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初唐三大名臣中,魏征的名声为什么最高

以史为鉴 2023-06-15 14:03:20

初唐三大名臣中,魏征的名声为什么最高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魏征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魏征和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三位最著名的文臣。但是魏征不是这之中功劳最大的人,但是名气确超过了另外两位。

从履历中不难看出,首先,房玄龄和杜如晦早在李世民为秦王之时便追随左右,是其重要的谋臣,同时也是帮助其登上皇位的“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与太宗的亲密程度远远超过魏征。

其次,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李世民登基之后的贞观元年开始,便长期的在重要部门的关键位置任职,比如,房玄龄担任的中书令,在唐朝乃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而杜如晦任职的兵部和吏部,则是关系王朝统治的要害。而魏征的职位,基本上都是文职的散官,虽然在尚书省担任过侍中,但因唐朝的尚书省主官已经被排除于朝廷的决策机关之外,成为单纯的执行机构了,尚书省各部诸司的职权逐渐为新发展起来的各种使职所夺,重要性完全不能与中书和门下两省相提并论的。

也就是说,但凡朝廷内部的重大政策的制订和执行,魏征拥有的仅仅是参与和建议的资格,当然,这也与他直言进谏的形象相符合。但是,单纯从对朝政的影响与执行,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能力来看,魏征显然是远远不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的,进而言之,“贞观之治”的创建,他的功劳同样也是不如后两者的。然而,为何却在后世的文人和官僚士大夫阶层享有房玄龄和杜如晦难以企及的盛誉呢?

原因自然需要从魏征的与众不同之处来寻找。

魏征为官最为鲜明的性格特质是直率和无所畏惧,丝毫不顾及皇帝的颜面,最典型的事例当属公元637年,他应太宗之问而把其早年和当前的统治进行比较时所说的一番话:“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囊时之豁也。”

魏征直言不讳,在朝廷内部是言官的表率,是清廉刚直的代表,通过对皇帝本人的行为举止、国家政策和涉及礼仪教化等事件的审视和批评,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魏征实际上代表了整个文官体系对皇权进行了压制和制衡!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起到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朝代,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一脉相承的门阀政治开始式微,豪族实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科举制度晋身官僚系统的士族。

士族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集团,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虽然并不是要彻底的否定或者完全取代皇权,而是希望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能够从具体的政府运作中退出,变成一个客观中立的旁观者,一个终极的仲裁者,放权给读书人们去实现他们“经世济民”的雄伟抱负。

然而,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是儒家心目中完美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无欲无求的“圣人”,总想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确保统治的同时再有所作为,于是乎,皇权的最大制约和对手就变成了士族。

士族欣赏、仰慕、赞美魏征,是期望自己能像魏征一样,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得到应用的尊重,同样还隐喻着其面对的皇帝,也要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学习,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久而久之,魏征自然而然地获得超卓的口碑和地位。

魏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功绩呢?

魏征580年出生于馆陶(今河北),家境贫寒,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唐初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擢为谏仪大臣,他正直坦言,能毫无畏惧的向唐太宗提出谏言,成为唐太宗身边的名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良臣,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他的功绩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只有唐太宗那样的开明君主才能用好他。
  唐太宗建国之初,充分汲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深以为戒,他经常对儿子说:老百姓好比水,君主好比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此要爱老百姓……,他说:“虚已以受人”这样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尽心竭力发挥作用,君主也才能正确处理朝迁政事。
  一天唐太宗和魏征谈话,魏征告诉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建议皇上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唐太宗认为他说的对,所以,以后决策之前就更加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终于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有个叫李百药的大臣向唐太宗建议说:“以前宫中虽然减过人,但是现在宫中的宫女还是太多了,这样即浪费了国家的人力,也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资金……李世民听取了他的意见,前后从宫中放出来3000宫女。这在有着传统思想的封建社会是个多么伟大的举动。
  有一年国家征兵,按规定只征年满18岁的,有大臣建议:凡是个头高大,身体强壮的都应在招募之内,而不再考虑其年龄。唐太宗同意并下了诏书,却被魏征扣下了。唐太宗催问几次,但仍未发出诏书。于是,唐太宗直接找来魏征问他:“有的人身强力壮,可是为了逃避兵役,隐瞒了年龄,现在看按身材征兵是对的,可你为什么不迅速下达圣旨?”
  魏征说:“我听说竭泽而鱼,当时可以得到很多鱼,可是以后就没有鱼了;用烧山林的办法捕野兽,一时会得到很多的野兽,但以后就再没有野兽可猎了。如果我们把看着身强力壮的青年都征了兵,那么以后就不会有很好的兵源了……”
  唐太宗和他争论,魏征又说:“皇上以前诏令18岁的青年服兵役,现在又改了,这不失信与民吗?陛下如此不守信用,叫老百姓怎么能相信朝廷呢?”
  太宗说:“我哪里不守信用了?”
  魏征说:“陛下刚即位时下诏免去老百姓欠国家的钱,可是有些地方还是照样收了钱;陛下下令免收关中百姓两年税赋,免除徭役一年……现在,有的老百姓税赋也交了,徭役也服了,可是又要征兵,并且不遵守18岁的规定……这能算守信吗?
  魏征的一番直言,使得唐太宗说不出话来。后来太宗想了一阵说:“过去我以为你有些固执,不讲情理,现在看来,你考虑问题细致入微,那我就按你说的改正。”
  一次,唐太宗到九成宫去巡游,随从人员众多,开始围川县令把这些人安排到县衙的官舍,条件自然好一些。后来,宰相李靖和其他的大臣也来了,县令就把宫里的人安排到别处去了,这些人不满意,就反映到太宗那里。太宗听了也不高兴,认为县令小瞧了宫廷,要查办县令。
  魏征听说了这件事赶紧去见太宗说:“李靖、王圭都是朝廷的大臣,他们来地方巡视,县令要向他们汇报情况和听取指示,安排条件自然要正规一些,他们了解了情况之后才能向您禀告,宫里人不过是后宫奴仆,也没什么大事,再说县衙已经尽力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我看县令这样安排还是合适的,如果因为这事处罚县令,会引起人民的不平……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冷静了下来,再也不提这事了。
  魏征前后多次给太宗提建议,大多被采纳了。唐太宗还在大家面前表扬他,号召大家也积极提出建议。
  一次宴会上,唐太宗认为魏征建议有功,要给他封爵,魏征认为这是身为臣子应该做的,婉言谢绝了。
  后来唐太宗依据规定,要加封魏征的儿子,也被魏征多次谢绝。魏征看实在推不过去,就答应皇帝加封了他的一个已经过世的侄子。
  贞观7年,唐太宗要提升魏征为左光禄大夫(从一品官)封郑国公,地位和俸禄当然要提高很多,魏征认为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再三推辞。唐太宗说:“我就好比埋在矿里的金子丶银子,需要你这样高明的工匠来陶冶,你怎么能推辞呢?在众人的再三拥戴下,他接受了个二品官。
  后来魏征病故,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叹的说:“象魏征这样的大臣实在是难得啊!他的去世,使我少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准备给魏征举行一次隆重的国葬,但是魏征的夫人向皇上禀报:魏征的愿望是一切从简,他生前一贯朴素丶节俭,厚葬不符合他的愿望,请皇上从简给他发丧吧。
  唐太宗答应用李木棺材,李木车马丶白布帷帐给他送葬。
  一代名臣用极其简朴的方式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他的光辉事绩却永存人间。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在史书的记载上,唐太宗李世民和凌烟阁功臣之一的魏征是君臣知遇的典范,魏征经常犯言直谏,李世民虚心纳谏,一唱一和,可谓是相得益彰。从魏征的经历来看,他并非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臣子,从跟随隋朝武阳郡丞元宝藏开始,分别为瓦岗寨、窦建德、李唐等隋末割据势力效力,一生六易其主(元宝藏、瓦岗寨、李唐、窦建德、李唐李建成、李唐李世民)。

这样的人生经历跟后来那个经常作死和李世民争吵的著名谏臣完全不搭配,

“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李世民因为政治需要暂时放过魏征,但并不等于未来不翻旧账,只看唐朝开国功臣

裴寂(因支持李建成,晚年被李世民流放到四川,死于当地)

在贞观年间的下场就知道,李世民的报复心还是很强的。

何况,当初魏征可是竭力建议李建成干掉李世民的主谋之一,魏征显然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李世民心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芥蒂之心,而魏征的经历也会让李世民不放心,如何活下去?并且活得很滋润是“玄武门之变”后的魏征需要仔细考虑的大事。

对于帝王来说,臣子必须要对他有帮助才会受到重用,要有让帝王离不开他的作用才不会担心被清除,否则,李世民迟早会报复魏征曾经劝李建成杀掉自己的行为,如何处理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变得有用?

魏征的忠心是让人怀疑的,毕竟他有前科,哪天要是李世民倒了,魏征保证又会跟随下一个主子,所以,在李世民麾下,魏征不能当忠臣,想当也当不了,要是隋唐时期有《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话,魏征的名声不会比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更好(隋唐时期的很多名臣都有这种多次易主的经历)。

于是,魏征把自己重新包装定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谏臣,魏征这个谏臣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国家大事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李世民监督某些政治集团,并在李世民有需要的时候对某些大臣予以弹劾,对相关事宜提出谏言。

为什么这么说?唐朝的建立离不开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他们甚至可以决定皇权的归属,隋唐时期,有这个能力的还不仅仅是关陇贵族集团,还包括当时著名的五姓世家,隋唐皇帝源出一脉,他们在执政时,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遏制这些顶级贵族世家的发展,防止他们威胁到皇权。

在这个基础上,皇帝就需要一部分能和这些贵族世家作对的臣子,帮助皇权削弱关陇贵族集团和五姓世家等政治势力,魏征给自己的定位中就以帮助李世民监督和弹劾这些贵族世家为主,而且,魏征不是秦王府的旧臣出身,不会和他们形成利益团体,也能帮助李世民监控那些居功自傲的秦王府旧臣。

因为关陇贵族集团、五姓世家、秦王府旧臣在朝堂上的位置举足轻重,魏征要干得这个活实际上是很得罪人的,但魏征不得不如此,否则,体现不出来他的重要作用,而李世民也乐意魏征干这个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李世民因此重用魏征,让其成为帮自己在朝堂上冲锋陷阵的打手,并给予魏征相应的地位和权势,魏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变成了贞观名臣,双方各取所需。当初的皇太子李建成麾下人才无数,也只有一个魏征进入到了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榜,位置还相当靠前,很显然,魏征的作用让李世民很满意,他们之间的这种政治交换关系是比较成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