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000年前,东京汴梁,在南朱雀门外街上,一个爸爸带着儿子走到一家摊位跟前。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那条街已经是当时着名的“玩具一条街”,父子俩落脚的那个摊位档次很高,类似于今天的乐高专卖店。
小儿子看上了一个玩偶,就像今天的女孩子们喜欢Elsa公主一样。
这个爸爸面露难色,最后半骗半哄叫儿子放下了那个玩偶。爸爸不想儿子太失望,掏出些铜钱买了个拨浪鼓。
小儿子还是很高兴,摇着拨浪鼓一蹦一跳,爸爸快走了两步牵起儿子的手。
父子俩慢慢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上面那个故事是编的,但在1000年前的宋朝一定发生过。
那个爸爸没有买下的玩偶,叫 磨喝乐。
磨喝乐
磨喝乐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音译(也被译作摩喉罗等等),是当时西域传来的一种洋玩意儿,本来是佛教之物,却因为不断改良成了宋朝最红的玩具。
这种泥制的玩偶在当时堪称工艺精良, 不但身型面目毛发都做的栩栩如生,更支持换装:比如你可以给它穿红背心,青纱裙,然后戴上帽子。所以现在类似芭比娃娃之类的换装DIY,1000年前的中国就有了。
磨喝乐的火爆在当时到了什么程度?孩子们不但给玩偶换装,甚至自发的搞起了角色扮演, 南宋的《梦梁录》有过这样的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而大人们如果夸一个孩子可爱,会说“生得磨喝乐模样”。
要说磨喝乐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贵了:质量还不错的磨喝乐,按照当时的市价,是一对数千文(一般按对卖),数千文是个什么概念呢?宋朝普通老百姓,所有工种平均下来,每人每天挣100文钱算是非常不错的,也就是说,当时老百姓的月收入很难超过3000文。
所以开头那个故事里的爸爸,可能需要用他一个月挣来的辛苦钱,才能买下孩子看上的磨喝乐。各位工薪阶层的家长可以试想下,让你用一个月工资给孩子砸下一个玩具,说不肉疼肯定是假的。
但是宋朝的孩子们仍然是幸福的——那个爸爸能轻易为儿子买到一件替代品。
单论玩具,1000年之后的这些孩子,根本玩不过当年的“磨喝乐们”。甚至玩具这个词以它的现代词义出现在文献里,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开头的故事里说了, 宋朝当时已经有玩具一条街,规模丝毫不输现在各种商圈里的kids town,更绝的是, 宋朝人把七夕节过成了儿童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七,商贩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把各种小玩具摆上货架,这种类似玩具博览会的狂欢场面,现在的孩子在六一节也未必享受得到。
那么宋朝的孩子都有哪些玩具?我们先来看一幅画,南宋李嵩的《货郎图》:
南宋李嵩 《货郎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货郎图》里有一个彩蛋:作者李嵩在左侧货架下面写了 “三百件”的字样,如果你仔细数数图中的物件,三百这个数可不是虚指,是真的有三百件这么多!各位网购达人,可敢清空这个购物车?
当然这位货郎身上挂的、货架上摆的也不都是玩具,根据专家们的研究,画里面可供孩子们玩的玩具大致有这么几类:
节令玩具——比如花灯、风筝、爆竹,这些都跟当时的节令习俗有关,当然爆竹现在被认为是危险品了。
观赏玩具——比如猫儿、马儿、小棒槌、不倒翁、山亭、傀儡,这些都是模仿人物和动植物而作的玩偶,以当时的审美趣味来看,玩偶当然是做得越逼真越好。
音响玩具——比如铃铛、拍板、拨浪鼓、噗噗噔,孩子们敲敲打打能发出各种声音。
益智玩具——比如弈棋、加减、七巧板,宋朝如果有个别喜欢“鸡娃”的父母,大概会给孩子买这类玩具。
健身玩具——比如毽子、弹弓、蹴鞠、陀螺,这一类主要用于体育锻炼,也比较适合多人游戏。
可食用玩具——比如面花儿、葫芦、糕粉孩儿、果实将军,一般都是用面粉和糖制作而成,好玩又好吃。
这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玩具,别说宋朝,就是放到今天给孩子们玩,也未必会觉得过时。但在会玩的宋朝孩子那里,这还远不是当年那个玩具帝国的全貌。
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知否》,有一处很有意思的神还原:明兰和祖母在盛家玩过一种游戏,叫 “推枣磨”。
给玩具一个特写,是长这样的:
推枣磨
“推枣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像“推磨”一样的游戏,材料主要是枣,这游戏很独特的地方在于制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意和乐趣:
找三颗枣(注意这个枣是冬枣不是红枣),将其中一个横着切开,只留一半,但这一半必须露出枣核,再找三支竹签,插进这半颗枣里,能支起来放在桌上就行。取一根细长的竹篾,两端各装上一颗完整的枣,然后将这个“小杠铃”搁在枣核上,只要找到了平衡点,这个杠铃轻轻一拨就能转动。
找三颗枣(注意这个枣是冬枣不是红枣),将其中一个横着切开,只留一半,但这一半必须露出枣核,再找三支竹签,插进这半颗枣里,能支起来放在桌上就行。取一根细长的竹篾,两端各装上一颗完整的枣,然后将这个“小杠铃”搁在枣核上,只要找到了平衡点,这个杠铃轻轻一拨就能转动。
“推枣磨”怎么算赢?谁转的圈数多谁就赢。这个游戏还有各种高级的版本:
和磨喝乐一样,推枣磨也是宋朝的招牌玩具,北宋最擅长画孩子的苏汉臣,在他的传世名作《秋庭戏婴图》中描绘的就是一对姐弟俩推枣磨: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我们放大左边的局部仔细看看:
这聚精会神的姐弟俩是在比赛?其实也可以有另一种更温馨的解读:姐姐刚刚教会弟弟怎么玩,露出调皮笑容的弟弟跃跃欲试,一旁这个面相温婉的姐姐呢,生怕弟弟一不小心弄坏了这个小玩具。儿女双全的爸爸妈妈们不妨回忆下,现在家里有什么玩具能让男孩女孩玩到一块儿去?
然而这对姐弟让人羡慕的还不止于此,注意看画作右边的那个凳子,我们还是放大看局部:
古画鉴赏家们关注什么“野菊盛开”,我们只看到一堆玩具!
要说这姐弟俩家庭条件应该相当不错,因为凳子上那些散落的可都是高级玩具: 有红色佛塔、围棋盒、人马转轮、玳瑁盘,还有八宝纹纸格。大概唯一在老百姓家里常见的,就是地上这对铙钹了。
大家可以看原画的左上角有题诗,那是乾隆的作品:“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距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这位爷的诗作一贯易懂如白话,姐弟俩玩个游戏还被读出了“相让”的意味,实在是有点扫兴。
之前我们有提到,这幅画的作者苏汉臣最擅长画孩子,想知道1000年前的孩子们都怎么玩儿,看看苏汉臣的作品就清楚了:
《杂技戏孩图》
这是《杂技戏孩图》,按照我们前面的分类,这位杂技艺人是把音响类玩具全挂在身上,旁边小孩子那目不转睛若有所思的神情,分明已经完全被吸引了。
《婴戏图》局部
这是《婴戏图》的局部,俩孩子正在捉蝴蝶,要说苏汉臣观察到的多是富家子弟,这两个孩子不但都戴着镯子,穿的也都是轻薄的丝绸面料,能给孩子穿这种材质的绝不是普通人家。
《五瑞图》
这副《五瑞图》是不是苏汉臣所作有一定争议,但画的内容可太有意思了。你看出来了么, 这是五个孩子在大玩cosplay! 用专业术语讲,孩子们跳的这叫“大傩舞”,“傩”是一种驱鬼辟邪的仪式。
我们稍微解释下这五个孩子演的情景:最前面正中间,八字眉小丑脸谱,单脚站立的这位演的是小鬼;左边这位白脸红袍的是判官,正在数落小鬼的罪状;判官身后,双手拿着红色鼓槌的,是雷神,雷神的震慑效果让妖魔鬼怪不敢轻举妄动;小鬼右上方戴老者面具的,是药师,药师的作用当然是治疗各种瘟疫疾病;最后这位黑脸红胡子,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是着名的捉鬼大师钟馗。
所以你看,这五个孩子演的是一出四大天王合力捉小鬼的故事。单就这个服化道的水平,现在的孩子过家家还真比不了。
苏汉臣还有一副霸气的长卷,名为 《长春百子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长卷用超过10个场景, 复现了当时的孩子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能玩些什么,画卷里展示的玩乐项目有: 荡秋千、捉迷藏、踢毽子、下围棋、戏水、钓鱼、顶牛、蒸包子、灌佛、玩蛤蟆、斗蟋蟀等等。
各位如果有兴趣不妨找完整版的长卷来欣赏下,这里只展示一个好玩的局部图,看看这些光着屁股的孩子是怎么采莲蓬的:
《长春百子图》局部
如果说光着屁股的小孩儿在我们广大农村也算很常见,那接下来这副图就实在是“野”得有点过分了:
五个孩子竟然在捉!蝙!蝠!这幅图搁现在(尤其是今年还出现了疫情),是属于需要在家长指引下观看的作品。
“捉蝙蝠”的题材属于现代不宜, 还有一些作品则算是魔幻主义,比如前面那位《卖货郎》的作者李嵩,他有一件代表作叫《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
这幅画表面上画的只不过是宋朝很受欢迎的傀儡戏,但构图的内涵却有穿越范儿,有人说是讲生死,有人说是讲生存,有人甚至做了脑洞大开的解读:那个提线小骷髅,其实只有那个在地上爬的婴孩看得到。
这倒并不是什么恐怖的解读,这至少在暗示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 孩子眼里的世界,并不总会遵循成人的意志和认知。
2020年的大人们其实也早就感觉到一种“童真的丧失”,所以六一儿童节,也是很多大人爱给自己加戏的节日。
但是不管怎样,孩子们才是这一天的绝对主角,在玩这件事上,大人永远拼不过孩子。
祝大小朋友们都节日快乐!但是不主张花一个月工资给孩子买磨喝乐哦!
转载自公众号 家长会了么
儿童节快乐
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法国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