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陈友谅和朱元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元朝来,相信每个人都会想起那个令世界战栗的人物:成吉思汗!自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他以极强的侵略性多次对外发动战争。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与他的子孙们用几十万的军队,征服超700个民族,更歼灭多达上千万的军队,统治数亿人民,建起了多达3000余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他们的威名令人闻风丧胆,也令欧洲人在惊恐之下,颤抖着喊出“上帝之鞭”。
确实,当年蒙古的强大毋庸置疑。但即便再强大的帝国,也终有消亡的一天。元朝中期,由于皇位继承混乱,导致政变频繁,使得国家停止发展。而后期的腐败,加上天灾及民族矛盾的激化,更令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的浪潮。而在日益壮大的起义军中,则属朱元璋,张士诚及陈友谅三人最为强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此时元朝腐败无能,但无论在军队质量还是武器装备上,比起农民军来,都相对较强。北方义军韩山童的覆灭虽然令元军损兵折将,但元军在士气上却是更甚,直接进逼朱元璋。然而就在陈友谅准备坐山观虎斗时,元军竟管也没管朱元璋,转而掉头去打陈友谅。这是咋回事?我陈友谅凭啥这么倒霉,元朝谁都不打,却偏偏来打我?其实这怪不得别人,正和陈友谅当时的两种做法有关。
陈友谅只是小人物时,他是怎么上位的?他靠的是先杀师父,再灭老大的本事。他的做法令举世皆惊,更让元朝察觉到了他所带来的威胁。元朝丞相脱脱就这样评价他:“不忠不义”、“必以剿灭为主”。毕竟即便他投降,若时机成熟,元朝怕是也会被狠狠咬上一口!
当然,令元朝痛下杀心的,还是陈友谅的不识抬举!韩山童在时,天下义军都奉其为首。元朝担心他们将力量拧成一股,从而给朝廷带来巨大威胁。但还好,想象之中的团结并未出现,他们之间仍互有争斗。就这样,元朝制定了“枪打出头鸟”的政策,谁势力最大,谁敢公开反,就先收拾谁,直到一点点将他们蚕食干净。
然而正在元军欲攻打朱元璋时,朱元璋却表示要投降,并献上了陈友谅赐他的诏书。诏书内容很简单,大意就是我称帝了,你们要跟着我干,以后共享荣华富贵。虽然这诏书义军们都嗤之以鼻,但这却正是元朝所不能忍的。
也正因此,元朝没管朱元璋,直接掉头去打陈友谅。哪怕大败而归,此后也都视陈友谅为心腹大患,偷袭,夹击无所不用其极,却让朱元璋和张士诚在未来惬意不已。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确实当时通用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可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做尽却又敢作敢当,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的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另外,其造船本领极高,但后来他输给朱元璋的一个原因,就是输在了自己制造的巨大舰船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项羽。这与《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关,成王败寇是一个原因,刻意打压陈友谅是肯定的,《明史》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大多数是负面的,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就是说他好弄权术且下手狠辣。这也是现在的文学影视作品丑化他的重要原因。
毕竟,司马迁只有一个。项羽在历史浩卷里光彩照人,离不开司马迁。而陈友谅一直被贬损,失去了本来面目及历史上应有的位置。
陈友谅出身贫苦,自小看多了官吏欺压百姓之事,对官吏恨之入骨。他带领起义军每攻克一地,最拿手的事,就是把贪官处以烹刑,一煮了之。这种酷刑让官员们闻风丧胆,至今他的出生地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蒸人的甑,煮人的锅,狗不快活,我快活!这里的狗,就是指贪官。
陈友谅一直坚定地站在反元的最前线,1358年他直接指挥了安庆战役。当时守安庆的是余阙,此人曾被元朝任命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后因守安庆有功,升任淮南行省左丞,并赐二品服,朱元璋不敢讨伐余阙,说什么此人是忠臣,如果大臣们都像余阙这样,元朝就不会乱了。
而陈友谅却敢于啃这块硬骨头,为了攻打安庆,三败三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两军大战于沙漠洲,余阙亲率兵士,冒着箭雨冲入阵内,连斩陈友谅十三员大将。一直打了七年,陈友谅损兵折将,终于拿下了安庆城,余阙引刀自刭,沉于清水塘中,他的妻妾也都投井而死,获得了满门忠烈的好名声。反倒是陈友谅,为反元之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了一个逼死忠烈的罪人。
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余阙等元朝的殉葬者大加表彰。而对于元朝的降官或者在元朝任过职的文武官员,则大加污辱或者杀害。
明朝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元顺帝养有一头宠物象,很善于跳舞,元顺帝逃走后,朱元璋把象弄到了南京,在宴会上,让这头大象跳舞,大象死活不肯跳,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大象。有一个大臣叫危素,元朝时曾任翰林编修、礼部尚书等职,降了朱明王朝之后,朱元璋竟然在危素的身上挂了两块牌,左边是危不如象,右边是素不如象。
明末狠人哪家强,除了朱元璋就是陈友谅!
在元末的农民起义风暴中,陈友谅绝对是拥有超强技术的一个人,其实力并不输于朱元璋,打不赢陈友谅,朱元璋根本就无法建立明朝。
元末农民起义中的狠人陈友谅
陈友谅到底有狠,让朱元璋竟然如此忌惮,这么说吧!凡是跟陈友谅打过交道,阻挠陈友谅上位的,除了朱元璋之外,个个死的比赵四他爹都惨。
《明史》记载:?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
在古代强调士农工商,渔民是没有身份地位,因为农民对未知的大江大河充满恐惧,甚至认为打渔的人,身上都充满妖气,加上渔民的身上总是充满腥臭味,所以,在古代渔民往往并不受欢迎,能够有一个好的谋生之路,大多都不会从事渔民工作。
陈友谅的家庭还不止是渔民出身,他祖上还是倒插门,在古代的历史上,倒插门对男性来说都是祖上无光的事情,陈友谅的祖上为了生计,入赘陈家,生下儿子改姓为陈,可以说,生活在元朝的陈友谅是极为不爽的一个人。
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官府中混到一个吏员的身份,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吏员大多鱼肉百姓,从陈友谅的出身来看,我认为他是不会有对老百姓的怜悯之心的。
当陈友谅看到徐寿辉的反元起义部队后,立即加入了队伍中,相对于朱元璋的畏首畏尾,后来还尊元朝为正统,再三说自己加入义军是迫不得已,陈友谅是毫不犹豫的,他倒不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单单的是为了自己。
于元至正十年( 公元 1350 年)8 月 15 日, 陈友谅在黄蓬山地区散发发饼, 内藏写有?今晚杀鞑子?的字条传递号令, 召集渔民千人, 在崇鸣寺斩白牛、白狗, 祭告天地。士兵们面刺?义军反元得胜?字样, 于 16 日清晨举事。起义后加入到红巾军的队伍当中。
陈友谅是如何成为抗元斗争扛把子的?
由于长期以来的压迫,以及在官府中当差的经历,陈友谅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干练,正因为如此,陈友谅在起义军中是如鱼得水,迅速上升。
在反抗元朝的斗争中,也有过低谷,很多农民军都先后投降元朝,朱元璋虽然被认为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人,实际上,在反元这个问题是是最不积极的,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反正枪打出头鸟,我老朱先怂一波看看。
在抗元斗争中,只有陈友谅丝毫不与元朝妥协,势必要跟元朝一争高下,当时占领了湖广、江西、安徽一带占领大块地盘,在其他反元各部烟消旗鼓的时候,陈友谅所在的徐寿辉部成为元朝重点打击对象,最惨的时候不得不逃入深山老林以躲避元军的攻击。
正是在这期间,陈友谅也逐渐取得了徐寿辉部的兵权,彻底将徐寿辉弄成了一个傀儡,对于陈友谅的手段,你想不佩服都不行。
在陈友谅的组织下,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将原来占领的地盘夺回,还扩大了统治范围,元朝已经不是陈友谅的对手了。
于是陈友谅干脆干掉徐寿辉,自己称帝,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最后形成元末三大枭雄之一。
当时的陈友谅兵强马壮,大有一统江山的气势,从当时在鄱阳湖决战时的兵力来看,陈友谅已经掌握六十万,而朱元璋不过二十万,尽管这个数据可能失真,中国古代都喜欢夸张,然后虚报人数,但是陈友谅的兵力多于朱元璋是肯定。
无论是地盘、兵源、财力、气势,陈友谅都比朱元璋要强,最重要的一点,陈友谅政权处于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处于下游,陈友谅攻打朱元璋是顺势而为,朱元璋是仰攻,十分困难。
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为何会败给朱元璋二十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怎么打都应该是赢的陈友谅,最后委会还会败给朱元璋呢?这也是史学一直以来的争论。
相对于处于长江上游的陈友谅来说,处在南京的朱元璋还要面对来自东方张士诚,南方起义军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排面并不是十分好,一旦陷入两面作战,不败才怪。
当时有人劝朱元璋先易后难,先打败诸如张士诚这样的怂包,等实力强大了再去攻打陈友谅,朱元璋当时就表示:"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在看人这方面,还是朱元璋高人一等,不以时局出发,而以人心揣测,可谓智商在线。
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战争中,张士诚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假如张士诚能够联合陈友谅,那么击败朱元璋也不是什么难事。
陈友谅虽然腹黑且能干,但是在阴谋的成分上不如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朱元璋安排原来是陈友谅手下康茂才诈降,陈友谅不疑,导致进入朱元璋的包围圈,这个剧情颇有点像赤壁之战中,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曹操一样。
可以说,鄱阳湖之战是,是以阴谋诡计战胜正面作战的典例,即使你已经拥有了六十万大军,在阴谋诡计面前,依然还有失败的可能。
当然,以卑鄙的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军事历史当中不但不被嘲讽,反而会被赞扬,有?计谋?。歪门邪道多了,能够取巧的事情就不去研究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了,结果在近代的时候,在西方的巨舰大炮下,就没有阴谋诡计可以施展,因此近代的战争可谓是一败涂地。
有点说多了,反正陈友谅的失败,还是败在不够狡诈上,至于对陈友谅的诋毁,大多都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确立的文人士大夫为了维护正统,将陈友谅取代徐寿辉的恶劣事件不断的拿出来鞭挞。
其实这是站不住脚的,以成王败寇来论历史人物总是狭隘的,我们不说陈友谅是一个好人,至少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是起到了很大的贡献的。
SB的领导就应该被取缔,这样才能实力恒强,愚忠才是最可耻的教育。
吴晗在评价陈友谅的时候,倒是说了几句相对客观的话:"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
举报/反馈
陈友谅之所以败给朱元璋,主客观因素都有。
主观上看,陈友谅才智谋略不如朱元璋。按理说,在元朝末年各路大军中崛起,陈友谅绝不是平庸之人,足可以算得上是乱世枭雄,但是可惜的是,在统一霸业之路上他遇到的对手是朱元璋。
朱元璋农民出身,没有文化,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才智,其为智识和胆略过人。而陈友谅是渔民出身,虽然也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是略通文墨,在学识上还是胜朱元璋一筹,但是从日后与朱元璋的多次对弈可以看出,陈友谅在权术上远远不是朱元璋对手。
公元1360年陈友谅命人锤杀徐寿辉后,便自以为大权在握,愈加骄狂,根本不考虑时机是否成熟,就急急忙忙称帝,建立大元政权,由于实在仓促,只能暂时把采石五通庙作为行宫。而朱元璋则明显技高一筹,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充分体现了朱元璋长远的政治眼光。通过韬光养晦、暗藏锋芒,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吸引大批能臣良将聚集其麾下,形成了强有力?智囊团?辅佐其成就霸业。
在龙湾之战中,陈友谅就是因为误入朱元璋设下的圈套,对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诈降以及他献上的计策深信不疑,导致自己的百艘战舰被困于龙湾江面,战斗力根本无法施展,被朱元璋趁机攻袭,最终大败而归。
在鄱阳湖之战中,更是被朱元璋采取火烧连船的策略击溃,陈友谅处心积虑,费数年之功倾力打造的楼船巨舰被付之一炬,他的十万精兵也大多葬身火海,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身亡,黯然退出与朱元璋竞逐帝王宝座的斗争。
客观上看,陈友谅多次背主求荣,不得人心。陈友谅先后出卖自己的上级倪文俊,诛杀降将赵普胜,谋杀自己的老大徐寿辉,陈友谅凭借自己的心狠手辣上位,不得人心,其部下均人人自危,根本就不能尽心竭力辅佐,这也是导致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