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承乾明明已经是太子了,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造反

以史为鉴 2023-06-15 16:40:05

李承乾明明已经是太子了,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造反

你真的了解李承乾谋反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后两个月便确立为继承人,其时年仅8岁。

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天资聪慧,深得太宗喜爱。虽有足疾,但“不废步履”。李世民对承乾也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培养,李承乾12岁时便令其于尚书省学习公务,“有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李渊驾崩时,李世民按制守孝期间,朝廷的政务都由李承乾处理,李承乾的处理政务能力也深得李世民的常识。从此李世民只要离开长安,就让李承乾监国,有意培养李承乾的能力 。

贞观十年后,长安城中有关太子李承乾的负面信息日益增多,都是一些“骑射畋游 ,酣歌戏玩”、“私幸太常乐童,与之同卧起”等等。一般认为,李承乾的这些变化,与李世民对另一皇子、魏王李泰的偏爱有关。从贞观十年起,李世民为李泰建造了一座文学馆,让李泰自己召学士一起研究,甚至因为李泰体胖,李世民还特许其“乘小舆至于朝所” 。魏王府每个月得到的财物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

种种迹象表明,此时在李世民心中,李承乾和李泰的地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李世民甚至说出“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 何得轻之”这样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话。《旧唐书》也说“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

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偏爱,对李承乾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和打击,给李承乾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终于在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17 年后,因谋反被废。李承乾的被废,可以说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

李世民的想法

东汉王朝瓦解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分裂动乱时期。在唐朝统一全国前的400多年里,分裂、割据是社会的主流。四百年中,各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更迭纷繁 ,它们如流星一般,在历史的天空短暂地划过。

唐朝统一全国后,人民对这个新生政权能走多远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唐朝统治者对“国祚长短”异常关注,多次组织大臣们进行讨论。大家都把周朝和汉朝当成国运长久的楷模,把秦 、隋当成反面的典型,时刻警示着唐朝统治者不要步其后尘。唐太宗“以史为鉴”的重要原因就是“每自惧危亡,不敢懈怠”。

唐太宗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大唐江山能代代相传。唐太宗常说:“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李世民再怎样天纵奇才,再怎么励精图治,他通过玄武门杀死兄弟、登上皇位的事实总是无法抹杀的,这件事对唐太宗心里的影响十分长远。唐太宗知道,如果想抹去这个阴影,唯有励精图治,使唐朝江山永固,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历史形象不被后人指责, 才能让那些古板的史学家在史书中说自己的好话。因此唐太宗努力地听从大臣们的谏议,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在这种心理下,魏征提出“行帝道则帝, 行王道则王”的政治理念 ,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鼓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王朝命运的不确定感,让李世民“抑情损欲,克己自励” ,向大臣们强调君臣要“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正是这种心态,让李世民和手下的大臣们共同造就了贞观盛世,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

但是唐太宗不是圣人 ,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保持完美,对任何人来说都相当困难。唐太宗在执政的后期段, 已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不再像贞观初期一样励精图治,也不再时刻保持对王朝命运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李世民对太子的期望

太子李承乾身上担负着李世民实现“国祚长久”的愿望,所以李世民对太子的成长十分重视 ,先后挑选了 李纲、杜正伦、房玄龄、魏征等贤臣对太子进行教导。李世民曾对房玄龄说:“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因此要求房玄龄对李承乾严格教育。李世民不想大唐基业倾覆在儿子手上,不想唐王朝步短命的秦 、隋后尘。在年轻的太子成长过程中,李世民对李承乾身上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比较缺乏耐心,有时处置得过分严厉,使李承乾时刻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旧唐书》记载 :“(李承乾)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 必言忠孝之道, 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高压下的李承乾害怕受到父亲的惩罚,只能对李世民采取极力掩饰、阳奉阴违的策略 。久而久之, 李承乾身上的不良习惯因为他的阳奉阴违,变得越来越难克服和改正,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

李承乾的师傅中,太子少师李纲与李承乾的关系最亲密。年迈的李纲有脚疾,李承乾每次都是把这位老师“引上殿 ,亲拜之,大见崇重 。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 、问寝视膳之方 , 理顺辞直 ,听者忘倦 。”李纲死后,李承乾大为悲痛,还为之立碑。但是后来那些东宫辅臣的风格与李纲大大不同,这些正直的师父们,基本都是在拿放大镜找太子的毛病,而且一个比一个态度强硬 :张玄素“叩阁请见, 极言切谏” ,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杜正伦“显谏无所避”,没有一个人显示出对太子的尊重。当然这些老师们都是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太子的教育不免过于严厉了。太子少傅张玄素劝谏李承乾的意见没有被接受时,张玄素居然在宫中击鼓大骂太子,恼羞成怒的李承乾“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 。太子师徒在宫中互相击鼓对骂,在历史上绝对不多见。

逆反的太子

这些老师父们的“狂轰滥炸”,终于使李承乾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李承乾多次出现了歇斯底里的病态。一方面是太子的师傅们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对太子无何止的进谏,而太子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来越不听话,终日耽于嬉戏。

面对年轻的太子,东宫师父们在为人师的责任感和师道尊严的驱使下,终于将善意的提醒,变成了激怒了太子的火药。张玄素甚至引起了李承乾的杀心。李承乾8 岁被立为太子,这些东宫师傅们从没给他留过情面 ,备受打击的李承乾只能在身边的家臣奴仆身上寻找情感 寄托。李承乾曾经说过:“一朝有天下 ,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 ,然后解发为突厥, 委身思摩 ,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李承乾这种在父亲和大臣面前标榜自己而信口开河的现象,说明他已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病态说谎者” 。

师父们的训斥,让他内心深处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自信, 但又极力想在别人面前展现一副令人满意的形象。李承乾甚至想象自己是突厥的可汗 ,与汉王李元昌“被毡甲,操竹,布陈大呼交战 ,击刺流血,以为娱乐。”这几近病态的癫狂表现 , 是李承乾幻想生活在一种狂放不羁的环境里,让自己内心得到释放, 舒缓现实中心理压力的具体表现 。

明君为何在太子问题上失分

让我们换个角度, 把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和唐太宗这四位皇帝确立皇位继承人的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便可以看到,这四位皇帝都将嫡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但是立的继承人都没能顺利继位。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把眼光放得再远一点。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但是,他们都无法逃脱太子难题这一魔咒。秦始皇发配了太子扶苏,汉武帝逼死了太子刘据,隋文帝囚禁了太子杨勇, 唐太宗废黜了太子承乾,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也是两立两废。尽管原因各异,但是皇权继承问题为什么连这些明君都处理不好?

皇权之争是世界上最惨烈的竞争,也是人性的竞争。所谓的李承乾谋反案,牵涉在内的李世民、魏征、长孙无忌、 房玄龄等等,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昏君奸臣,但悲剧依旧发生。历史上被废黜的太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父皇并不亲密,而是有着一定的心理距离,而这个心理距离又是和太子立储时间成正比的。扶苏也好,刘据也罢,都是和父亲心理距离很远,甚至很少有机会交流,李承乾也是一样。贞观十六年后,李世民几乎和太子谈过心,这造成的结果便是不断的互相猜忌:父亲认为儿子等接班等得不耐烦了,儿子则感到父亲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随时会换掉自己。

李承乾悲剧的反思

人性中因猜忌而产生的恐惧,破坏力是最大的。化解猜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沟通。李承乾从被确立为太子之后,他的人生应该是在比较压抑的氛围中度过的。这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唐太宗过高的期望值给他的压力。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知道这个太子的内心在想什么, 也没有人关注到年轻的、成长中的太子心里压力到底有多大。这些压力四百年分裂之后,初唐那个时代统治者身上的忧患意识在李承乾身上的集中呈现 。

不同的人对压力的承受力不同, 有的人能变压力为动力,有的人则在重压下精神崩溃。身经百战的李世民也许能变压力变成动力, 但他的儿子李承乾没有这么强的能力。这个可怜的太子,在各种压力下, 心理日益扭曲直至最后崩溃,做出所谓的造反的选择,也是符合逻辑的。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早早的就被封为了太子,开始李承乾其实是个品学兼优,而且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可随着长时间在太子位上年龄越来越大,史书上记载又患了足疾,一下子就从一个乖乖虎变成了一个叛逆男。这时候李世民也看出了李承乾的变化,就精挑细选了以魏征这类十几个说话不拐弯儿的直谏大臣教化李承乾,这十几个大臣就天天从李承乾身上挑毛病,而且言辞犀利批评像骂人一样从不打草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叛逆期的李承乾根本就起不到好的作用。


后来李承乾竟然喜欢上一个长相俊美,能歌善舞的男宠,还给这个男宠起了个名字叫称心。李世民知道这件事之后更是怒气冲冠,一气之下就把这个男宠杀掉了,李承乾是非常伤心的,从这里开始李承乾心里也就记恨上了李世民。


可能李承乾这时候也感觉自己事事都不让李世民看好了,而自己的弟弟李泰却还和以往一样深受李世民宠爱,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太子位是不是会受到动摇。李承乾甚至为了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还组织了一次暗杀李泰的行动,但不幸的是这次行动没有成功。后来李承乾就坐不住了,纠集侯君集等人策划逼宫李世民,但谁知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还没有行动就被李世民知晓了,但李世民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贬为平民流放。


李承乾可能看着他爸爸李世民逼宫他爷爷李渊成功,最后自己也想试试,可谁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成功,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呢?

作为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可是到了后来,他却和侯君集一同谋反作乱,按我们现在话所说,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李承乾没道理要反他老爸李世民,这怎么就反了呢?

李承乾

从客观上讲,李承乾谋反是被王权逼迫的。

李承乾为人愚讷,又不善于权变和谋略之术,但由于李侍民和长孙皇后的宠爱,他被推上了太子的位置,因此他成了自己的弟弟蜀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的对手,而他这两个弟弟又都比他聪明,比他会用心计,所以从个人而言,他从开始就不可能胜过弟弟们。

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确对他充满了期望,想通过后天教育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于是请来像张玄素这样的大儒来做他的老师。可是他还是处处落入弟弟们设给他的陷阱,多次以后,连父亲李世民也认为他确实不是做太子的料,因此疏远他,冷落他。

所有这些对李承乾打击太大,因此他想放弃,于是,终日不求上进,在自己家里样了一些男宠和武士,在家里玩胡戏取乐,这被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李世民有了废掉李承乾的想法。当然他知道后很害怕,原因是历史上的废太子下场都不好。

恰好这时候,李承乾的岳父,征西大将军侯君集因为征高昌时私吞财物,私纳胡女之罪被免了官赋闲在家,因此侯君集心怀怨望,李承乾在侯君集的各种带有恐吓性质的劝导下,终于动心要谋反。从一个模范太子变成了行为怪癖的谋反者,父子俩的原因是分不开的,李世民对其过于的苛刻,导致李承乾对自己不自信;李承乾也生性多疑,大逆不道最终走向了灭亡都是咎由自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0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