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一世英名的赵武灵王,最后落得个饿死沙丘的下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5:49:47

一世英名的赵武灵王,最后落得个饿死沙丘的下场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赵武灵王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谥号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何谓谥号?这是古人死后,别人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而立的一个带有贬堡涵义的称号。

谥号有恶谥、美谥、平谥之分,如武、文等都是美谥,一般只有对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要么有经天纬地之才,要么勤奋好学仁惠爱民要么开阔疆土,平定祸乱的帝王才有资格享受如此美谥,而炀、灵等都是恶谥,一般被授予恶谥的君主,都代表这后人对他的否定。

在历史上,很多君王大多是单谥,而很少有双谥的君主,但赵武灵王就是个意外,他在他的光环中,不仅有着美谥武,也有着恶谥灵,他的一生就如谥号那么如此戏剧性,前期雄才大略,后期昏聩糊涂,竟然活活被饿死于自己的行宫之中,那么当他被困时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呢?

赵武灵王大胆改革得罪太多贵族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在历史上是非常著民的改革,这次的改革著民不仅因为他很成功而且也开了一个实用主义的先河,许多近现代史学家都称颂他向他国学习的行为,梁启超甚至把他吹成"皇帝之后第一伟人",是不是第一伟人我们不太清楚,但是细数历史上的改革,无一不触动利益既得者们的利益,所以改革自然就会被这群人强烈反对。

所谓胡服,就是放弃中原人民的传统服饰去穿上那些常被中原人民被当作野蛮人的胡人的服装,这对于讲究华夷之辩的中原人民是难以接受的。赵武灵王还在酝酿这个改革时,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不仅他的宗族之亲觉得难以接受,贵族平民都表示他们不会穿上胡服。

如赵武灵王的叔父成,就对此强烈不满,赵武灵王就亲自到他的府上去劝说,最后公子成才接受。由此可见"胡服骑射"改革背后的阻力是有多大,他们迫于赵武灵王国君的身份才穿上这些胡服,一旦赵武灵王失势,必然就会遭到这股势力的反扑。

沙丘政变时,赵武灵王已禅让王位给赵惠文王,已不在是国君

赵武灵王被困沙丘而死,本就是他响玩骚操作结果玩脱了,闪到了腰。在对于自己身后事的安排上他有着重大的失误,首先他已经立了公子何为下任国君,并且权力交接都已经差不多了,他也做起了太上皇,这是他才想起来,立幼不立嫡这样做好像对不起大儿子,又想着把国家一分为二,大儿子、小儿子一人一半。

他还在犹豫中,曾经的太子章的野心已经已经快要炸裂,在赵武灵王游经沙丘时发起了政变,但是失败了,于是公子章败逃到了赵武灵王的行宫沙丘,赵武灵王又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想要为他求情,但是公子成不允,把赵武灵王锁在沙丘之中,并让里面的人全部都出来,于是赵武灵王就这样被饿死在了沙丘之中。

赵武灵王想要为自己的儿子求情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忘了自己早已不再是国君,而是一个有名无权的"主父"。况且公子章叛乱在前,赵武灵王为一个叛军开脱这不就是叛国吗?再加上公子成就是最开始反对赵武灵王改革的那批人之一,赵武灵王就要死了,公子成自然是一万个愿意,怎么可能在放他出来。

况且当困死主父的想法一定是得到了当时的国君赵惠文王的默认,不然就算是这些反对派对赵武灵王不满,也不敢公然弑君。一代雄主前期为国家开疆扩土,各种改革,最后还是死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害人害己,引人深思。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饿死,他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什么?

一切起源于废太子章,立太子何。赵武灵王本来是立嫡长子赵章为太子,将来继承自己的王位,而赵章各方面的表现也很强,完全可以胜任国君。想不到的是,赵武灵王听了自己美女宠妃的枕边语,把太子章废掉,立与这位宠妃所生之子赵何为新太子。

过早传位给赵何,丧失权利。赵武灵王在无病无痛,还可以继续担任赵国国君的时候,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王位,把它让给了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当一个太上皇。但他也没闲着,带兵灭了中山国,完成了赵国一直没完成的事业。

一错再错,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赵武灵王天天看着本来是皇帝的哥哥,现在天天给弟弟俯首称臣,觉得有愧与赵章,就向赵惠文王提出将赵国的一半分给赵章,分开治理。一国两王,这赵惠文王怎么会同意。

遇上不留情面的儿子,赵武灵王最后被饿死。赵章看他不同意,就起兵夺位,结果兵败,逃到赵武灵王的沙丘宫躲着。赵惠文王带兵把沙丘宫围起来,逼赵武灵王交出了赵章,把赵章处死。可儿子并没有就此放过父亲,而是继续把赵武灵王困在沙丘宫,断水断粮三个月,最后一代雄君被活活饿死在行宫。

权力之上没有亲情。赵武灵王的结局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中国古代的皇权里,在至高权力的面前,亲情必须让路。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呢?

在战国末期,除了秦国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优秀君王之外,与这父子二人差不多同时代的赵国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他就是在历史上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这位赵武灵王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殊、最另类的一位君王。

说赵武灵王特殊、另类可是有据可查的,一方面他在政治、军事上颇有作为,另一方面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又是最糊涂的人。赵武灵王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他是一位比较有战略眼光和胆识的君主,大约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推行军事改革,号召全国百姓都改穿胡服(即游牧民族的服装),学习弓马骑射。除了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还比较善于用人,他在推行改革时,手下聚拢了一些比较能干的大臣,有楼缓、肥义等。这些举措使赵国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成为了能够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强敌。

可实施胡服骑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赵武灵王和他手下的大臣在实施改革前,他曾对楼缓说:“咱们中原的衣服,袖子太长,腰际肥大,领口过宽,下摆太大,穿着这种长袍大褂走路做事都不方便。”楼缓接着说:“还特别费衣料。”

于是,赵武灵王便绕起袖子,搂起下摆说:“我想仿照胡人(游牧民族)的样子,把大家穿的大袍子改成窄袖短衫,这样大家走路做事就会方便不少。”楼缓进一步指出:“穿这样衣服,就连打仗都更灵便了!”赵武灵王说:“是这样,咱们现在打仗全靠步兵,有了马匹就只知道用它拉车,所以,我打算让咱们的部队也穿上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形成骑兵战斗力,再配合步兵,那样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会增强不少。”

后来,楼缓把赵王的想法告诉了肥义,肥义也很赞同。于是,在某一天的朝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奇怪情景:赵武灵王和楼缓、肥义都穿着小衣袖的短战衣出现在朝堂上。这种奇怪的局面令其他大臣目瞪口呆,赵武灵王顺势宣布了实施胡服骑射的决定。但大臣们却不大赞同,觉得这样做是丢脸的行为,是丢了中原文化和礼仪。但赵武灵王却下定了决心,决定非实施不可。他甚至用无数理由说服了最顽固的叔叔公子成,后来那些想不开的人看到公子成都改穿胡服了,便只得随着改穿。

衣服改好了,赵武灵王便展开了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本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便练成了一支骑兵部队。军事实力增强之后,赵武灵王决定把部队拉到战场上检验,他先后亲自率军消灭了临近的中山国和东胡以及附近的几个部族。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赵武灵王不但收服了林胡、楼烦,还将地盘扩大到西北的代郡、雁门,西面的云中、九原等地。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令他对治理国家产生了奇怪的想法,就是打算自己专门负责军事斗争工作,而把国内的其它日常政务工作交给儿子管。可在用哪个儿子管的问题上,他却犯了糊涂,先立了大儿子为太子,可又觉得小儿子能干,便废了大儿子的太子之位,让小儿子继位为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自己则别出心裁地将自己改成为“主父”,并安排肥义为宰相,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同时封了大儿子为安阳君。

可惜聪明的赵武灵王,这次却犯了一个大错,最终导致了沙丘兵变,不但大儿子被杀害,就连自己也被围困在行宫中,活活饿死。落得个“先英明后糊涂”的遗憾结局,令人唏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