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世民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多年未曾亲临战场的唐太宗李世民终于穿上战袍,带着十多万唐朝将士,雄赳赳地朝辽东开进。这是李世民一生最后一次御驾亲征,这场战争的对手是高句丽。
李世民为何要千里迢迢征讨高句丽,而且还要不顾大臣劝阻,坚持御驾亲征,原因有三:
第一,高句丽国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但在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建武,独专国政,并且不向唐朝纳贡。
第二,泉盖苏文不仅藐视唐朝,还和百济联合攻打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新罗使者突破重围,冒死来到长安求救。
第三,隋炀帝曾在征讨高句丽时折戟,李世民想通过这场战争证明自己远比隋炀帝优秀。
李世民出征前,做出了详尽的安排,把长安城留给了房玄龄,让太子李治留在定州,做好后方支援。因为当时太子李治只有16岁,李世民便让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和高士廉三人留在定州辅佐太子。(唐朝初年,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即,刘洎身居宰相之位。)
《资治通鉴》记载:
上留侍中刘洎辅皇太子于定州……谓洎曰:“我今远征,尔辅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识我意。”对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
刘洎出生于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投奔唐朝,政治经验丰富,临行前,李世民特意对刘洎说:“朕现在要远征,你好好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你的身世,希望你能够体会我的深意。”
李世民这么一说,刘洎立即感觉责任重大,拍着胸脯对李世民说:“陛下,您就放心吧,我辅佐太子,如果那个大臣有罪,我立即替你杀了他!”
李世民觉得刘洎口气太狂妄了,本来让刘洎好好辅佐太子,又没让他杀人。即使有大臣犯罪,刘洎也要等李世民回来处理呀。所以,李世民批评刘洎。
戒曰:“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败,深宜慎之!”(《资治通鉴》)
意思是:你这张破嘴,不要动不动就喊杀人,将来会惹祸的。
刘洎当时或许不服气,但万万没有想到是,几个月后,刘洎真的因为他这张破嘴而毙命。
交代完李治和刘洎后,李世民离开定州开始北上,率领长孙无忌、李勣、李道宗、张亮、契苾何力等人开启了唐朝和高句丽之战,这场战争从三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李世民虽然攻克了十多座城池,给高句丽致命的打击,但唐朝军队也损失惨重,远远没有达到李世民想要的战果。因为天气转冷,后方的粮草和棉衣也难以供应,最终,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军。
从死亡人数来看,自然高句丽兵败了。若从战略目的来说,李世民并未取得胜利。除了意外挖掘了薛仁贵这员大将外,这场战争,李世民没有任何可喜之处。
听闻李世民班师,太子李治连忙从定州出发前去迎接,父子二人相见,一番契阔之后,李世民随李治一起来到定州。然而,不幸的是,李世民一路舟车劳顿,后背上长了一个痈,疼痛难忍,到定州后一度疼到昏厥,太子李治救父心切,亲自为李世民吸吮痈毒。
毒脓虽然被吸出来了,但李世民却越发病重。李治为了避免李世民的病情外泄,禁止大臣探望。此时,刘洎和另一位宰相马周二人征得太子同意,来到李世民的床前探望。《旧唐书·刘洎传》记载:
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
等二人从李世民的帐中出来,脸色忧郁。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时任黄门侍郎的褚遂良正好碰到刘洎和马周,便关切地询问李世民的病情,刘洎回答道:“病情很重,陛下的身体令人担忧!”《资治通鉴》云:
及上不豫,洎从内出,色甚悲惧,谓同列曰:“疾势如此,圣躬可忧!”
听到皇帝病重,褚遂良吓坏了,便问刘洎和马周,接下来该怎么办。马周为人谨慎,不敢说话,而刘洎的老毛病犯了,说了一句要命的话,《资治通鉴》记载:
“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
刘洎的意思是说:不用担心,虽然太子年幼,但到时候我们效仿伊尹、霍光,辅佐太子,如果有人敢有二心,我们便诛杀他们便是。
刘洎和褚遂良的这段话,刘洎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刘洎擅自泄露李世民的病情,并且说李世民病得很重,有诅咒帝王之嫌。
第二,刘洎自作主张,说要效仿伊尹、霍光二人辅佐太子,诛杀心怀异志之人。这话虽然说得忠心耿耿,但他忘了,不管是商朝的伊尹、还是汉朝的霍光,都是权臣,而且他们都废过皇帝。
过了半个月,李世民的病渐渐好了,开始召见大臣议事。褚遂良趁机把刘洎的话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听完大惊不已,李世民认为:刘洎身为宰相,不仅咒皇帝早逝,而且还要做霍光一样的权臣,这还得了。于是,李世民召刘洎来,问他是不是说过这话。《旧唐书》云:
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
李世民质问刘洎,刘洎矢口否认,而褚遂良却咬定刘洎说过。李世民召来了当时的第三者马周来问话,马周的说法和刘洎一致,即:刘洎没说过此话。
遗憾的是,李世民宁愿相信褚遂良,也不愿意相信刘洎和马周,因此下旨:刘洎欲效仿伊尹、霍光,其罪当诛,赐刘洎自尽,不殃及家人。
下诏曰:“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免其妻孥。”(资治通鉴)
就这样,一代宰相刘洎被赐死定州。
刘洎之死,本是个悬案,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录音设备,他到底有没有说过那句话,不管是褚遂良还是马周,都无法证明。《旧唐书》的观点是:褚遂良诬陷刘洎(遂良诬奏之)。
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却认为,大家冤枉了大书法家褚遂良。
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期,帮刘洎翻案,把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的诬陷。那是因为褚遂良曾经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所以武则天的党羽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才故意给褚遂良安上“诬陷忠臣”的罪名。
苏轼也有类似的观点,苏轼认为:若刘洎真的说过大逆不道的话,那马周就是为刘洎做了伪证,为何李世民只赐死了刘洎,却丝毫没有惩罚马周呢?说明刘洎之死,另有原因!
司马光和苏轼分析得自然透彻,实际上,刘洎的悲剧都已经注定。不管褚遂良有没有诬陷刘洎,李世民都会选择信褚遂良,而杀刘洎。
纵观史料,刘洎此人性格粗直,说话做事毫不注意。举两个例子:
第一,当年李世民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说:“起居注记载了陛下的言行,是希望陛下顾忌史书对你的评价,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不能给您看。”
李世民便问:“我若是有不好的言行,你也会记载《起居注》上吗?”褚遂良说:“职责所在,不敢不记!”而此时,刘洎却插嘴道:
“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意思是: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住(你的坏言行)的。
这句话说得,让李世民非常堵心。
有一年,李世民写飞白书赐给三品以上官员,大臣们纷纷举手争抢,刘洎恐怕自己抢不到,竟然站在了李世民的宝座上抢夺。大臣认为刘洎擅登龙座,应当处死。李世民为了给自己留下好名声,并没有追究刘洎之罪,但在李世民心中已经非常清楚,刘洎是个目无皇权的臣子。
当年太子李承乾(嫡长子)被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建议立李治(嫡三子)为太子,刘洎、岑文本却支持李泰(嫡次子),刘洎甚至为了此事和长孙无忌大吵一架。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褚遂良固请立晋王治。(《资治通鉴》)
后来,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为了平衡大臣们的关系,李世民任命刘洎为太子左庶子,但刘洎是否真心认可太子李治,这值得怀疑。相反,褚遂良一直是太子李治的坚定支持者。
所以,不管褚遂良有没有诬陷刘洎,当褚遂良和刘洎的矛盾真正爆发后,李世民心中为了太子,为了大唐的未来,都会站在褚遂良这边。因为李世民不会容忍一个口无遮拦、不尊重皇权、对太子不够坚定的人来辅佐太子。
前北大历史学教授、当代历史学家汪篯曾认为,李世民杀刘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洎与李治素不同心”,这个说法笔者深以为然。
司马光、苏轼、汪篯三人的观点基本一致,即李世民杀刘洎,和褚遂良陷害无关。
《还珠格格》相信大家都看过,剧中的小燕子和紫薇甚得乾隆的皇帝的喜爱,为了避免两人受到伤害,乾隆还专门给她们一人一块免死金牌,可以使用三次作为自己的免罪牌。历史上也有这种类似免死金牌的东西存在,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也得到了皇帝许可的?免死两次?的殊荣,但是最终还是被皇帝处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就是刘文静,李渊太原起兵的大功臣,熟读隋唐这段时期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渊是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才起兵的。除了李世民,还离不开晋阳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裴寂,还有一个就是刘文静。
隋朝末年的时候刘文静在晋阳担任县令的职务,就跟担任晋阳宫监的裴寂成了好朋友。到了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刘文静跟裴寂就成了他的手下。再往后,因为在隋炀帝的统治下,老百姓们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纷纷起兵造反,而在晋阳的李世民觉得隋朝迟早要完蛋,就暗中结交各地豪杰。在这段时间内,刘文静跟裴寂都成了好朋友。
他们三个经常在一起商议着起兵的事宜,但是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到晋阳一把手李渊同意,但是李渊是什么态度,三个人都不清楚。就在三人犹豫不决的时候,李渊的手下高君雅被突厥击败,李渊也因此要遭到朝廷的惩罚。为了坚定李渊造反的信念,三个人联合上演了一出?美人计?。
这条计策主要实行的人是裴寂,由他出面请李渊喝酒,并且把李渊灌得大醉。等李渊不省人事的时候,裴寂又安排几个宫女睡在李渊的身边。等李渊酒醒了,看到身边睡的宫女,瞬间懵了,。李世民跟裴寂就走了出来,列举了李渊的几条罪过,无非就是吃了败仗,睡了宫女了,死路一条,只剩下造反一条路,才能活下去。李渊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起兵造反。
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随后就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占领长安,并且以长安为根据地,四处征战,最终扫灭群雄,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唐朝。
在李渊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他作为太原元谋功臣,还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此人的刘文静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风光无限。
不过后来,刘文静在与薛举的战斗中,遭受大败,被削职除名,好在后来跟随李世民征讨西秦,获得胜利刘文静因功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不过经过一番折腾,刘文静发现一件事,那就当初一起劝李渊起兵的裴寂的官职一路高升,现在已经做到了尚书右仆射,官职远远在自己之上。刘文静自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裴寂大,论才能也比裴寂厉害,凭什么裴寂的官职比自己高。
所以刘文静看裴寂越看越不顺眼,久而久之,行为上也做出了对裴寂厌恶的动作。比如上朝的时候,不管裴寂说的对不对,刘文静就持反对意见,反正刘文静就一个理,裴寂说的都是错的。时间久了,两个人就如同水火般的存在。?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文静家里出事了。刘文静家中发生几次闹鬼事件,刘文静弟弟刘文起请巫师到家中做法。巫师在夜里披发衔刀,作法驱邪。此事被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知道了,将告诉了她的兄长。兄长觉得不能再让妹妹受苦,就向朝廷报告,说刘文静要谋反。
李渊就是靠谋反当上皇帝,现在刘文静想造自己的反,这自然不愿意。立马就把刘文静抓了起来,并且派人去审问刘文静的罪责,但是李渊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派的人偏偏是跟刘文静敌对的裴寂。刘文静本来就没有造反,审讯自然审不出什么所以然出来。李世民也向自己的父亲劝谏,说刘文静没有谋反的心思。
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刘文静的旧友裴寂却背后给了刘文静一刀子。他对李渊说:?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李渊本来就对刘文静有些不信任,现在裴寂这么说,越觉得刘文静不对劲,干脆杀了一了百了。刘文静以前得到的?恕二死?的特权,此刻也救不了他的命了,直接被李渊斩首示众?
等到李世民即位之后,才为这位老朋友平冤昭雪,追复其官爵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是唐朝凌烟阁24功臣之一,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在李世民上位路上立下汗马功劳,贞观九年出征战土谷浑,贞观十三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也立下了功劳,且他与李世民还是儿女亲家,太子李承乾娶了侯君集为太子妃,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要杀掉侯君集呢??
随着战功越来越多,侯君集开始居功自傲,做事情非常的高调,他也经常贪污,并且仗着自己是重臣,他灭高昌国时就把高昌国的财宝占为已有了,这与李世民立口碑的愿望严重冲突,所以唐太宗处罚了他,因此他心生怨恨,遂萌生造反念头。另外他觉得自己被提拔的晚了,太宗不能明目张胆只用秦府,甚至特意用太子齐王府的人,政治需要,想提拔他,要时间和机会,所以讲了“次序未到”,他不理解;提拔的不够,想做宰相。这本来就犯了皇家大忌,又肯定得罪朝中权臣。
后来,唐太宗因故想废掉太子李承乾,于是侯君集就开始煽动太子李承乾,起兵逼宫,想效仿唐太宗上位之事,将李世民架空成太上皇,立太子李承乾为皇帝,并开始策划起兵事宜,可是李世民非等闲之辈,他是经过玄武门事变上位的,对这方面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谋反之事很快就让李世民知道了。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太子,而操纵谋反的侯君集则被下了监狱。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并因念其功劳,并不想杀他,但群臣极力进谏说谋反者非死不可,所以唐太宗无奈将侯君集处死。
虽然侯君集犯下谋反的大罪,李世民并没有株连他的军人,保全了侯君集的妻子和儿子,是非常宽宏大量的了。
你好,这个问题我非常感兴趣,接下来请我说一下自己看法。
1.单雄信和李家有仇
因为单雄信他哥被李家人杀了,李世民怕单雄信报仇,就下手为强杀了他
2.单雄信他岳父是反王王世充
他怕单雄信还来
3.单雄信差点杀死李世民
李世民打王世充时,李世民被单雄信快要杀了,幸好尉迟恭救了~李世民记恨在心所以结果他。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或者不了解的地方请回复,若在下“愚蠢之见”勉强行,请采纳。谢谢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8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