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话说当年诸葛亮死后,蜀国就在刘禅的手上,将20万大军投降于魏国3万的疲惫之师。连抵挡一下的心里都没有,就这样把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卖了。然而蜀国被灭后,东吴硬是坚持了17年才被消灭。
面对魏国的虎狼之师,东吴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一就是当是当时东吴的国君是孙皓,孙皓继位以后,就下令体恤百姓,并开仓救济百姓,更是将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全部放生了。这一系列的措施,直接促进了东吴国力的恢复。
其二就是东吴学习诸葛亮一样,不断的进攻魏国,让其只能被动地防守,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进攻吴国。因为你刚刚缓过来,我吴国的进攻就又来了。
其三就是像陆抗、陆凯等一批优秀将军仍然健在,成为他们对抗魏国的中坚力量。毕竟你要是没有厉害的将军,你就是优势最大,也不过是一群小肥羊。
其四就是魏国自己的问题了。因为当年灭了蜀汉以后,司马昭就病逝了。而司马炎上位以后,忙于去当皇帝,哪有时间去管东吴。
这就是东吴为什么在蜀国灭亡以后,仍然可以坚持17年的关键所在,一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各位老铁们,你们对于东吴没有立刻被灭亡的原因有什么看法呢?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兵分三路,对孙权发动了大举进攻,东吴陷入巨大危机。为了减小守备压力,稳定西部防线,孙权主动遣使向夷陵之战的战败者刘备请和,刘备迫于形势,同意同孙权恢复盟好关系。
从公元223年,诸葛亮开始主政,就一直注意维持和东吴的同盟关系,明确将曹魏视为共同的敌人。此后,直到公元263年,蜀汉同东吴一直保持盟友关系,高层之间时常互通信件,在这40年间,两国不曾交战。
孙权
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和东吴需要联合才能同曹魏抗衡,他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为何东吴见死不救?反而在刘禅投降后,东吴却让盛曼、步协、陆抗陆续进攻永安,企图从蜀汉的灭国分些好处。难道东吴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实际上,东吴也曾尝试拯救蜀汉于危难之间,只是没有成功罢了,导致我们容易产生东吴见死不救的想法,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蜀汉告急
东吴和蜀汉虽说是盟友,但毕竟是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如果没有得到蜀汉的求援,东吴贸然出兵,也是会被当成进攻行为的。曹魏对于蜀汉的大举进攻发生在公元263年八月,直到十月,汉中、阳安关失守,姜维已经率军退守剑阁时,蜀汉迫于形势危急,向东吴求援。而东吴也是迅速响应,部署3支部队准备援救蜀汉。
姜维
东吴组织援救
牵制部队 以大将军丁奉为统帅,同其他将领率兵前往寿春方向。这支部队的目的,是想通过攻击寿春一带牵制曹魏,应当算是佯攻。
主力部队 以上大将军施绩为统帅,在南郡等待留平前来会和后,商议援救蜀汉的路线。这支部队可以向西北前往汉中攻击钟会军后方,也可以向西入蜀帮助蜀汉协防。
先锋部队 孙休让丁封、孙异前往沔中,经由汉水可以抵达汉中。这时候钟会10万大军在剑阁,留在汉中只有2万人,这支部队可以断绝钟会退路,解救被包围的汉城、乐城及黄金城。从而形成对于钟会军的夹击之势。
从东吴的部署可以看出孙休的重视,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封是当时东吴军衔最高的两位的将领,并且落实组织3路人马援救蜀汉,也表明了东吴方面援救的态度。施绩是朱然的儿子,朱然是东吴的名将,曾经在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围攻之下,坚守江陵半年之久。施绩、丁奉也是当时陆抗外,东吴为数不多的有军事实力的人。
东吴援救安排
当然,东吴如此大手笔出兵,可不仅仅是为了援救蜀汉。如果蜀汉有抵挡住曹魏的可能性,东吴将鼎力相助,在曹魏退军后,可以据此向蜀汉讨要好处;如果蜀汉难以维系,东吴也很可能会转向进攻蜀汉,同曹魏瓜分领土。这从诸葛亮病故后,东吴向巴丘增兵可以看出这一动机,据《三国志》记载,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这样的行径看似卑劣,但如果站在东吴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蜀汉能够存续,那么东吴也是希望能和蜀汉共同对抗曹魏的;如果蜀汉难以维系,让曹魏夺取了长江上游,将对东吴造成巨大威胁,与其如此,不如趁机攻打蜀汉夺取领土,为后续同曹魏的对峙获得更多筹码。这也就是为何在刘禅投降后,东吴多次发动对于永安的攻势的原因。
刘禅
意料之外
东吴的出兵计划,无论蜀汉能否存续,他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邓艾在不久后偷渡阴平,仅在一个月后就打到了雒城,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覆灭。这个时候东吴各方面军可能刚组织完毕,还没有来得及进入蜀汉境内,他们在收到刘禅已经投降的消息后便撤军了。刘禅的迅速投降,不仅让东吴感到出乎意料,也让已经回防到距离成都不远的姜维悲愤不已。
在蜀汉灭亡之际,东吴并没有见死不救,只是东吴的援军还没有到来,刘禅便已投降。如果刘禅能够据城坚守一段时间,等待姜维、东吴、永安、南中方向的援军纷纷到来,可能蜀汉不至于就此灭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可惜这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不过诸葛亮之前的几百年还真有一个舌战群儒的牛人,而且结果也实现了他们的理想,他就是战国时商鞅变法中的主角,公孙鞅——
话说秦国新君孝公即位后为改变国家的面貌,登了一个布告,向天下求贤,而在魏国有一个叫公孙鞅的牛人正不得志,便到了秦国与秦孝公谈了三天三夜。
这三天里,秦国的文武群臣,见秦孝公一连三日不上朝,不知出了何事。这日,秦孝公突然升殿,群臣皆集聚于大殿之上,只见秦孝公说:“诸位爱卿,寡人有一事不明欲请教之。当今天下诸侯纷争,七强并立,而秦国最弱,何耶?”群臣闻听纷纷私语,皆不知该如何回答。
秦孝公见群臣议论纷纷,没有确切的回答,便制止群臣的议论说:“诸位爱卿不言,寡人知也。中原诸国之所以国富兵强,皆因实行新法所致矣。昔寡人意欲变法,只是无人可助之。今寡人得一天下奇才,助寡人变法,行富国强兵之道也。”然后,将公孙鞅请出,介绍给大家。群臣看到公孙鞅,无人相识,亦未听说过此人。仔细观之,虽然是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可是毕竟太年轻,皆不屑一顾。
秦孝公接着又说:“寡人与公孙先生叙谈三个昼夜,顿开茅塞,若行富国强兵之道,唯有破除旧制,建立新法,以宣扬国君之威德,教化万民,大兴农战哉。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这时,站在台阶上的公孙鞅唯恐一些反对变法的大臣出面阻挠,动摇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便首先说:“主公,臣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怀疑自己行为之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怀疑自己事业之人,亦不可能成功。’因而,请主公不可犹豫,尽快下定决心实行新法,无须顾虑天下人之议论、批评也。臣还闻知:‘行事高明之人,往往会遭到一般人之讥笑;有独特见解的人,开始时总要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和诽谤。’俗语说:‘愚笨之人,在事情办成之后还不明白;而聪明之人,在事情发生前,就能有所察觉。’因此,不能与那些愚笨之人商议事业的开始,只能让他们享受事业成功之后的果实。所以,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要效法旧制;只要对庶民百姓有利,就不必沿用旧礼。请主公对变法之事勿再犹豫矣。”
大夫甘龙听罢公孙鞅之言,心中非常不乐,便接过来话语说:“臣以为,公孙先生所言非也!臣曾听说过:‘圣人不改变习俗,以教化人民;智者不改变旧制,方能治理好国家。’依照人民的习俗来教化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按旧制治理国家,各级官吏皆熟知,万民亦会安定。若改变万民熟知之礼法,不遵循秦之先贤传之古制,天下人皆会议论,主公忘其先祖也。因而,古制、礼法不可废也。望主公三思而行之。”
公孙鞅听罢驳斥甘龙说:“大夫之言差矣,此乃世俗偏见也。一般人只知安心于旧俗;读死书之儒者,局限于一孔之见,这两种人固然跳不出古制的约束也。若使此等人士治理国家,只能按常规、旧制,循规蹈矩,何以谈富国强兵乎?因而,不能与此等人商讨变法、改革之大事矣。夏、商、周三代,可以用不同之礼制而王之,统一天下;春秋之五霸,亦用不同之法度而称霸于世,号令诸侯也。所以,智者是依据形势之变化而制定法令;愚者只能受旧制、礼法之制约,不思进取,故不变也。因此,请主公不要听信那些因循守旧之语矣。”甘龙被公孙鞅驳斥的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只好怏怏而退。
这时,在甘龙身旁的大夫杜挚见此,非常生气,觉得公孙鞅过于年轻狂妄,竟敢鼓动秦孝公更改旧制、礼法,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也,岂能不阻之?便上前说:“臣以为,当今秦国乃七强之列,不可言为弱;领地之阔,不可言小。若守古制、礼法,可国安民定,以观天下也。臣曾听说:‘利益不到百倍,不可变更法度;功效不过十倍不可改换器用。’臣还听说:‘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礼就不会出现差错。’因而,望主公深思熟虑而行之,万不可轻信狂妄小人之佞言也。”
公孙鞅听罢杜挚所言便又驳斥说:“大夫所言差矣。何为古代?何谓效法古代无过失乎?世人皆知,前世各代皆为古也。而各代所行之礼教、法度皆不同也,当效法何代为最佳乎?昔各代帝王所施行之法令,并非是丝毫不差的相互承袭。伏羲、神农治理万民之法,是教化;黄帝、尧、舜治理万民之法,虽然开始使用刑罚,但不牵连旁人;后来到了周代文、武二王时,又依据当时之情况制定了礼教。这就是说,历代各礼法皆是因时因势而定之,方能各得其宜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矣。其实,各种兵器、铠甲、装备等器物之变化,亦是为战时使用需要而变化。所以说,治理国家之方法未有一成不变之理,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皆未效法古代,同样称王,国家昌盛;夏桀、殷纣并没有改变旧制、礼法,亦同样身败国亡。由此可知,反古未必错,循古未必对也。望主公变法之心勿便哉!”
杜挚被公孙鞅一席话驳斥得哑口无言。其他一些反对变法之人,见甘龙、杜絷如此能言善辩之人,皆被驳斥的无言以对,皆不敢再言。秦孝公见群臣皆不言之,便说:“公孙先生所言正和寡人心意也。寡人亦曾听说:‘居于穷乡僻壤,或居于偏僻小巷之人,往往容易少见多怪;学识浅薄,或见识不广之学究,常常进行无益之争论。愚蠢之人感到高兴之事,正是聪明之人认为可悲之事;狂妄之人感到快乐之事,正是贤能之人所忧伤之事也。’因此,寡人决心不管什么人反对变法之事,寡人亦决心施行变法。望众位爱卿全力支持寡人之变法焉。”这时,文武群臣闻听秦孝公决心变法,皆不再言。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