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算不算李治捡到一个大便宜呢?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这段话至少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李治不争皇位,品德比李承乾、李泰好。二是李治会保护兄弟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有能力保护。
这显然是在表扬李治,认为他不只是是品德最好,而且能力也不差。传位给李治,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最佳选择。
李治比李泰和李承乾品德好在哪里呢?
第一,李治不争夺皇位,没有私心杂念。李承乾争夺过皇位,而且李承乾争位还是在当太子的时候,而且李承乾还是想发动政变把李世民赶下台。
李泰也争位。他仗着受李世民的宠爱,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拉拢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对李承乾构成威胁。在李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位后,他除了让自己集团的朝臣帮自己说好话外,还极力讨李世民的欢心。对李世民说,如果他得到皇位,将来一定会杀掉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泰这样说,既是表明自己对兄弟很和善,又避免李世民把皇位直接传给李治。可以说,李泰的机心十分深重。
第二,李治对父母很孝道。李承乾想把李世民赶下台,自然是不孝至极。李泰对李世民阳奉阴违,自然也是不孝的表现。而李治做了很多孝道的事,比如李世民出征时,他就担心得哭。比如李世民生了大毒疮,李治亲口去吸脓血。比如他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他哭得控制不住。在忠孝立国的古代社会,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李治对兄弟们很友善。与之相反的是,李承乾和李泰互相之间冷酷无情。在很早的时候,李世民就问过李治这个问题,李治就表明了他的态度。李世民最后高兴地表扬他说:“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为臣子,就是说他能处理好兄弟关系。
第四,李治没有恶习。李承乾养小白脸,李泰培养自己势力,都是恶习,李治没有。
再说能力。很多人觉得李治的能力很弱,但其实,李治的能力并不比李泰和李承乾差。在三个儿子中,李承乾小时候行事很正,长大后就偏了。李泰的能力无疑是最强的。不过李泰心术不正,能力强,反而成了他的弱点。而李治,李世民在立他为太子后,不管是让他参与国政,还是独立处理国政,都发现他非常出色,这也让李世民从此再没有犹豫过。所以,不能说李治的能力差。
事实上,李世民也没有看走眼。李治在上台当皇帝后,做了好几件漂亮的事情:一是萧规曹随,继续沿袭“贞观之治”好的政策,开创了“永徽之治”。二是调整了李世民一些不恰当的政策。比如“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三是处理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控制朝政的问题。四是扫除边患,把唐朝疆域变成整个唐朝时期的最大。五是实现了李世民的愿望,确实对兄弟们非常好。
所以,李世民选择李治,并非是无奈,而是最恰当的选择。
至于最后李治把朝政交给武则天来处理,其实也并没有错。因为武则天原本就是一个能力卓著的人。至于最后武则天因此夺了李治的江山,那是后话,而且也不是李世民和李治能够预料到的。
李世民传位给李治,
九子晋王李治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那么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事实证明,李治是一个比较平庸的人。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平庸,才造就了武则天,让武则天得以做大,篡夺李唐的江山,建立武周江山。
那么,既然唐高宗李治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而他的父亲李世民又以能够识人著称,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都是因为李世民的赏识,能够青史留名。可为什么李世民要把江山传给李治这样一个平庸的人呢?
为了培养李承乾,李世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为他找了十几位老师,而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正直的人,所以,如果李承乾犯了任何错误,他们都不会留情。李承乾受到了很多批评,开始反抗。后来,当李承乾养男宠的事情被暴露后,李世民对他很失望。这时,魏王李泰开始向王位伸出他的爪子。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因为他是诸侯中最有天赋的,所以李世民也最宠爱他。许多大臣听说李世民太喜欢魏王了,写了好几封信来劝诫他,但李世民并不这样认为,李世民放弃太子李承乾后,李泰看到了希望,试图让李世民把他变成太子。
李世民儿子虽多,但嫡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李治与李承乾一样,都是李泰的主要竞争对手,李承乾倒后,李治也就成为唯一靠前的竞争对手。李泰要顺手除掉李治是可以的理解的。
然而,李泰只是在李治面前放狠话,却没有以其他任何方式攻击李治,这实在不是宫廷斗争的样子。宫廷斗争中,放狠话,打草惊蛇是最愚蠢的事情,静心准备,一招杀敌才是主要方式。
在李世民传位名单中,是根本就没有李治这个人的。他选的一直是他的长子李承乾,他最喜爱的也一直是第四子李泰。但是李承乾和李泰斗来斗去,最终,李世民为了避免他死以后,这两兄弟互相残杀。因此决定,谁也不传位。既然谁也不传位,因此李治就渔翁得利了。
当然了,李世民还有其他的孩子,但是作为嫡子,也就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是唯一的一个。在嫡庶关系比较强烈的古代,选择嫡子都是君王们最重要的考量,所以李治也就成为了不二人选。
李世民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子女很多。他共有14个儿子,20个女儿。在古代时期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可以进入储君行列的实际上就是他与长孙皇后生的3个儿子,也就是所谓的嫡子。
他们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三个儿子中李治年龄最小,论宠爱程度他不如四哥李泰,论身份比不上大哥李承乾,怎么最后是他当上了皇帝呢?一切还得从李承乾谋反说起。
说起李承乾,光听名字,便是一个稳妥的即位之君。承乾,承乾,就是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武德二年出生,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一开始,太宗皇帝就把他当做储君培养,给他找的老师都是当世名贤,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早早就陪太子一起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开始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即使是这样, 唐太宗仍不愿废立太子,还将 魏征派给他做老师。虽然对老四李泰他也很喜欢,其实只是想变着法的激励一下太子,让他振作起来,只可惜李承乾以为自己的太子之位可能不保,于是做了蠢事。
贞观十七年,对于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大为伤心,召集群臣商量解决办法,群臣都不敢说话。李世民爱子心切,对于儿子谋反,他最后也仅仅将他贬为庶人,而那些从犯都被诛杀,一个不留。这时候,一直为太宗喜欢的魏王李泰开始向父亲撒娇,对皇位继承权发动了一轮又一轮攻势。没了太子,李世民也在考虑大唐该传到谁的手里?这时候李泰向父亲说,如果自己即位,百年之后会杀掉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弟弟李治即位,这一番话的险恶用心被朝臣长孙无忌、褚遂良无情的揭穿,李世民无奈,李治进入了他的视野。
他和长孙无忌讨论下一任继承人的时候,旧唐书中时这样记载的:
?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如果立李泰为国之储君,他的心狠手辣,肯定李治还有李承乾这两个爱子会保不住,李泰会杀了他们以绝后患。如果立李治为太子,李治性格软弱,而且宽厚仁慈,这样的话,魏王和废太子都可以保全。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承乾事件后的一个星期,李世民亲驾承天门,宣布李治成为第二任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很是英明的帝王,李世民死后由太子李治继位,这就使得很多人都疑惑李世民如此雄才大略,但是李治为人却有一些柔弱无能,为什么李世民会将皇位传给他呢?这是因为以下三点。
第一,李世民最看重的太子李承乾意图逼宫。李世民原本对太子李承乾是寄予厚望的,但随着李承前年纪渐长,李世民发现它才能有限,头脑中又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其实并不适合做储君,但是李世民也没有想要废了李承乾,只是李世民希望通过宠爱别的儿子而给太子带来压力,让太子能够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但是李承乾却误会了李世民的意思,认为李世民有心想要废掉自己,所以就联合一些人逼宫,失败后,李世民将李承乾贬为庶人。
第二,魏王李泰心狠手辣,让李世民忌惮。李承乾被贬之后,李世民也没有考虑李治,他非常喜欢魏王李泰,因此他想考察一下李泰是否可以做太子,但是考察之后,李世民发现李泰为人太过于心狠手辣,如果将他立为太子自己其他的儿子很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三,李治的柔弱无能恰恰是其最好的资本。前文说到李世民担心魏王即位后会对自己的其他孩子大开杀戒,但是李治本人柔弱又偏善良很宽容,如果他继位必然不会对李世民的其他孩子大开杀戒,因此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
可以说李世民最终选择李治做皇帝是经过慎重考量的,我们认为李治本人柔弱无能,但这恰恰是李世民最看重的地方,因为唯有这样,李世民的其他子嗣才能够保存性命,事实证明李世民最终选对了人,保存了自己的其他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