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清朝倭患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比起从元朝中后期起,中日双方“你抢我抓”三个多世纪的“倭患”,特别是比起明朝嘉靖年间持续四十年,战火波及整个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倭患”这事儿却是很消停。虽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几位港台“不老男神”“不老女神”主演的“戏说”题材清宫剧里,也充斥着大清皇帝手撕日本倭寇的热血剧情,但放在真实历史里,这事儿真没机会——海那边的日本,“老实”了二百多年。
当然,这“老实”也不是无缘无故,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国情的变化。
清代年间的日本,既不是元明年间那个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也不是丰臣秀吉时代的那只梦想“迁都宁波”的猖狂野兽。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后,出于稳定自家权位的考虑,对外厉行“锁国”政策:除了长崎之外,日本对外的港口全数关闭,日本船只不许出海贸易,更不许擅自与海外往来,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只有中国荷兰等少数国家的船只,可以在长崎进行贸易,却要遭到严密的监视。
出个国都要死刑?如此严密监控的锁国体制,也恰恰铲掉了倭寇作乱的土壤。元明年间倭寇们肆意驾船“觅食”,想打劫就打劫的“好日子”,从根儿上就没了。
但拼命锁国的日本,与对岸大清王朝之间,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却也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这就是当时“中日和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双方无比重要的“洋铜贸易”。
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国家进入了长久和平,但一件大事,却关乎着国家稳定:铜钱。要发行铜钱,就需要大量的铜,清王朝的产铜地,却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产量有限不说,运输更十分困难,运不出铜是常事。可这事儿每年稍耽误一会儿,极有可能就是要命的“钱荒”。还好,日本有!
与地大物博却缺铜的大清不同,日本岛虽说穷得叮当响,日用品要啥没啥,可就是金银铜等贵金属产量丰富,可以说“穷得只剩下钱”。而且虽说锁了国,但对中国的各种货物,日本社会需求量也极大。那怎么办?拿铜换吧。
所以,自1683年,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南明政权,中日双方也就心照不宣,开始了长达一半个世纪的“洋铜贸易”。每年大批中国船只从宁波广州等港口出海,满载着生丝等货物直奔日本,换取大量优质铜。值得一提的是,虽说“康乾盛世”时代,大清朝对海外贸易高度紧张,乾隆年间更只留了一个通商口岸。但对“换日本铜”的买卖,清王朝却是政策宽松,只要是去日本换铜,中国商船甚至可以不管相关禁令,带去大批重要宝货。
对这项关乎国家财政稳定的买卖,清王朝的态度,比起其他外贸政策来,实在太开明。
这开明的态度,也造就了一段后世几乎遗忘,当时却红红火火的中日贸易盛况。康乾年间,清朝每年开赴日本的商船,常在百艘以上,每年登陆日本岛的中国商民,一度多达近万人。从1683年至1840年,中国商船累计从日本赚走了三点八亿斤铜。对于双方来说,这都是一笔持久双赢的生意。
既然是双赢,中日双方当然也就尽力维持,和平,也就不难。
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却是,号称“漠视海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年代里,却曾拥有一支威震东亚海洋的海上力量。
康熙年间时,出于与东南“南明小朝廷”作战的需要,“弓马骑射”起家的清王朝,也一度高度重视海军建设。1683年中日开始“洋铜贸易”起,当时的清王朝,海军正如日中天,主力战舰“鸟船”长五十米以上,装备大型火炮三十门以上,即使比起亚洲海面上赫赫有名的荷兰战舰,继承明代造船技术的大清鸟船,当时也足能“单挑”。而这样的凶悍的炮船,在当时的清军水师里,有六十艘之多。
如此凶悍的战舰,不但在战场上实打实打出威风,而且在康熙年间时,还曾作为“封舟”,每隔几年就去册封琉球,等于是在日本海面上亮个相,威慑力十分强。这样强大的海上力量,周边哪家“邻居”,又敢轻易造次?
可最让人叹息的,也正是这事儿。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这曾经强大的“鸟船”,也大多被清王朝废弃,几乎是拆的拆扔的扔。到了乾隆年间时,清军最“巨无霸”的战舰,竟只有十一丈长。随着一批手工业图书在大清被禁毁,清军水师的造船造炮技术,也是大踏步倒退。
也恰恰是在乾隆晚年时,别看大清没有闹“倭患”,越南海盗却后来居上了。当时装备有“大师船”的越南海盗团伙,其战舰往往比清军战舰大三四倍,号称“船大而高,炮多而壮”。凭着这强大实力,从乾隆晚年到嘉庆年间,每到春夏季节,来自越南的海盗船就会组团杀来,在广东至浙江的海面上大肆烧杀抢掠,气的乾隆嘉庆两父子,多次抛下严旨,恨不得将这伙贼匪赶尽杀绝。
但到了战场上呢?由于人家船大炮多,清军的沿海水师,每次都是能躲就躲。以至于稍有点钱的沿海商民,都得自发配备船炮,靠自家力量和海盗死磕。每次海盗来了,清军的“正规军”水师,基本都是“登桅望”,能看热闹就看热闹。如果不是嘉庆五年,越南海盗船在海面上遭遇飓风打击,外加越南国内形势变化,其国王主动铲除海盗势力,这曾叫清军躲猫猫的海盗,不知还会折腾大清多久。
可是,自家海军不给力,就算没有倭寇,就算靠运气熬走了越南海盗,待到鸦片战争打响,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那依然还是叫天天不灵。被轰开国门的清王朝,随后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深坑,更在十九世纪末的甲午战争里,被昔日的“贸易伙伴”日本踩在脚下。
所以说,对方国情的变化,共同的贸易经济利益,固然是和平的必要条件,但自强,才是根本。没有“倭寇”的大清朝,终为漠视海权,付出了太多沉重的代价。
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关于清朝的灭亡,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清朝后期的皇帝们和那位臭名昭著的慈禧,虽然清朝的灭亡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真正的问题却是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初见端倪。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清朝会亡的结局就是从朱元璋这里开始的,明初洪武年间的时候,朱元璋想通过极权来统治整个中国,但朱元璋遇到了阻力,这个阻力来自朱元璋畏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还有残存势力的元顺帝,一个是日本浪人。
关于元顺帝残余势力对明朝边境的骚扰,朱元璋派了自己九个儿子封王驻守,日本人这边由于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完全统一,而此时的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明朝想消灭日本可能有点吃力,但想消灭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根据我们中国国土的位置来看,朱元璋是不可能会去消灭日本的,因为,对朱元璋来说这非常不值得的,首先,不管是明朝还是现在,我们中国都有许多邻国,朱元璋要是想把这些邻国都吞并估计要废很长时间,而且,朱元璋的天下刚打来没多久,本来一场战争就生灵涂炭,再多打几次,天下百姓估计得骂死朱元璋了。朱元璋还是想休养生息,稳定国内政治为主。
其次,根据隋朝、唐朝、元朝这三个朝代攻打日本的历史经验来看,基本上是胜多负少,如果举全国之力去讨伐日本,第一要考虑海军的问题,不然这仗可没法打,但明朝没有海军,朱元璋也没培养专门攻打外敌的海军,这是最吃亏的地方。第二点,对当时的明朝来说,费那么大人力、物力去讨伐一个岛国有点不值得,第三,吞并当时的日本对明朝来说价值不大。
除了日本这个邻国,我们中国的邻国蛮多的,从朱元璋的“十五不征之国”就可以看出,这十五个不征之国基本上就是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朱元璋这条政策的确是轻松了整个明朝。
实际上却后患无穷,这点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札记中就有说道,明朝虽然军队和武器装备精良,征服他国轻而易举,但明朝人的世界观狭义,认为明朝就是整个世界,对明朝以外的事物缺乏认知。
既然,明朝不打日本了,朱元璋决定派使臣去日本谈判,但问题是朱元璋的使臣谈判错了对象,明朝对日本国内的情势不了解,以为南朝的政治领袖怀良亲王是日本的统治者,其实,在当时的日本,除了南朝还有北朝,北朝的领袖是源义满。
南、北两朝对明朝的态度不一,北朝想跟明朝做生意,换取经济利益,好充实北朝的财政,而南朝却以支持倭寇的方式来威胁明朝,禁止和北朝有来往,由于明朝不清楚日本的形式,后来,等明朝反应过来的时候,明朝已经被日本人耍了。
最后,明朝决定闭关锁国,学过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一政策的害处到底有多大,但明朝就这么干了,至于倭患的事则是日本南北朝统一后,日本向明朝进贡,才是倭患问题有所缓和。
熟悉 历史 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时期经常会有海盗倭寇骚扰,并且屡禁不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倭寇只出现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间,唐朝时期就不说了,天朝上国都来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国的情况下,沿海地区都没有出现倭寇。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说起。
话说当时的中国与海外各国,维持着一种传统的朝贡体制。明朝皇帝以“中央之国”的心态,把周边国家都当做自己的藩属国,构成一种藩属国向宗主国朝贡的关系。但在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大内氏和细川氏两大集团,在宁波发生“争贡”事件,使朝贡贸易出现危机。这件事给明朝内部主张恢复海禁的官僚一个契机,上书皇帝祸根是由朝贡贸易引起的,礼部没有权衡利弊得失,便贸然关闭了宁波的市舶司,停止了日本的朝贡贸易。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日本对中国商品需求量很大,从丝绸棉布到药材瓷器等等,如此巨大的市场和利润,对商人的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嘉靖皇帝封锁了市舶司,禁止沿海地区的人与海外通商。官方的合法贸易渠道被堵塞,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难以得到满足。而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一直以来都是和海外做生意,突然封锁了海岸港口,那他们吃什么呢?于是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土豪,与海外勾结挟制官府,大张旗鼓的进行海上走私贸易,最后海盗与沿海贫民也介入走私队伍,由于他们与日本商人的贸易是违法的。在遭到官府的取缔时,采用武装对抗,被人们称为“倭患”。
也就是说倭寇的主要成员,并不是电视剧中所看到的日本海盗,绝大部分都是闽浙沿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倭寇的最高领导者 王直,其实是徽商出身,长期从事对日本的贸易,在嘉靖皇帝下令海禁之后,便逃往日本,进行大规模的走私贸易活动,而这群队伍中的那些真“倭寇”,大多是受王直接团雇佣,王直曾向大明政府提出开通港市的要求,但在平倭总督胡宗宪的策划下,生擒了这个倭寇王,于嘉靖三十八年,在杭州官港闹市 将其斩首示众,王直的死,并没有消除倭患,反而激起了他部下的极大怨恨和疯狂报复,虽然有戚继光将军用高明的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但这本身是一个政治问题,仅凭借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直到1567年 隆庆皇帝上位,取消海禁 允许人民下海贸易,所谓的“倭患”也就逐渐平息了,至于清朝没有倭患,并不是清朝统治者有多好,其实清政府对海禁的严厉不下于明朝,之所以没有倭寇,是因为日本当时战国时代刚结束,德川幕府也锁国,所以清朝才没有倭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周瑜死后后代怎么样了周瑜有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