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孟子在齐宣王这里过的那么高,孟子为什么还要离开齐国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3:47:51

孟子在齐宣王这里过的那么高,孟子为什么还要离开齐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齐宣王和孟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齐宣王那里得到不错礼遇的孟子,之所以离开,是因为齐宣王始终不愿意推行仁政而辞职归乡。当齐宣王通过臣子转达想要留住孟子的意向时,孟子明确地表明自己做官并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财富,而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拯救黎民百姓。孟子顺便又说了一大堆寓言,来指出官场与商场的人,都想要通过垄断来谋求利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撤回~

孟子——卷四中说的就是这则故事:

原文: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面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责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圈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译文】孟子辞去了官职准备归乡。齐宣王专程来看他,说:“之前为见到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后来终于在一起共事了,我感到很高兴。(没想到)现在您又要弃我而去了,不知道我们以后还能不能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有所奢求,这本来便是我的愿望。”没过几天,齐王对臣子时子说:“我想要在都城中分一座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的粮食来供养他的学生,让我们的官员与人民都有所效。你能替我和孟子谈谈这件事吗?”

时子随即便让陈臻将这些话转达给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怎么知道这件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更富有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想要当官,不被人重用,也就算了,却非要自己的子弟去当卿大夫。谁不想当官发财呢?但是他想要在当官发财中搞垄断。

这就像是古时的市场交易,本来用有来交换无,还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但是有一个卑鄙的人,非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张望,恨不得将全市场能赚钱的买卖都揽过去。别人觉得这人太过卑鄙,向他讨要税款。征收商业税便是从这个卑鄙的人开始的。”

义理:孟子指出像子叔疑这样的人,自己做官还不算,还要让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世袭制度也是一种垄断制度。因此,孟子提出的官场垄断是深刻且意义深远的。此外,孟子提出的市场垄断现象也是超前的。他在两千多年就看到了垄断的本质,其超前的思维让人佩服。

高二年级语文过秦论原文及注释

1.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2.注释


  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理才能。致,指致功业。

  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理《孙安策》。

  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理君主之一。

  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臣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孙天下也,如欲平孙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遇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理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时,又向文帝献孙安策,对孙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理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理样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

  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孙安策》理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萦纡(yíng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理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趯然:超然理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理意思。

  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累,忧虑。

  睿(ruì),智慧通达。

  苻坚:晋时前秦理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理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理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

  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3.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理才能施展出臣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理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理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理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理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遇理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理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理万分之一理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理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理。

  我看贾谊理议论,照他所说理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遇理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理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臣,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理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理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理政孙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理重用,就是这样理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理。”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理国君,感情是这样理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孙国平天下理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理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吕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理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理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臣施展自己理政孙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理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理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理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理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理感情所能比拟理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理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理规章制度,采用他理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理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理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理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理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理主张去孙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理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臣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理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理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理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理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理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理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臣理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理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理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理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理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臣。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理情感呀,谨慎理对待自己理立身处世啊!

4.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5.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孟子为什么遭到统治者的排挤?孟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对孟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孟子,名轲,山东邹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儒家尊为“亚圣”。他是鲁国贵族后裔,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是由毅力坚强的母亲抚养而成。

成语“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断织之诫”等就与这位圣人的成长相关。

这位被儒家尊崇的亚圣,与他的先师孔子比起来,不仅官做的小(孔子曾任过司空、大司寇等职,孟子只当过短期的客卿),而且无论是在当世还是后世,多数时期并不被统治者们看好,甚至有时还会被逐出孔庙,连著作也会被删减。

那么,这位“亚圣”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待遇呢?我们还是从他的性格中看看。

一、为人自负

孟子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就是说从尧舜至商汤,商汤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都是五百年,这其中有一条圣人与王者庚续相承的脉络。“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刚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为了把这条王脉和自己嫁接起来,孟子接下来直接挑明:上天若是不想让天下治平,那就罢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他的这种自负,如果光是文化自信,也就罢了,但他更是把这种情绪带到了生活中,经常对人出言不逊。

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拿他与管仲、晏婴相比。这两个人都是在齐国辅佐君主,富国强兵,赢得了齐国人一致认同的。但孟子却大不以为然。他对公孙丑说,你还真是个齐国人,眼里只有管、晏!当年曾子的孙子曾西对管仲是怎么看的呢?齐桓公那么信任管仲,又执政那么长时间,功业却那么卑微。曾西内心里都不高兴同他管仲相比,你以为我就愿意吗?

在另外的场合,孟子也曾自夸说,如果齐王用我,何止是齐国人民可以安享太平,就是“天下之民举安”。对孟子来说,他只是没被统治者授以大任,否则普天之下,简直没有人比得过他。

当时齐国人景春认为魏国的纵横家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听到这种说法后,却斥之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是这么说的,但到底该怎么做,却没提出具体的理念也没有去践行。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睥视群雄的激愤。

二、清高自傲

如果孟子对过去的人不认同,说明他只是观点或者理念的不同,争论在所难免。那么,他对同时代的人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话说齐国大夫公行子家里办丧事,右师王驩前往吊唁。一进门,就有人上前和他交谈,入座后,还有人跑到他的旁边献殷勤。

这种事本来也很正常。这种场合有当官的能够光临,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机会。因此,有人趁机献媚也能理解。

正好孟子当时也在场,他和王驩原本相识,但孟子却“独不与驩言”。王驩很不高兴,责怪孟子有意怠慢他。

孟子当然不会给王驩好脸色。他说,“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用现代话翻译过来,历位就是越位,在朝堂上大臣在一起的时候不会越过自己的位置去和另外的人打招呼,在台阶上也不会越过台阶去作揖,这是礼的规定。

孟子这样说,也就是说我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没有越位和你王驩打招呼,你要说我不合乎礼,这就是你不懂的礼仪了。

如果说,孟子不喜欢不讨好当官的还可理解,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想攀附官员,愿意在官场上低头的。没想到的是,孟子对齐王的示好,也不操理。

齐王赠送他百镒上好的黄金,他拒绝接受。

弟子陈臻问他为什么不要。

他说,这钱送得没有道理。这没来由的送钱,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君子哪能随随便便就用钱可以收买的呢?

其实,对于一般人而言,不收礼也就算了,犯不着多解释。而孟子却说齐王是贿赂收买他,这就叫人觉得有些不识好歹了!

三、雄强善辩

人好强,一般都体现在能说会道。有的更厉害的,也就呈现偏执的特性。孟子的能言善辩,体现在他总是会强词夺理,让人下不了台阶。

齐国大夫景丑同他讨论说,“父子君臣”这是重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可是,我只看见齐王对你很敬重,却没看见你怎么尊敬他。

孟子怎么说的呢?孟子说,在齐国人中,没有谁以仁义之道向齐王进言,他们并非认为仁义不好,而是觉得齐王不足以谈仁义。这才是最大的不敬!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进言,所以,要说敬重君王,没有谁能赶上我。

景丑说,我指的不是这个。《礼》云,君子听到君王召唤,应该立即动身,不能等待驾好车子再走。你本来准备上朝,一听说齐王召唤,反而不去了,这就不合乎礼了吧?

孟子引述曾子的话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不过,他们凭的是富,我行的是仁,他们倚仗的是爵位,我抱持的是仁义。我为什么会觉得欠缺什么呢?

孟子又说,天下要论尊贵,就要看人的“爵位、年龄、德行”。在朝廷,论爵位,在乡里,论年龄,至于辅佐君王,就要说德行了。那些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遇有要事请教,应该亲自前去,以彰显其尊德敬贤的诚意。

孟子说这话,不知是在玩激将法还是为自己辩白?难道他这样找理由为自己的不恭敬辩解,是想让齐王亲自上门来邀请他参与政事吗?

他把自己摆在圣人的位置,连齐王都要教训。也难怪孟子的官做不大也做不久了!

四、放狂言论

齐王对于孟子的个性也可能是了解的,他也不想担那个让“贤者失于野”的恶名。于是,就请孟子出任齐国客卿。

但是,孟子显然对齐王的恩遇表示不满。就是做了官后,他对齐宣王的批评毫不收敛。孟子不仅当面揭露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虚假仁慈,而且还逼问“四境之内不治”,到底该追究谁的责任?弄得齐宣王无言以对。

孟子对学生说,游说诸侯要敢于藐视他,不要把他那一时的煊赫看得怎么了不起!他们的殿堂阶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菜肴满桌,姬妾数百,饮酒作乐,驱驰田猎,跟随的车子上千辆。我如果得志,决不会这样做。他们所有的那些腐化享乐的事,都是我所不为的。我要做的,都要符合古代的规制。

他的这番议论,不啻是和当时的诸侯宣战。有哪个人愿意任用一个成天和自己对着干的人,又总是觉得自己是道德标高的人呢?

所以,孟子的官只做了短暂的时间,以后就只能侧身乡里,做个教书匠了。

孟子不仅敢说,而且敢写。他要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宣布世人。

在封建专制刚刚萌芽的年代里,他竟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直接表示蔑视强权君主。他为自己的这一观点辩解说,“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由臣视君如寇仇。”

他把君臣之道理解为合作关系,想先从地位上取得平等,再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无疑会遭到统治者的 *** 。

于是,孟子的这些肆无忌惮的言论、主张,招致了历代封建卫道者的口诛笔伐,有的竟列出十七条罪状。

(孟母教子)

宋朝的司马光批评孟子,首要一条便是“不知君臣大义”。最厉害的是明朝的朱元璋,他说“此老要是活到今天,难免会遭受酷刑。他认为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干脆删除了《孟子》原文八十五条,并明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罢其配享。

这就是孟子,一个恣意言说而不顾细谨的人。也正是他的这种独立主张,开创了士人这一群体的主体自觉,也即意识到要有社会责任,那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也更使士人们精神上注入了一种壮骨元素,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时候看孟子,就有了一个梗直的死硬老头的形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