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爱廉守洁的周敦颐

荆十三 2024-01-04 16:46:05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一生著述不多,算来不到3000字,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爱莲说》了。其实,除了《爱莲说》,他的《拙赋》亦大有深意。这篇赋只有短短40字,加上序26字,总共66字,可谓惜墨如金: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微信图片_20240104123745.png

“巧”具有两重性,既有聪明能干,又有虚伪奸诈。“拙”亦如此,既有真诚谦虚,又有木讷愚蠢。周敦颐有感于所处时代“巧言令色”、世风日下,提倡以“拙”为荣,以“巧”为耻。他痛恨“巧”者热衷玩嘴皮子,耍鬼心眼儿,蝇营狗苟;他盛赞“拙者”默默干事,以德服人,静心修养。在周敦颐的眼里,如果天下皆拙,则“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明末遗臣傅山针对书法创作曾提出告诫:“宁拙毋巧”,《菜根谭》中也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宁拙毋巧、藏巧于拙、抱朴守拙。做人笨拙一点,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人心。庄子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生在世,宁可笨拙一点,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虚伪奸诈。真正智慧的人,平时总是表现出“笨拙”的样子,其实他冷眼旁观、分析局势的变化,心中大有坚守。我们常听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巧者一时,拙者千古。晚清名臣曾国藩可谓“拙”的极佳代表,梁启超曾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说:“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以拙破巧,是曾国藩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曾国藩认为,用兵贵在诡异和狡诈,这些他不擅长;用兵又贵在巧取和奇夺,这些他也不擅长。他所擅长的,唯有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笨,拼的却是硬实力,取得的胜利,也是绝对的胜利。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少说多做,这才是“拙”的关键所在。

周敦颐不仅自己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做人光明正大,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表里如一,而且反复强调为官为人要始终洁身自爱。在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他从三个方面对以‘洁’处世作了阐述:第一是不染不妖。周敦颐24岁出仕为官,宋王朝,随着国力的日趋强大,官场腐败之风、奢靡之风也日益滋生、逐步盛行,很多官员、士大夫或沉溺于声色犬马,或纵情于山水田园。对周敦颐来说,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随波逐流、和光同尘,与那些官员一道同流合污;要么洁身自爱、清廉自守,而被同僚视为异类。周敦颐坚决选择了后者,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第二是不蔓不枝。周敦颐为官31年,历任知县、判官、通判、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及知军州等,大多时候任判官,从事办案工作。当时,他正处于新党与旧党、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的夹缝中,很多官员观风向、找靠山、拉关系,周敦颐却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卓然独立,正道直行,尽管政绩卓著,但仕途坎坷、升迁缓慢,但他始终依然故我、‘不蔓不枝’。第三是不可亵玩。周敦颐待人处事秉持公心,从不畏惧权势和强暴。在南安任参军宁肯辞官,也要力阻上司滥杀无辜;在合州任判官身遭不白之冤却处之泰然,都充分体现了他为坚持正义敢于抛弃乌纱帽,为人格独立决不低身下气,坚守个人信念的高尚品格。在周敦颐的身上,真正体现了莲花那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贵品质。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后人对他的尊敬、崇拜。所以,看待自己的成败与否,不是看当了多大的官,而是看为群众做了什么,在天地间留下什么。

微信图片_20240104123748.png

当时,有一个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一讯立辨”。这引起了当地人的惊异:“就算是老吏都做不到啊。”很快被推荐做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人犯了罪,但法不当死,他的上司王逵想要草菅人命。王逵是著名的酷吏悍吏,大家都不敢和他争,周敦颐却不怕,与他力争,但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即决定弃官而去,说:“这样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杀人以媚上,我决不做。”一句话惊醒了王逵,囚犯得以幸免。后来,这个王逵还推荐周敦颐升官做了郴州桂阳县县令。周敦颐担任虔州通判时,赵抃是虔州的知州。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一点也不恐慌,他坚信清者自清,日久分明。后赵抃仔细观察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我算是真正了解周茂叔了!”赵抃还当众伸出大拇指赞叹道:“周茂叔,天下士也!”

周敦颐在永州任通判时,一些亲戚故旧见他回家乡来当了大官,纷纷找上门来,其中包括他的侄儿周仲章,但都被周敦颐拒之门外。为此,周敦颐特地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交给侄儿,嘱咐侄儿好好地在家族中传阅。诗中写道:“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充分表达了他入仕不追名逐利、粗茶淡饭、安贫乐道、官清梦安,不入世俗的豁达豪情与高尚品德。在此期间,还作了一首《拙赋》,加上序也只有66个字:“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表达了自己以“拙”为荣、以“巧”为耻的处世思想,也正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

周敦颐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与监督属下。当时,他的俸禄(薪饷)是每月禄米五石,俸钱八千文,外加每年绵十二两。有一次,他的属下把分发的禄米,送到他的家里,数量多了三石。他知道后,便问属下数量为何多了那么多?属下红着脸说:“这是惯例,我给你量米,没把冒尖米刮平,自然就多了!”周又问:“那多出的米,应付多少钱?”属下说:“这是不给钱的”。他听了气得挥手在桌上一击说:“你这简直就是徇私舞弊的行为!”硬是把几次多出的米钱给了属下。还将管米官严厉批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理,厉声呵斥:“今后任何人不得享受特殊待遇。”这亊传开后,同僚、属下都感到惭愧,更钦佩他为官清廉、办亊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

微信图片_20240104120747.png

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堪称清官楷模。时人誉称“北有包青天,南有周濂溪”。周敦颐在任南昌知县时,有一次突然晕死了过去,亲朋好友都以为他“过世”了,前来料理后事。在整理“遗物”时,人们“视其家”,发现周敦颐“留下”的“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钱不满百”。周敦颐“生前”好友潘兴嗣看了以后感慨道:“其廉士也!”后来,潘兴嗣将这件事写进了《周敦颐墓志铭》中,并强调“此予之亲见也”。

周敦颐一生著有作《爱莲说》、《太极图说》、《养心厅说》、《通书》、《拙书》,这三“说”两“书”,篇幅都不长,却篇篇与“廉”有关,字里行间透视出其知廉守洁、行廉守信、敬廉守法之思想。尤其是《爱莲说》堪称经典之作,那净然独立的莲荷,就是他思想人格的化身与生命理念的写照。

周敦颐不仅在《宋史》有传,而且在南宋淳祐元年,被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从祀孔庙,这是古人最高等级的礼遇,大凡能从祀孔庙的要么是文化权威,要么是忠义之士。宋理宗的诏书中如此写道:“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周敦颐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他能得到一朝皇帝、乃至民间百姓所推崇为圣人,正可谓“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在世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其后近千年熠熠发光、泽被后世。特别是他“爱廉、守洁、奉公、爱民”的廉政思想,直到现在,对于我们倡导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