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居明
刘墉(公元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密州(今诸城)逄戈庄人,外号 刘铁脖子 (杀不死的意思)。为 清朝重臣刘统勋之三子,两个哥哥全因触犯大清律法获罪被斩,他也三次被朝廷判成死罪,但乾隆帝因爱其才,见他可用,特加恩诏免。
刘墉不仅是位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字之集大成者。刘墉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刚正无私,深得百姓爱戴,特别是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更是震动朝野。当时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荒年报丰,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刘墉化装成算命的道士来到济南,他走街串巷很快查清了国泰的犯罪事实,并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 《刘公案》,对这位 “包青天”式的 刘大人大加赞扬。
关于刘墉的传说 在民间流传颇多。相传1778年刘墉探亲返京时路过宁津,留下了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刘墉身着便服 和随从顺着官道行至宁津地界 柴胡店。这柴胡店酒肆商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尤以盛产土布和铁器闻名,有“不知宁津县先知柴胡店”之说,实是个富庶之地。但这天下午酒店商铺全都关门,三里五村的百姓全家出动,全都为一个人送葬,把柴胡店街堵得水泄不通。刘墉感到奇怪,便下轿来向乡亲们打听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村中一位姓柴名大的人去世了,附近的乡亲自发为这位做了很多好事的善人送行。这柴大,以前家里很富裕,只因看到村北河中没有桥,每到雨季来临,肆虐的洪水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遂倾其全部家资,自己起早贪黑,终于在河中修起一座便民桥。
后来这柴大又时常帮助周围村庄有困难的家庭,由于他仗义疏财,解围济困。以致自己穷困潦倒,终生未娶。所以他死后,做生意的也不做了,下田干活的也不干了,纷纷前来为他送葬,但奇怪的是这柴大死后如同活着,双目不闭,四肢不合。刘墉听说经过后,深为感动,便挤到人前,看了看柴大便叫管事的拿来朱砂,在他左手写了一个“十”字,刘墉再一轻握,柴大就合上了手掌,然后再一抹柴大的眼睛,柴大也闭上了双眼,乡亲们便隆重地把柴大下葬了。刘墉待人们散去,也和随从上了官道,从连镇上船沿京杭大运河进了京城。刚到京城就听到一件蹊跷事,某王府生了一个小贝勒爷,全身都很正常,就是伸不开手掌,始终握着个小拳头。
人们议论纷纷,不知是福是祸,王爷府更是上下求医问药也没能解开这个谜,听说宰相刘墉精通易经医术,刚到京城便派人把他请到府上给小贝勒爷看病。刘墉心中有数,遂和来人去了王府,他来到王爷府后,拿起孩子的小手轻轻一捋,小手就立刻伸直了,而在手掌中心清晰地显出一个红色的“十”字朱砂迹,和刘墉当初在柴大手上写的一模一样。
延伸阅读:柴胡店历史
东汉末年形成小镇,后有柴、胡二姓合伙开店,故名柴胡店。1906年曾在此设区,1945年在此设镇。1958年称红丽公社,1984年改为柴胡店镇。2000年孟集、尤集两乡并入柴胡店仍称柴胡店镇。
旧时 柴胡店素称“小天津卫”。
这正是:
柴胡二姓来开店,
童叟无欺美名传。
世人不知宁津县,
众口齐赞柴胡店!
作者张居明,男,1960年出生,山东省宁津县相衙镇(原道口乡)后纸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在《国防战士报》发表处女作《溪流》。几十年来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勤奋笔耕,先后发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数十万字。近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后发表《一代怪才吴棠湖》《神奇杨抱槐》《青积务源自清起雾》《吴鸣风智破“蜘蛛案”》《隽不疑智审山寨卫太子》《千年恩爱夫妻树》《刘墉省亲过宁津轶事》《化牛李的传说》《蟋蟀与宁津的渊源》等,为弘扬宁津地域文化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蟋蟀情”征文三等奖、张之洞文学奖首届征文佳作奖、宁津县政府首届“鬲津奖”文学奖等荣誉。现任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米芾《拜中岳命帖》高清鉴赏
下一篇: 美国爵士乐音乐家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