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胡宗宪是徽州人,考中进士后从知县调任御史。他的胆略和见识在巡按北方边境时就已经凸显出来:大同守军因为换防而要哗变,胡宗宪单枪匹马直入军营,告诉他们换防令取消了,大兵们自然就不闹了。不久停止换防的诏书才下达,同僚都对他刮目相看。
表现不错的胡宗宪被派去巡按浙江,而此时来浙江已经不是美差了:倭寇已经把浙江给搅和得鸡飞狗跳,而尽管地方官张经、李天宠尽心尽力地防守,中央来的特派员赵文华却还在处处掣肘。野心颇大的胡宗宪看到了机遇,在浙江处处都对赵文华没好脸色的情况下主动依附了赵文华,两人遂结为至交。
此时张经指挥了几个胜仗,胡宗宪也稍有功劳。而在赵文华那里,功劳全部给了胡宗宪,张李二人反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被押往北京听候发落。但是这哥俩实在也不是个打仗的料,带着人去收拾残兵败将被打的大败,赵文华也只能悻悻离开浙江。
没曾想,坏事变好事。赵文华仗着干爹严嵩的势力,在京城再次翻案,又为他那个好朋友胡宗宪说情。结果短短不到一年,直浙总督换了两任;而仅仅是个六七品御史的胡宗宪,居然就坐到了直浙总督的位子。
胡宗宪的上位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他和赵文华、严嵩那种只想着升官发财的人不同,他到底还是个有良知、有理想的官员。担任总督以后,他广泛提拔得力干将,戚继光等一大批将领都在他手中得到重用。但有能打的将领还不够,正确的战略才是获取战争胜利的根本。
胡宗宪需要面对的倭寇,大体可分为汪直系和徐海系。汪直和胡宗宪是同乡,具有徽州人天生的经商的基因,他打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和后来侵华的列强颇有些相似)。而徐海自幼被日本人掳去,对中国没什么好感,他抢劫就是为了抢劫。
在详细地了解了这两个人的出身及战略目的以后,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的战略规划也就确立了下来:对汪直是以退为进,暗中孤立;而对徐海则是万勿妥协,赶尽杀绝。
胡宗宪先是将关在牢里的汪直的家人释放并且好生招待,又派出使者前往汪直盘踞的九州招抚。汪直表面同意,并派养子毛海峰去见胡宗宪。胡宗宪诱使毛海峰去攻击一伙无名倭寇,在事实上使得汪直的船队与其他倭寇间有了嫌隙。
有心归附的汪直还将徐海入寇的消息透露给了胡宗宪,胡宗宪立刻派人前去迎敌。两军不分胜负,而在此时胡宗宪派人将汪直的那封泄露徐海行踪的信带去徐海船上,要他投降。徐海以为被日本人尊奉为“老船主”的汪直已经投降,大惊失色,其军心也大乱。
趁着徐海举棋不定的时候,胡宗宪又派人前去其合伙人陈东、麻叶那里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劝降。这一下徐海的海盗部众就彻底离心离德了,徐海只得硬着头皮与朝廷谈判。胡宗宪告诉他在吴淞口有倭寇,要他去拿个投名状。
徐海只能前去收拾那伙倭寇。当他全歼敌人、准备返航的时候,等待他的却只有俞大猷的船队和火炮。已经彻底丧失战意的徐海被俞大猷一顿哭丧棒打得抱头鼠窜,只好乖乖向朝廷投降。但是胡宗宪并没饶过他,早就被授意拿徐海做礼物的陈东麻叶趁着徐海睡觉的时候对其发动偷袭,徐海投海自尽。
徐海一死,汪直也不想再生什么事端。他带着船队准备来投降胡宗宪,而胡宗宪也准备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扰乱东南数年的倭乱,似乎终于要平息了。
然而由于日本船只的大举来临,浙江人民惊恐不已。一个迂腐不堪的御史认为胡宗宪有通敌之嫌,坚决要处理汪直。在汪直上船以后,他绕过胡宗宪将其逮捕并送往北京处死。汪直临死前留下遗言:“我死以后,浙江必大乱十年!”
汪直的话没有错。失去他的节制以后,那些打着为其复仇名号的各色倭寇在第二年春天齐头并进,大举内犯,浙江再次面临着灭顶之灾。然而胡宗宪就是胡宗宪,在他和戚继光等一干得力干将的努力下,这一次倭寇进犯被成功打退。又过了几年,浙江和福建的所有倭寇宣布全部肃清。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反击终于获得了胜利。
而作为这一次伟大反击的领导者,胡宗宪却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胡宗宪是靠着赵文华上的位,搭的关系正是严嵩,前期仗打得不好也多亏严嵩为他撑腰。而在抗倭事业快要宣告结束时,严嵩也倒了台,朝中再无奥援的胡宗宪立刻就陷入危险之中。
偏偏胡宗宪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浙江干了不少他认为是“小节”却足可以治罪的事情。飞鸟尽而良弓藏,抗倭战争的结束,也就是他灭顶之灾的开始。
嘉靖皇帝对胡宗宪本来还挺有好感,但随着严嵩的倒台,对他也就渐渐冷淡了起来。而当严世蕃被指勾结倭寇时,胡宗宪由于和严家交往甚密也被牵连其中。尽管皇帝并不想杀他,胡宗宪却似乎对人间已然了无牵挂,在狱中他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五十三岁。
胡宗宪是能吏,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他凭一己之力保卫了浙江乃至整个东南人民的安危,但其手段实在不可谓不肮脏。当他对徐海出尔反尔、一再变卦时,不知他可曾想过这世上,也许真有“报应”两字?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看过《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朋友都知道,戚继光虽然刚正不阿,但他出仕于嘉靖,那时正是严党的天下,若不依从严党,不论才能多大都无用武之地,甚至被杀。比如不依附严党却大败过倭寇的南方督抚朱纨、张经最终都是因得罪严党而身首异处。戚继光能在剿倭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就是,他?攀?上了一棵严党大树,严党中的实干家、江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胡宗宪。胡宗宪和只会敛财、欺上瞒下的一般严党不同,他公私分明,对社稷有利之事,他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可见胡宗宪虽然依附严党,却是心系天下。从某些层面来说,正是胡宗宪成就了戚继光。
一、胡宗宪出仕
胡宗宪,字汝贞,安徽绩溪人。绩溪胡氏是当地大族,明代出了最大的名人是胡宗宪,清代则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民国的胡适祖籍亦在于此。绩溪胡氏分为四支,胡宗宪所在的正是四支族中最大最旺盛的龙川胡氏。龙川胡氏若向上追溯,可追至随晋元帝永嘉南渡后镇守徽州的胡焱,所以胡宗宪可谓出身士族、家底殷实、书香门第。
出身书门,家中有钱,胡宗宪父亲还是饱学之士,特别注重子女教育,胡宗宪因此能饱读诗书,心记儒家忠孝仁义、治国平天下。胡宗宪之子胡桂奇所写的《胡公行实》说,胡宗宪七岁时? 经史过目成诵,功课必先诸生,稍迟辄终日涕泣不食?,可见胡宗宪的用功刻苦。虽然胡宗宪饱读儒经,但他出生、成长的武宗、世宗时期,正是大明边防日益崩坏,南倭北虏之患日益严重的时期。所以在嘉靖七年,他考入县学的时候,胡宗宪除了儒经之外,兼修兵法, ?六韬三略无不兼究?,同时锻炼身体,学习军事技能: ?膂力绝人,善骑射?(《胡公行实》 )。
嘉靖十七年,胡宗宪出仕,被安排在刑部实习,实习成绩十分优秀: ?明习法律,老吏不及。司中疑狱,多参质公。?(《胡公行实》)胡宗宪处理了很多刑部不能处理的疑案。因其过硬的办事水平,最终获得了为政一方的权限,嘉靖十九年出任山东益都知县,自此开始了胡宗宪的为官生涯。
二、为政一方
在山东,胡宗宪任职知县,是基层官吏,因此胡宗宪十分理解百姓疾苦。任职期间,胡宗宪不畏强暴,对县中富豪权贵的贿赂不为所动,坚持公平处置;面对蝗灾,他和百姓一道积极抗灾,奋战在抗灾第一线;面对土匪山贼,他知道民众无出路则聚众为盗,所以他剿抚结合,对能招安的山贼,他选择其中精壮编入军队,扩充本县军事自卫能力,对于老弱者则发给官银,让其自行回家安稳度日。一系列惠民、为民的政策使得百姓大安,益都治安好转,《青州县志》称 ?宗宪储措有术,敛不及民而民服之?。
嘉靖二十六年,因胡宗宪的实干能力,他被吏部调赴浙江余姚任职,在任期间胡宗宪继续发挥实干作风,《余姚县志》称因清官爱民胡知县的到来,所以 ?政通人和,上灭感应,岁时丰稔?。
因其出色的政绩,嘉靖二十八年任职湖广道御史。此时正值北方草原鞑靼积极入侵,边将无能,边境百姓因鞑靼的掠夺苦不堪言。胡宗宪闻此主动上疏朝廷北上巡察边境。
嘉靖二十八年朝廷下疏,任胡宗宪为宣大巡察御史,巡按宣大边防。在巡察边境期间,胡宗宪赶上了大同守军 ?聚而哗?。大同守军不同内地卫所,大同是大明九边之一,其守军是有全国一等战斗力的大明边军,所以其军队成员自认为守边有功,十分桀骜不驯。针对此次兵变,边关将领竟然束手无策,最后还是胡宗宪 ?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明史》)。在这一过程中胡宗宪显示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因势利导,不一味用强,许诺边军不让他们迁徙,安抚他们。巡察边境归来,胡宗宪就给朝廷上了加强边防的奏折,其内容 ?娓娓数千言,悉中机宜?(卞利《胡宗宪传》)。
嘉靖三十年,胡宗宪重回湖广旧职,协助了湖广总督张岳平定了川贵苗乱。因其出色的军事技能,到嘉靖三十二年,东南倭患日益严重,倭寇在东南如入无人之境,四处掠夺,胡宗宪被调浙江巡按御史。正是以此为开端,留下了胡宗宪的千古美名,也是以此为开端造成了胡宗宪不得善终的下场。
三、 东南抗倭
其实胡宗宪以前,嘉靖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总督浙闽的抗倭名将朱纨已经痛击过倭寇,但朱纨因严格海禁后又得罪严嵩,朱纨遂被革职,愤而自杀。之后总督江南军务的张经亦在讨倭战争中取得大捷,却因严党赵文华的诬陷而被朝廷所杀,江南倭患遂成大害。只因江南为天下财富会集之地,油水十足,严党一伙滥权贪污,势必将江南一地攥于己手,不容外人置喙。
胡宗宪到浙江之后,见到浙江局势日益紧张,也知道了严党在江南势力之大,明白要想真正解决南方倭寇问题,没有严党做靠山是万万不行的,为了真正解决倭寇问题,胡宗宪只得投身严党门下,取得实权。胡宗宪行事圆滑尽力交好严嵩义子、严党核心成员、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大肆贿赂严嵩、赵文华等人,以至于被评为 ?柔佞俭人,奸邪巨蠹?(《明世宗实录》)。最终他取得了赵文华和严嵩的信任。因其过去政绩,严党知道他的本事,所以将他提拔为浙直总督、挂兵部左侍郎、督察院左佥都御史衔,负责实际剿倭事宜。
在剿倭战争中,胡宗宪重用大家所熟知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积极招募江南才子入自己幕府,《明史》称胡宗宪 ?性喜宾客 ,招致东南士大夫预谋议豢养皆有恩,能得其力?,比如嘉靖大才子、眼高于顶的徐渭就甘心效忠胡宗宪。胡宗宪支持戚继光操练军士,最终率败倭寇。胡宗宪还计诱抓捕了大海盗徐海、王直(关于王直之死,是严党要杀他表功,还是胡宗宪自己的要杀尚存争议),剿灭了这两大海盗集团,最终基本平定了东南倭寇。谈迁《国榷》赞之曰? 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胡宗宪)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
四、受严党垮台连累而死
胡宗宪基本平定南方倭寇,有大功于社稷,嘉靖三十九年正式任职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年封少保,节制江南七省军事,成为江南地方土皇帝。在胡宗宪的平步青云中,严党的末日也到了。至嘉靖四十四年,嘉靖帝彻底清算严党,在给严党骨干罗龙文抄家时,发现了胡宗宪自己拟的圣旨,这下证据确凿、毋庸置疑,胡宗宪就是严党。胡宗宪随即被捕入狱,再胡宗宪自辩无力之后,嘉靖四十四年,54岁的抗倭名将留下了?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在狱中自杀。神宗万历十七年为其平反,全面肯定其抗倭功绩,追封?襄懋?。
胡宗宪为官确有过失。一是贪污。《明史》载胡宗宪贿赂给严嵩父子的赃物 ?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这些赃物的出处自然不是胡宗宪自己的俸禄而是民脂民膏、坐吃几省军费的空饷,以至于《世宗实录》评价胡宗宪 ?廉耻扫地,沉湎丧心?。二是气量过小。他应承严党自然有他的苦衷,办事圆滑,委曲求全也是无奈之举,但是胡宗宪为人有弱点,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称胡宗宪 ?才望颇隆,气节小贬?,胡宗宪经常将言官弹劾自己的罪名推给部下,军事消息走漏就将责任推给俞大猷,致使俞大猷被革职。虽然胡宗宪有性格上的缺点,但是他抗倭卫国的功绩还是不能被掩盖的,也正是他坚持任用戚继光才使得海波遂平。
关于胡宗宪之死最大原因就是 ?自拟圣旨?,其实什么贪污、投靠严党根本不是皇帝关心的,这一点可以从严党开始垮台,严嵩被革职、严世藩被杀的嘉靖四十一年之后胡宗宪仍荣宠加身看出,嘉靖仅是将胡宗宪革职让他养老。至嘉靖四十四年?自拟圣旨?事件爆发,在这期间胡宗宪虽然被言官弹劾无数,但胡宗宪还是能保全自己的。直到胡宗宪越过底线,威胁皇权,竟然还干过?自拟圣旨?视皇帝如无物的事儿,这大大刺激了嘉靖帝的自尊。所以嘉靖帝在盛怒之下,才将胡宗宪抓捕入狱。
胡宗宪(52—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589),因为严党失势而下狱并且最终自缢而死,但他忠义的形象依然深入民间,故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
消灭嘉靖年间两个最大的倭寇集团,胡宗宪迎来了事业的最高峰。与胡宗宪多年抗倭斗争相伴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每次他都能有惊无险。可是,他却卷进了官场集团的政治斗争,最终断送了性命。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举荐而升迁的,在人们的眼里,他属于严党。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失宠,所谓“树倒猢狲散”,时任南京给事中陆凤仪马上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很快皇帝下令罢免他的职务,念其抗倭功劳,皇帝网开一面,给了他一条生路。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失落回到家乡。
胡宗宪原想就此退居乡野,不问政事,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政敌们没有忘记他,嘉靖四十四年(565),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御史意外发现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嵩儿子严世蕃作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胡宗宪自拟的圣旨一道。皇帝闻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胡宗宪被押赴至京。在狱中,他写下万言的《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石沉大海,彻底绝望的胡宗宪,在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他的死,虽然是官场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更是他品行不端埋下的祸根。
胡宗宪与赵文华及严嵩父子关系密切。当初赵文华赴浙江祭海时,不顾抗倭战争大局,上疏对浙江总督张经构罪陷害。胡宗宪在此事中扮演了卑鄙的角色,他追随赵文华上疏弹劾张经,且对浙江巡抚李天宠也进行陷害。这种助纣为虐的行为,反映了他在道德上的缺陷。赵文华死后,胡宗宪又重金贿赂严嵩。他的一掷千金赢得严嵩的帮助。在被弹劾时,严嵩多次帮他化险为夷。胡宗宪最后入狱,就是因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而引起。
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也是不争的事实。他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其中,有一些钱财是用在招抚倭寇上,但大部分还是供他自己挥霍。据传,有一次,胡宗宪宴请织造太监和李子元,居然用两百名侍女陪饮,这名太监拿出五两金子表示感谢,胡宗宪冷笑一下,不予理睬。李子元仅赏一两金子,被胡宗宪当场扔到了水里,还笑着说:“您这是在羞辱我吧!”以胡宗宪的薪俸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奢糜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引起朝臣们的非议,成为弹劾的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胡宗宪是死于党争, 嘉靖四十一年严党倒台,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扶持,所以自然受到牵连,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谈何胡宗宪,世宗下令罢免胡宗宪的一切职务罢免,并逮捕押解进京,但世宗最后还是放他一马,嘉靖四十二年,胡宗宪回到故里绩溪县的龙川。嘉靖四十四年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被抄家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8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