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和独孤皇后钦定的太子,虽然有一定的功绩,但是在李世民的比较之下,就显得懦弱无能了些,所以宣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夺得皇位,成了名垂千古的太宗皇帝。但是历史学家们说,如果历史能够重演,李建成身边的五位大将还在长安的话,宣武门之变就不会是李世民赢了,那么是哪几位呢。
第一:王珪,王珪在李渊建立唐朝后,就被派遣到李建成身边担任参军,然后又作为太子舍人,深受器重,不久之后升为太子府,但是因为后来李建成麾下的杨文干造反,因为连坐之罪被李渊流放,作为太子集团的核心人物,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并不在长安。
第二:罗艺是隋末群雄之一,他归唐后被赐姓李,封燕郡王,因为投降之前就与太子李建成交好,所以他十分仇视李世民,唐朝初年,他被李渊派往突厥征战,玄武门之变时他正在外面打仗,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他因为害怕被报复,于是便在燕北造反,后来被部下杀害。
第三:李瑗,他是唐朝宗室,李渊的侄子,并且出任幽州都督,因为李建成一开始就被封为太子,所以和太子交好的他还策划过造反逼宫,后来李建成被杀,他的部下因为惧怕李世民屠杀便将这位宗室子弟绞杀,还将他的人头献给了长安里的李世民。
第四:韦挺,韦挺出自关陇士族京兆韦氏,自小和李家世子李建成交好,因为家族根基深厚,所以李渊称帝后便派遣韦挺辅佐李建成,因为后来他前往外地探亲,所以并没有出现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杀的时候他并不在长安,后来他因为出众的才能被李世民赦免。
第五:冯立,冯立是太子府下将军,被李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李建成被杀后,太子府内一时人心惶惶,独自撑起整个零散军队的冯立杀掉叛逃的士兵,对大家说道:不可对不起太子的恩德,终于夺回李建成的尸体。因为并没有出现在玄武门政变中,所以为后世唏嘘。
王珪,山西太原人。 李建成的心腹,曾因为献计谋害李世民被流放。李世民登基后,因为爱惜他的才华,将他从流放之处解放出来并且让他担任谏议大夫。王珪也因为李世民的大度和抱负心生敬佩,从此尽心尽力、大胆上书、直接批评李世民的过失和不妥,很快君臣之间非常信任彼此,王珪也当上了宰相。
王珪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全心全意,勤恳为国,我不如房玄龄;直言敢谏,不避个人得失,我不如魏征;文武双全,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奏事详尽明了,裁断公正,我不如文彦博;处理繁杂政务,办事妥帖,我不如戴胄;然而在批判丑恶、弘扬正气、疾恶好善方面,我和他们相比有着自己的特长。对于王珪这样的自我评价,李世民非常赞同。事实也确实如此。
王珪当上宰相后,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向群臣展示身边的一位美女,并向群臣说到这位美女的来历:本为民间寻常百姓家的年轻妇人,庐江王看到后,杀了她的丈夫,将她占为己有。庐江王造反失败后,家族被抄斩,这位美女被送到了李世民的身边。
李世民一边说还一边叹气:杀人家老公,抢夺人妻,这样的人能不灭亡吗?可是,王珪听后,并没有跟着李世民感叹,而是先说了齐桓公视察山东,从当地百姓中得知郭国君虽然亲近好人,厌恶坏人但最终还是灭亡的故事,并最终指出,知易行难的道理,也就是说李世民明知道夺人妻不对,可是她不依然在李世民身边吗?
王珪没有碍于李世民的面子,当场指出他的错误,可见他是多么得直言善谏,李世民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非常器重他。李世民也总结到,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不希望江山永固的,但是往往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身边缺少敢于说话、直指皇帝错误的谏臣。而李世民是明智的,身边有多个。
人们只知道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依靠着手下的文臣武将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建成也有很多自己的心腹,其中就有实力不输秦琼徐茂公的人,比如王珪、罗艺、冯立等人。但是成王败寇,李世民最终取得了成功,而这些追随李建成的能人没淹没在了历史之中。
李建成身边的主要谋臣名叫王珪,王珪性格沉稳,多谋善断,无论是在跟随李建成打仗,还是帮助其稳固太子位置,王珪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珪在太子李建成的阵营中,他的实力是不输给徐茂公。但就是因为王珪的才能太大,让李世民感到不安,在朝中李世民想办法将王珪排挤出了长安,以至于在后来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士。
武将罗艺一直都对李世民不感冒,相反他特别看重太子李建成。罗艺出身贫寒,早年间做过山贼,后来追随李渊成为了唐朝的一位优秀将领,也是唐朝建立初年较为依仗的将领之一。在武艺和谋略上他不输给秦琼,他的能力是整个唐朝有目共睹,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在北方抵御突厥,没能保护在李建成身边,这也是造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冯立这个人其实也是一员猛将,他有太子李建成所提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将军,他是李建成的死忠,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害后,他积极抵抗,并且表示要至死追随李建成。后来冯立的手下阻止了他与李世民对抗,冯立因感念李建成的恩德,在李建成死后他也辞去一切职务,成为了一介庶民。
在建国之初,李世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虽然王珪原在李建成挥下担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等,但是在李建成死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招为谏议大夫,做的事情跟魏征差不多,而李世民也愿意听取接受他的意见。可见王珪是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重用李建成的心腹谋士王珪? 其主要原因就是出于王珪的满腹才华,而且李世民也是爱才之人,且在建国之期,百废待兴,极需人才,因此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王珪。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十分讲究原则和策略,体现出了封建君主的博大胸襟和超前眼光。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历代君王中无出其右者。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不拘一格。
他明确提出要把“才行兼备”作为国家各级官员的必备条件,并且按照这个标准来任用官员。 在他看来,有德乏才、有才乏德,均为弊端,不宜重用。但若德才兼备,则难能可贵,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除了王珪,就连之前在李建成身边的魏征也同样得到重用。魏徵早年参加过瓦岗寨农民起义军,后归唐做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查李建成的亲信,抓住了魏徵。唐太宗问:“你为什么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魏徵正言道:“人各为其主,可惜李建成不听我的劝 告,否则今日胜负成败也尚未可知呢!”太宗见魏徵机警刚直,便不计前嫌,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尽职尽责,向唐太宗提出许多建议和尖锐批评,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
二是偏重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中提拔人才。
唐太宗虽然把皇族李姓列为第一,但他从一开始就注意限制皇族势力,不许他们有过多的特权。唐高祖李渊曾沿袭旧制,将皇族子孙乃至童孺都封为王。唐太宗则不然,他在贞观元年(627年)即对群臣讲:
“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
于是,他下令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只留几个确有功劳的不降,他对皇室成员同样实行论功封赏的政策。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胸怀,吸引了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他陈述利弊得失,形成了一个以魏徵、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为首的智囊团,使他在制订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政策时,能尽量注意切合实际,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而其虚心纳谏的本身,除了表明他对人才的保护之外,也是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综上,正是基于李世民的宽阔心胸和爱才惜才,重用了王珪,至于王珪是否会谋反,这个根本就没有担心的必要,因为王珪一是没有庞大的势力和李世民对抗,二是李世民民心所向、万众归心,也没有造反的必要,所以李世民也毫不关心他是否能反。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入朝,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八月,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征程。那么,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这十人最后又都是什么结局呢?
1,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的关系好得没话说,两人自幼为友,是布衣之交,长孙无忌还是李世民的大舅哥,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李世民去世后,长孙无忌受遗命辅佐唐高宗,但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2,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尉迟敬德可以说是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先是射杀李元吉救了李世民,然后又拿着两位皇子的脑袋,喝退了前来救驾的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卫队,接着又身着重铠、手持兵刃以保护李渊为名,从李渊手里拿来了兵符印信,剿灭了太子和齐王的余党。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敬德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七,死后谥曰忠武。
3,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但因此居功自傲,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不过几年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有侯君集一席之地,位列第十七。
4,张公谨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登基后,以张公谨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以功封邹国公。三十九岁时病故,谥曰襄,排名凌烟阁功臣第十八。
5,李孟尝
李孟尝初随王君廓,后来归顺唐朝。从李世民征伐四方有功,加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参与玄武门之变后,李孟尝被封武水县开国公,后因破东突厥有功,迁汉东郡开国公。唐高宗年间,拜右监门卫将军,迁右威卫大将军,仍奉敕检校太子右典戎卫率。乾封元年,暴卒于长安静安坊府第,时年七十四。高宗下诏追赠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予谥曰襄,陪葬昭陵。
6,杜君绰
杜君绰早年跟随李世民征讨各地军阀,参加过讨伐刘武周、宋金刚等各种战争。玄武门之变后,杜君绰晋升为怀宁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任忠武将军,行左监门中郎将,加护军。担任玄武北门、翠微宫、玉华宫等宫殿的守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正除右领军将军,加上护军。死后被高宗李治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
7,公孙武达
李世民登基后,公孙武达任肃州刺史,封东莱郡公,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才死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赠荆州都督,陪葬在昭陵,谥号壮。
8,刘师立
刘师立,原来是王世充的亲卫将军,洛阳平定后归附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刘师立平定了罗艺叛乱,先后打败党项和吐谷浑,先后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
9,独孤彦云
贞观年间,独孤彦云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但在颉利可汗与唐对峙中牺牲。
10,郑仁泰
郑仁泰是玄武门之变的先锋之一,李世民登基后,实封二百户,先后任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事。后讨平铁勒叛乱不利而被降职,不久病死。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次决定,虽然手段残忍,却也没得选择,李世民和李建成,总有一个要死。而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这些人也大都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即使侯君集因后来参与谋反被诛杀,但李世民也并未因此将其从凌烟阁抹去。玄武门之变是贞观之治的起点,也是恢弘盛唐的起点。从古至今,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都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5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