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李存瑁,一定是这样的形象,其中在这里却是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安史之乱后,潘多拉盒子被打开,藩镇割据这个魔鬼被放了出来,一直困扰中原大地200多年。从此之后,历史大潮就是各路英雄想尽办法削藩。可惜这个工程过于宏大,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地努力。最后,那个完成收尾工作的男人成了万人敬仰的大英雄,前面的炮灰们都多多少少成了笑柄。李存勖,就是炮灰之一。
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史书记载,李存勖成年后:"状貌雄伟,得习《春秋》,豁达通大义,骁勇善战,熟知战略要术。又喜爱音乐、歌舞、俳优之戏。"当真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临死时,交给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也就是后梁皇帝朱温)。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
李存勖24岁出道,人送外号"李亚子",但是出道的第一局就是一盘内忧外患的死局。原因就是老爹李克用和后梁朱温开战,结果在朱温占上风的时候李克用重病挂了。而且自己族内的兄弟叔伯还各种不服,比如李克用的养子李存颢、李存实等人自恃手握军权,又年长于李存勖,对李存勖袭位非常不感冒,最后还成功的蹿腾了叔父李克宁叛乱。
结果李存勖却来了一波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首先取得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后抢先行动,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杀李克宁、李存颢等人,然后内忧基本上就这么解决了。可以说李存勖的《春秋》没有白看。
然后李存勖的操作就更秀的更厉害了,间接弄死朱温,灭掉后梁、大败契丹、活捉刘仁恭以后,天下的局势终于逐渐明朗了。"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是史书对他这几波操作给出的评价。
公元923年四月,他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同年十二月灭后梁,统一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的遗命。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对演戏的格外爱,不但以钱而对,而且封以高官,最终酿成祸患,而被伶人所害,成为终生憾事由于蒙养伶人。
梁朝灭亡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李存勖定都洛阳之后,就时常以作戏看戏为乐。他平时就散养了一批伶人,供其消愁解闷,如今大业已定,他更是终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了。他常常亲自粉墨登场与伶人们一同作戏,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作"李天下"
这些伶人可以随时出入宫廷,而且还贵干预朝政。李存勖也将他们当成自己的耳目,非常宠信这些人。伶人中为害最深的就是景进。李存勖想知道宫外之事就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政,文武大臣对他都很畏惧。同时伶人与贪官污吏又相互勾结,不但使朝廷日益腐败,还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
李存勖还经常率领着一批文武百官及伶人外出巡游,一路上沿途的地方官都大肆铺张,无度地供给,稍有不周到的地方,或被削职,或被斩首,由此而导致许多州县官纷纷弃职而逃。有一次到了魏州,又命伶人景进等人四处寻找美女,景进就派人强抢民女共计三千余人,装在牛车上,先行拉回宫中,大队人马行至中,李存勖将一片庄稼地当成猎场,带着左右军士人马前冲后奔,追逐猎物。
农家百姓看见自己的田地颗粒未收,秋播后的作物却又遭毁,都远远地看着落泪、随行的人实在于心不忍,就拦住李存勖的马劝道:"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忍心践踏幼苗,断绝百姓生路呢?"李存勖想到自已贵为天子,外出打猎也得受到这样限制,不禁大怒,喝令把县令拉下去斩首。
这时一个好的伶人敬新故意把县令拉到李大王马前,假意骂道:"你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打猎?竟敢让百姓在这块土地上种庄稼,你为什么不让他们饿死,好腾出这块土地,供天子跑马取乐?你这个县官真是该死啊!"说完,马上按下县令的的脖子,乞求斩首,其他的人见状也像演戏一样也随声附和着。见此景象李存勖又不禁大笑不止,遂放掉了县令。
枢密使郭崇韬本来是李存勖倚重的朝中老臣,因不屑于理。李存勖身边的伶人、宦官,使这些人对他切齿痛恨,在李存勖题修避暑楼之时,他们便大进谄言,说:"崇府第豪华无比,无异室,他当然体察不到陛下是怎样地酷热缠身。"使老李对郭极为不满,渐生恨意。
不久,郭崇韬曾荐举的河南令罗贯,因执法严谨,得罪了不少的伶人,被找个借口给处死了。后来,郭崇韬复命伐蜀,仅用七十天就大功告成。然而老李竞听信伶人们的谗言,听凭宦官在公元926年设计杀害了郭崇韬,还下诏说郭崇韬"拥兵谋反",并捕杀了郭夫人及她的三个儿子。
当时谁得罪了伶人、宦官马上就会被诬为郭氏一党,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一时间,朝野上下,人人皆知李存勖贪图享乐,竟让皇太后行讼,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门,政治一片混乱。伶人们也骄奢淫逸,作威作福。
在他沉迷于声色之中时,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终于埋下大祸。
后来朝廷出现叛乱,李存勖派遣大将军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被叛军拥戴,随即在汴州谋反。并在伶人郭从谦的内应下攻人宫城,李存勖被乱箭射死,将尸首同一堆乐器一并焚化,李存勖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葬身于宠信的伶人之手。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句话我一直印象很深:"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文忠公好文笔,并且,他一个字都没有夸张。唐庄宗之盛时,"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毫无夸大。灭桀燕、灭后梁、灭前蜀、胖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武功之盛,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而至兴教门之变,"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半字不假。
这般惨烈的对比结果,要找个难兄难弟,恐怕只有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李隆基了(但李隆基既非开国之君,也到底没有把自己直接玩死,戏剧化程度上,还是没有李存勖这么明显)。
李存勖的前半生可谓风光无限,只可惜后半生却稀里糊涂。宠信伶人,伶人关键时刻造了反,甚至临终时还被自己的皇后补一刀。说可怜,其实也不可怜,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也许他临死前会幡然醒悟吧!但已经无济于事,他注定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的印迹。
对此,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给李存勖的盛衰成败作了一个历史的点评,告诫后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但他沉缅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庙号庄宗,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葬于雍陵。 可亚其父 李存勖十一岁时,随父征讨王行瑜,并向唐昭宗报功。唐昭宗非常欣赏李存勖,轻抚其背部,道:「 ”我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对我大唐尽忠尽孝啊!”后来,唐昭宗还对人称赞「 ”可亚其父”。意思是说,李存勖能超过其父亲,使父亲屈居亚军。李存勖遂得名李亚子。 终应父言 李克用曾到潞州境内三垂冈打猎,在冈上的明皇庙前摆设酒宴,听伶人奏唱《百年歌》。歌词陈述人衰老之状,声调凄苦悲伤,只听得李克用老泪纵横。当时李存勖年方五岁,也随侍在侧。李克用指着李存勖,对诸将道:「 ”老夫已老,壮志未酬。但二十年后,此子必能代我战于此地,完成我未竟的功业。”十九年后,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冈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 梁祖之叹 潞州之战时,朱温曾亲赴泽州,视察前线战况,结果得知李克用去世。他对年轻袭位的李存勖非常轻视,认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便径自返回汴州。但李存勖却奇兵突出,将围攻潞州的梁军打得大败溃走。朱温得到战报,先是大惊失色,随即喟然长叹:「 ”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啊。我的儿子们跟他一比,简直如同猪狗一般。” 后来,朱温病重,对侍臣道:「 ”我经营天下三十年,想不到太原余孽(指李存勖)竟然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我看他志向不小,上天又夺我年寿。等我死后,我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我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他伤心哽咽,竟然昏死过去。 三矢雪恨 相传,李克用临终时,曾交给李存勖三枝箭,并对他道:「 ”梁贼朱温是我晋国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刘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投靠朱温。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我给你三枝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李存勖将这三枝箭供奉在家庙中,每逢出征都要以少牢之礼祭祀,将箭矢请出,放在锦囊中,背负上阵,战胜后再送回家庙。他平桀燕、败契丹、灭后梁,每战都是如此。 「 ”晋王三矢”的典故最早出自宋初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阙文》。 其真实性在历代都备受质疑。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考证称,李存勖袭位时,还曾对契丹「 ”遣使告哀,赂以金缯,求骑军以救潞州”,契丹亦出兵相助,而当刘守光被其兄刘守文攻击时,李克用、李存勖也屡次派兵相救,可见至少在李克用去世时,晋国根本没有与契丹、幽州结仇一事。他认为,「 ”晋王三矢”的典故当是后人杜撰,以此夸耀李存勖的英明神武。 王误老奴 黄巢之乱时,传国玉玺流入民间,辗转落到魏州僧人传真手中。梁晋夹河对峙时,传真和尚将玉玺献给李存勖。李存勖得到玉玺,又因诸将连番劝进,遂有称帝之意。河东监军张承业素以唐臣自居,连忙赶赴魏州,当面劝谏道:「 ”大王父子与梁贼血战三十年,是要为国家报仇,恢复唐室社稷。如今梁贼未灭,大王便要称帝,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大王何不先诛除梁贼,为先帝报仇,迎立唐室后人为帝。您再扫平吴蜀,一统天下,到时又有何人能与大王争夺帝位。您谦让的时间越久,将来江山就越稳固。”但李存勖却道:「 ”我也不愿称帝,只是被群臣逼迫,无可奈何。”张承业自知难以劝阻,大哭道:「 ”诸侯们浴血奋战,本为恢复唐朝,现在大王却自取帝位,欺骗老奴啊。”他返回晋阳,从此一病不起。 恃勇矜功 李存勖自恃勇武,平梁时常率轻骑冲锋,亲临战阵,因此经常陷入险境。王镕、王处直都曾致信给李存勖,劝他不要如此轻率。但李存勖却笑道:「 ”不经百战如何平定天下,我怎能深居帷房,将自己养的肥胖呢。”符存审也曾为此劝谏李存勖。李存勖表面听从,但趁符存审不在,又策马跑出军营,还对左右侍从道:「 ”这老头子妨碍我玩耍。” 胡柳陂之战时,周德威建议李存勖按兵不动,先以小股骑兵骚扰,使梁军难以安营,待其疲乏不堪时再发动进攻。但李存勖却道:「 ”我们在黄河沿岸终日挑战,就是要与梁军决战,却始终不能如愿。如今已经打到梁军家门口了,却避而不战,不是豪杰所为。”他当先列阵出击。周德威无奈,只得随从出战。结果晋军大败,周德威也战死于乱军之中。 李存勖灭梁后,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亲自到洛阳朝觐。他返回荆南后,对麾下将佐道:「 ”新朝历经百战,方才平定河南。皇帝便竖着手指,对功臣夸耀道:‘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如此一来,灭梁之功归于皇帝一人,臣僚将佐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功臣对此莫不寒心,我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背信杀降 李存勖灭蜀后,命王衍举族迁居洛阳,并保证道:「 ”我会封给你一块土地,不会薄待于你,日月星三辰为证,绝不虚言欺哄!”王衍欣然动身,率领宗族、百官及其家族数千人,启程东行。他行至关中时,因河北乱起,只得暂留秦川驿。李存勖欲东征平叛,担心王衍在后方作乱,便命宦官向延嗣前去诛杀王衍一家。王母徐氏临死高呼道:「 ”我儿举国降顺,皇帝许以不死,而今却行杀戮。他言而无信,必遭报应。” 而据《新五代史·张居翰传》记载,李存勖当时是要将王衍一行千余人全部诛杀。但枢密使张居翰认为杀降不祥,便私下将诏书中的「 ”王衍一行”改为「 ”王衍一家”。最终被杀者只有王衍及其近宗亲属,随行的前蜀降臣及其宗族千余人得免一死。 嫡庶倒置 李存勖早年娶韩氏为正妻,后又纳伊氏、刘氏为妾。三女之中,韩氏为首,伊氏居次,刘氏最末。刘氏位次虽低但最受宠,又生有长子李继岌。李存勖称帝后,有意立刘氏为皇后,但碍于宗法制度,不能乱了妻妾次序,是以迟迟不立皇后。后来,李存勖在宰执豆卢革、郭崇韬的奏请下,越过韩氏、伊氏,册立刘氏为皇后。韩氏、伊氏二夫人皆忿忿不平。 而对待父亲的妻妾,李存勖也是如此。根据宗法制度,皇帝以庶出继位,当以嫡母为皇太后,尊生母为皇太妃。但李存勖称帝后,却将嫡母刘氏尊为皇太妃,尊生母曹氏为皇太后。当时,刘太妃赴太后宫中拜贺。曹太后羞惭不已,面有愧色。 伶官天子 李存勖自幼便喜欢唱戏,常与伶人嬉戏厮混,称帝自取艺名为「 ”李天下”。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一同嬉闹,四处张望着喊道:「 ”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越众上前,抬手便扇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顿时被打懵了,伶人们也都惊骇不已。敬新磨笑道:「 ”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还呼喊谁呢?”伶人们尽皆失笑。李存勖非但不怒,还重赏了敬新磨。 后来,敬新磨到殿中奏事,在殿内被恶犬追逐。他躲在一根庭柱边,叫道:「 ”陛下不要纵使儿女咬人。”李存勖出身夷狄,非常忌讳狗,闻言大怒,当场便要拉弓射死敬新磨。敬新磨忙喊道:「 ”陛下不能杀我,我与陛下乃是一体,杀之不详。”李存勖忙问缘由,他答道:「 ”陛下年号同光。天下都称您为同光帝。杀了敬新磨,同(铜)就没有光了。”李存勖大笑,饶了敬新磨。
陈友谅那样一个英明神武的人,手里也有号称天下第一的猛将张定边,还不是丢了天下?所以说后梁之所以打不过后唐,可不是王彦章一个猛将所能决定的。
?
王彦章号称天下第一猛将,因为他比较骁勇。古代的猛将,跟现代战争的将领可不一样。古代的将领中被称为猛将的,往往是擅长冲锋在第一线的人。比如说王彦章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他是一军统帅,但是他为人比较勇猛,善于冲锋,所以总是亲自带着几百个敢死队员,冲锋在第一线。而且他这种战法十分有效,士兵们看到自己的将领舍身忘死,冲在最前面,他们自然也是热情高涨,战斗力超强。
所以王彦章所带领的人马真的战无不胜,为朱温打下后梁的江山,立下了无数功劳。 当然了这种战法只适合武功卓绝的人才行,如果你是明朝后期那些进士出身的儒将,那千万别玩这一招,因为一旦你冲在最前面,第一个被对手杀掉了。那后面的弟兄们一定会望而却步,从而溃不成军。王彦章显然就是那位武功卓绝的武林高手,所以他冲锋在最前面,不仅可以杀敌无数,还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我感觉是个奇迹,古人的能力真的很难去估计。
?
王彦章被自己人陷害,最终丧失兵权。王彦章战功卓著,也深得朱温的信任。可是王彦章本人的性格原因,导致他跟关羽一样,总是直言不讳。这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他似乎不在乎这一点。等到朱温被杀,后梁内乱后,王彦章也因为谗言被罢官。李存勖的大军进攻后梁后,王彦章被重新启用,他扬言会在三天内击败对手。可是梁末帝朝中的官员们都在冷冷偷笑,认为王彦章吹牛。
他们不知道王彦章是想要鼓舞朝中士气,而且他有这个自信心。 六月,晋王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会晋王以大军来援,彦章及 退。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所以王彦章对这些嘲笑他的官员非常痛恨,直言他们是朝中奸臣,等到他如约得胜回朝的时候,一定要杀掉这些奸臣。那这些人听到这种话,立刻就笑不出来了,他们必须要想办法阻挠王彦章击败对手啊,否则他们就得死。 结果王彦章果然在三天之内击败了李存勖的大军,不过李存勖的后备力量强大,所以与王彦章大战了一百多次都没有分出胜负,结果这个时候因为王彦章的后备力量掉链子了。
他们认为王彦章对刘杨的战况不利,所以撤掉了王彦章的军权,让段凝取代了王彦章。段凝上台后不足一百天,后梁就被李存勖给灭亡了。所以光有猛将王彦章还是没用的,后梁内部的问题才是亡国最根本的原因。
?
后梁内耗太大,压根就没有同仇敌忾的决心。后梁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从建国到灭亡只用了17年的时间。这17年的时间内,居然有3位皇帝在位。而且每一位皇帝上台的手段,都是杀掉上一任皇帝。比如说朱温灭了唐朝以后,建立了后梁政权。而朱温在立嗣的事情上犯了难,在他61岁的时候,被自己的亲儿子朱友珪所杀。没过多久时间,篡位上台的朱友珪,被朱温的小儿子朱友贞又给杀了,年仅27岁。
政变之后,朱友贞成功地成为了后梁末帝。 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剑击柱者三,太祖惫,仆于床,廷谔以剑中之,洞其腹,肠胃皆流。友珪以裀褥裹之寝中,秘丧四日。乃出府库,大赍群臣及诸军。遣受旨丁昭浦矫诏驰至东都,杀友文。---《新五代史》 所以后梁从建立的时候开始,其实就存在严重的内部问题,皇族之间互相仇杀,其实这本身就是王朝不稳定的显著表现。?
每一代皇帝的落幕,其实就预示着一套领导班子下台,另一套人马上岗。王彦章是朱温时期的领导班子,在朱温被杀了以后,王彦章也跟着下岗了。一直等到梁末帝上台以后,不得已之下才重新启用王彦章,所以王彦章压根就没办法改变当时的战局。这之后他还被朝中奸臣所污蔑,剥夺了军权,那就更没办法改变后梁败亡的结果了。
?
总结:后梁的败亡,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朱温篡唐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不得人心了。因为朱温本人原先是黄巢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后来背叛了黄巢,被唐朝皇帝封为节度使,从此成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而后他又灭了唐朝,所以朱温是那种三姓家奴的形象,并不得人心。 而且他的家族内部也是一片混乱,他儿子居然亲手杀了自己的父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在皇族之中,其实也是不得人心的一个原因。
从建立后梁开始,朱家的皇族子孙们就没打算为了开疆拓土而努力,反倒是为了皇位挣得你死我活,这样的后梁不亡国也是难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