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择溪而居,筑室曰濂溪书堂,两年后,写下《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⑪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⑫!菊之爱,陶后鲜⑬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⑭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得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意思是“喜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这里是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突出强调宾语。“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的意义。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文学家、哲学家,是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是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诚”。他的著作中《爱莲说》最为人们所熟知。
周敦颐之前,东晋名僧慧远与大隐陶潜就曾在庐山结成莲社,庐山的莲文化,源远流长。《爱莲说》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到现在,更被历代文人雅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莲文化:在书画文化中,莲是赋诗作画的题材;在情感文化中,莲是寄情怀人的载体;在隐逸文化中,莲是山水田园的象征;在官场文化中,莲是清正廉洁的比喻……莲之爱,可画于图,可咏于诗,可形于舞,可寄于信,可品于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可谓是周敦颐为莲赋予的经典形象,蕴含着周敦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赏析嘉祐八年(1063年)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挥笔而就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莲花的寓意,分评三花并以莲自比,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端以花作引,表明托物寄兴。“可爱”二字,包罗群芳,作为铺垫。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陶渊明别具一格的雅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唐朝时,“世人”对于牡丹的偏好。与前面的“菊”形成强烈的对比,为接下来引出“莲”铺下了引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的描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亵玩的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同时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莲花更不像牡丹那样妖冶动人,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最后,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真正隐世者少,而趋炎附势,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比比皆是,这现实世界之中,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
作者以三种花分别暗喻了三种人生的价值追求,并且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的价值追求,他想要做君子。君子和隐士相比,君子不避世,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追求荣华富贵的人相比,君子不追求个人的权贵,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君子作为儒家的人格追求,在很早就大量出现在了先秦的儒家经典中。《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到了《论语》中,君子出现的频率更加高了,形象也更加丰满。“君子义以为上”“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有九思”“君子求诸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坦荡荡”……
作为理学先驱的周敦颐,其对君子的理解与儒家一脉相承,但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周敦颐在其名作《太极图·易说》中写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其另一名作《易通》中论“德”:“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理、通曰智,守曰信。”可见,周敦颐深受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人格的影响,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君子的美好品格身上。
但是不同于《大学》中对君子修身方法的要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周敦颐超越了这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生观,而是把修身扩展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域中。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意味着无论环境是“朱”抑或是“黑”,君子都能洁身自好,在坏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有着极高的自律程度。
周敦颐对传统君子慎独修身法的超越可以归结为:君子所面临的环境往往已不是早期儒家所处的环境,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环境,但君子身处其中,仍要坚守自身的操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君子不仅要时刻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还要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作抗衡,真正做到保持内心的纯净。
小人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而对于君子来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根本区别在于对待利益的态度不同。对万事万物的品评,最终都要落到人的本身上来。我们要以莲花般高洁的君子品格自励,既要勇于任事、刚毅有为,又要坚持操守、不趋炎附势,正道而行。
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后世树立了君子的品格意向。像君子般圣洁的莲花常开不败,如莲花般高贵的君子之风亘古弥新,业已成为一种道德流传、文化延续,渗透到了中华民族血脉里,代代相传,烛照未来。
一朵红莲,从青翠欲滴的绿叶里探出头来,迎着晨光悄然绽放,香远益清,卓尔不凡。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称为花中君子,赞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植于荷塘淤泥里的莲花,因其独有的高贵品格,总是受到人们的喜爱。
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有的人贪财成癖、贪赃枉法,堕落成囚徒;而有的人却能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关键是两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自律能力的强弱也不同。
从一片污浊的淤泥里生长出的莲花,尚能做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雅,那么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一个人更应做到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太极图说》的道家思想渊源
下一篇: 周敦颐谈圣人和立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