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提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这是说古代人的“氏”是一个家族对其领地占有权的标志,所以氏一般都与地名有关。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秦汉以前为了分别等级贵贱,出身尊贵的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而我们现在习惯用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指代一个人,这是秦汉以后才形成的。
既然提问不仅要求回答氏,还要回答姓,根据秦汉以后开始普遍称姓指代人,与今天以姓指代人的方式大致相吻合,所以我们这里主要枚举一些秦汉以后各地的 名门望族姓氏。若稍加留心会发现:其实那些被公认为名门望族的姓氏,大都藏在为百姓熟知的俗语或诗句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陈郡谢氏
这句诗中已点出“王谢”是与“寻常百姓”相区分的名门望族。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众多着名士族中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两大家族脱颖而出,这一时期也号称“王谢”并称的年代,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陈郡谢氏指生活在陈郡一地的 名门望族。古之陈郡指今日河南一带,该地的谢氏家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由南朝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在南朝末年走向没落。这个姓氏的家族出了很多知名历史人物,他们的足迹遍布政界、军界、思想界、文学艺术界。
相较于魏晋时期的其他门阀士族,陈郡谢氏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贡献尤为杰出。比如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有山水诗祖之称的谢眺,魏晋着名才女、着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
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一地的 名门望族。古之琅琊郡指今天山东一带,南朝史学家沈约曾这样评价琅琊王氏:“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由此可见王氏家族的显赫。
琅琊王氏可追溯到西汉,发展于曹魏西晋,东晋时期最为鼎盛,在南朝以后逐渐走向衰弱,一直延续至唐末五代。作为 名门望族的琅琊王氏也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遍布政坛、文坛等各个领域。据《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有我们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东汉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经学史家王吉等,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是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 名门望族。该姓氏家族先秦时期因生活在卢邑而受姓卢氏,在秦汉时期迁居至涿水一带,曹魏时置范阳郡而涿县属之,在西晋时被改名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复为范阳郡。
卢氏家族在范阳之地世代耕读,培养出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这个家族也成为一流门第,故当人们每每提起范阳这个地方时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卢氏家族。最早为卢氏家族光宗耀祖的莫过于东汉的卢植,他被誉为是开范阳卢氏文化之先河的始祖,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董卓、曹操都对他仰慕不已。
他的后人也相当争气,据史书记载自汉末至唐代,范阳卢氏家族中人才辈出,进入正史的共840人,有官职记载者多达460余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纶、书画家卢鸿等等,就连帝族也会首选范阳卢氏作为结亲对象,史称“一门三主,当世以为荣”。对于范阳卢氏家族的声望,乾隆皇帝也曾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来赞美。如今的河北涿州和卢植故里卢家场村,也成了海内外卢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是千年世家、顶级门阀。古之兰陵最早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萧氏在西晋末年南迁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直到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
为兰陵萧氏家族扬名的关键人物,最早可追溯到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绵延千年。这个家族中不仅走出了一批皇族、贵族,更走出了一群杰出的萧姓文学家、思想家。
在王朝权贵中有南齐与南梁的萧姓皇族,隋唐时期兰陵萧氏贵为后族,萧岿一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在思想文学领域,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萧子云、萧子显皆为南朝梁史学家。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
兰陵萧氏家族名扬天下的声望,令无数文人骚客对其歌咏不已。比如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苏东坡盛赞兰陵萧氏“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家风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亦影响着家族成员的成长。以上姓氏所在的名门望族皆培养出一批批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它们以种种方式在青史留名,而他们本身亦构成和见证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家风 #姓氏 #名门望族
作者:高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1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英国女作家伏尼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