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迁将刘邦写的那么不堪,后世皇帝为什么一点意见都没有

众妙之门 2023-06-15 13:52:37

司马迁将刘邦写的那么不堪,后世皇帝为什么一点意见都没有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迁和刘邦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刘邦确实不是一个很光辉的形象。

一是无赖。在吕太公的酒席上,为了骗吃骗喝,他就开始耍赖。后来让他押运囚徒,他看守不力,竟然把囚徒全部给放了。

二是好色。不管是攻下秦朝的咸阳宫,还是攻下项羽的彭城,第一件事就是一头扎进人家的后宫中,死也不出来。

三是无情。他从彭城逃跑时候,曾数次把儿女从车上踹下去。老爹被项羽抓住了,项羽威胁他说要烹了他爹,他竟然说请分一杯羹给自己吃,

四是多疑。韩信打仗打得顺风顺水,他连续两次直接冲进韩信的军营里,把韩信的将军印给夺了。后来需要韩信了,又才还给他。

五是自私。项羽得到天下,大封功臣,所有跟着他干的兄弟,都能得到好处。刘邦得了天下以后,却对他的功臣们进行大肆杀戮,把皇权集中到自己手上。

(刘邦)

可以说,按照儒家伦理对人的评判,刘邦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可以值得肯定的东西。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他成功了,夺得了天下。但是在儒家伦理里,向来不是用成功与否,而是用道德是否高尚来评价人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后世的史书,都是隔了一个朝代写的。比如明代写元代的史书,清代写明代的史书。由于隔了一个朝代,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羁绊,该怎么写还怎么写,不会害怕得罪皇帝。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却是写了当朝皇帝的,而且是当朝的开国皇帝。把当朝的开国皇帝写得那么不堪,难道当朝皇帝没有意见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司马迁并没有给汉武帝看过《史记》中关于刘邦的内容。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中曾记载,当时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在写《史记》,于是让司马迁把写他爹汉景帝和他的部分取来看。汉武帝看了以后,很不高兴,把这一部分“削而投之”。就是说把这一部分竹简上的文字给削掉,然后扔了。

(汉武帝)

有人认为,应该是当时司马迁并没有给汉武帝看完整的内容,只是挑了一些温和的给他看。如果是看完整的内容,那么司马迁肯定不只是削文字,肯定要削掉司马迁的脑袋了。

不管这个说法对不对,但从这里也可以肯定,当时汉武帝是没有见过司马迁写刘邦的内容的,因此并没有提出异议。

不过,就算汉武帝没看过,汉武帝后面的汉朝皇帝是肯定看过的。看过以后,如果他们对司马迁的描写很不满,虽然当时司马迁已经去世,他们无法处理司马迁,但是可以禁毁这本书啊。可是为什么,整个汉朝皇帝,从来没有做过要禁毁这本书的事情呢?

这些皇帝们,无论在说话行事,还是在祭祀之中,都会对他们的高皇帝刘邦毕恭毕敬,都认为自己继承了高皇帝的基业,为什么竟然允许有书籍抹黑他们的祖爷爷呢?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史官在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君王一般都不敢随便动史官的作品。“崔杼弑君”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也被后世口诛笔伐。因此,就算是汉朝的皇帝不满《史记》,也对它无可奈何,不敢轻易动它。

(司马迁)

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汉朝皇帝想动《史记》,也并不是没有办法。毕竟司马迁曾经是一个“罪人”,受到了腐刑的处罚。后世的皇帝,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说司马迁是心存不满,是造谣。他们甚至还可以“找出”一些史料来佐证司马迁是造谣。由此把《史记》给焚毁,不让它流传下去。

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连这样的动议也没有过,甚至于还都认为《史记》是一部不错的著作。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可能我们忽略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的一个东西。就是司马迁刘邦贴了一个“君权神授”的标签。这个“君权神授”的标签,就是刘邦斩白蛇的故事。

在秦末时期,除了刘邦,司马迁没有把这种标签,贴给过任何别人。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直接就说,他们是人为造谣,装神弄鬼,目的是“先威众耳”。对项羽,对韩信等等,司马迁都没有贴过这样的标签。

司马迁给刘邦贴了标签,接着又写了刘邦身上的那么多弱点,因此就传递出一个信息:刘邦就算啥也不是,但他有天子名,所以该他得江山。

由此可见,司马迁这样的描写,完全是“高级红”!

既然是“高级红”,汉朝后世的皇帝,当然不会有意见,还得感谢司马迁。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等)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代的描述特别是对汉高祖刘邦的描述有没有带个人主观思想?

当然有个人主观思想。司马迁对于刘邦,有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对刘邦有着近乎崇拜的欣赏,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的事项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不是极度地赞赏,绝对不会写得这么精彩;另一方面,由于在汉朝,当朝对开国皇帝有神化的部分,但司马迁却不忌讳这些,包括说刘邦微时的穷困,也是不讳言,这说明了司马迁有对这种神化鄙夷的成分。

关于鸿门宴的细节,有哪些是让人不能信服的呢?

提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鸿门宴,相信只要是稍微接触过一点历史的人,都能够知道个大概:无非就是项羽请刘邦赴宴,刘邦在宴会上装孙子,躲过了项羽的屠刀。

这样理解鸿门宴,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追究鸿门宴细节的话,史书上的说法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我始终坚信一点:绝大多数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比如说鸿门宴有没有发生,这一点没有争议,肯定发生了。

但鸿门宴发生的背景是什么?项羽和刘邦又在鸿门宴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做了些什么?这里面很有些说道。

在鸿门宴发生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直逼咸阳。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刘邦已经先项羽一步攻入关中,函谷关守将是刘邦的人,而项羽发现刘邦居然敢派人把守函谷关,立时勃然大怒,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关中。

项羽入关之后,将大军驻扎在戏水,这地方距离刘邦的大本营只有几十里路程。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项羽攻破了刘邦派人把守的函谷关,并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距离刘邦几十里路程之外的地方,刘邦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事呢?

换言之,项羽的一系列举动,刘邦早就知道了。项羽能率军攻破函谷关,肯定不会和刘邦善罢甘休,如果刘邦在这个节骨眼上毫无反应,万一项羽攻过来怎么办?



可神奇的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刘邦对此居然一无所知,还是等到项伯连夜拜见张良之后,刘邦才反应过来,心知大事不妙,这实在是太离谱了。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从时间线上来看,项羽入关中并驻扎在戏水之后,并没有立刻找刘邦的麻烦,而是在将近一个月之后,项羽才打算邀请刘邦赴宴。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刘邦的身边突然多出来四十万大军,他不可能没得到消息。可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邦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此时的刘项二人正在暗战,谁也不想先出招。对峙了将近一个月之后,项羽忍不住率先出招,刘邦才开始“见招拆招”。

从这个角度来讲,项伯是否到访,意义并不是很大。



在鸿门宴上,司马迁用细腻的笔触,带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故事,但那也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项羽并不是孤身入关的,而是带着七七八八一大堆诸侯一起入关,联军总数约四十万。所谓的鸿门宴,其实就是关外诸侯联军分赃大会中的一角而已。

至于在司马迁的记述中,大家如何勾心斗角的内容,我们只需当成故事来看就行,因为他的记述实在是太过戏剧性了。

司马迁说,范增一再明示或暗示项羽,一定要趁机干掉刘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项羽始终犹豫不决,最终让刘邦逃之夭夭。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过是宣扬皇权的神圣性而已:谁能夺取天下,那是天意注定的。刘邦注定要夺天下,所以无论形势有多危急,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在这种基调下,司马迁把神话刘邦的工作更深入了一步。

据说,很早的时候范增就认为刘邦能得天下,所以一再劝项羽要杀了他。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当项羽无法下定决心杀刘邦时,范增又说,如果不杀刘邦,我们都会被刘邦俘虏的。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当刘邦逃离后,范增就说了,完了完了,夺天下者必是刘邦。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鸿门宴发生之时,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除了神仙之外没人能知道。而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刘邦并不是实力最强的选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司马迁在吹捧范增,不如说是借范增之口神话刘邦。这就好像刘邦从小到大,身边总是神迹不断一样。



事实上,如果项羽真把刘邦当成最危险的敌人,根本用不着处心积虑地杀刘邦,只要在分封天下时全力防范他就可以了,只要在刘邦起兵时首先针对他就可以了。

比如说,如果项羽真把刘邦当成最危险的敌人,他就没必要把关中割裂成三个部分,册封三位秦王。

刘邦面对三秦王之一的章邯,都围着打了半天。如果章邯是秦地唯一的王,刘邦岂能如此轻松地杀出汉中呢?

可问题是:如果项羽不把秦地一分为三,而是让章邯独得秦地,那难免又会出现章邯失控的情景。

到了那个时候,后世读者肯定又会说:“面对章邯那样危险的人物,项羽竟然不小心提防,却一心提防没什么威胁的刘邦,真是愚不可及啊!”

再比如说,当田荣在齐地造反、刘邦在秦地造反的时候,项羽并未先平定齐地叛乱,而是先率军攻打刘邦,结果会怎样?那刘邦想独霸关中,自然也比较困难。

可问题是:如果项羽不率先平定齐地,田荣很有可能会失控。要知道田家在齐地根深叶茂,其影响力是当时任何集团都无法比拟的。

到了那个时候,后世读者肯定又会说:“面对田荣那样危险的人物,项羽竟然不小心提防,却一心提防没什么威胁的刘邦,真是愚不可及啊!”



在定鼎天下的过程中,项羽的敌人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极其复杂的权力格局。

如果项羽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击杀某个人,那项羽就根本不是什么政治人物,只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好汉而已。

任何一段历史的细节其实都是罗生门,如果这段历史能够留下多个版本,其细节通常会众说纷纭。鸿门宴的说法之所以比较统一,无非是因为当时只留下了这一种说法而已。

总地来说,历史是上层建筑,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不同背景下的记录,细节上总会存在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