,而魏武卒也一度成为精锐和彪悍的象征。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都很疑惑,魏武卒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以及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重建一支魏武卒?
很多人说魏武卒厉害,是因为它的选拨制度、训练制度和奖赏制度都非常苛刻,同时它的武器装备都很精良,待遇也非常好,再加上吴起出色的用兵才能,所以魏武卒能够所向披靡。但是,也正因为魏武卒的选拨、训练和装备成本都非常昂贵,维护成本也非常高,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所以最后没办法再重建。
但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魏武卒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够表现得光彩夺目,后面又销声匿迹而无法重建,是因为它是一支超越那个时代属性的军队。大家知道,吴起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那时候的战争,还属于是春秋时代的贵族战争。
说通俗点,在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只是贵族之间打群架,远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因为,那时候人分三六九等,贵族拥有爵位并且世袭,他们不用靠打仗来升官发财,将军的儿子永远是将军,团长的儿子永远是团长。
至于广大平民百姓,都相当于是贵族们的奴隶和私人财产,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他们也没办法靠打仗升官发财。因为,不管他们打仗有多勇猛,都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没有爵位也没有奖金。反之,如果不小心把自己弄伤,不仅没有补偿,还会被奴隶主无情抛弃。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却乏发动真正战争的动力,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表面上看是气势恢宏,动不动车千乘、兵甲十万,但一场仗打完,结果往往是俘获车马百匹、盔甲若干副,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斩首行为。
但是,等到吴起创建魏武卒后,这套战争规则开始发生变化。当时,魏武卒最核心的关键,就在于吴起打破了军队里的人事制度。可能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行为没多了不起,但在吴起所处的时代,爵位世袭和奴隶制已经持续八百多年,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的魄力,是绝不敢高呼奴隶也可以和贵族平起平坐。
当然,吴起和魏国国君魏文侯也没有这样的魄力,所以他们只能在军队做局部改革,也就是魏国原来的军队体制不动,只是重新建立一支五万人的新军,成员都来自社会底层百姓。
吴起赋予这支军队三项权力:一是上阵杀敌不仅能够成为自由人,还可以拿地拿钱拿房子;二是因公致残有丰厚补偿;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获取军功后可当官封爵,走上人生巅峰。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吴起所创建的魏武卒,相当于是在旧时代(奴隶社会末)建立起的一支新时代(封建社会初)的军队。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魏武卒,和同时代各国的军队,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对于魏武卒来说,敌人头上的脑袋已经成为他们升官发财迎娶白富美的硬通货,那就是权力、荣誉和财富的象征,谁看了都心动,都会拼劲全力去获取;而此时其他各国的军队,从上至下还停留在春秋时期的打仗思维中,总而言之,打仗就是打群架,大家不过是来混资历和打酱油的。
在这种背景下,其他各国的军队自然无法和魏武卒相提并论,基本上是一战击溃,所以此后三十年,魏武卒南征北战横扫天下。至于后来魏武卒之所以落幕且无法再重建,虽然其选拨、训练、及维护成本太高有部分原因,但真正核心原因还是在于,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或多或少已主动或被动完成军事改革。
换句话说,大家都建立起一支属于封建社会的新式军队,虽然大家在选拨、训练、装备等方面的标准或许赶不上魏武卒,但从军队性质来说,大家已经没有任何本质差别,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也正式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魏武卒自然没有存在和重建的必要。因为,即便你特意整出这样一支军队出来,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战国时代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军队素养已经没有多大差距,这个时候大家比拼更多的是综合国力,也就是人、财、物。
这就好比外国军队最开始打清政府的军队时,那简直是所向披靡,但随着民国时代的到来,中国也建立起新式军队,虽然在装备等方面还是赶不上外国军队,但两支军队从本质上来说已经没有差别,也正因为如此,外国列强即便能够击败中国军队,但至少也得付出很大的代价,此时双方的战争更多是比拼综合国力,而不是靠某一支特殊军队获取胜利。
可以以少胜多;所需花费太大。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靠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赵,无往不利成为。成为战国时期首个称雄的国家。那么,魏武卒是支怎样的军队呢?
魏武卒最早起源不是吴起,而是李悝。战国初期,魏国非常弱小,君主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改革,魏国成为战国首个进行改革的国家。李悝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及其重要的意义,其中就包括创立的武卒制。提及魏武卒,很多人非常神往,在公元前405年,由吴起在魏国创建的五万人的精锐步兵,号称是古代特种部队,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的丰功伟业。魏武卒在阴晋之战中,大破五十万秦军, 斩首七万,夺取五百多里土地,直到商鞅变法才收复故土,当时说起魏武卒,诸侯谈之色变,魏武卒成为精锐的象征。
每名魏武卒待遇加装备的成本是笔不小的开支,魏国有魏武卒的是5万至7万。不同著作记载不同。巨大的军费恐怕只有魏国能负担。有种说法是鼎盛时魏武卒的数量达到惊人20多万,这种说法困可能包含有夸张的说法,按照当时的国力和人口,任何国家养20多万军队很吃了,更不用说魏武卒、。
魏国逐渐迈入进入魏惠王时代,魏惠王昏庸无能,好大喜功,内政外交均不行,四处树敌。败于齐、楚、秦等三国。魏武卒以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为主,由于指挥失误导致老兵战死。魏武卒是历史上的首支重步兵,它的战斗力被后世借鉴和魔方。但是因为君王的昏庸无能,再好的部队没有好的将领也无法发挥出战斗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就是这样的说法。
主要原因只有一个,成本,魏武卒是魏国鼎盛时期组建的精兵,随着魏国国力逐渐凋零,再也组建不起“价格昂贵”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在一代名将吴起的调教下威震战国的,虽然魏武卒的战斗力强悍,但是成本太高,先介绍一下组建魏武卒时的大背景和魏武卒的成本有多高。
三家分晋后,魏国实力受到极大削减,再加上魏国的地理位置很尴尬,处在四战之地。这些现实迫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早实行变法的国家。李悝变法后,魏国国力直线上升,成为战国时期最先强盛的国家。这时,魏国有了组建精兵的基础条件。
在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开始普及,冶炼技术是当时最尖端的科技。而韩国和魏国是战国时期的冶炼中心,这为魏国组建精兵提供了武器装备的条件。魏国的地理位置虽然是四战之地,但有弊就有利,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人口众多。这些条件为魏国组建精兵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人口。
当时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度时期。身强力壮的奴隶一旦被魏武卒选中,就会得到百亩田地,同时解除和奴隶主的依附关系,免除武卒一家的徭役和田宅税,还会得到很多物资,几乎一夜之间从奴隶变成有钱人,而且社会地位一飞冲天。这样的优厚待遇使得大量年轻人“报考”魏武卒,也让“录取”有了百里挑一的资本。所以,魏武卒的选拔极其严格。
入选武卒后,在战场上有了战功,不但自己有封赏,甚至能封爵,就连家属子女都会有重赏,这就使得每个武卒在战场上舍命杀敌,而且纪律性也很强。毕竟,钱花到位了。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每个武卒身披三层铠甲或防护服,远程武器为强弩,每人配发50支弩箭,中距离武器是长戈或长戟,近战武器为利剑,每人还要随身携带三天应急军粮。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绝对是武装到牙齿了。而且在这种负重下,每个武卒要有单日急行军一百里的能力,这也充分说明了魏武卒的身体素质十分强健。
每名魏武卒待遇加装备的成本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当时魏国拥有魏武卒的数量是5万至7万。《吕氏春秋·用民》记载5万,《尉缭子·制谈第三》记载7万。这笔数额巨大的军费恐怕当时也只有魏国能负担的起。还有一种说法是魏武卒鼎盛时期满员达到20余万,这种说法笔者不太赞同,因为按照当时诸侯国的国力和人口,任何一个国家能养20多万军队都很吃力了,更不用说20万成本极高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常规作战编制为“千人”,类似一个团。作战时根据战场需要,给每个将军分配若干“千人”。每个“千人”下辖两个“五百”,每个“五百”下辖五个“百将”,每个“百将”下辖两个“屯”(每屯50人),每个“屯”下辖五个“什”(每什10人),没“什”下辖两个“伍”(每伍5人)。也就是说,魏武卒的基础作战小组为5人。
魏武卒在训练期间,除了每天艰苦的常规训练和阵法训练外,吴起对每个武卒的单兵武艺也非常看重,高新聘请了很多武师指导每个武卒的武艺,类似于《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角色。关于魏武卒的战绩没有必要过多介绍,任何一位历史爱好者和军事爱好者对这支中国古代“特种部队”的战绩都十分熟悉。
总之,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精锐部队一旦消失,想要重新复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