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一代名相褚遂良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5:46:56

揭秘,一代名相褚遂良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褚遂良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褚遂良不但是一位大书法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当然,他在政治上的水平,不像他在书法上的造诣那么高。晚年甚至步步错位,造成了至死不被皇帝原谅,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褚遂良生活在唐朝初年。褚家是南朝名门,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投靠大唐后,李世民十分欣赏褚亮的才华,引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在这种环境下,年轻的褚遂良学识日益精进,逐渐崭露头角。

李世民登基后,对褚遂良这个大自己两岁的同龄人欣赏有加,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书法。李世民对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喜爱有加,但与褚遂良相比,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有人进献王羲之的真迹,褚遂良可以一眼辨认真伪,令李世民十分钦佩。

有父辈的提携,皇帝的青睐,褚遂良年轻时一路官运亨通。贞观十三年时,他已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郎。而且,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十分到位。

李世民皇位来路不正,很想知道历史如何记载自己,而褚遂良此时兼任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所以,李世民试探性地问褚遂良:“爱卿兼起居郎,所记录的事情朕可以看一看吗?”褚遂良说:“记录君王言行,是为后世借鉴,以警戒君王不敢胡作非为,臣没有听说哪个君王亲自观看。”李世民又问:“朕有不善,爱卿也记?”褚遂良说:“臣职责所在,陛下的言行必须记。”

褚遂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皇帝的无理要求,而李世民也是一代贤君,不会以为褚遂良耿直就迁怒于他,反而更加重用。

贞观十七年,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支持下,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褚遂良被提拔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时年魏征去世,此后,在重大的国事上,褚遂良屡次进言,大都受到李世民的接纳与表彰。褚遂良俨然成为魏征的接班人,掌握了朝政的动议权。

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成为中书令,正式进入大唐宰相的行列。此时,李世民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第二年,李世民病入膏肓,召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以后事相托。李世民驾崩后,太子李治登基,五十四岁的褚遂良成为托孤大臣,登上了人生的顶峰。

但是,此后褚遂良,却言行频频失误,步步错位,主要表现在三年事上:

第一,托孤

李世民托孤时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显然,李世民担心有人挑拨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希望褚遂良能够在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调解地位。

李世民用心良苦,他知道大臣的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对于皇帝将是灾难。所以,李世民托孤给长孙无忌、褚遂良与李勣三人,三人背景不同,可以相互制约。但褚遂良逐渐错位了,因为他犯了错误。

褚遂良以低价强买下属房产,这是严重的敲诈加腐败行为,官员们议论纷纷,惊动了长孙无忌。于是,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

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但褚遂良不到半年就回来了,而且还是宰相。原来,长孙无忌是让他出去避风头。更为严重的是,弹劾褚遂良的官员被他下放为县令,赤裸裸的打击报复!

从此,褚遂良丢失了李世民给他的定位,彻底倒向了长孙无忌一边,使长孙无忌专权擅势,连带他一起,成为李治的眼中钉,肉中刺。

第二,立后

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这件事触动了长孙无忌集团的利益。因为,王皇后与长孙无忌同属一党。李治对他们说:“皇后没有儿子,而武昭仪有儿子,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怎么样?”

褚遂良观察形势,不能让大佬长孙无忌先开口,率先出面,说出三点反对理由:其一,皇后出身名门,后话就是武昭仪门第太低,够不上皇后的资格;其二,皇后过门是先帝的旨意,后话是如果废王皇后就是对先帝不孝;其三,皇后虽然无子,但才二十来岁,不算过错。

李治无言以对,怏怏而去。但李治连续作战,决心与这帮老顽固死磕到底。第二天,李治老调重弹。其实,褚遂良第一天的三条理由无懈可击,只需坚持,皇帝就无可奈何。但褚遂良又一次错位,他用力过猛了。竟将武昭仪曾经是先帝才人这一当时公开的秘密说了出来!并且,交出笏板,对着柱子撞了个头破血流。

当众揭了皇上的老底,还以官位相威胁,可是大不敬之罪,皇帝无处宣泄的怒火顿时有了发泄之地,李治抓住这点不放,又获得李勣的支持,不但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还瓦解了长孙无忌集团。在众人的求情下,褚遂良保住了命,被贬为潭州都督。

第三,求情

显庆二年,许敬宗诬陷褚遂良等人图谋不轨,而李治与武则天显然怒气未消,将褚遂良贬到了今天的越南。经过了几年的煎熬,褚遂良已经老态龙钟,十分希望得到李治的原谅。于是,他颤巍巍地提起笔,写了一封表奏。虽然书法仍然苍劲有力,但内容却又一次错位。

他将自己功劳一一列举,如何扶保李治登基,如何成为托孤大臣,如何辅佐朝政等等。这样的求情无异于自找苦吃,是在数落皇帝忘恩负义吗?求情哪有这么理直气壮的!如果只是承认冒犯天威,乞求皇帝放过自己,准许自己告老还乡的话,说不定还有一丝希望!太过可惜了。这样的求情注定无济于事,一年之后,褚遂良在绝望中郁郁而终。

功是功,过是过,李治遗诏准许褚遂良魂归故里,武则天临终前也同意恢复他的爵位,算是对褚遂良一生功绩的肯定。

长孙无忌的结局是什么?

长孙无忌为大唐王朝呕心沥血三十余年,最终死于宫廷斗争之中。

布衣之交

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依靠身边的一班文臣武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为表彰这些大唐功臣,让他们得以流芳百世,并为后世官员树立榜样,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特令在凌烟阁画上了他们的肖像,共有24人。其中位列榜首的便是大唐名相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府洛阳人。他的先人是北魏皇室。父亲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忌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兄,但两人却是“布衣之交”。隋炀帝时期,李世民就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为妻。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封长子李建成做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但三子当中,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太原起兵是他的主意,以后又屡建奇功。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几年的南征北战过程中,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谋臣猛将。李建成自知无论是战功、威信还是实力,都不如李世民,就联合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天,突厥兵南犯。李建成借机请求高祖让李元吉带兵出征,李元吉接着又请求高祖把秦王府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全部精兵划归他指挥。他们想调走秦王府精兵强将之后,再把李世民给除掉。情况危急,李世民赶忙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对策。长孙无忌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终于,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正式登基当了皇帝。长孙无忌在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世民以他功拔头筹,进封为齐国公,任吏部尚书。贞观元年,又迁升右仆射,居相位。

为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长孙无忌深知江山来之不易,身居相位,自然要尽心尽力辅佐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些大臣看到突厥已经衰落,就建议唐太宗趁机兴兵攻取。唐太宗征询朝臣意见时,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说:“突厥已经衰落,不会骚扰边塞。如果我们深入他们境内,既违背了和盟,又不一定就能取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古人做弩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原太子承乾谋反被废。在重立太子的问题上,唐太宗犹豫不决。长孙无忌主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他说:“晋王仁孝,将来为政能爱民,安定社会,是个守成之主。”太宗于是决定立晋王为太子。

贞观时期,长孙无忌前后执政二十余年,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长孙无忌有大功于唐室,又有治国治民的才能,官居相位,本来也是自然的事。可长孙无忌却担心别人会说他是靠裙带关系上去的,心里常常为此感到不安,并几次力辞相职。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刚居相位才半年的长孙无忌,就主动要求辞去相职。唐太宗在他固辞之下,被迫同意。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要封他做司徒、知门下尚书省事,他又力辞不受。他上奏唐太宗说:“我以外戚的身份,位致三公,恐怕人家会说皇上照顾皇后的家人。”这一次,唐太宗没有允许他辞职,并对别的大臣说:“我任官以才为标准。我是看中了长孙无忌的才干,才委他以相职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要授他太子太师之职,又被他谢绝了。

长孙无忌屡辞相职,固然是因为他能谦虚自律,同时也与他妹妹长孙皇后的影响分不开。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为防止外戚干政,她曾多次劝哥哥不要就任宰相。她还常常提醒唐太宗注意吸取历代外戚专权作乱的教训,请求他不要委政于自己娘家的人。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嘱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辅佐太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身为辅政,尽力辅佐这个新皇帝。长孙无忌在政事之余,还主持修撰了《唐律疏议》三十卷,系统疏证诠解《唐律》的各项条文。这部法典不但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得罪了另一个皇帝

然而,在一场皇后的废立斗争中,长孙无忌这位初唐忠臣,终于因忤主而遭陷害致死。原来高宗因宠爱武则天,想要废掉王皇后。据说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竟暗中掐死自己亲生的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她很有手段,在宫里时间不长,就拉拢收买了不少人,作为自己的耳目和羽翼。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宗执意要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认为武则天出身寒族、身份不明,极力反对。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也不再受到重用。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已经当上皇后的武则天,为报复阻挠立她为后的长孙无忌,就叫党羽中书令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竟信以为真,遂将长孙无忌贬流黔州。不久,长孙无忌被逼死于流放地。长孙家人几乎尽被处死。

褚亮怎么读?褚亮与褚遂良有什么关系?

《旧唐书》是后晋刘昫等人编撰的,记录的是与离后晋不远的唐朝的人物事迹,与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相区别,虽然旧唐书有一些缺陷,但因为时代间隔短,资源比较丰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旧唐书》褚亮的事迹也收藏在其中。

《旧唐书》褚亮的大致意思是,褚亮,是杭州人,他自小就十分聪慧,因为过目不忘,所以博览群书,文章写的也非常好,因为才学结交了不少名人,大家一起探讨,褚亮的言谈也精进不少,有人将他推荐给了陈后主,陈后主每次命他作诗,在场的人没有不称赞的,可惜后来,陈国灭亡了,他又归顺了大隋,任太常博士。

不过隋炀帝昏庸无道,褚亮的建议并没有听从,而且还把他降职为威定县主簿。强盗猖獗,与他同行的人死了,他还作诗悼念,他的诗两天就传遍了京城,才学可见一斑。唐太宗早就听闻了褚亮的才情,对他赞誉有加,唐一统天下后,褚亮随李渊返京,在秦王李世民的旗下出谋献策。

唐太宗的每次征伐,都点名要褚亮跟从,褚亮也能适时的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从容进谏,深受太宗的重视,他与杜如晦、于志宁等十八人被封为了文学馆学士,后因年迈告官回家养老,唐太宗觉得十分惋惜,褚亮去世时八十八岁,唐太宗还难过的一天没有上朝来哀悼他,追赠他为太常卿。

褚亮怎么读

褚氏在我国并不是一个大的姓氏,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我国的姓氏排行榜上位于两百多位。褚亮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难得一见的政治人才,褚亮怎么读?

褚,是个多音字,有zhu和chu两个读音,作zhu时,发音三声,用来表示丝绵装的衣服、囊袋之类的,作chu时,发音也是三声,只有一个作用,是用来表示姓氏的,所以褚亮应该读做zhu(三声)liang(四声)。

褚氏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两种说法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其中一种就是,源于官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间有一个官位就是褚师,它是由王室设置的,主要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的各种事物,大家都将官职成为了姓氏。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地名,在西周时期,有个地方就叫褚,在《左传》中明确提到,洛阳有个亭子就叫褚氏亭,在这里居住的人都以地方名字为自己的姓氏,都行褚。

褚亮,曾经辅佐过几任君主。因为会作诗,文章出色,有人将他推荐给了陈后主,陈国灭亡了,他又归顺了大隋,任太常博士。不过隋炀帝妒忌他的才干,因为褚亮与叛臣杨玄十分亲密,便借口把他贬官为西海郡的司户。后来李世民发现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命他随军征战,出谋划策。知道告老还乡,最后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褚亮、诸遂良是唐初的名臣,他们是一对父子,为大唐的兴盛提出不少谋略,深得当朝皇帝的欢心。

诸遂良作品

褚亮,他自小就十分聪慧,博览群书,文章写的也非常好,因为才学结交了不少名人,大家一起探讨,褚亮的言谈也精进不少,有人将他推荐给了陈后主,陈后主每次命他作诗,在场的人没有不称赞的。后来,陈国灭亡了,他又归顺了大隋,任太常博士。不过隋炀帝妒忌他的才干,因为褚亮与叛臣杨玄十分亲密,便借口把他贬官为西海郡的司户。后来李世民发现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命他随军征战,出谋划策。

褚亮作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为国家的土地扩大,军事扩张出谋划策,褚亮去世时八十八岁,唐太宗还难过的一天没有上朝来哀悼他,追赠他为太常卿。

褚亮的儿子诸遂良受到父亲的熏陶,在政治上也有了一番作为,他被唐太宗重用,多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多被唐太宗采纳了,在立太子的事情上,他与朝中众臣多次上书,最后立李治为太子,阻止了一场争为之乱。他还曾大力劝阻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仍被立,诸遂良被贬。诸遂良的成就还表现在他的书法上,他的书法变化多姿,被封为了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很多作品现今仍有流传。

褚亮、诸遂良是大唐初期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