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荆十三 2024-01-02 17:50:5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古代先贤们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多难兴邦”,“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对个人而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时尚。一些人脱离实际需求,盲目攀比,举债进行高消费。一些国外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位的炫耀性心态,不断翻新花样,鼓励人们过度消费。一些人手机的更新频率超过1年1部。这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而资源消耗量与电子垃圾废弃量由此大幅增加。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缺水、缺电、缺粮的滋味,总认为现在谈论资源危机为时尚早,或者是“危言耸听”,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资源紧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把“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方针“口号化”。数据表明,“双重挤压”已经威胁到中国的长远发展,许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

微信图片_20240102174922.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这篇先秦短文中,孟子开篇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例子,以其大气磅礴、不容置辩的逻辑论证和排比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周易·系辞下》记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想,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注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诗经》中也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这种未临而如临,未履而如履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忧患精神。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中国士大夫“进亦忧,退亦忧”的家国情怀。概言之,忧患意识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只有树立忧患意识,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这也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必然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暗合千古兴亡之道,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均与此有关,留下了诸多经验和教训。汉初,文帝、景帝吸取秦王朝灭亡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且时时注意节俭,因而有了“文景之治”。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却丧失了进取心,贪图享乐、骄傲怠惰,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种鲜明对比,正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首要的治国安邦之策。《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曾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种忧患意识和与之相伴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禀赋,是我们党独有的精神特质

一定程度上,一部百年党史,就是我们党秉持忧患意识,在忧患中成长、于忧患中奋起,既经历无数苦难,付出巨大牺牲,又奠基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从“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到不解放思想,党就会停止生机与活力,不进行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等,党正是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朴素道理、纯朴哲理,才由弱小至强大,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同样需要党员干部永葆忧患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跑出一个好成绩。

忧患意识凸显鲜明的底线思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想象,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每况愈下、节节败退,还能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此时,保持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便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譬如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正是坚持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鲜明呈现,意味着经济发展以破坏、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秉持忧患意识,凡事善于从最坏处作打算,努力向好的方向努力,才能既守住事物发生发展原有的底线,又石破天惊,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创造异乎寻常的业绩。

坚守底线,勇于担当。如果说光荣属于伟人,没有办法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高标准,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道德良心就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平凡的人如果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不愧于良心,也同样值得人们尊重敬仰。帮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车祸,作为弟弟不忘把工资发给农民工的孙东林……他们都只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凡中显出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的坚守。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而于当下,无论是坚守人格尊严抑或是道德良知,都既是对自己作为人的承诺,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微信图片_20240102174918.png

忧患意识折射应有的安全观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应该看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尤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有风有雨是常态,有时遇到惊涛骇浪也不无可能,更加需要党员干部抓发展的同时,也牢牢绷紧安全之弦,千万不能在安全问题上麻痹大意、心存侥幸、松劲松懈。“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让亿万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分、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只能是胸怀忧患意识,将各种安全工作做在前面,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忧患意识彰显强烈的主动精神

历史的发展、事物的演变,自其有内在规律,但人在其中也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相反,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就看能否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换言之,忧患意识预示着一种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要求充分认识到人所固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秉持忧患意识,着眼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动深化为民服务、造福群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让群众深感党员干部“一片冰心在玉壶”,不愧为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员。

忧患意识揭示积极的创新作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变”字明白无误地昭告,缺乏忧患意识,不在事物刚产生畸变、发展初遇到瓶颈时,及时地想办法、作决策、定方案、拿措施,只能是捶胸顿足、悔之晚矣。不仅如此,创新是第一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时时葆有忧患意识,既知不足,又不知足,藉由创新作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填洼地,才能不断塑造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切实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进一步言,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秉持忧患意识,勤于创新、善于作为,才能无愧初心、不辱使命。

筑牢根基,自信前行。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于教育孩子,也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在当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安全生产等意识,绷紧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这根弦,才能保障我们人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我们每一个人更应该坚守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不损害国家的利益。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底线思维,才能自信踏实的向前走,才能走的更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