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韩愈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代,唐诗宋词是文化艺术宝库的明珠,伟大杰出的文人更是如同井喷般爆发。明朝人将这时期的八位文人,合称“唐宋八大家”,这可谓是顶尖的赞誉。要知道,从唐到宋也就八百年历史,相当于100年评一人,难度远胜过诺贝尔文学奖。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具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的韩愈,尽管苏轼的名气更大,但他排在第一,似乎也无可争议。然而,流芳百世的韩愈,成名之路却异常艰辛。
学而优则仕,换句话来说,要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扬名立万。否则,就只能做一个落第秀才,地位大大下降。韩愈的科举之路相当坎坷,连续考了三次,才中进士,这与那些一举中第的天才选手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而且,当时进士不能直接当官,必须要通过朝廷的选官考试,这一下韩愈又考了三次。
直到29岁,他才当上微末小吏,35岁时终于上调京城。此时,他结交了同时入京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此二人更年轻,少年得志,才气逼人,他们结为好友,互相唱和,关系十分融洽。韩愈特意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的长诗中提到:
同官尽才俊,偏善刘与柳。
可见,当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的关系有多么好。可是,就是在这两句诗之后,他却偏偏加上了另外四句,让这段友谊蒙上了阴影: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这是什么意思,它说的是韩愈认为自己现在遭遇了人生的困境,可能是因为有人将他对朝政的言论泄露出去了。他没有实锤证据,但他却怀疑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所为,他二人肯定有问题。
原来,在贞元十九年时,韩愈担任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就是检举官员,向皇帝提意见,正好对韩愈的胃口。我们知道,晚年的韩愈尚且为唐宪宗迎佛骨劳民伤财还上谏,差点掉了脑袋,年轻的时候他是何等意气风发,嫉恶如仇。
当时,他发现长安地区发生旱灾,颗粒无收,然而官府却照常收税,闹得民怨沸腾,所以向唐德宗进献了《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可是,这就得罪了管理长安的京兆尹李实。李实倒打一耙,在皇帝面前反诬韩愈,将他贬到连州阳山县令。阳山县在今天的广东省清远市,与京城相隔千里,这是韩愈在政治上第一次重大打击。
环海沉浮,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唐德宗驾崩,李实被贬,韩愈也没有得到回京的命令,只不过是改在江陵为官。他发现不对劲,所以写了上面所提到的《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这三学士分别是王涯、李建、李程,也是不得意之人。
韩愈认为,当年他与李实交恶,柳宗元和刘禹锡就没有站在他这一边。原因很简单,柳宗元担任过渭南主簿,刘禹锡做过蓝田县尉,两人当时都归京兆尹李实所辖,所以自然偏袒老上级。韩愈怀疑就是这二人将背后捣鬼,将他对朝廷的不满告诉李实,这样才会被李实精准打击,贬至天涯海角。
更重要的是,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信任王叔文,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改革派的主力干将,他们却不带韩愈一起玩。即便是改革派力量单薄,却没有拉拢韩愈,将他调入京城,这种态度当然让韩愈更为怀疑。
所以,后来韩愈对永贞革新的评价很低。而且朝廷变化很快,唐宪宗继位后,就将新法废除,“二王八司马”都被贬出长安,其中就包括了柳宗元和刘禹锡。韩愈这才迎来了出头之日,他被召回长安,担任国子博士。
此后,虽然韩愈表面上既往不咎,并与柳宗元继续推动了“古文运动”。但是,他却在心里对二人极度冷淡。即便刘禹锡漂泊为官那么多年,却始终没有伸出援手,可见成见非常深。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1.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佳话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2.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有哪些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 司马。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 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3. 有描写柳宗元和刘禹锡友情的优美文段吗 文人之间的莫逆之交---刘禹锡与柳宗元间的真挚友情 每当我们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莫逆之交兄弟――刘禹锡。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算不上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历代评论甚高。 《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由此可见,其诗文之影响足以了得。 于此,我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
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于公元772年出生一官宦人家,字梦得,洛阳人氏,祖籍为中山(即河北定县)。据资料考证,他是匈奴族的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刘禹锡自幼好学且博闻强志,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相知而成莫逆之交。 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捉弄还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
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我们知道,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已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颓废的朝廷,到处是宦官专权、冗员沉积、官府横征、藩镇割据,百姓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为了救生民于水火,在王叔文、王伾的支持下,于永贞元年(805年)进行了一场气势浩大的变革运动――这就是历史常言的"永贞革新"。 但是,由于革新触及到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于是,遭到强烈抵击,半年后,革新失败,王叔文、王伾被逼身亡,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被远远地逐出了长安,离开了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用武之地。
命途多舛,厄运接踵而来,他们还在行进途中,朝廷又传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从官爵显赫的红人滑变成了新政的阶下囚,成了名符其实的闲人。对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坎坷的仕途,使刘禹锡与柳宗元年轻时的那种"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破灭时,不约而同的将自己的精力与志趣转移到了文学与哲学上来,认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
于是,他两这对政治上的失意文人,并没有因政治的沉沦而寮倒下去,却是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文坛上撑起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情义之深,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能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二人的确是肝胆相照,亲如兄弟。 其实,我们检点《柳宗元文集》时,也可从其相互间的题赠得到印证,柳宗元题赠刘禹锡的诗文达10篇之多,是柳文中题赠最多的。
其最具凄凉之意的要算他俩于衡阳分路时的情景。两人依依不舍,但又不能不别,只好题诗相赠,以寄心中情思。
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
"(《重别梦得》)"同时天涯沦落人",此时的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的悲苦,而在其酬《答》中却是对柳宗元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这何尝不是血的文字? 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然后再由湘入漓,最后到达柳州,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凭窗了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 来柳州任刺史,已不再是一个闲职,而是一级行政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己的某些政治主张,于是,柳宗元大兴教化、释放婢奴、发展生产。
4. 求以下文言文翻译 并根据这篇短文用一句话评价柳宗元 以下为原文翻译——
宪宗初年,皇帝诏柳宗元,刘禹锡到京城。到达后,任命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以刘禹锡要侍奉亲人为理由,并认为播州地方最为险恶,请愿以柳州互换。皇帝不允许。宰相对皇上说:“(刘)禹锡上有双亲(尚待抚养)。”皇帝说:“让他到贫瘠荒远的州郡上任,与他母亲在世有什么关系?”裴晋公进言说:“陛下方要服侍太后,不合适说这些话。”皇帝面有愧色。
全手工翻译,绝无抄袭。我刚高三毕业,不知道老了没 - - . 那句:“陛下方侍太后”中的“方”忘记了,还望谅解。
差点忘了一句话评价。 单就这段看来,表现出柳宗元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5. 求 文言文 柳宗元遭贬 翻译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
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
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
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
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
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 D.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图:图谋,商量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男女质钱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B.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宗元谓所亲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蕴骚人之郁悼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既为朋友着想又能体恤百姓的一项( ) ①禹锡有母年高②凡经其门,必为名士③当时流辈咸推之④蕴骚人之郁悼⑤仍出私钱赎之⑥请以柳州授禹锡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他得知朋友要被贬远行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3分) ⑵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3分)6. C (用事指掌权。)
7. A 都是“用”的意思。(B代词。
他的/代词。他们C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虚词。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D助词。
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8. A9. B“会居位不久”的不是皇上,而是王叔文。
10.(1)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3分) (2)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3分)11.(1)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2分。
两个要点中 , 一个要点 1 分 ) (2)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4分。
三个要点中学生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 , 答两点即可得 4分)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孟轲受业于子思》译文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阅读答案试题祖冲之《述异记|山魈》译文《明史·廖永忠传》译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译文《宋人轶事汇编|周恭帝幼冲》译文《后汉书?吴佑传》译文《聊斋志异|王子安》译文(宋)苏轼《答李端叔书》译文《新唐书|王琚传》译文韩愈《祭田横墓文》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译文《旧唐书|温彦博传》译文明·谢黄《后鉴录》译文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译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