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杀害魏帝:这么忌讳的事情
会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是因为前任有着直言不讳的一种勇气。陈寿作为晋朝的管理,冒着会被杀头的风险,还是记录下来所有的罪行,让大家能够重视历史,读懂历史。
谁都明白,历史一般都是写给胜利者的,作为皇帝根本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古代一般都是以仁义之道为主,弑君是一个滔天的罪孽。从古至今有许多的人谋朝篡位,但基本上都不会被记载下来,为什么人们对司马氏会如此的痛觉呢?
说起司马氏在司马懿司机就已经进入到辉煌的阶段,当时就把司马懿招入到门下司马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中心,还有治国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更是走入魏国的政治高层。
在曹瑞士后,司马懿隐忍多年直接就选择夺取权力,虽然已经70多岁,但是却选择装病,让曹爽逐渐的放下戒心,此时就选择趁机的发动事变,导致曹爽被杀。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说横行霸道,残忍的杀害无数的人。
司马懿死后,后代更是直接加快掌权的进程,司马昭在登上皇位之后,马上就选择向蜀汉发动战争,更是灭掉蜀汉。
待到司马炎登上大卫之后,魏国的皇帝就如同是傀儡一般,没有任何的作用,就简直是形同虚设。司马炎也没有打算去服主一个傀儡,直接就选择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皇朝,因为这些年来做的事情让人觉得特别可怕,人们才会觉得有一些可怕。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司马氏杀害魏帝这种忌讳的事情,为什么能被记载下来
先说最早灭亡的蜀 自刘备经过夷陵之败后 国力是三国里最弱的 几经诸葛亮北伐国力更加空虚 后期因为疆土小 鲜有人才 诸葛亮死后仅有姜维能镇住魏国 相比魏国 实力雄厚人才辈出 郭淮 邓艾 钟会等 外加上蜀主刘禅暗弱 连年战争内耗很大第一个遭灭国 魏国是第二个 原因是司马氏篡权 属于内战 吴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 其实吴国人才也不少 但是最后也因为权力斗争 诸葛恪 陆抗 丁奉都是吴国后期人才 自魏吞蜀之后国力太过雄厚 覆灭是天时 不可逆转 当时是晋了 晋灭的吴 宣告三国时代就此终结.中国古往今来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汉语的强大同化能力造成的。相对于德国,法国那一块的西欧国家都没有真正统一过。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比如规律
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坟,太尉司马懿趁机起兵控制了洛阳。为了顺利接管曹魏政权,司马懿向曹爽许诺,你只要放下兵权,我保你家族无恙,一世富贵。没想到曹爽放下武器没多久,就遭到司马懿的清洗,三族被灭,这便是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那么,曹爽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的承诺?
其实,曹爽和司马懿之间并无太深私怨,两人都是曹叡临终前的托孤大臣,曹爽还向父辈一样敬重司马懿,《三国志》有记载,“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哪怕是到了后来,为了争夺朝堂大权,曹爽重用晏典、毕轨、李胜等人,架空了司马懿,把他放在太傅的位置上,尽管这样,却没加以人身迫害。
高平陵之变,归根结底是因为曹爽大权在握的时候,推行的一些改制伤害了曹魏老元勋们的利益,于是司马懿同这些人一起联手。要不然,凭着司马懿手头上的三千死士,怎么会闹出如此大的动静。对于这一点,曹爽是知道的,因此当老元勋们过来劝降的时候,他明白其中利害关系,而且这些劝降人都不是一般人。
尹大目是殿中校尉,小时候是曹氏家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陈泰是百官之首陈群之子,官拜尚书;蒋济的地位更高,他是四朝元老,与程昱、贾诩的地位并肩,如今位列太尉。蒋济还在信中说,“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兵权,不要性命”。这些人一起给司马懿担保,曹爽可以不相信司马懿,但是这些人总得相信吧。
当然,作保的另一面就是,如果你不放下武器,也是与我们为敌。曹爽是一个富家公子出身的人物,没有打过什么仗,面对未知的战争,输了可能丢掉性命,于是选择放下武器,至少可以享受几世富贵,这便是曹爽相信司马懿不杀他的根本原因。万万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居然出尔反尔,一转身就把曹爽给杀了。
曹爽完全想不到,万无一失的担保,怎么可能失效?这件事连保人们也震惊了,司马懿的行为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三人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曹爽被司马懿杀害后,尹大目对司马氏满怀仇怨,常常有报仇之心。司马懿掌权后,封蒋济为都乡侯,可是他上书拒绝封赏,一个月不到便自责忧愤而死。
陈泰则心灰意冷,为了回避曹魏内部的争斗,主动调到雍州,对抗北伐的姜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杀害,陈泰在悲愤中吐血而亡。纵观高平陵之变,曹爽自然有处理不当之处,否则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可是相信司马懿的诺言没有错,换成任何人都会相信,毕竟这三个保人的分量足够重了,怪只怪司马懿拉低了做人的下限。
参考文献:《三国志》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是法定继承人。他为什么要杀父亲司马昭?杀司马昭对他有什么好处?没有司马氏父子三人哪有司马炎的天下?司马炎杀父亲司马昭其实是无稽之谈。
《三国演义》写的司马昭灭蜀成功后达到人生巅峰,有人汇报襄武县出现祥瑞,大臣们跟魏帝曹奂进言封司马昭为晋王。曹奂哪里敢不从,跟当年曹操封魏王如出一辙,司马昭当然心中乐开了花。刚回到宫中准备吃饭,结果乐极生悲中风了,连话都说不了了,临死前用手指着司马炎。大家当然明白什么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要司马炎登基称帝,改朝换代,当然这只是小说里面写的。
正史记载的司马昭是病死的,病逝于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为太祖文皇帝,享年五十五,葬在崇阳陵。之所以会有谣言说司马昭是司马炎害死的,那是因为齐王司马攸的原因。这是要从司马炎的大伯司马师说起,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是司马师的同母哥哥,他继承了司马懿衣钵,继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的继承者。
但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但司马昭有几个儿子,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传承血脉。这司马师对这个养子那叫一个亲,上战场都带着,还是个四岁的孩子,司马师就带上战场,可见其对司马攸疼爱程度。司马师眼疾复发死在征讨文钦和毋丘俭的回家路上,临死前把司马昭叫来,把大将军印交给他。嘱托司马昭千万要牢牢把握权力,丝毫不能松手,交代完后事就去世了,这时司马攸不到十岁。
后来司马昭经常跟臣子们说,这天下是我大哥打下来的,我将来要还给他。现在我侄子还小,将来把位置让给侄子。司马昭说这些话很可能是真心的,他兄弟感情是非常深的,司马昭对大哥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本来司马师这位置是要传给儿子司马攸的,但毕竟太小没办法管理,为了大局只能让司马昭来管理。我想司马昭接过司马师权力的时候,肯定跟司马师说过,这是帮司马攸代管,将来还给他,而且还有不少人见证了,不然司马昭经常跟大臣说要换位给司马攸。
司马昭肯定也纠结,虽然司马炎和司马攸但是自己的儿子,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以后,他们只有血缘关系,血统上他们不再是父子,而是叔侄关系。如果把晋王位置让给司马攸这是名正言顺,毕竟他自己都说天下是大哥打下来的。但是又不舍得,毕竟这皇位可是诱惑的很,要是传给司马攸,那将来就传到司马师一脉了。所以到了晚年还一直纠结,他的心腹贾充和卫灌他们可是不答应,他们只认司马炎。所以中风之后,临终前才指着司马炎,下定决心还是传给自己这一脉。
因为有两位元老为司马懿做担保,而且曹爽自己也不想与司马懿作对,成为司马懿的敌人。
首先,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仇恨在,而且曹爽还一直把司马懿当作父辈一样去敬重,从来没有要谋害司马懿的心思。即便是后来曹爽要争夺朝堂大权,重用其他人,把司马懿放在太傅的位置上意图架空他,也依旧没有动过杀了他的心思。
但是曹爽的做法多多少少是损害了一些元老的利益,这里当然也包括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同这些人一起联手策划了高平陵之变。不然要是只有司马懿一个人的力量,估计也不会真的造反成功。所以高平陵之变的导火索就是曹爽要争夺朝堂大权,对于这一点,曹爽自己也明白。
加上这期间有三位元老为司马懿做担保,这三人分别是尹大目,蒋济和陈泰。三个人在曹魏政权之中都属于位高权重之人,三个都过来为司马懿担保,让曹爽相信司马懿只要兵权,不要他性命。所以曹爽相信了他们的话,便不再和司马懿僵持,主动交出了兵权。
除此之外,曹爽是个富家子弟,压根没见过什么大场面,也没经历过什么战争,面对司马懿这样的老狐狸,他自己也是慌得很,所以他知道自己一直不放下武器,就只能与司马懿为敌,赢了自然好,可输了命就没了。而且几位元老也一再保证只要他交出兵权,不仅性命无忧,还可以享受几世富贵,面对这样的选择,他肯定是会选择放下武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邦知道刘恒当了皇帝会是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