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大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比较著名的炮有三种:佛朗机,虎蹲炮,红夷大炮前面两种我没查到资料,但是红夷大炮射程可以达到2公里,多的4公里那么前两者应该在1000m以内。炮弹是实心弹,可以杀伤步兵,击穿城墙。对步兵杀伤力基本是毁灭性,挨上一发就不成人形喽,但是实心弹一次只能打少数密集的敌军。所以有时炮手会装填碎瓦片,铁片,杀伤力会小点,但是可以大片杀伤敌人。开花弹可能有,但是应该很少。
佛朗机:明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称谓。本是近代以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东方民族泛指欧洲人所用的名称。印度斯坦语作Farangi﹐波斯语作 Firangi﹐均为法兰克(Frank)一词的误读。法兰克是6世纪征服法兰西地方的一个日耳曼族部落集团。伊斯兰教徒同他们早有接触﹐故後世称欧洲人 ﹐同时也称西方的基督教徒为佛朗机。中国人称葡萄牙为佛朗机则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传来的。
至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郎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佛郎机者,国名也。正德末,其国舶至广东。白沙巡检何儒得其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驾以蜈蚣船,所击辄糜碎。二十五年,总督军务翁万达奏所造火器。兵部试之,言:“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捧雷飞,俱便用。母子火兽、布地雷炮,止可夜劫营。”御史张铎亦进十眼铜炮,大弹发及七百步,小弹百步;四眼铁枪,弹四百步。诏工部造
虎蹲炮:戚家军装备的火炮。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
虎蹲炮威力不大,类似今天的迫击炮,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不远(500米),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基层部队而与今天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在引进该类火炮后不久,明朝就仿制成功。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明朝本国拥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明朝时期的火器和西方相比如何呢? 明朝军队装备有大量火器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影视剧在拍摄明朝军队作战时,对于火器的大量运用也有诸多展现,那么明朝的火器在当时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叙说一下。
明朝军备鼎盛时期,火器水平略高于西方。为什么说“略”高呢?唐朝末年,火药最先被用于军事用途,到宋朝时,制造出世界最早的管形射击武器(火器的雏形),而西方国家直到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时。
才通过阿拉伯人接触到火药和火器,并制造出了“火门枪”(直筒形状,里面放火药弹丸,尾部有一个横向贯穿内外的圆孔用来安装引线),133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进攻法国时,就率先装备了这种火器。
所以,最先发明火药火器的中国,在14世纪末也就是明朝建立之初时,火器水平是领先于世界的,但这个领先时间很短。明初对火器并不重视,如《明实录》记载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规定:“每一百户,铳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枪手四十名。”使用火器的铳手只占十分之一。
直到朱棣成立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火器才出现规模化使用,到成化年间,明朝军队的火器配备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虽然明朝对火器逐渐重视,但因为日久生平,火器的更新换代基本停滞,反观西方,因为战乱不断,资产阶级为了能够击穿骑士的铠甲和古老的城堡,火器就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15世纪以后,西方的火器水平已经超过了明朝。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522年,明军在广东沿海缴获了两艘葡萄牙船只,从上面发现了“火绳枪”,1548年抗倭时,又意外缴获倭寇使用的仿制和改良于西方的“火绳枪”,戚继光等人认为,日本人的火器比葡萄牙人的更加精良,所以建议大量仿制。
由于这种火器能够精确地射击到天空的小鸟,所以被命名为“鸟铳”。而戚继光部队鸟铳装备比例达到了50%-60%左右。虽然火器装备比例提升了,但却也凸显了明朝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主要依靠仿制,缺少自主研发。
除了火枪意外,明朝还购买和仿制了佛朗机炮、红夷大炮等西方火炮。也就是说,明朝火器自主生产能力虽然已经停滞,但靠着仿制和购买,还是基本能够与西方持平的。崇祯皇帝曾重新开始研发自主火器,明朝末年,在徐光启主张下,崇祯皇帝在登莱设置了火器研发基地,聘请了葡萄牙火器专家教学,除了继续防止西方火器外。
明朝还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出迅雷铳、连子铳(早期连发枪)、翼虎铳,但可惜,因为孔有德突然叛变攻打登莱城,明末刚有起色的火器科技成果被全部带到了后金。
清军入关以后,自认为“弓马定天下”,对明末刚有追赶西方火气水平的步伐并没有继续跟上,反而故步自封,让中国彻底失去了重新追赶和超越世界的最后一丝机会,明朝自主研发的火器有哪些?除了上面提到的迅雷铳、连子铳、翼虎铳,还有地雷、水雷、混江雷、集束火箭、万人敌、火箭等等,种类繁多。
天启六年,发生一件明朝上下欢心鼓舞的大事,明军大将袁崇焕,在宁远大破后金军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大捷,这是明军继镇江大捷后又一次大胜后金军,后金主帅努尔哈赤负伤败退。明朝“朝野欢呼,士庶空巷相庆”。不可一世的后金军为什么在宁远惨败呢?明军的一种守城武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红衣大炮。袁崇焕在宁远战役中制定了“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作战策略,在城墙上布置了11门红衣大炮,就是这11门大炮,让后金军损失惨重,帮助明军抵挡住了后金的进攻,成功的保住了宁远城,并重伤了努尔哈赤。
(火炮攻城效果图)那么,红衣大炮究竟是何来历呢?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清朝时,因清政府忌讳,所以后来改称为红衣大炮。明朝的红衣大炮最先来自于荷兰。万历48年,荷兰海船在广东近海沉没,明朝政府随即组织专人打捞,经过数月的努力,一共打捞上来近40门大炮。工匠们认真研究了打捞上来的大炮后,改进了铸炮技术,利用铜和铁的不同熔点,采用铁芯铜体铸造法,造出了新型大炮。这种大炮相比于荷兰沉船上的大炮,重量更轻,管壁较薄,能容纳更大的炮弹。经过明朝的一系列改良,提高了大炮的射程和精准度,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大炮更加经久耐用。
(“红衣将军”炮)天启年间,明朝开始大规模地制造这种经过改良的大炮,前后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有几门就被带到了宁远的城墙上。后来,又从澳门购入了一些大炮,到宁远大战之前,明军能使用的大炮接近40门。红夷大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在对阵步兵和骑兵作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据史载,宁远大战开始的前几天,袁崇焕依靠艰固的城防工事,阻挡了后金的数轮强攻。后金骑兵攻至城下时,明军箭如雨下,后金军只能撤退,经过数次冲锋,双方互有伤亡。努尔哈赤急于拿下宁远城,企图速战速决,不断地向宁远城下增兵,士兵越来越多,蜂拥而至,大都集中在城下。
(惨烈的炮击效果图)这时,袁崇焕下令,炮击后金军,城上11门红夷大炮齐射,“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战斗过程中,袁崇焕发现大炮有射击死角,他及时调整了红夷大炮的部署位置,除了着重强化正面的火力外,“门角两台攒对横击”,解决了大炮的射击死角,给予了后金军极大的杀伤。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明军倚仗红夷大炮的威力,重创了后金的骑兵,金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但努尔哈赤仍不打算放弃,强令继续攻城,后金士兵惧怕火炮的威力,只能在火炮的射程之外犹豫不前。即使金军将领持刀斩杀临阵逃脱之人,士兵也不敢进攻。努尔哈赤无奈,只得鸣金收兵。下令后退10里扎营修整。《明史》中对红夷大炮在这场战斗中的威力,有这样的记述:“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来,明末文学家张岱有更加夸张的记述:“一炮糜烂数十里”。不过,这是不真实的,当时红夷大炮的射程是无法达到数十里的。
(现存明朝大炮)守城军民目睹了红衣大炮的威力后,不由感慨:“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后金军经过了宁远大败,吸取了教训。在后来和明军的战斗中,充分发挥骑兵来去如风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明军大炮的射击点,乘明军大炮装填弹药之机,蜂拥而至。这样,明军的大炮还没打响,就被金军骑兵抢夺,成了金军的战利品。金军利用缴获的红夷大炮,结合骑兵的优势,在其后对明朝的战斗中,攻破了明军很多城池,明军用大炮守城的优势不复存在。皇太极率领清军在攻破大顺李自成的潼关天险时,红夷大炮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代身管火炮
身管火炮指的是大、中口径的火铳,这种火铳是现代火炮的前身。早在洪武年间,明军就使用了身管火炮,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洪武五年(1372年)大碗口铳和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三尊洪武十年(1377年)铁炮就是证据。不过身管火炮飞速发展是在明代后期,在日趋严峻的军事形势下,明军不但在旧有基础上创新火炮,还引进并仿制了西方火炮。
虎蹲炮,虎蹲炮因形如一只蹲在地上的猛虎而得名,是戚继光创制的一种野战炮。它以曲射为主,比佛郎机铳更轻,便于携带,机动性极强,适于在山林等有碍大炮机动的地区战斗,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常用的火器。虎蹲炮是一种熟铁炮。它以一个炮管作为主体,管长2尺(约64厘米),口径2寸(约6.4厘米)有余,重36斤(约21千克),炮管上有数道铁箍以加固炮管。
炮管前方安装有一个圆形箍,箍上伸出两只铁爪稳扎在地上,尾部同样有一个圆形箍,箍上伸出两只铁爪。这样一来,后坐力大量作用于地面,解除了后坐力对炮手的威胁。虎蹲炮发射群子弹,对集中的目标有较大的杀伤力,为野战利器。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带倭患猖獗,戚继光在与倭寇作战的过程中,发现鸟铳与佛郎机铳在使用时并不如意,于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旧有形制上创造出了虎蹲炮。
红夷炮明代人称荷兰人为“红夷”,于是许多人误以为红夷炮为荷兰所造。事实上,明朝将所有从西方传来的长身管前装式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炮”。明朝朝廷首次引进红夷炮是在泰昌元年(1620 年),徐光启派人从澳门辗转,购得4 门红夷炮。
到天启六年(1626 年),明朝朝廷先后采购了30 门成品炮。其中有2门采购于天启二年(1622 年)的红夷炮长期留在北京旧城垣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它们炮身铁铸,前细后丰,管壁较厚,口径12.5 厘米,全长 3 米,带有准星、照门。
中部有耳轴,可架设在炮车上调整射击角度和射击范围,尾部收敛有球形凸起。炮身还铸有盾形徽章和后加的刻款“天启二年总督两广军门胡,题解红夷铁铳二十二门”,左下方另有编号,一为“第六门”,一为“第十四门”。徽章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徽记,所以天启二年采购的这22门红夷炮应是英国铸造的。
红夷炮身管长、口径大、装弹多、射程远,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因此一传入中国,便受到明朝朝廷的重视,数年之内仿制千余门,成为明末最主要的重型火器,广泛用于野战、攻守城战和海战。但明朝的火炮优势并未保持多久,后金很快仿造了红夷炮,并将其改名为“红衣炮”。
红夷炮这门红夷炮炮口小,后膛大,口沿和尾部均铸有加强箍,炮耳上下铸有两圈加强箍,炮身铸有竖排铭文“崇祯六年(1633年),岭西道左布政王,总督两广军门熊,督造官万文浩、何吾嶷、张尚文”。它在明与后金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公神铳叶公神铳为叶梦熊所造叶梦熊乃是明代冷锻造炮第一人他所创的神铳就属于冷锻炮。此炮由无敌大将军炮的子铳加长改造而成,造价不过10余两,因此叶梦熊刚制造成功便上报朝廷要求大量制造。明朝朝廷很快颁旨同意。
叶梦熊造出的第一批神铳,长6尺重不过250斤炮身可能已经锻打成钢其一次投射的弹药量十分惊人,神铳议描述:“大铅弹七斤为公,弹次者三斤为子弹,又次者一斤为孙弹,三钱二钱者二百为群孙弹,名之曰公领孙,尚以铁磁片用班毛毒药煮过者佐之,共重二十斤。”
经过叶梦熊的改造,神铳采用“公领孙”一炮多弹的散弹发射模式,公弹可摧毁主要目标,孙弹可制造大范围伤害,非常适合进行野战和攻城。
在成功的基础上,叶公神铳出现了更多的型号,《武备志》记载,叶公神铳有天、地、玄三种规格。天字号神铳重280斤(约167千克),长3尺5寸(约112厘米);地字号神铳重200斤(约119千克),长3尺2寸(约102厘米);玄字号神铳重150斤(约89千克),长3尺1寸(约99厘米)。
每炮有三轮炮车一辆,前有两轮,轮高2尺5寸(约80厘米),后有一轮,轮高1尺3寸(约42厘米)。炮车前高后低,火炮装上后炮口昂起。
雷州府明军装备的神铳长度在3尺5寸左右,重350斤(约208千克),一般一队明军(50人)装备一门。此外,《登坛必究》中还记载了一种,大神铳,长度在4尺5寸(约144厘米)左右,重1000斤(约595千克),有9道,铁箍。
明代军事家叶梦熊所造, 收录于《武备志》。叶梦熊(1531 ~ 1597年),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曾参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在改进武备上非常有才能。叶公神铳诞生后,被朝廷大量制造,用于九边拒虏,仅在万历二十一年就造了1000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周瑜死后后代怎么样了周瑜有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