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去病和李广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汉朝对匈奴的战争,算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对草原民族进行深入打击,李广之前还是以防守为主,突然的思路转变,对于李广这样打了一辈子防守战的将领来说,肯定是不适应的,一军之将如果战术思维跟不上战略转向,轻则是浪费资源,徒劳无功,重则全军覆没。
而马邑之谋后,刘彻就看穿了这一点,后来大胆启用卫青,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汉朝,根本没有一个老将能够适应新战略,并制定出相应的战术,卫青的胜利,给了刘彻信心,而后也就没李广什么事了,他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需要牵制防守,他就去哪里。匈奴虽然依水草而居,但水草不是成片的,一般随着河流、小溪延伸,几十万人和牲畜分布在很大范围内。
可能当时在几十里内并没有多少人,加上斥候侦察,等你发现敌人踪迹时,匈奴不是分散逃窜,就是集中起来袭击你的薄弱部分。不是找不到匈奴,而是找不到主力,很可能费劲追赶几天,就几百人的小队伍。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匈奴王帐,一般都是巨辇大旗作引导,这个光凭向导也没用,还需要一些运气。内地去的人对草原可能没有什么概念,天高草低没有任何参照物,双方相距几十里相向路过可能都碰不到,净瞎转圈了。
而能力界定一个人的眼界,蒙恬,李牧能戍边用步兵大破匈奴,李广戍边几十年连匈奴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性都搞不明白,连靠谱的斥候都训练不出来只能说明能力不行。李广两次全军覆没,骑兵作战都能全军覆没,只能说明不能审时度势死拼硬打,比自己的孙子李陵差远了。
其实汉匈确实互有胜负。而且文帝以来使得匈奴长期处于战略优势,掌握主动权,他们掌握的资料应该比李广更完整全面才合适。至于武帝的天恩,官二代问题,这不能忽略,但是霍去病的战功是他亲自骑马一刀一刀跟部下们杀出来的吧,又不是他冒功或者抢来的,天幸归天幸,能力是能力。
至于卫青牵制一说,河西之战并无卫青直接参战的证据,不过有其他数路军队的配合也是事实。霍去病的胜利,可以用时来天地皆同力来形容,至于他怎么找到路的,也绝对不是胆子大运气好就行的,可惜没有行军记录,将领不著书,后人也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汉军确实很少打出去,但是抓点俘虏弄点向导是很轻松的。最关键的是,地形的变换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按照你说的适合放牧的地点都差不多,那么对于后世来说这些地方的资料也不难弄到。
综上,我认为,问题是霍去病如何精确定位,不是为什么打胜仗。再者,地图和向导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为主帅,必须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结合形势判断,做出决策。考试时,每人都是一样的卷子,为什么成绩不一样!找向导、看地图可能每个将军都会,但是 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最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确是赏识,但是如何能推断出霍去病一定就没压力呢?也许正因为得到赏识,才导致压力增大呢,这个有点主观吧。至于正面战场的牵制,那不是找到路的原因,是获胜的原因。要说卫青在正面牵制,那对李将军也是一样的啊,不是只对霍去病有益吧。
匈奴问题由来已久,秦朝实力最强时也只能修长城防守,汉朝不举全国之力根本无法应对。在卫霍之前,汉军与匈奴交战几无胜绩,只能被动防守,更不要说主动出击。衡量一个军队统帅不能单纯靠斩首数量,而是看战略目的有没有达到。对于当时汉朝来说,匈奴人居无定所机动性强,赶尽杀绝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力驱逐,减少对汉朝边境的威胁。卫青保质,霍去病保量,二人的方式不同而已。卫青是帅,霍去病是将,将和帅要考虑的也不同。
卫青奇正兼擅,谁说他只能正面刚的?卫青创建了闪电战的模式,霍去病将这种模式推向顶峰。卫青的战法耗费物资多,但伤亡小,特别是马匹。霍去病几年打下来,战功累累,但马匹消耗殆尽,使得汉朝很难再集中起强大的骑兵部队来。霍去病骑兵用的炉火纯青,无人能及,但步兵却几乎不用。卫青是二者并用,骑兵虽好,但数量少,因此必须重视步兵的使用。帝国双璧,并列第二,不要只看歼敌数量。
霍去病卫青是大汉双璧,没有先后。霍去病歼敌更多,消灭了大量匈奴军力,大幅加速了战争进程。而卫青虽然歼敌数量大概只有霍去病的一半,但是一来卫青全程参与了对匈奴作战的前中后期,去病则缺失了匈奴占据优势的前期阶段。在前期敌强我弱的不利环境里是卫青撑起了汉朝的国防,汉朝对匈奴的首场胜仗,龙城之战是卫青带骑兵突袭匈奴后方打出来的,打破了汉朝军民大臣心里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军事价值不高,但是在心理层面,政治层面意义重大。
之后的朔方之战歼敌也没有太夸张,但是收复朔方郡意义重大,1.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军事威胁,从朔方反而可以威胁匈奴单于王庭,迫使王庭北迁,匈奴逐渐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可以说扭转了汉匈双方的军事态势,汉朝从此开始掌握对匈奴作战的主动权。2.缴获上百万牛羊马匹,重创了匈奴经济,而汉朝则多了一个水草丰茂的牧场,有利于培养战马。此消彼长,双方在国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点,由于霍去病统领的是最精锐的骑兵军团,卫青则是步骑混编,所以最后一战汉武帝安排军力更强的霍去病去消灭单于主力,卫青去扫荡右贤王。不料由于情报出错,当卫青率军穿越戈壁后迎头撞上了单于主力军团。我觉得这是天意,对匈奴之战由卫青龙城首胜开始,最后也由卫青来埋葬匈奴最后的主力骑兵军团。所以在霍去病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右贤王部,荡平匈奴祭天祖地,封狼居胥时。卫青则团灭了兵力是自己两倍的匈奴单于主力军团。放在历史长河里,卫青也足以同各个时代的名将平起平坐。
汉朝前期对匈奴畏之如虎,三路大军都是1万的骑兵,结果都是失败而终,只有卫青攻打龙城获胜。匈奴害的就是骑兵作战,其实对于汉朝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强大的。但是卫青第一次带兵800人,斩杀人家2000多人。如果卫青不行。那他就不会封为万户侯。自己的三个儿子还在襁褓之中,都已经封侯了。卫青擅长调度大兵团作战,以劣质兵力扭转战局,而且同样是面对强大的匈奴卫青从无败绩,反观李广,每次都全军覆没。霍去病善用骑兵 出奇制胜,可以说这两人是天作之合。少了霍去病,汉匈之战可能还会打更久,而且卫青死后不一定有人能撑得起来。少了卫青,霍去病也不会有这样的战绩,匈奴集中力量攻打,霍去病未必能守得住,更不用说歼灭战了。
龙城之战,战前侦查很重要,有了可靠的情报,才能了解敌人的动向,行军途中如何保密也很重要,不管是行军还是驻营,其周围都会有警戒哨。卫青能偷袭龙城,肯定战前有完善的作战谋划,对龙城的地理位置,行军路线都有谋划,龙城对匈奴这么重要,其周围应该有巡逻警戒的骑兵,卫青要避开才能偷袭成攻。打仗有一定的运气,决定运气的是战前周密的谋划。战前的侦查,攻击路线的规划。卫青能胜,绝没史书那么简单,他肯定作了战前的侦查,对敌情,地形有所了解。还要做到保密,不让敌人对自己的行军路线有所了解。战争从来没有运气,运气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卫青文韬武略,能攻善守,兵法出众,对匈奴作战七战七捷,直捣匈奴祭城圣地龙城显示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从而彪榜史册。李广只是一位有勇无谋的鲁莽将军,历来文人为李广鸣屈,只是借李广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已,其实,汉武帝已经给了李广足够多的机会,只是李广屡战屡败而已,甚至还因全军覆没让匈奴人生擒活捉成了俘虏,实在让人失望。李广由于常年打防守战,所以已经思维定势,很难转过弯来,而卫青还很年轻所以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最后李广败了没什么“我年纪大了打不动”,而卫青不行,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也是汉武帝钦点的将,所以只能赢不能败,他输了汉武帝的脸也没地方搁。
差距就在汉武帝敢用新人,敢用年青一代人,一个合格的统帅不仅仅有过人的智慧和统领三军能力,还要有战略眼光,说李广善守那其实给他一个台阶,李广是一个老将,他的思维还出处于文帝。景帝时期,可是汉武帝的眼光不仅仅是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匈奴的那一套被刘彻用了,正面牵制,迂回作战,打完就走,继续寻找机会,再加上霍去病出现彻底让匈奴崩溃,一个稳扎稳打,一个出其不意,深入敌后,闪电作战。看练兵就知道李广非帅才,古今中外的军事统帅治军没一个像李广这样散漫的。程不识那样的可能不会大胜,但也不会大败。李广那样的,小规模战斗还行,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必定败多胜少。
到汉匈战争的后期,汉朝已经占据了优势,卫青就是定海神针的存在,霍去病勇猛精进,打得再冒险汉朝都不是怕,就算输了也不怕,有卫青坐镇,军心坏不了,但如果连卫青都输了,那汉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理优势就要丧失了。要不然在卫青之前为什么汉朝就是打不过匈奴,除了战法差异就是心理劣势,要知道卫青奇袭龙城和右贤王的时候可也是大迂回大包抄,闪电突袭战。
霍去病战绩有点像先锋或者特种部队的意思,卫青后期早就是大本营统帅了,当然霍去病死得太早,上限完全无法估计,不过汉朝到武帝那会已经打的没对手。如果只是汉朝将领排名,韩信当排第一,因为韩信是开国名将,没有他就不一定有汉朝。但要是整个历史排名,卫青霍去病就该排笫一与第二。因为没有他们就不一定有汉民族,就算有汉民族也没有汉民族千年的壮志豪情。卫青霍去病是汉王朝第二名将不错。但功绩绝不比韩信小,他们打出了汉民族几千年的豪气。在历史中也是千年才一遇的名将。在世时是帝国双壁,死后还是民族守护神。千年来都是历代武将的向往,也是历代士兵百姓心中的最高守护神。
每当提起历史上的少年将军,大家总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霍去病,这位少年将军17岁便上阵杀敌,而且是大胜而归,那么这位年少的将军为何屡次大破匈奴,并且最后还能够全身而退呢?为何老成勇猛的“飞将军”李广却不敌霍去病的功绩呢?其实霍去病能屡战屡胜全靠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是李广却做不到!
我们都知道当时汉朝对战匈奴,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被动的情况,即便是飞将军李广对匈奴作战,也大多是在匈奴来犯之时予以还击,也就是说在汉武帝正式对匈奴作战之前,汉朝处于防御阶段,但是到了汉武帝下令决战之时,李广之所以多次失败,并非李广指挥能力不行,而是他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全军只有霍去病做到了。
当时汉武帝对匈奴实施大规模反击,其实当时的汉军战斗力不弱,而汉武帝对于士兵的训练也比较严格,因此汉朝士兵如果在平原地区决战匈奴,以李广的才能绝对可以一举击溃匈奴,但是匈奴远在漠北地区,那里人烟罕至,因此汉军决战匈奴,面临的最大隐患就是地形不熟悉。
虽然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很多情况下地利确实比人和更有用,比如李广多次决战匈奴,不是迷路就是中了匈奴的圈套,这一切都是不熟悉漠北的地形造成的,那么同样作为进攻匈奴的悍将,霍去病为何能多次突袭匈奴而且还不会迷路呢?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霍去病比汉朝其他将领的思想更为开放,以李广为例,这位飞将军对匈奴是十分仇视的,毕竟他与匈奴之间的恩怨太多了,因此李广对于匈奴俘虏,要么杀掉要么交于朝廷处置,而霍去病却不同,霍去病会对这些俘虏进行看管教化,若是归顺汉朝则重赏,若是有二心者立斩,就这样霍去病的军中有着为数不少的匈奴起兵。
说到了这里,很多人可能要问,这位年少将军如何能知晓这些匈奴俘虏是真心降汉,万一他们阴霍去病怎么办?这一点就是霍去病聪明的地方,“疑人不用,疑人不用”这句话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况且有些人天生就能敏锐的察觉到一个是否撒谎,无论怎么说霍去病的军队,是当时汉朝当中唯一一个拥有匈奴人的骑兵,有了这些匈奴起兵作为向导,霍去病在大漠自由穿梭,如入无人之境!
有时候就是这样,李广不熟悉地形而且立功心切因此导致多次在漠北迷路,而霍去病不拘一格招降匈奴起兵任为己用,因此纵横大漠横扫匈奴,有的时候并不是你的才能不如别人,或许真的是自己的态度害了自己!
其实将领对士兵是否好并不直接的影响到最后战争的结局。提到李广的话,他对于士兵其实相对来说比较的友善,那么本人可能并不会直接摆着一个将领的架子。在面对士兵的时候能够很快的和他们打成一片。很多的人认为如果整个军队就能够形成一种齐心协力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打仗的话能够事半功倍。
其实这样的一种想法并不是错误的,只不过如果全部都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为确定战争最后结局的话,其实是有着很多的狭隘的。因为一场战争,它最后的结局其实是有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并不单单在于军队里面的所有士兵全部都齐心协力。
那么就能打赢一场战争,其实在战争的过程之中还讲究着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那么军队内部士兵能够齐心协力的话,那么首先就占据了人和这样的一个因素,但是天时和地利其实这两个因素也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在每一场战争之中,如果说天时地利没有具备的话,那么这一场战争就注定你很有可能会失败。
其实霍去病他对于士兵虽然说并不是十分的友好,或者是说并不像李广一样那样的亲切,可是他在战争的过程之中却十分的有战略。其实一个将领他是否具备着领导的能力就能够决定最后的战争的走向到底是什么。而霍去病他相对来说其实更加的具备领导力,所以说在这打仗的时候才能够每战每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