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子产的生平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期执政者的楷模,那子产究竟做了什么,能让他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呢?子产是郑穆公之孙,辅佐过郑简公还有郑定公。要说子产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他执政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可谓是开创了当时自下而上改革的先河,在此之前,各个诸侯国贵族的权利都是难以被撼动的。在子产的带领下,郑国逐渐走向中兴局面。而子产为人同样令人敬佩,不卑不亢,廉洁终生,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子产这个人吧。
子产,名侨,是郑穆公之孙,为“七穆”中子国的儿子。郑穆公去世后,郑国经历了多次内乱,“七穆”后裔也因内乱而得以轮流执政。公元前543年7月,“七穆”良氏与驷氏展开了一场大混战,最终良氏战败,家主伯有被杀。被杀死前,伯有是郑国执政卿;他被杀后,又是谁来接替他?
罕氏家主子皮力荐子产担任执政卿;为消除子产执政的忧虑,子皮还当面向他保证:“我率族人听命,谁还敢冒犯您?您还是尽心地辅佐国君吧!”罕氏家族在“七穆”中实力最强大,罕氏都已发话,谁还敢有异议?
此后,子产便正式成为了郑国执政卿。子产治理郑国头三年,推行了“作封洫”改革,因为得不到郑人理解,郑国上下骂声一片。民众对子产恨之入骨,纷纷叫嚣:“取我衣冠来收税,取我田地而征赋。谁要杀死子产,我和他共同前往!”但三年过后,子产的改革大见成效,民众开始对子产心悦诚服,转而对他大唱赞歌:“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使其增产);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的执政经历,充分证明了改革是如何艰难:在“作封洫”改革成效尚不明朗之时,众人大多习惯于旧时代的生产方式,对任何改变他们习惯的新事物都充满了偏见,众人因此恨不得要杀了他;可在改革成效显现之后,民众都亲身体会到了改革所带来的红利,这才对子产心悦诚服,对他高唱赞歌。万一在改革过程中,某位冲动人士真的刺杀了子产,郑人还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吗?
万幸的是,在罕氏家族全力支持下,子产和郑国都成功地渡过了三年改革阵痛期,得以继续向前发展了。这次成功的改革,让子产在郑国声望大增。最为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子产的仕途从此将一路顺风顺水。
可数年后子产所做的另一件事情,却让他再次遭遇到了“吐槽”。“吐槽”他的人,还是一位当时声望极高的晋国贤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536年3月,子产再次推出了一项开历史先河的改革:铸刑书。所谓铸刑书,就是将制定的刑法铸于金属鼎上,然后公之于众,以为国之常法。现代人看来,国家法律原本就应该透明公开,这样才能保证人人都能知法、懂法,最大限度地让民众遵纪守法。
可在当时,子产的做法一传了出去,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晋平公太傅叔向得知此事后,大不以为然。叔向虽然只是太傅、并非卿士,但在整个东周都是有名的贤人。当时的晋国正卿韩起都对他尊敬有加,凡事必向叔向咨询后才实行。
听说子产居然铸刑书,叔向激动异常,立刻写了一封信给子产,向他“吐槽”:“以前我对您抱有殷切期望,可现在却彻底失去了。旧日先王衡量事情轻重以定刑罚,并不会专门制定刑法,就是担心民众有争讼之心。一旦民众知道有法,就会目无尊长;在有诉讼时,就会征引刑书争辩,妄图侥幸成事。如此一来,天下就不可治理了。夏朝出现了扰乱政令的人,所以制定了《禹刑》;商朝出现了乱政之人,所以制定了《汤刑》;周朝出现了乱政之人,所以制定了《九刑》。这三套刑法的出现,都是在三朝衰微之时。现在您执掌郑国国政,先是‘作封洫’,又树立谤政,制定三法、铸刑书,以此来治理民众,不是太难了吗?民众从此踏上争讼之道,将放弃礼仪而征引刑书;动乱诉讼日益繁多,贪腐贿赂也就日益盛行。如此一来,恐怕您还在世之时郑国就要衰败了吧?”
子产的行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却不想又引来了国际争议,竟然令霸主晋国的贤人都向他发出了“吐槽”之声!
为何子产的铸刑书改革会引来如此大争议?
叔向的信中,提到了子产执政以来的几件大事:“作封洫”,即划定田地界限,是郑国废黜藉田制、将土地私有化的改革;“立谤政”,是子产为加强军事,向田地征收军赋之举;铸刑书,就是这次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的举措。
从信中语气可知,叔向对子产的这些改革无一认同。特别是“铸刑书”,可谓是石破天惊,开了历史先河——因为在当时,士人们普遍推崇的是“临事制刑,不豫设法”。
为什么要这样?
古代历朝历代,都制有刑法。如《周礼》有云:“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五百种罪行,下同),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但古人认为,虽然制定了刑法,可法中只能举其大纲,不可能覆盖到每项罪行的细节。不同的人犯了同一项罪行,但情节却又轻重。有些人虽然是轻罪,但却是明知故犯、屡教不改,不可原谅;有些人虽然犯的是重罪,其中却别有隐情,可酌情从轻处理。在刑法没有公之于众时,执法人就可根据具体案情甄别对待,对不同的罪犯采取不同的刑罚;而民众因为不知法,也就无法生出疑心,所以贵族阶层能让下民“常畏威而惧罪也”。
可如今子产把刑法铸在鼎上、将其公之于众后,即成为国家定法。如此一来,一些讼棍经常犯小法却无以加重其罪行,另一些良善之辈无心犯重罪又无法从轻发落,就失去了制定刑法的初心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将来犯罪之人以刑书为准,据此而争讼不断,严重时更可能导致贿赂盛行,那岂不是天下大乱?
所以,叔向才对子产“铸刑书”的改革深恶痛绝。
面对叔向的“吐槽”,子产丝毫不敢争辩,低调地回覆:“正如您所说的,我才能有限,无法考虑到子孙,只求能挽救当世。既然不能遵从您的教诲,怎么敢忘记您的大德?”
看起来,这场“铸刑书”的争议,叔向在气势上完全占据了上风。
可二十三年之后,晋卿赵鞅、荀寅在汝水之旁筑城之时,顺带在晋国征收了一鼓铁,来铸造刑鼎,来向大众公布旧时正卿士匄制定的刑法!
连晋人自己都在学习子产,那么这场争议到底是谁胜了呢?
赵鞅、荀寅二人铸刑鼎之时,虽然叔向已经过世,却又引起了另一位圣贤孔夫子的非议:“晋国要亡了吧!晋人已失去治国法度了。贵贱位次没有错乱,称之为法度。晋文公当年设立了执掌位次的官员,制定了被庐(晋地,不详所在)之法,因此而成为盟主。今天放弃了这样的法度,而铸刑鼎,民众都以鼎为法度,还能尊敬贵人吗?贵人还怎么能守住祖业?贵贱秩序混乱,国家还能存在吗?况且,士匄制定的刑法,是夷地(晋地,不详所在)之蒐时定下来的,是晋国乱制的起始,怎么能以此为法?”
所谓被庐之法,是晋文公当年决定救宋之后,在被庐进行练兵,并在此制定了相关刑法。被庐练兵结束后,晋国正式建立三军,出征中原救援宋国,一举胜楚而称霸天下。
夷地之蒐是晋襄公时代的一次练兵。此次练兵时,晋襄公先是计划提拔士縠、梁益耳二人率领中军,被先克劝谏后改任狐射姑、赵盾二人;阳处父回国后,提出狐射姑不宜担任主将,晋襄公又将赵盾任命为中军主将、狐射姑为中军佐。夷之蒐前后,晋国卿士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埋下了赵盾专政期间晋国政坛的多次内乱隐患。所以,孔夫子称夷之法为“乱制”之法。
且不管士匄所制定的刑法内容究竟是什么,但孔夫子之所以批判铸刑鼎,就在于刑法被公示后,民众都会只重鼎文,而不会再对贵族阶层产生敬畏之心。如此一来,在刑法面前贵、贱将不再存在差异,那么贵族们的权威何在?贵族们权威荡然无存,晋国旧有秩序将彻底被打破、陷入一片混乱,晋国不亡国还能怎么样?
无论是叔向还是孔夫子,他们主张不公布刑法,其出发点都是要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性,对法律条文的正义性反倒是放在其次了。
然而,当权贵们可以暗箱操作、肆意解释法律条文来判决罪行时,他们就一定能保持公正无私吗?这一关键要害,叔向和孔夫子却都没有提及。
以此而言,这场争议到底是谁对谁错?
事实上,子产等人之所以要铸刑书,正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得已而为之。
子产“作封洫”改革后,郑国土地全部私有化,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土地交易,使得原先处于底层的民众逐步发展成新兴地主。在郑国,新兴地主阶层有着得天独厚的成长土壤。
郑国东迁之后,郑桓公为了在当地立足,与商人结成了同盟:“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因此,在郑国商人地位向来就比其他诸侯国更高。晋国正卿韩起曾与郑国商人产生交易纠纷,为此子产还亲自出面为郑国主持公道。可见,郑国商人虽然不能从政,但影响力却非同小可。
商人赚取大量财富后,大多都会想着购买土地,以作为家庭财富的积累。郑国“作封洫”改革之后,就打开了商人买卖土地的方便之门。商人经营土地,由于管理能力强,往往能获得丰厚利润;土地经营利润丰厚,郑国赋税也就大大提高。所以,子产执政后必然会大力鼓励商人来经营土地。
但在日常土地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纠纷。此时,仅仅依靠权贵的暗箱操作来解决这些纠纷,显然已经得不到新兴地主阶层的支持。为获得新兴地主阶层的支持,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子产才不得不制定刑法、然后再将其公之于众。所以,与其说子产铸刑书是开历史先河,还不如说子产是被新兴地主阶层所推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子产的土地私有化改革也就无法彻底进行下去!
早在晋惠公时期,晋国就实行“作爰田”改革,将土地都私有化到卿大夫手中了。因此,晋国必然也面对郑国同样的难题。由此,尽管叔向强烈反对铸刑书,可他死后,晋人也不得不学习子产,以满足新兴地主阶层的需求。
这就是铸刑书的真实一面:不是开明权贵们想放权,而是形势逼迫之下,他们不得不放权。
一、方式: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二、简介:
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灭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子产坏晋馆垣_左丘明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产坏晋馆垣
先秦 左丘明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 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译文
鲁襄公死去的那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为鲁国有丧事的缘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敝国由于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对辱临敝国的诸侯属官怎么办,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高,围墙修得很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现在您拆毁了围墙,虽然您的随从能够戒备,那么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会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拆墙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国责求我们交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
要是进献上,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丁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侯的宾客来到,甸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油,打扫房间的,伺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内的事;各部门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被延误了的事;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所要就加以接济。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不怕有人抢劫偷盗,也不用担心干燥潮湿。现在晋侯的缇别宫方圆数里,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里,车辆进不了大门,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天灾难防。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召见命令也不知何时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就要加重。斗胆请教您,您对我们有什么指示?虽然贵国遇上鲁国丧事,可这也是敝国的忧伤啊。如果能让我们早献上礼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贵君的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士文伯回去报告了。赵文子说:“的确是这样。我们实在不注重培养德行,用像奴仆住的房舍来招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认自己不明事理。
晋平公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郑简公,宴会和礼品也格外优厚,然后让郑简公回国。晋国接著建造了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说:“辞令不可废弃就是这样的啊!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靠他的辞令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放弃辞令呢?《诗.大雅.板》中说:‘言辞和顺,百姓融洽;言辞动听,百姓安宁。’子产大概懂得这个道理吧。”
注释
(1)公:指鲁襄公。薨(hcog):诸侯死去叫薨。
(2)相:辅佐。郑伯:指郑简公。
(3)坏:拆毁。馆垣:宾馆的围墙。
(4)士文伯:晋国大夫士訇。让:责备。
(5)属:臣属,属官。在:问候。
(6)阚闳(hanh6ng):指馆舍的大门。
(7)完:同“院”,指墙垣。茸:用草盖墙。
(8)共命:供给宾客所求。
(9)请命:请问理由。
(10)诛求:责求,勒索贡物。无时:没有定时。
(11)会:朝会。时事:随时朝贡的事。
(12)输币:送上财物。
(13)暴露:露天存放。
(14)荐陈:呈献并当庭陈列。
(15)卑庳(bi):低小。
(16)观:门阙。台:土筑高坛。
(17)公寝:国君住的宫室。
(18)司空:负责建筑的官员。平易:平整。
(19)圬人:泥水工匠。幂(mi):涂墙,粉刷。
(20)甸:甸人,掌管柴火的官。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
(21)巾车;管理车辆的官。脂:指加油。辖。车轴头的挡铁。
(22)隶人;清洁工。瞻:看管。
(23)不留宾:不让来客滞留。
(24)淄:同“灾”。
(25)缇(dT)之宫:晋侯的别宫,一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26)天厉:天灾。不戒:无法防备。
(27)惮(dan):怕。
(28)赵文子:晋国大夫赵武。信;确实,可信。
(29)垣。这里指房舍。赢:接待。
(30)加礼:礼节特别隆重。宴:宴会。好:指宴会上送给宾客的礼物。
(31)释辞:放弃辞令。
(32)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板》。辑:和顺。协:融洽。绎:同“怿’,喜悦。莫:安定。
读解
仅仅因为国君没有接见,就动怒拆毁了该国客舍的围墙,还以巧妙动听的言辞,说得对方连赔不是,不仅国君出来接见,而且还礼遇有加,满意且满载而归。初看起来还有点过分,有点儿太“那个”了,犯得著如此大动肝火,做出如此大胆的事儿来吗?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件表面上看来有点儿荒唐的事情的背景。晋国是个大国,强国,诸侯盟主,一方霸主。国君不出来接见客人,是在摆谱儿,那架子,耍弄人,那藏而不露的意思是要让人下跪,乞求,被愚弄。郑国是个小国,夹在大国当中受气,此行是进去献贡物,是去“朝圣”,表示对盟主的恭敬和孝顺。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对子产的所作所为令眼相看,肃然起敬,佩服他的勇气和骨气。他的举动真有点儿犯上作乱的味道:你想捉弄我、拿架子摆谱儿?哼,没门儿!我就不吃这一套,我比你更厉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就大胆地、公开的、理直气壮把围墙给拆了,还批得敌手理屈辞穷,态度陡然一转。
解析
这是讲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不分大小,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多寡,财富不分贫富,大伙儿一律平等,以礼相待,、以诚相待。这应当是国与国交往的前提。咱们现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也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吗?
这个原则也可以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人不分男女老幼,黑白胖瘦,身份地位,权力大小,名气高低,大伙一律平等,人人享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的义务。相待以诚,相待以礼,相敬如宾,相互尊重,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上帝没有赋予谁有特权可产藐视他人、愚弄他人、傲慢无礼、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视他人为草芥。
俗话说,人穷志不短。上天赋予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并没有对某某人另眼相看。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大伙都同样头顶一片蓝天,同样脚踏一方土地,生来是人,死了变鬼,没有谁更优越。
灭亡原因: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
昭公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
韩、赵、魏三家又共灭智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扩展资料:
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孙皓出降,孙吴灭亡。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司马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8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